拉赫曼尼諾夫|巴格尼尼主題狂想曲
播放清單
曲目
拉赫曼尼諾夫 (1873-1943)
《巴格尼尼主題狂想曲》,作品43
加演:
蕭邦 (1810-1849)
E大調練習曲,作品10,第3號
作曲家
早在布爾什維克革命迫使拉赫曼尼諾夫一家逃離俄國以前,他既是當地首屈一指的作曲家,又是他的音樂偶像柴可夫斯基的當然繼承者。可是在外國,他卻主要是以鋼琴大師的身份著名,1909年曾應邀在美國巡迴演出,合共演出了22場音樂會。這次巡演非常成功,於是主辦人每年都邀請拉赫曼尼諾夫到美國巡迴演出。雖然美國觀眾不是特別喜歡俄羅斯音樂,但拉赫曼尼諾夫通常會嘗試在巡演裡包括最少一首自己的作品。
背景
拉赫曼尼諾夫用每年在美國巡演所賺的錢,在瑞士建了座別墅;著名鋼琴製造商施坦威又送來一台標準尺寸的音樂會三角琴,賀他新居入伙;就在別墅落成、新琴運抵之後,他就心血來潮動筆創作一首鋼琴與樂團合奏的作品──這也是他五首同類作品的最後一首。雖然另外四首都是鋼琴協奏曲,但作曲家現在卻選擇寫一首單樂章樂曲,而且將協奏曲式和變奏曲式共冶一爐:樂曲大體上跟隨傳統協奏曲「快─慢─快」的布局,但實際上卻由引子、主題和24段變奏組成。「24」這個數字也因而別具意義,因為主題正好出自巴格尼尼第二十四首無伴奏小提琴《隨想曲》(1829年出版)。樂曲1934年11月7日由史托哥夫斯基指揮費城管弦樂團首演,作曲家親自擔任鋼琴獨奏。
音樂
《巴格尼尼主題狂想曲》以簡短的引子掀開序幕,主題的骨幹先在樂團響起,然後由小提琴奏出主題,鋼琴同時以尖銳的單音配合。調皮的氣氛貫穿最初幾個變奏;鋼琴在音符上愉快跳躍,而鋼琴與樂團也一直忙個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