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管理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悯农二首》是 唐代 诗人 李绅 组诗 作品。 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 封建时代 农民的生存状态。第一首诗具体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第二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 语近意深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组诗选取了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集中地刻画了当时社会的矛盾。风格简朴厚重,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并运用了 虚实结合 对比 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这两首诗不仅在民间广泛流传,在中国文学史上亦有一定影响,近代以来更是多次入选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

根据唐代 范摅 云溪友议 》和《 旧唐书 ·吕渭传》等书的记载,这组诗是 李绅 为向时任集贤殿校书郎 吕温 求荐而作,可推定大致作于 唐德宗 贞元 十五年(799)。 [4] 第一首诗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要把这两方面综合起来,那就正如 马克思 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3]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54-355 [4]  严正道.李绅《古风二首》三辨[J].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24-27 [5]  陈麟德.《锄田》诗作者考辨[J].江海学刊,2003(1):84 [6]  霍松林.万首唐人绝句校注集评[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580 [7]  陈伯海.唐诗汇评(中)[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2237 [8]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