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管理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17篇“突破性”论文将变为废纸;有望获得诺贝尔奖的造假者被解雇;科学家责任感丧失和科学期刊过于追求时效性是造假事件的主要诱因。
《科学时报》综合报道(记者赵彦 王丹红)科学界关注的贝尔实验室涉嫌伪造数据事件于9月25日尘埃落定:该实验室的物理学家亨德里克·舍恩确实伪造了论文数据。由贝尔实验室组织的五人独立调查小组在确认事实无误后,向新闻界宣布了这一结果。同时,造假者亨德里克·舍恩也被贝尔实验室解雇。
美国《科学》杂志在线新闻发表了这样的评论:这一造假事件是现代科学史上最严重的不端行为之一。《纽约时报》发表评论说,许多相关机构和科学家都负有或多或少的责任。
几个月前,一些科学家相继发现,在亨德里克·舍恩等人数十篇独立论文中出现数据雷同现象,而这并不是正常的随机结果。随后,由斯坦福大学物理学教授马尔科姆·比斯利领导的调查小组,对其发表的24篇独立论文(含20名共同署名作者) 进行了深入调查。
结果表明,亨德里克·舍恩在24次实验中有16次对实验数据进行了伪造或篡改,随后他则删去了计算机中的原始数据文件。这样就使得调查者无法确认他的实验结论是否正确。“在数据中动了手脚的证据是十分清楚的。”调查小组这样认为。
调查小组虽然没有发现论文的其他署名作者有不端行为,但对其合作导师伯特伦·巴特洛戈提出了质疑,认为他应该对有关实验证据严格把关,“因为亨德里克·舍恩在2001年每8天得出一份报告的高产行为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现年32岁的亨德里克·舍恩出生于德国,1997年进入贝尔实验室工作,一年前,许多人还认为他将很快获得诺贝尔奖。目前的调查结果无疑将使他近年发表的所谓物理学重大突破的17篇论文变为废纸。这些论文涉及有机电子学、超导和纳米技术等领域,其中有一篇是去年秋天发表的曾轰动一时的分子尺度晶体管论文。分子尺度晶体管的神奇之处在于它能像硅晶体管一样工作,从而将打破硅晶体管传统尺寸上的物理极限。
尽管亨德里克·舍恩目前还没对调查结果发表任何评论,但在调查报告中他这样认为:“我十分遗憾地承认,我已经在我的研究工作中犯了很多错误!但是,我想说的是,我发表的所有科学论文都是建立在实验观察基础之上的。虽然我不能向调查小组证明什么,但我保证这些观察结果是可靠的。”
有关物理学家对彻底调查这一事件很是欢迎,但对结果表示痛心。
普林斯顿的物理学家莉迪亚·索恩很早就发现这些论文可能有问题,但他仍对造假结果的证实表示“十分震惊!”贝尔实验室方面认为,这一结果表明,他们对科学中不端行为的核查工作是有效的。目前,他们正和其他署名作者商谈哪些论文应该撤回。来自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物理学家阿尔特·拉米雷认为,“很难再有物理学家相信这些数据有问题的论文了,我个人会因此而怀疑他们全部的实验结论。”
我国有关科学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评论:“科学界竞争压力过大导致部分科学家责任感丧失,以《自然》和《科学》杂志为代表的科学期刊发表论文过于强调时效性,是这一科学造假事件的主要诱因。当然,贝尔实验室所属的朗讯公司因市场压力和人员流失而监管不力也是这一事件的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