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管理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對只有六十多萬人口且資源受限的澳門來說,參加任何國際性賽事並想突圍,都要面對更大的挑戰,付出更多努力。近年,澳門無論在體育、科普及職業競技等國際賽事上屢創佳績,除政府、學校和業界的積極推動,澳門選手不懈努力外,一直默默站在比賽台下的導師和教練是重要的助力者。現時身為澳門生產力暨科技轉移中心(下簡稱“CPTTM”)標準、管理及培訓考試部經理的戴錦源,就是其中一名俵俵者。他領軍澳門隊自2012年到2024年連續12年參加了“Microsoft Office軟件技能全球大賽”(下簡稱“MOS”),取得10個世界冠軍、10個世界亞軍的驕人成績,今年更榮獲中國生產力促進中心協會頒發“2023生產力促進獎”服務精英三等獎,是澳門以至國家對他帶領一代又一代本澳青年出戰國際賽事並屢獲殊榮的高度肯定,“澳門不缺人才,澳門人是可以的!”戴錦源與澳門學生共同向世界證明了。

戴錦源與澳門學生共同向世界證明了澳門不缺人才

戴錦源人生的轉捩點在2012年,他被公司委以重任,擔任MOS澳門區項目負責人和導師至今,具體工作包括每年組織賽事、人員選拔、培訓及帶領澳門選手參賽等。而MOS是全球最大規模的電腦軟件競賽之一,每年吸引世界各地逾百萬名13至22歲的學生參賽,賽事難度與日俱增,難得戴錦源及其徒弟們越戰越強。

十二年間收穫10個世界冠軍、10個世界亞軍及1個世界季軍,所有參賽的澳門選手均能取得前10名,佳績令人鼓舞,而第一次帶隊的畫面仍歷歷在目。戴錦源說,當時大家只抱學習和見識的心態,不要輸得太難看就可以了,沒想過一擊即中。“首次參賽時,有學生跟我說,“阿Sir,Office是美國人發明的,我們怎有可能贏到冠軍呢?但當大會宣佈王嘉暉獲得Excel(Office 2010)亞軍時,全隊人瘋了般衝了出去!當時的心情,就好像澳門足球隊打入了世界盃決賽周一樣,簡直無法想像。”回想起這個永世難忘的情景,其興奮之情仍洋溢臉上。他還透露當年一段小插曲,王嘉暉臨頒獎禮前才跟他說沒有帶皮鞋,因沒想過會得獎。為此,他倆跑到老遠的市區匆匆買了一對皮鞋才上頒獎台。令人振奮的是,王嘉暉2013年在Word(Office 2010)比賽更上一層樓,為澳門在Microsoft Office全球大賽中首次奪冠。

戴錦源栽培的澳門學生在2024年的MOS賽事中再創佳績

儘管不少師兄師姐已出外升學或工作,但仍透過網絡出題給師弟妹練習、觀看比賽直播以及傳送祝賀短訊等,“代代相傳至關重要,澳門隊很團結,這是我們的優勝之處。因為即使今年的選手已贏取了獎項,但他們希望下一批澳門選手都能贏。而我們上台領獎穿的是澳門隊服,並非如大多數國家或地區的參賽者般穿著校服。”

成功非僥倖,澳門隊在MOS取得佳績,既是導師與學生之間的互信互助、互相成就的結果,也是戴錦源個人成長的過程,多年來帶領澳門青年學生成長的戴錦源娓娓道來。首先是鬥心,他認為澳門學生潛力無限,與其他國家地區選手相比,澳門學生更專注和勤力,很有決心要拿世界冠軍。”儘管平時未必顯露出來,但他們對冠軍非常執著!”接著是團結一心,他讚賞澳門學生很乖、很無私,明白自己代表澳門而非個人,這股團隊精神打破了澳門學生自信不足的老問題,這一切建基於前輩們的成功累積,此乃他們參賽的原動力及底氣。“第一次參賽時被人問“Macau? Where is Macau?”,當年我們仍帶點閃避和自信心不足,現在澳門隊在MOS,就像足球場上的巴西隊,是人所皆知的強隊。澳門選手的心態與當年有天淵之別了。”

他們在MOS的優秀表現亦一洗過去社會總認為澳門欠缺相關人才的固有觀念,戴錦源指導過的過半學生都投身資訊科技或其他科技相關行業。他表示,現在澳門學生的條件和資源優越,選擇海外升學或工作的大有人在,且不少在外的澳門人才都想回流發展。“相信當澳門經濟得到適度多元發展,就業市場有更多合適工作機會時,在海外的澳門人才自然回來。”他對此充滿信心。

戴錦源高興看到澳門學生的參賽自信不斷提升

[人才故事]

  • 參加MOS國際賽十二年奪10個冠軍——專項導師戴錦源:澳門人可以的!
  • 實踐“世界和平”願望,由澳門打併到聯合國的何浩禎
  • 從學術探索到澳門育才的夢想之旅——專訪回流澳門經濟學博士伍英文
  • 為傳統賦新生,為廢棄賦新能——專訪澳門創業青年蕭啟東
  • 黃敬睿博士的“脊柱裂”科研征途與夢想實現
  • [學術及教育領域]

  • 參加MOS國際賽十二年奪10個冠軍——專項導師戴錦源:澳門人可以的!
  • 從學術探索到澳門育才的夢想之旅——專訪回流澳門經濟學博士伍英文
  • 黃敬睿博士的“脊柱裂”科研征途與夢想實現
  • 緣起颱風,成於知天——專訪氣象學博士崔傳忠
  • 帶著興趣和好奇,為世界解決一些問題──專訪植物免疫學者 敖博文
  • [文化體育領域]

  • 參加MOS國際賽十二年奪10個冠軍——專項導師戴錦源:澳門人可以的!
  • 微、感—林偉儀個人作品展
  • 獲得世界冠軍之後 ── 專訪舞龍運動員 高蓉智
  • 創作的本質一定是最大的──專訪《海鷗來過的房間》創作團隊 孔慶輝 蘇偉鍵 劉志強
  • 繪出“魔妝”大道 ──專訪彩妝藝術家徐婕
  • [科技領域]

  • 參加MOS國際賽十二年奪10個冠軍——專項導師戴錦源:澳門人可以的!
  • 實踐“世界和平”願望,由澳門打併到聯合國的何浩禎
  • 為傳統賦新生,為廢棄賦新能——專訪澳門創業青年蕭啟東
  • 緣起颱風,成於知天——專訪氣象學博士崔傳忠
  • 澳門人工智能科研方興未艾——專訪澳門大學科研人員李佩盈
  • 參加MOS國際賽十二年奪10個冠軍——專項導師戴錦源:澳門人可以的!
  • 中西合璧:回流劍橋博士許貝文的中醫藥科研及歷史文化傳承之路
  • 從澳門躋身北京央企再躍身WTO 和聯合國 — 為逐夢破釜沉舟的馮安兒
  • 實踐“世界和平”願望,由澳門打併到聯合國的何浩禎
  • 從學術探索到澳門育才的夢想之旅——專訪回流澳門經濟學博士伍英文
  • 學術及教育

  • 參加MOS國際賽十二年奪10個冠軍——專項導師戴錦源:澳門人可以的!
  • 中西合璧:回流劍橋博士許貝文的中醫藥科研及歷史文化傳承之路
  • 從澳門躋身北京央企再躍身WTO 和聯合國 — 為逐夢破釜沉舟的馮安兒
  • 從學術探索到澳門育才的夢想之旅——專訪回流澳門經濟學博士伍英文
  • 黃敬睿博士的“脊柱裂”科研征途與夢想實現
  • 參加MOS國際賽十二年奪10個冠軍——專項導師戴錦源:澳門人可以的!
  • 中西合璧:回流劍橋博士許貝文的中醫藥科研及歷史文化傳承之路
  • 微、感—林偉儀個人作品展
  • 獲得世界冠軍之後 ── 專訪舞龍運動員 高蓉智
  • 創作的本質一定是最大的──專訪《海鷗來過的房間》創作團隊 孔慶輝 蘇偉鍵 劉志強
  • 參加MOS國際賽十二年奪10個冠軍——專項導師戴錦源:澳門人可以的!
  • 實踐“世界和平”願望,由澳門打併到聯合國的何浩禎
  • 為傳統賦新生,為廢棄賦新能——專訪澳門創業青年蕭啟東
  • 緣起颱風,成於知天——專訪氣象學博士崔傳忠
  • 澳門人工智能科研方興未艾——專訪澳門大學科研人員李佩盈
  • [人才故事]

  • 參加MOS國際賽十二年奪10個冠軍——專項導師戴錦源:澳門人可以的!
  • 實踐“世界和平”願望,由澳門打併到聯合國的何浩禎
  • 從學術探索到澳門育才的夢想之旅——專訪回流澳門經濟學博士伍英文
  • 為傳統賦新生,為廢棄賦新能——專訪澳門創業青年蕭啟東
  • 黃敬睿博士的“脊柱裂”科研征途與夢想實現
  • [工程領域]

  • 實踐“世界和平”願望,由澳門打併到聯合國的何浩禎
  • 敬業向上,好學不倦——國家職業資格高級技師蔡添明
  • 跨過低潮,逆風追夢 Captain Lam
  • 默默耕耘的城市齒輪 余子恆
  • 工程項目總監 李學斌
  • [科技領域]

  • 參加MOS國際賽十二年奪10個冠軍——專項導師戴錦源:澳門人可以的!
  • 實踐“世界和平”願望,由澳門打併到聯合國的何浩禎
  • 為傳統賦新生,為廢棄賦新能——專訪澳門創業青年蕭啟東
  • 緣起颱風,成於知天——專訪氣象學博士崔傳忠
  • 澳門人工智能科研方興未艾——專訪澳門大學科研人員李佩盈
  • [金融商貿領域]

  • 實踐“世界和平”願望,由澳門打併到聯合國的何浩禎
  • 從學術探索到澳門育才的夢想之旅——專訪回流澳門經濟學博士伍英文
  • 澳門是我們的家,亦是一個充滿機遇的市場 ── 專訪金融專家衛驍豐
  • 澳門本土出產的金融專家?——專訪富盈環球集團主席高頌妍小姐
  • 放眼國際,跨越金融界木人巷——專訪荷寶執行董事繆子美
  • 人才引進制度相關資訊

  • 實踐“世界和平”願望,由澳門打併到聯合國的何浩禎
  • 從學術探索到澳門育才的夢想之旅——專訪回流澳門經濟學博士伍英文
  • 參加MOS國際賽十二年奪10個冠軍——專項導師戴錦源:澳門人可以的!
  • 中西合璧:回流劍橋博士許貝文的中醫藥科研及歷史文化傳承之路
  • 從澳門躋身北京央企再躍身WTO 和聯合國 — 為逐夢破釜沉舟的馮安兒
  • 實踐“世界和平”願望,由澳門打併到聯合國的何浩禎
  • 從學術探索到澳門育才的夢想之旅——專訪回流澳門經濟學博士伍英文
  • 實踐“世界和平”願望,由澳門打併到聯合國的何浩禎
  • 敬業向上,好學不倦——國家職業資格高級技師蔡添明
  • 跨過低潮,逆風追夢 Captain Lam
  • 默默耕耘的城市齒輪 余子恆
  • 工程項目總監 李學斌
  • 參加MOS國際賽十二年奪10個冠軍——專項導師戴錦源:澳門人可以的!
  • 實踐“世界和平”願望,由澳門打併到聯合國的何浩禎
  • 為傳統賦新生,為廢棄賦新能——專訪澳門創業青年蕭啟東
  • 緣起颱風,成於知天——專訪氣象學博士崔傳忠
  • 澳門人工智能科研方興未艾——專訪澳門大學科研人員李佩盈
  • 從澳門躋身北京央企再躍身WTO 和聯合國 — 為逐夢破釜沉舟的馮安兒
  • 實踐“世界和平”願望,由澳門打併到聯合國的何浩禎
  • 從學術探索到澳門育才的夢想之旅——專訪回流澳門經濟學博士伍英文
  • 澳門是我們的家,亦是一個充滿機遇的市場 ── 專訪金融專家衛驍豐
  • 澳門本土出產的金融專家?——專訪富盈環球集團主席高頌妍小姐
  • [人才故事]

  • 參加MOS國際賽十二年奪10個冠軍——專項導師戴錦源:澳門人可以的!
  • 實踐“世界和平”願望,由澳門打併到聯合國的何浩禎
  • 從學術探索到澳門育才的夢想之旅——專訪回流澳門經濟學博士伍英文
  • 為傳統賦新生,為廢棄賦新能——專訪澳門創業青年蕭啟東
  • 黃敬睿博士的“脊柱裂”科研征途與夢想實現
  • [科技領域]

  • 參加MOS國際賽十二年奪10個冠軍——專項導師戴錦源:澳門人可以的!
  • 實踐“世界和平”願望,由澳門打併到聯合國的何浩禎
  • 為傳統賦新生,為廢棄賦新能——專訪澳門創業青年蕭啟東
  • 緣起颱風,成於知天——專訪氣象學博士崔傳忠
  • 澳門人工智能科研方興未艾——專訪澳門大學科研人員李佩盈
  • 參加MOS國際賽十二年奪10個冠軍——專項導師戴錦源:澳門人可以的!
  • 中西合璧:回流劍橋博士許貝文的中醫藥科研及歷史文化傳承之路
  • 從澳門躋身北京央企再躍身WTO 和聯合國 — 為逐夢破釜沉舟的馮安兒
  • 實踐“世界和平”願望,由澳門打併到聯合國的何浩禎
  • 從學術探索到澳門育才的夢想之旅——專訪回流澳門經濟學博士伍英文
  • 參加MOS國際賽十二年奪10個冠軍——專項導師戴錦源:澳門人可以的!
  • 實踐“世界和平”願望,由澳門打併到聯合國的何浩禎
  • 為傳統賦新生,為廢棄賦新能——專訪澳門創業青年蕭啟東
  • 緣起颱風,成於知天——專訪氣象學博士崔傳忠
  • 澳門人工智能科研方興未艾——專訪澳門大學科研人員李佩盈
  • 英國教育理念著重學生個人興趣發展,日常作業量及考試頻率較少,讓崔博士有充裕時間於自己感興趣的範疇中探索。他加入網上氣象論壇與同好交流學習,並自學編程搭建出個人天氣網站發表自己的天氣預報。既科學且獨特的分析,令其屢獲同好欣賞,後來更被邀請成為氣象論壇管理員,使其對氣象的熱愛有增無減。有趣的是,通過與熱愛觀星的同好交流,崔博士對天文攝影亦產生濃厚興趣,最後成為一名業餘天文攝影師。而他後來的創業生意伙伴,均為通過論壇交流認識的氣象專業人士。

    完成英國高考(A-level)後,崔博士毅然選擇就讀全球頂尖氣象學府之一英國雷丁大學(University of Reading)的氣象學本碩連讀課程,進一步裝備自己繼續追尋「氣象夢」。由於氣象學為一門相對冷門的專業,職業兼容性不高,故初時家人也因擔心其未來發展而反對其決定,勸導他入讀當時已向其發出錄取通知的香港大學物理系。然而,經過向家人指出與氣象學相關的職業兼容性並非如想像中悲觀後,崔博士最終仍獲家人支持,繼續其氣象之路。亦正因如此,他一如所願於課程第 3 年前往座落於美國「龍捲風徑」(Tornado alley)的奧克拉荷馬州大學(University of Oklahoma)交流,並有幸與當地專家期間追蹤龍捲風,近距離親身感受大自然的威力和變幻,讓其畢生難忘。最後,崔博士以第一榮譽及全級成績最優異之佳績畢業,令他更堅定自己的職業方向。通過課程,崔博士意識到氣象學中仍存在不少未知領域有待探索,於是決定留校攻讀大氣、海洋與氣候博士。

    在美國追蹤龍捲風所使用的流動多普勒雷達

    完成博士論文後,崔博士於2019年年初回澳。不久後的 4 月,珠海出現了極為罕見的水龍捲,令 2 艘共載有8人的漁船沉没失蹤,當中包括有澳門漁民。此事讓崔博士萌生創辦知天氣象科技的念頭,希望通過發揮自己的氣象學專業,為有需要的群體提供更為精準的氣象信息及預測服務,從而賺取進行氣象研究的本錢。由氣象局等政府單位免費提供的氣象信息,主要針對普羅大眾日常生活及生命安全而設。然而,不少商業(如商用航空、工程建設、物流、期貨投資決策等)的運作天氣敏感,精細及針對性的氣象預測可助進行更科學的業務管理及商業決策,提升效率及減少風險。在外國,私人商業氣象服務已經較為成熟,唯內地於2015年方正式容許民眾開設私人企業向客戶提供商業氣象服務,故國內市場稱得上為一片藍海,市場發展潛力巨大。

    知天氣象科技有限公司的辦公室大屏幕

    有見及此,崔博士於 2019 年 9月與兩位氣象同好共同創辦知天氣象科技,並推出針對航海人士而設的ThunderScope實時雷雨信息服務,通過電腦視覺學習技術分析實時氣象數據以預測雷雨走勢,從而劃出危險區並向區內船舶提供航向建議,協助船隻及時避開危險。可惜,公司於創立數月後便迎來持續三年的新冠疫情,大大打擊了潛在客戶了解商業氣象服務的意欲,令創業難度無限升級。萬幸,經過團隊一番努力,公司在歷經磨難後最終迎來𥌓光。首先,公司投放資源研發基於人工智能的氣象衛星數據處理技術,並成功通過嶄新深度學習算法,研發出夜間可見光衛星雲圖反演技術 NightVIS,解決晚間缺乏陽光照射下難以監測雲層的難題,能大幅提高預報員於晚間監測及評估惡劣天氣(如熱帶氣旋、暴雨、霧及冷鋒等)的能力,經測試後可清楚捕捉2017年超強颱風「天鴿」引致其採取偏西路徑直趨澳門的環流重整過程。崔博士已通過國家知識產權局為此項技術申請內地及國際專利,並將在內地獲得專利授權,相關氣象衛星圖像產品亦即將推出國際市場。另一方面,公司亦有幸為港澳兩地的政府部門提供與氣象有關的專業服務與合作。長遠而言,崔博士希望將公司打造成「高、精、專」的氣象科技公司,在惡劣天氣監測及預報領域上再接再礪,向世界各地提供更精準的氣象數據服務。

    NightVIS 夜間可見光衛星雲圖(左)與傳統紅外線衛星雲圖對比圖 (右)- 天鴿

    對於澳門政府有意發展科技產業以推動經濟適度多元化,本為科研出身的崔博士非常支持。他認為,提高本地科技人才培養及吸引更多科技人才來澳是轉型成功的關鍵。除需向人才提供所需硬件配套協助其充份發揮專業技能外,他建議特區政府致力創造人才交流的機會。始終,創新乃不同想法的碰撞及融合的結果。因此,一般較少參與社交場合的科技人才進行線下面對面交流,有利擦出更多新火花。

    崔博士獲邀為澳門科學館「點亮星辰」活動講者

    少年的好奇心,加上持續學習與鑽研,最後利用專業知識創業,一路走來均為自我興趣在驅動前進。崔博士的創業經歷,是成就人才的模式之一。當然,一路上,還是離不開大環境的因緣際會,以及家人的支持。

    [人才故事]

  • 參加MOS國際賽十二年奪10個冠軍——專項導師戴錦源:澳門人可以的!
  • 實踐“世界和平”願望,由澳門打併到聯合國的何浩禎
  • 從學術探索到澳門育才的夢想之旅——專訪回流澳門經濟學博士伍英文
  • 為傳統賦新生,為廢棄賦新能——專訪澳門創業青年蕭啟東
  • 黃敬睿博士的“脊柱裂”科研征途與夢想實現
  • [學術及教育領域]

  • 參加MOS國際賽十二年奪10個冠軍——專項導師戴錦源:澳門人可以的!
  • 從學術探索到澳門育才的夢想之旅——專訪回流澳門經濟學博士伍英文
  • 黃敬睿博士的“脊柱裂”科研征途與夢想實現
  • 緣起颱風,成於知天——專訪氣象學博士崔傳忠
  • 帶著興趣和好奇,為世界解決一些問題──專訪植物免疫學者 敖博文
  • [科技領域]

  • 參加MOS國際賽十二年奪10個冠軍——專項導師戴錦源:澳門人可以的!
  • 實踐“世界和平”願望,由澳門打併到聯合國的何浩禎
  • 為傳統賦新生,為廢棄賦新能——專訪澳門創業青年蕭啟東
  • 緣起颱風,成於知天——專訪氣象學博士崔傳忠
  • 澳門人工智能科研方興未艾——專訪澳門大學科研人員李佩盈
  • 參加MOS國際賽十二年奪10個冠軍——專項導師戴錦源:澳門人可以的!
  • 中西合璧:回流劍橋博士許貝文的中醫藥科研及歷史文化傳承之路
  • 從澳門躋身北京央企再躍身WTO 和聯合國 — 為逐夢破釜沉舟的馮安兒
  • 實踐“世界和平”願望,由澳門打併到聯合國的何浩禎
  • 從學術探索到澳門育才的夢想之旅——專訪回流澳門經濟學博士伍英文
  • 學術及教育

  • 參加MOS國際賽十二年奪10個冠軍——專項導師戴錦源:澳門人可以的!
  • 中西合璧:回流劍橋博士許貝文的中醫藥科研及歷史文化傳承之路
  • 從澳門躋身北京央企再躍身WTO 和聯合國 — 為逐夢破釜沉舟的馮安兒
  • 從學術探索到澳門育才的夢想之旅——專訪回流澳門經濟學博士伍英文
  • 黃敬睿博士的“脊柱裂”科研征途與夢想實現
  • 參加MOS國際賽十二年奪10個冠軍——專項導師戴錦源:澳門人可以的!
  • 實踐“世界和平”願望,由澳門打併到聯合國的何浩禎
  • 為傳統賦新生,為廢棄賦新能——專訪澳門創業青年蕭啟東
  • 緣起颱風,成於知天——專訪氣象學博士崔傳忠
  • 澳門人工智能科研方興未艾——專訪澳門大學科研人員李佩盈
  • [人才故事]

  • 參加MOS國際賽十二年奪10個冠軍——專項導師戴錦源:澳門人可以的!
  • 實踐“世界和平”願望,由澳門打併到聯合國的何浩禎
  • 從學術探索到澳門育才的夢想之旅——專訪回流澳門經濟學博士伍英文
  • 為傳統賦新生,為廢棄賦新能——專訪澳門創業青年蕭啟東
  • 黃敬睿博士的“脊柱裂”科研征途與夢想實現
  • [科技領域]

  • 參加MOS國際賽十二年奪10個冠軍——專項導師戴錦源:澳門人可以的!
  • 實踐“世界和平”願望,由澳門打併到聯合國的何浩禎
  • 為傳統賦新生,為廢棄賦新能——專訪澳門創業青年蕭啟東
  • 緣起颱風,成於知天——專訪氣象學博士崔傳忠
  • 澳門人工智能科研方興未艾——專訪澳門大學科研人員李佩盈
  • 參加MOS國際賽十二年奪10個冠軍——專項導師戴錦源:澳門人可以的!
  • 中西合璧:回流劍橋博士許貝文的中醫藥科研及歷史文化傳承之路
  • 從澳門躋身北京央企再躍身WTO 和聯合國 — 為逐夢破釜沉舟的馮安兒
  • 實踐“世界和平”願望,由澳門打併到聯合國的何浩禎
  • 從學術探索到澳門育才的夢想之旅——專訪回流澳門經濟學博士伍英文
  • 參加MOS國際賽十二年奪10個冠軍——專項導師戴錦源:澳門人可以的!
  • 實踐“世界和平”願望,由澳門打併到聯合國的何浩禎
  • 為傳統賦新生,為廢棄賦新能——專訪澳門創業青年蕭啟東
  • 緣起颱風,成於知天——專訪氣象學博士崔傳忠
  • 澳門人工智能科研方興未艾——專訪澳門大學科研人員李佩盈
  • [人才故事]

  • 參加MOS國際賽十二年奪10個冠軍——專項導師戴錦源:澳門人可以的!
  • 實踐“世界和平”願望,由澳門打併到聯合國的何浩禎
  • 從學術探索到澳門育才的夢想之旅——專訪回流澳門經濟學博士伍英文
  • 為傳統賦新生,為廢棄賦新能——專訪澳門創業青年蕭啟東
  • 黃敬睿博士的“脊柱裂”科研征途與夢想實現
  • [科技領域]

  • 參加MOS國際賽十二年奪10個冠軍——專項導師戴錦源:澳門人可以的!
  • 實踐“世界和平”願望,由澳門打併到聯合國的何浩禎
  • 為傳統賦新生,為廢棄賦新能——專訪澳門創業青年蕭啟東
  • 緣起颱風,成於知天——專訪氣象學博士崔傳忠
  • 澳門人工智能科研方興未艾——專訪澳門大學科研人員李佩盈
  • 參加MOS國際賽十二年奪10個冠軍——專項導師戴錦源:澳門人可以的!
  • 中西合璧:回流劍橋博士許貝文的中醫藥科研及歷史文化傳承之路
  • 從澳門躋身北京央企再躍身WTO 和聯合國 — 為逐夢破釜沉舟的馮安兒
  • 實踐“世界和平”願望,由澳門打併到聯合國的何浩禎
  • 從學術探索到澳門育才的夢想之旅——專訪回流澳門經濟學博士伍英文
  • 參加MOS國際賽十二年奪10個冠軍——專項導師戴錦源:澳門人可以的!
  • 實踐“世界和平”願望,由澳門打併到聯合國的何浩禎
  • 為傳統賦新生,為廢棄賦新能——專訪澳門創業青年蕭啟東
  • 緣起颱風,成於知天——專訪氣象學博士崔傳忠
  • 澳門人工智能科研方興未艾——專訪澳門大學科研人員李佩盈
  • [人才故事]

  • 參加MOS國際賽十二年奪10個冠軍——專項導師戴錦源:澳門人可以的!
  • 實踐“世界和平”願望,由澳門打併到聯合國的何浩禎
  • 從學術探索到澳門育才的夢想之旅——專訪回流澳門經濟學博士伍英文
  • 為傳統賦新生,為廢棄賦新能——專訪澳門創業青年蕭啟東
  • 黃敬睿博士的“脊柱裂”科研征途與夢想實現
  • [科技領域]

  • 參加MOS國際賽十二年奪10個冠軍——專項導師戴錦源:澳門人可以的!
  • 實踐“世界和平”願望,由澳門打併到聯合國的何浩禎
  • 為傳統賦新生,為廢棄賦新能——專訪澳門創業青年蕭啟東
  • 緣起颱風,成於知天——專訪氣象學博士崔傳忠
  • 澳門人工智能科研方興未艾——專訪澳門大學科研人員李佩盈
  • 參加MOS國際賽十二年奪10個冠軍——專項導師戴錦源:澳門人可以的!
  • 中西合璧:回流劍橋博士許貝文的中醫藥科研及歷史文化傳承之路
  • 從澳門躋身北京央企再躍身WTO 和聯合國 — 為逐夢破釜沉舟的馮安兒
  • 實踐“世界和平”願望,由澳門打併到聯合國的何浩禎
  • 從學術探索到澳門育才的夢想之旅——專訪回流澳門經濟學博士伍英文
  • 參加MOS國際賽十二年奪10個冠軍——專項導師戴錦源:澳門人可以的!
  • 實踐“世界和平”願望,由澳門打併到聯合國的何浩禎
  • 為傳統賦新生,為廢棄賦新能——專訪澳門創業青年蕭啟東
  • 緣起颱風,成於知天——專訪氣象學博士崔傳忠
  • 澳門人工智能科研方興未艾——專訪澳門大學科研人員李佩盈
  • 陳逸翀是土生土長的澳門人,他先後取得北京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士,以及英國牛津大學計算機科學碩士學位,更加入國際知名經濟資訊機構——彭博社(Bloomberg)的機械學習(Machine Learning)團隊,成為軟件工程師及研究科學家。在科研路上,他一直堅持理論需要為人類服務的宗旨,唯有把理論付諸實踐,才有價值。

    {"ARInfo":{"IsUseAR":false},"Version":"1.0.0","MakeupInfo":{"IsUseMakeup":false},"FaceliftInfo":{"IsChangeEyeLift":true,"IsChangeFacelift":false,"IsChangePostureLift":false,"IsChangeNose":false,"IsChangeFaceChin":false,"IsChangeMouth":false,"IsChangeThinFace":true},"BeautyInfo":{"IsAIBeauty":false,"OldBeautyCount":1,"IsSharpen":false,"OldBeautyValue":["0.32"],"SwitchMedicatedAcne":false,"IsBrightEyes":true,"IsOldBeauty":true,"IsReduceBlackEyes":true},"HandlerInfo":{"AppName":2},"FilterInfo":{"IsUseFilter":true,"FilterCount":1,"FilterValueList":["0.6"]}} 陳逸翀在科研路上不斷探索,奮勇向上。

    學習永不止步

    北京清華大學是中國頂尖工程師和科學家的搖籃,畢業生為中國工程發展帶來的成就有目共睹。即使陳逸翀以優異的中學成績畢業,在邁入充滿科研人才的學府時,他亦曾感到困難重重:“清華大學是一個戰鬥場,圖書館、自修室每天總是人群滿座,大家從早到晚都熱鬧地討論著學習內容。學長、學姐和老師亦不斷提醒你必須付出百分之一百二十的努力。”

    在北京清華大學努力學習(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當時心理壓力極大的他,初期成績只達合格邊緣,令人擔憂。在老師循循善誘和同學鼓勵下,經過兩年努力,他的成績終於邁向前二十名:“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有時候未必是我們的能力不及他人,要保持積極樂觀態度,不斷溫故知新,加倍努力學習,才能以清晰的思路面對挑戰。”

    取得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士學位(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最初以遊戲開發為目標的他,笑言自己對節奏音樂遊戲十分著迷,希望能透過機械自動編寫樂譜,才決心成為機械學習工程師。他發現要製作一個可以立即使用的模型並不困難,但若要成為一個優秀的工程師,就必需掌握紮實的統計學、數學等知識:“每一個項目都要搭建和調試對應的機械學習統計模型才能行之有效,若對當中的基礎理論一無所知,將無從下手。”

    遠赴英國牛津大學攻讀碩士(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為了到英國牛津大學繼續鑽研機械學習技術,陳逸翀付出大量時間進行資料搜集,與同學進行模擬面試,互相交流意見,亦透過不斷練習模擬考題、模仿英劇的對話方式及語調,提升英語書寫和口語水平。他十分欣賞牛津大學的小班教學方式,經常與老師進行長時間討論:“教授會面對面進行指導,解答難題,為每個小錯誤寫下詳細見解,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和鞏固所學知識。”

    牛津大學碩士畢業照(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他以自然語言處理為畢業任務,希望能實際應用理論,作出科研上的突破。雖然在研究初期曾遇上很多挫折,但他仍不斷汲取失敗經驗,每天埋首實驗室進行改進及求證,最終成功以“變分貝葉斯”(Variational Bayes)的統計推理方法,讓機械學習猜測人腦的思維模式,減少觸控細小熒幕容易出現的輸入錯誤。他說:“學術研究可以走在科學前端,探索一些從未有人挖掘過的事,讓人覺得很有成就感。在清華大學的那段艱辛日子,讓我學會了堅定面對各種挑戰。”

    機械創造智慧

    “機械學習”是全球一大熱話,企業如何利用大數據提升核心競爭力備受關注。彭博社是國際知名的財經信息平台,報道世界各地的經濟及政治資訊,提供具權威性的評論及觀點,在金融市場極具影響力。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彭博社每天收到全球超過二百萬則新聞訊息。面對如此龐大的數據量,若要進行人工處理,則需要聘請一千四百名職員,二十四小時不間斷工作,每分鐘閱讀一則新聞,為使用者提供深入分析。然而,透過機械學習,便可自動化剖析全球即時新聞,讓用戶取得影響金融市場的第一手消息,作出相應的投資策略。

    在香港中文大學向數學系學生介紹彭博人工智能的工作(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互聯網不斷發展,傳統的數據分析軟件顯得捉襟見肘,但要將學術模型進行精簡及優化,滿足用戶需求,對工程技術和硬件設備要求都極高,是一項嚴峻挑戰。陳逸翀認為學術模型與實用模型的分別在於速度與時間:“我們經常引用新學術模型,發展成規模化的軟件系統,但有些學術模型結構十分複雜,需要解決運算速度和處理容量等問題。”

    他為彭博社建立了可找出社交媒體上熱門主題的統計模型,協助使用者進行訊息過濾:“具影響力的投資人物於社交平台發表的每一則言論,都可能引致金融市場動盪。我們想知道當中涉及的投資屬於哪一個領域。”這個主題分類系統,現在每天處理五億則社交平台發文,實時向用戶反映所關注類別的最新資訊。他亦透過建立可摘取文本重點的資訊抽取系統,偵測新聞內容的相似語意,為重覆資訊進行分組顯示,大大縮短用戶搜尋時間。

    抓緊機遇,邁步向前

    “機械學習”作為實現人工智能的一大途徑,已被廣泛應用於搜尋引擎、醫學診斷、圖像處理、影像、語音和書寫辨識等領域。陳逸翀勉勵欲投身科研的年輕人:“要無懼數學,才能深入理解運算原理;要不斷更新知識儲備,才能跟上時代步伐;要有出乎意料的見解,才能為企業帶來價值。”現今社會推行學術公開化,陳逸翀形容互聯網是一個“金礦”,要在領域一展身手,必須不斷增值和裝備自己:“多細磨論文、專案或求助他人,積攢的經驗越多,便會做得越好。”

    陳逸翀勉勵年輕人毋懼挑戰,勇於突破。

    世界各國近年致力發展機械學習模式為城市服務,透過檢測實時路況、車輛時速、目的地距離等,精確計算巴士到站時間,並因應路面實況自動調節交通訊號系統,提高疏導效率。

    機械學習能節省更多溝通、時間和人力成本,但陳逸翀說當中必須經過重重難關:“機械需要從大數據中學習。要取得數據,必須在城市內裝設多個偵測點,或透過大量用戶程式進行定位記錄,需要多個政府部門相互協調,亦牽涉人力、時間、法律、隱私、資金等問題。”

    近年,粵港澳地區的生產總值已達發達國家水平,投資形勢穩健上揚。隨著大灣區發展,三地的商務往來將更為緊密便捷。陳逸翀認為機械學習雖然在港澳地區發展較緩慢,但前景十分可觀:“澳門作為一個小城市,能被列入國家發展規劃甚為罕見,但澳門的行業市場狹窄,難以留住技術人才發展規模化產業。只要跟隨大灣區的發展步伐,專注推動旅遊業、會展業等第三產業,便能找到出路。”他建議政府建立快速透明機制,讓機械學習及軟件開發公司利用大灣區的資源擴大發展規模,協助澳門推動智慧型城市發展。

    陳逸翀建議政府建立快速透明機制,讓機械學習及軟件開發公司利用大灣區的資源擴大發展規模,協助澳門推動智慧型城市發展。

  • 參加MOS國際賽十二年奪10個冠軍——專項導師戴錦源:澳門人可以的!
  • 中西合璧:回流劍橋博士許貝文的中醫藥科研及歷史文化傳承之路
  • 從澳門躋身北京央企再躍身WTO 和聯合國 — 為逐夢破釜沉舟的馮安兒
  • 實踐“世界和平”願望,由澳門打併到聯合國的何浩禎
  • 從學術探索到澳門育才的夢想之旅——專訪回流澳門經濟學博士伍英文
  • 參加MOS國際賽十二年奪10個冠軍——專項導師戴錦源:澳門人可以的!
  • 實踐“世界和平”願望,由澳門打併到聯合國的何浩禎
  • 為傳統賦新生,為廢棄賦新能——專訪澳門創業青年蕭啟東
  • 緣起颱風,成於知天——專訪氣象學博士崔傳忠
  • 澳門人工智能科研方興未艾——專訪澳門大學科研人員李佩盈
  • 電是地球上的重要能源,既可驅動物件,亦能記載信息,用途無可限量。電機及電子工程是一門涵蓋電力、電腦、通信、訊號處理等領域的學科。電機工程涉及大能量的電力生產及輸送系統,工程師從各種途徑收集電力,電成為能量,確保為市民帶來穩定的電能;電子工程涉及處理小訊號的電子系統,工程師通過大氣電波和電路,電會作為信息,將信號解碼成文,由保安系統到日常電子產品,都屬電子工程範疇。電機及電子工程引領著社會和科技發展的步伐,與生活息息相關。

    麥沛然於2018年正式成為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會士,是首位土生土長澳門人獲此殊榮。

    麥沛然博士是澳門大學電機及電腦工程學系教授,2009年以研發“用於多制式接收器的雙階段頻道選取技術”,為澳門取得該領域的首個美國專利權。他於2018年正式被評選為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會士,以表彰其在高效能無線通訊和微電子積體電路創新技術的卓越成就,是當中最年輕的學者之一,更是首位土生土長澳門人獲此殊榮。

    2009年以研發可“用於多制式接收器的雙階段頻道選取技術”,為澳門取得該領域的首個美國專利權。(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鍥而不捨的科研精神

    就讀於慈幼中學,麥沛然很早便在科學世界的薰陶下,對電子工程方面的發展感興趣。他憶述母校一直提倡科普知識教育,學生除了要修讀物理、化學等基礎學科,亦要學習電線接駁、機械繪圖等技能。鍾情電子工程科學的他,中學畢業後便決定到澳門大學修讀相關專業。

    澳門大學電機及電腦工程學系創辦於1989年,至今已有三十年歷史。葡籍教授馬許願於1992年受邀到澳門大學科技學院任教,於1997年成為大學副校長。隨著電腦及手機廣泛應用,極大地改變了社會的日常面貌,馬許願教授將微電子知識引入澳大,以西方的教學模式和開闊思維,引導學生學習從挫折中磨練自己,親力親為發掘研究成果。

    麥沛然在2005年帶領團隊研發了雙階段頻道選取技術(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麥沛然憶述當年學校只能在停車場劃出約兩百平米的空間作工程實驗室,雖然每項研究都由零開始,要購入元件開展實驗,但同學們都各展才華,無懼辛勞。他說:“只有經歷無數失敗,才能懂得成功的喜悅。每天小小的進步,都是堅持下去的動力來源。”

    麥沛然在取得學士學位後獲推薦直接攻讀博士課程,並於2006年獲得博士學位。他坦言研究過程中曾感到力不從心,但經常鞭策自己要持著不屈的精神與耐性,不斷提升實力,冀自己的研究成果能一步步邁向國際水平。

    帶領團隊開創新技術

    在世界開發第四代流動通訊(4G)的時期,麥沛然於2005年帶領團隊研發了雙階段頻道選取技術,以經濟方便、結構簡單的電路,讓電話能以一種芯片同時滿足4G無線傳輸標準,亦能繼續支援2G及3G通訊系統。經過多年努力及在澳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的支持下,這項技術於2009年成功獲得美國專利,至今仍被國際大型企業廣泛引用。麥沛然認為澳門大學的科研技術絕對能與國際頂尖高校媲美:“以當年澳大的技術水平,能成功在技術層面簡化芯片設計,解決實際問題,並非取決於能力與機會,而是透過不斷反思,找出更合適的答案,務求比別人做得更好。”

    麥沛然一直帶領著實驗團隊穩步向前

    現時,麥沛然擔任著澳門大學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副主任。這所國家重點實驗室於2011年正式揭牌,成為澳門第一所工程學領域的國家級頂尖科學研究基地,在全國具有一定影響力。麥沛然感激馬許願教授多年來的支持與信任,持續投入資源讓工程團隊得以擴大發展。實驗室於芯片技術研發上至今一直保持領先地位,發表論文數目已遠超北京清華大學、上海復旦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頂尖院校。

    澳大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於2011年正式揭牌(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2019年,澳大在被喻為“芯片奧林匹克”的IEEE國際固態電路研討會(ISSCC)中共有8篇論文入選,成績斐然。ISSCC為電子領域最負盛名的國際學術會議,其論文遴選標準極其嚴格,同時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水準最高的固態電路國際會議。麥沛然說:“不一定大學排名造就實驗室,也可以是實驗室成就大學排名。”

    出席IEEE國際固態電路研討會(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科研成果必須經過沉澱

    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是世界上最大的國際專業技術組織之一,匯聚來自全球百多個國家的頂尖科學家。各國電子技術與通訊科學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都在具國際權威的IEEE學術期刊中發表。作為首位澳門土生土長的IEEE會士,麥沛然亦被委任為《IEEE固態電路期刊》副編輯,與世界頂尖專家學者一起評選最具前瞻性的學術論文,標誌著澳門科學界的成就獲得世界認可。被問到在科研道路上取得成果的秘訣,他認為循序漸進、持之以恆才是致勝關鍵。智慧是一種無形資產,大學有強大的學術資源後盾,學生可以自由發展興趣專長,挑戰高風險、顛覆性的研究項目。他鼓勵學生不斷進修提升技能,保持耐性反覆實踐,在失敗中建立自信,在工作中找到樂趣,切忌一步登天,“在渴求成果前,先要問自己能付出幾多。到你邁向更成功時,你會感激當初拼命努力的自己。”

    麥沛然被委任為《IEEE固態電路期刊》副編輯,與世界頂尖專家學者一起評選最具前瞻性的學術論文。(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上一代工程師將在艱辛歲月中積累的經驗薪火相傳,提升新一代工程師的學習效率。澳大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成功,亦為澳大工程系學生開啟了機會的大門,擴闊就業和升學出路。畢業生爭相被國際研究機構、科創企業、大專院校招攬,活躍於不同的行業範疇,足跡遍佈世界各個角落。

    手提多功能基因檢測系統(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為將電子技術拓展至更廣泛的應用層面,實驗室的畢業生亦著力開發手提磁力共振及手提多功能基因檢測系統,將芯片結合生化技術,進行食物品質監控及疾病檢測,極具發展潛力。當中更有學生獲哈佛大學青睞,遠赴美國開發尖端、快速、經濟、便利的檢測儀器,為病患進行初步診斷及篩選分流,減輕醫療壓力,為世界社會作貢獻。

    手提磁力共振檢測系統(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打造智慧型城市是二十一世紀全球的發展目標,引領這一目標發展的是不斷推陳出新的電子、電腦及無綫通訊技術,亦是社會發展的重要課題。目前最先進和爲人熟悉的互聯網、手機、電腦、遊戲機、全球定位系統(GPS)等,均以電子微芯片作為核心,中美貿易戰的重點競爭項目亦與芯片息息相關,相關技術研發備受各國關注。澳門在未來的芯片研發技術上,將如何走得更遠?麥沛然認為,隨著越來越多青年人加入科研行業,社會要善用資源,抓緊粵港澳大灣區機遇,以澳門為教育基地集中培養專科優秀人才,為科研人員創造在澳門自由發展的空間,一展所長,造福社會。

    “人才求精不求多,” 麥沛然表示,“只要經過深層次的培訓,發掘一枝獨秀的專才,才可以為澳門帶來發展優勢,與鄰近城市競爭,讓澳門在大灣區及國際立足。”

    麥沛然期待本地加強人才培育,優化科研發展空間。

    __________

    關於IEEE

    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英語: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簡稱為IEEE)是建立於1963年1月1日的國際性電子技術與電子工程師協會,亦是世界上最大的專業技術組織之一,擁有來自175個國家的42萬會員。

    除設立於美國紐約市的總部以外,亦在全球150多個國家擁有分會,並且還有35個專業學會及2個聯合會。其每年均會發表多種雜誌、學報、書籍,亦舉辦至少300次的專業會議。

    目前IEEE在工業界所定義的標準有著極大的影響。

  • 參加MOS國際賽十二年奪10個冠軍——專項導師戴錦源:澳門人可以的!
  • 中西合璧:回流劍橋博士許貝文的中醫藥科研及歷史文化傳承之路
  • 從澳門躋身北京央企再躍身WTO 和聯合國 — 為逐夢破釜沉舟的馮安兒
  • 實踐“世界和平”願望,由澳門打併到聯合國的何浩禎
  • 從學術探索到澳門育才的夢想之旅——專訪回流澳門經濟學博士伍英文
  • 學術及教育

  • 參加MOS國際賽十二年奪10個冠軍——專項導師戴錦源:澳門人可以的!
  • 中西合璧:回流劍橋博士許貝文的中醫藥科研及歷史文化傳承之路
  • 從澳門躋身北京央企再躍身WTO 和聯合國 — 為逐夢破釜沉舟的馮安兒
  • 從學術探索到澳門育才的夢想之旅——專訪回流澳門經濟學博士伍英文
  • 黃敬睿博士的“脊柱裂”科研征途與夢想實現
  • 參加MOS國際賽十二年奪10個冠軍——專項導師戴錦源:澳門人可以的!
  • 實踐“世界和平”願望,由澳門打併到聯合國的何浩禎
  • 為傳統賦新生,為廢棄賦新能——專訪澳門創業青年蕭啟東
  • 緣起颱風,成於知天——專訪氣象學博士崔傳忠
  • 澳門人工智能科研方興未艾——專訪澳門大學科研人員李佩盈
  • 江朝暉(Aglaia Kong)這名字對大眾來說可能有點陌生,但她有份參與和製造的重大IT發明,在日常生活中很大機會聽過、看過或接觸過。過去在農村長大、來澳升學的小女孩,如今已成為一位擁有多項專利的傑出工程師,並先後在Cisco(思科)和Google(谷歌)等著名企業任職,工作成績備受肯定。之所以做到“能人所不能”,只因她不忘自己七歲時立下的太空夢,以及對世界保持好奇心,熱衷研究和發明。她寫下的IT程式,給無數人的生活帶來便利。

    江朝暉(Aglaia)在IT領域取得傑出的成就

    小時候立志上太空

    Aglaia的父母是工程師,長年被派到外地工作。一家人聚少離多,小時候的Aglaia跟奶奶一起在農村生活。農村長大的孩子,除了享受不到物質生活外,接受的教育也得不到任何保障,因這裡沒有很多書籍和各類文獻資料,啟發孩子們學習的興趣。雖然學習條件艱苦,但Aglaia卻過得很自由,因為她在這裡可以不受限制地發揮天馬行空的想像力。

    Aglaia說:“小時候有一個夢想,就是上外太空。大約在六、七歲的時候,我曾經爬上屋頂,等外星人接我去太空。我等了七天,快被蚊子咬死了,但外星人還是沒有出現。所以我想建一艘太空船,別人不帶我走,唯有靠自己。”這聽上去像是一個小孩異想天開的奇想,卻讓Aglaia擁有了一個去外太空的夢,她的一生,都以追逐這理想為目標,不斷向前。

    小時候的江朝暉(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從小在農村長大(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儘管與父母聚少離多,Aglaia卻非常尊敬爸爸,並從他身上學到很多東西。在外地工作的爸爸每年會回來探望Aglaia一次,每當聽到女兒提出有趣的問題,他都會認真回答,小心翼翼地“守護”Aglaia的夢。Aglaia說:“只要爸爸一回來,我就問他,如果我想要建一艘太空船,要懂甚麼。他也不知道我為甚麼這樣問,但他說起碼要懂得建一艘船,那就要修讀電子工程。然後他又說,如果要去到這麼遠,你還要知道怎麼尋找食物,所以你要懂材料科學和機械工程之類的知識。”Aglaia將爸爸的話牢牢記在心裡,並決心長大後成為一名工程師。

    江朝暉很尊敬爸爸,並從他身上學到很多東西。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熱衷研究融會貫通

    Aglaia在澳門讀了兩年中學,那兩年對於她來說是個挑戰,那時候的她並不熟悉繁體中文和英文,以前在內地主要學習科學和數學知識,但對歷史、地理和其他通識較為生疏,因此學業上落後於其他同學,甚至有在英文聽寫測驗中取得多次零分的“不良”記錄。她意識到要趕上進度,需要改善學習方法,因此使用圖像記憶法來記憶英文單詞和地理、歷史事件,並取得明顯進步。之後,她遠赴加拿大讀高中,最後到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雙城分校完成大學學業。在大學,Aglaia選擇修讀機電工程及化學工程,她希望從專業中學習到各種物料的特性,將來為自己建造一艘太空飛船,把自己送到太空去。雖然她現在還未上過外太空,但美國太空總署(NASA)在建造太空穿梭機時,使用了很多她的研究成果。Aglaia說:“可以說,我的部份夢想已經實現了。”

    NASA的太空穿梭機實現了Aglaia部份夢想,但她不是一個容易滿足的人,於是,她加入了加州的一家衛星公司,工作一年後,搞懂了相關原理,並着手研究如何把GP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應用於地圖上。她說:“因為我是個容易迷路的人,我想如果可以用GPS來帶路,那會是個多麼方便的東西呢!”經過兩年不斷努力,她成功把GPS應用於實際導航上,為人類的出行帶來了巨大的便利。如今,手機上的各種地圖導航應用程式已經成為每個人出行必備的利器,這一研究為大眾的生活提供了極大便利。Aglaia開始研究GPS導航時,是1992年。

    之後,Aglaia的發明目光對準了另外一個領域──電子郵件。第一代互聯網電子郵件使用並不方便用家,使用者需要登入一個電子郵件伺服器,並把電子郵件下載到電腦裡,並不可以儲存於互聯網上。Aglaia解釋:“這就等於別人向你寄了一封信,放在你的郵箱,如果你要看那封信,你要下載到你的電腦後才可以閱讀,以前的模式就是這樣。”Aglaia的發明靈感源於自己的“大頭蝦”性格,因為她經常忘記電子郵件儲存在哪個位置,所以希望把電子郵件放到互聯網上,那就可以隨時隨地閱讀電郵。

    Aglaia續說:“當時我把它推到新階段,因為以前你用這台電腦登入的話,你的郵箱就連接到這台電腦,在其他電腦上就不能閱讀電子郵件,第一代互聯網電子郵件就是這樣。但現在像Gmail、Hotmail等等,都可以在線閱讀了,非常方便。”

    江朝暉笑言發明靈感源於自己的“大頭蝦”性格

    對世界保持好奇心

    Aglaia表示,“寫程序其實非常簡單,只要你知道自己要幹嘛,朝着那個方向做好準備就可以了。”過去她曾任Symantec(賽門鐵克)的存儲和可用性管理組的首席技術官、網際網絡解決方案先鋒Cisco的大中華區首席技術官及全球副總裁,以及Google的首席技術官。不論在哪一家公司,她都能以最快的速度做到高級工程師的崗位,甚至成為公司的合夥人。她換工作的唯一原因,就是希望在新公司接觸和學習更多新事物。

    曾在Google擔任首席技術官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取得今日成績,Aglaia一路走來並不容易,走在IT發明的研究路上,要跨越不同障礙,排除萬難。她寄語新一代年輕人:“想到什麼,一定要去試一試,不論怎樣,都要去試,因為只有去嘗試,你才能知道自己的能力,才能知道自己離實現這個想法之間有着多遠的距離。”

    她笑說:“我曾很好奇自己能不能飛,那麼我就到屋頂上去,試著往下飛,跳起來發現自己真的飛不了,那就能證明自己確實不能飛。”她認為,現時年輕人過著豐富的物質生活,吸收資訊的途徑五花八門,要實現目標,比以往更容易。她說:“做人除了要有目標,還要對世界保持好奇心,不要停下學習的腳步。對於自己熱愛的事,就要不斷挑戰自我,不要滿足於現狀,全力發揮,這樣才能取得成功。”

    江朝暉寄語新一代年輕人,要敢想敢拼!

    合作單位: 澳門正能量協進會
  • 參加MOS國際賽十二年奪10個冠軍——專項導師戴錦源:澳門人可以的!
  • 中西合璧:回流劍橋博士許貝文的中醫藥科研及歷史文化傳承之路
  • 從澳門躋身北京央企再躍身WTO 和聯合國 — 為逐夢破釜沉舟的馮安兒
  • 實踐“世界和平”願望,由澳門打併到聯合國的何浩禎
  • 從學術探索到澳門育才的夢想之旅——專訪回流澳門經濟學博士伍英文
  • 參加MOS國際賽十二年奪10個冠軍——專項導師戴錦源:澳門人可以的!
  • 實踐“世界和平”願望,由澳門打併到聯合國的何浩禎
  • 為傳統賦新生,為廢棄賦新能——專訪澳門創業青年蕭啟東
  • 緣起颱風,成於知天——專訪氣象學博士崔傳忠
  • 澳門人工智能科研方興未艾——專訪澳門大學科研人員李佩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