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物价指数和国际收支平衡状况并称为四大宏观经济指标,是分析宏观经济走势和就业形势变化的重要依据,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世界各国都把稳定和降低失业率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目标。
一、基本定义
我国16岁及以上人口可分为劳动力和非劳动力,其中劳动力包括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如图1所示。调查失业率指根据抽样调查方法测算得到的失业人口占就业人口与失业人口之和的百分比,计算公式为:
图1 16岁及以上人口分类
从定义可以看出,调查失业率分子为失业人口,分母为劳动力人口(失业人口与就业人口之和),而非全部16岁及以上人口。由于非劳动力人口并未参与到调查失业率的计算中,因此调查失业率衡量的是劳动力人口中失业人口比重,而不是全部16岁及以上人口中失业人口比重。举例来说,假设我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0%,通俗讲100个劳动力中有5个失业人口,而不是100个16岁及以上人口中有5个失业人口。
根据人口特征对16岁及以上劳动力人口进行划分,可以得到相应人群的失业率。比如,按年龄对人口进行分类,可以算出各个年龄段人口失业率,按受教育程度对人口进行分类,可以算出各受教育程度人口失业率,按城乡地域对人口进行分类,可以算出城镇调查失业率和乡村调查失业率。需要说明的是,人口城乡属性的划分以常住地而非户籍地为依据。对于农民工来说,如果在城镇常住,就会被归为城镇人口,其就业情况相应纳入到城镇调查失业率计算中;如果返回乡村常住,就会被归为乡村人口,纳入到乡村调查失业率计算中。因此,农民工的就业情况会在城镇或乡村调查失业率中反映出来,不存在遗漏问题。
二、主要用途
一是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状况,为宏观调控提供依据。调查失业率是四大宏观经济指标之一,反映了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劳动力资源利用情况,其数据波动与经济增速变化具有密切联系。一般来说,当经济增速加快时,劳动力需求增加,带动调查失业率下降;当经济增速回落时,就业岗位减少,导致调查失业率上升。通过观察调查失业率运行情况,可以分析宏观经济周期所处的阶段,为开展宏观经济逆周期调节,出台货币、财政等政策提供依据。比如,2008年金融危机时,由于美国失业率长期保持较高水平,美联储为此开展了多次量化宽松政策。
二是反映一定时期就业形势,为制定就业政策提供依据。调查失业率既是宏观经济指标,也是重要的民生指标,反映了劳动者找工作的压力。当调查失业率上升时,说明劳动力市场岗位需求不足,求职人员找工作较为困难,对民生保障有直接负面冲击。根据调查失业率等指标变化趋势,分析就业压力来源,针对性从稳定岗位、重点人群、技能培训、就业服务等方面发力,确保就业形势保持稳定。2018年以来,每年政府工作报告都会提出当年城镇调查失业率预期目标,作为出台就业政策、稳定就业形势的重要依据。
三是反映不同人群就业差异。我国有14亿多人口,近8亿劳动力,不同人群就业特点有所不同,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情况不同,因此不同学历、年龄、性别和不同地区人口面临的就业状况存在不小差异。如果通过全国就业总体平稳,认为所有人群就业状况都比较好,可能会忽视掉部分人群面临的就业困难。调查失业率不只是一个反映全社会总体就业形势的指标,通过对人群进行细分,可以得到不同人群失业率水平,如可以计算城镇农民工失业率、青年失业率,精准反映不同人群就业情况。
三、指标局限性
一是调查失业率不能反映就业形势全貌。劳动力市场是一个复杂的市场运行体系,调查失业率虽然是劳动力市场重要指标,但也不能仅凭调查失业率数据判断就业形势全貌。从就业角度看,调查失业率可以反映劳动力是否就业,但不能说明具体就业方式。比如,虽然调查失业率未上升,就业人口未减少,但如果就业人口工作时间下降,也说明劳动力利用不充分。从失业角度看,即使调查失业率保持稳定,失业人数未明显增加,但如果长期失业的人口比重持续增加,也说明劳动力市场存在部分就业困难群体。从市场需求侧看,受就业结构性矛盾影响,劳动力市场“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调查失业率不能反映市场空缺岗位数量。
二是调查失业率不能反映就业质量。调查失业率按劳动力的就业状态进行统计,只区分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不反映就业人口的实际就业质量。对于处于就业状态的人口,他们的工资水平有高有低、工作强度有大有小、工作稳定性有强有弱、职业前景有好有差,但无论就业质量如何,都会被统计为就业人口,并不会在调查失业率中反映。因此,调查失业率降低不一定代表就业质量上升,调查失业率升高也不一定代表就业质量下降。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虽然调查失业率保持稳定,但可能以工资下降等就业质量降低为代价;如果科技进步“机器换人”大规模出现,调查失业率上升,但由于生产率提高,剩余就业人口工资水平可能会提高。
三是调查失业率不能判断就业工作成效。调查失业率高低受经济增速、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就业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比如,经济周期波动会影响失业率变化,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比高有利于吸纳就业、人口老龄化带动劳动供给减少降低失业率。就业政策虽然也是影响调查失业率的因素之一,但很难完全抵消其他因素尤其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当失业率水平上升时,可能是受经济周期变化影响,劳动力需求下降,不一定代表就业工作成效不好;当失业率水平下降时,也不一定都是就业工作的成效,也可能是产业结构逐步转型变化起主导作用。
调查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物价指数和国际收支平衡状况并称为四大宏观经济指标,是分析宏观经济走势和就业形势变化的重要依据,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世界各国都把稳定和降低失业率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目标。
一、基本定义
我国16岁及以上人口可分为劳动力和非劳动力,其中劳动力包括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如图1所示。调查失业率指根据抽样调查方法测算得到的失业人口占就业人口与失业人口之和的百分比,计算公式为:
图1 16岁及以上人口分类
从定义可以看出,调查失业率分子为失业人口,分母为劳动力人口(失业人口与就业人口之和),而非全部16岁及以上人口。由于非劳动力人口并未参与到调查失业率的计算中,因此调查失业率衡量的是劳动力人口中失业人口比重,而不是全部16岁及以上人口中失业人口比重。举例来说,假设我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0%,通俗讲100个劳动力中有5个失业人口,而不是100个16岁及以上人口中有5个失业人口。
根据人口特征对16岁及以上劳动力人口进行划分,可以得到相应人群的失业率。比如,按年龄对人口进行分类,可以算出各个年龄段人口失业率,按受教育程度对人口进行分类,可以算出各受教育程度人口失业率,按城乡地域对人口进行分类,可以算出城镇调查失业率和乡村调查失业率。需要说明的是,人口城乡属性的划分以常住地而非户籍地为依据。对于农民工来说,如果在城镇常住,就会被归为城镇人口,其就业情况相应纳入到城镇调查失业率计算中;如果返回乡村常住,就会被归为乡村人口,纳入到乡村调查失业率计算中。因此,农民工的就业情况会在城镇或乡村调查失业率中反映出来,不存在遗漏问题。
二、主要用途
一是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状况,为宏观调控提供依据。调查失业率是四大宏观经济指标之一,反映了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劳动力资源利用情况,其数据波动与经济增速变化具有密切联系。一般来说,当经济增速加快时,劳动力需求增加,带动调查失业率下降;当经济增速回落时,就业岗位减少,导致调查失业率上升。通过观察调查失业率运行情况,可以分析宏观经济周期所处的阶段,为开展宏观经济逆周期调节,出台货币、财政等政策提供依据。比如,2008年金融危机时,由于美国失业率长期保持较高水平,美联储为此开展了多次量化宽松政策。
二是反映一定时期就业形势,为制定就业政策提供依据。调查失业率既是宏观经济指标,也是重要的民生指标,反映了劳动者找工作的压力。当调查失业率上升时,说明劳动力市场岗位需求不足,求职人员找工作较为困难,对民生保障有直接负面冲击。根据调查失业率等指标变化趋势,分析就业压力来源,针对性从稳定岗位、重点人群、技能培训、就业服务等方面发力,确保就业形势保持稳定。2018年以来,每年政府工作报告都会提出当年城镇调查失业率预期目标,作为出台就业政策、稳定就业形势的重要依据。
三是反映不同人群就业差异。我国有14亿多人口,近8亿劳动力,不同人群就业特点有所不同,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情况不同,因此不同学历、年龄、性别和不同地区人口面临的就业状况存在不小差异。如果通过全国就业总体平稳,认为所有人群就业状况都比较好,可能会忽视掉部分人群面临的就业困难。调查失业率不只是一个反映全社会总体就业形势的指标,通过对人群进行细分,可以得到不同人群失业率水平,如可以计算城镇农民工失业率、青年失业率,精准反映不同人群就业情况。
三、指标局限性
一是调查失业率不能反映就业形势全貌。劳动力市场是一个复杂的市场运行体系,调查失业率虽然是劳动力市场重要指标,但也不能仅凭调查失业率数据判断就业形势全貌。从就业角度看,调查失业率可以反映劳动力是否就业,但不能说明具体就业方式。比如,虽然调查失业率未上升,就业人口未减少,但如果就业人口工作时间下降,也说明劳动力利用不充分。从失业角度看,即使调查失业率保持稳定,失业人数未明显增加,但如果长期失业的人口比重持续增加,也说明劳动力市场存在部分就业困难群体。从市场需求侧看,受就业结构性矛盾影响,劳动力市场“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调查失业率不能反映市场空缺岗位数量。
二是调查失业率不能反映就业质量。调查失业率按劳动力的就业状态进行统计,只区分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不反映就业人口的实际就业质量。对于处于就业状态的人口,他们的工资水平有高有低、工作强度有大有小、工作稳定性有强有弱、职业前景有好有差,但无论就业质量如何,都会被统计为就业人口,并不会在调查失业率中反映。因此,调查失业率降低不一定代表就业质量上升,调查失业率升高也不一定代表就业质量下降。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虽然调查失业率保持稳定,但可能以工资下降等就业质量降低为代价;如果科技进步“机器换人”大规模出现,调查失业率上升,但由于生产率提高,剩余就业人口工资水平可能会提高。
三是调查失业率不能判断就业工作成效。调查失业率高低受经济增速、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就业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比如,经济周期波动会影响失业率变化,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比高有利于吸纳就业、人口老龄化带动劳动供给减少降低失业率。就业政策虽然也是影响调查失业率的因素之一,但很难完全抵消其他因素尤其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当失业率水平上升时,可能是受经济周期变化影响,劳动力需求下降,不一定代表就业工作成效不好;当失业率水平下降时,也不一定都是就业工作的成效,也可能是产业结构逐步转型变化起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