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齋堂或巌仔,都代表臺灣的民間佛教,從中可了解臺灣人的佛教傳承。
臺灣傳統佛教與正統佛教(即正信佛教)在型態的呈現上有很大的差異,這與臺灣佛教「民間化」有很大的關係,這中間不僅意味著「佛教向民間信仰的傾斜」,更有「佛教同化於民間信仰」的味道;從這樣的角度出發,作者四處考察,替在家修行的「齋堂」與依山而建「巖仔」做了詳細的紀錄。
跟著訪查的痕跡,我們能深入了解與之相關的建築、管理、所祭祀的神佛等,也更深一層的探討「觀世音菩薩」在這類型佛教裡的特殊地位,顛覆了以往從佛教的一端來觀察民間佛教的方式,更廣泛的記錄民間信仰向佛教傾斜的現象。
回憶自投入臺灣民眾宗教的調查研究,前後已歷二十五年,最早是從研究家鄉草屯鎮的土地公廟開始,啟動了對祭祀圈研究的興趣;之後研究彰化市南瑤宮媽祖的信徒組織,逐漸建構出區域性的信仰圈與地方性的祭祀圈有所差異的概念,往後持續耕耘祭祀圈與信仰圈的理論,發揚其在臺灣漢人民俗宗教研究上,詮釋漢人地域社會之發展,一個可資田野工作者應用的理論。
1991年在調查彰化媽祖信仰圈內的曲館與武館的過程中,走訪各庄社之間,開始注意到齋堂的重要性,與當時民族所的同事祖運輝博士進行了有關彰化朝天堂的考察,對於其法脈與相關儀式,以及信徒的自我認同,有所論述。之後,走訪臺灣中部鄉野之間,便會調查齋堂的蹤跡,甚至隨後展開高雄縣教派宗教的調查,也有機會親自調查一些齋堂。直至1997年8月,有機會參加楊惠南教授主持的國科會整合型計畫「臺灣佛教歷史與思想」,我提出了「臺灣地區齋堂的調查與研究」之子計畫,在成大建築研究所博士班張崑振先生的協助下,正式展開全臺灣齋堂的調查研究工作。這個計畫進行至2000年底,張崑振先生也在藉著這個計畫的參與而完成其博士論文有關齋堂建築及其神聖空間的研究,之後並且有齋堂之專書的出版。本來我們打算把全臺灣齋堂的調查資料,依各縣市之分,做一個完整的出版,但是兩人都忙,沒能完成此事,本書所錄的〈彰化縣齋堂的歷史與現況〉,是僅有的已正式出版的一篇。
1993年則因投入高雄縣民間信仰與教派宗教的調查,而注意到巖仔之研究議題的重要性,投入全臺巖仔的走訪、觀察、記錄,也寫了幾篇有關巖仔與民間佛教、觀音信仰、本土佛教的傳統及變遷的文章,也於2000年指導蘇全正先生完成其關於臺灣民間佛教巖仔信仰研究的碩士論文。
從彰化媽祖到臺灣齋堂、巖仔的研究,發現三者共同的質性交會在觀音信仰,也多與佛教有所關聯,但又呈現出與義理性質的正信佛教全然不同的面貌。媽祖的誕生故事與其母夢吞觀音大士所賜藥丸有關,故臺灣的媽祖廟後殿往往敬祀觀音菩薩,自明清以來創建年代久遠者甚且有佛教僧人住持其間。而齋堂主祀對象以觀音最多,齋教龍華、先天、金幢三派以在家佛教的性質,持齋守戒,雖諷誦佛教經典,但亦有各自明確的教主、教階、經典、教義,其「內家鄉」儀式空間具秘密教派的屬性,所奉祀的觀音菩薩亦稱觀音佛祖,齋堂基本上沒有分身或遶境、出巡的宗教儀式,整體宗教氣氛內斂靜態。至於臺灣的巖仔,其信仰內涵則佛、道、民間信仰、新興宗教兼而有之;巖仔亦以主祀觀音為最多,觀音菩薩有各種稱呼,如觀音佛祖、觀音媽、觀音佛母,可以頭戴佛冠、衣披繡袍,亦可分身為大媽、二媽、三媽,且可「迎佛祖」出巡遶境、葷牲祭祀、金紙敬獻,大體上是外敞開放、民間化的性格。因此,筆者提出「民間佛教」一詞來加以界定和連結,以示其與正信佛教的關聯和區隔。
本書將筆者這幾年來有關臺灣齋堂和巖仔信仰的文章,加以集結與修訂出版,其中亦有一些篇章是分別與祖運輝博士、張崑振博士、蘇全正先生所合寫完成者,在此感謝他們對本書的貢獻。希望本書能夠進一步推升國內日漸蓬勃的有關民間佛教的研究,也希望民間佛教的理論建構能於焉展開,吸引更多的人類學、歷史學、地理學、宗教學的年輕學者,投入臺灣豐沛的民間佛教田野之調查和研究工作,相信未來臺灣學界對民間佛教研究的耕耘與積累勢必無法忽視!
2008.11.16
-
ISBN:9786263936614
-
規格:平裝 / 250頁 / 17 x 23 x 1.2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4版
-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
宗教命理
>
佛教
>
其他
前言
有關臺灣宗教的文獻資料中經常出現「齋教」一詞,一般是指龍華、先天和金幢三派。在日本統治時期,齋教的廟堂是與佛教、道教的寺廟分別在政府的統計中出現,顯然被承認是一個獨立的宗教實體。不過,在教理上或歷史的源流來看當時的日文文獻還是認為齋教是佛教的一個支派,號稱為禪宗臨濟派的一個分枝。齋教因為強調在家修行,一方面持戒,一方面營生,所以又被稱為在家佛教。二次大戰以後,關於齋教的報導減少,而內容又輾轉抄襲,缺乏新的資料。同時,有些作者甚至提出齋教衰落的意見,認為齋教寺廟經過日治期間的「寺廟整理」,已經勢力大減,到了當今的臺灣社會,齋教在臺灣似乎已經消聲匿跡。1990年到91年間作者曾三訪彰化市郊的龍華派朝天堂,採訪其主持人以及信眾,觀察他們的崇拜儀式,並且收集到一批有關的歷史材料和儀式中所用的經典科儀本。齋教在現代臺灣是否式微,比較日治時期又相差多少,這一類的問題都因為缺少可靠的數字和全島性的調查,至少暫時是無法解答的。可是,至少我們所接觸到的朝天堂是一個堅持早晚課,擁有固定信徒,為鄰近社區的個人與團體提供儀式服務,又與其他齋教堂、佛寺、以至私人廟壇保持一定關係的宗教團體。以下本文將介紹彰化朝天堂的歷史和宗教活動,並藉此實例來說明齋教在臺灣歷史中的延續性和它在現代社會中所有的角色。
看完整內容連載
最近瀏覽商品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
退換貨原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