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管理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相关文章推荐
宽容的领带  ·  Fine Tune already ...·  1 月前    · 
阳光的青蛙  ·  关于本机·  3 月前    · 
刀枪不入的金针菇  ·  GitHub - ...·  4 月前    · 
逃课的鼠标垫  ·  broom::tidy() is very ...·  5 月前    · 

题图:金原省吾先生

在中国,画家 傅抱石 是家喻户晓的艺术家,但他而立之年东渡日本投拜日本美术界泰斗 金原省吾 门下之事并不为公众熟知。傅抱石从翻译导师著作《唐宋之绘画》开始,对中国绘画史有了更为专业和系统的研究。

1930年 丰子恺 在《东方》杂志向国人推介金原省吾受中国南齐谢赫绘画六法论思想的影响。1935年傅抱石亦刊文三篇向国内推重金原省吾美术论著及其汲取中国画学而生成之艺术美育思想,视其为东方画论权威。

近日,金原省吾先生首部美学随笔集中文版面市,本文集共录入43篇真率自然、敛放自如的随笔。

《春炉》浓缩了汲取中国画学而生成之艺术美育思想,蕴涵着日常的先锋美育理念。记其日常所思所感,以形、美术、日本的视点、背后、平衡、心之形、身边、实践之认识、脆弱、美育、山河、桌上、周日一信、山麓、开城之谱、秋思、向日、新年、图书馆、枯野、被炉等为题,介绍了日本美学中著名的艺术理念。作者的美育思想既汲取了大量日本本土文化养分,又兼容了中国古典美育传统资源。每篇录文都有较高的表述手段,在娓娓道来中启发读者对美、美学和美育艺养的思考。以素裹心才能触及生命的根基,美学源自生活,深 刻的美感离不开连续时空中的文化熏陶。

正如浙江大学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瑞雷所言, “《春炉》使人联想到冬末春初日本暖乎乎的被炉,散发着永无止境的乡土气息,可让身处闹市的人静心品读目光所及之美。”

在无常和多变交互作用下

形成易变不定之形的脆弱之美感

美不可以独立地存在

而是与生活紧密相

点击小程序可购买

傅抱石与金原省吾

来源 | 春炉:随笔集

画家傅抱石在撰写《中国绘画变迁史纲》时,曾参阅不少著作,但他最看重的是日本学者金原省吾的著述。此后,他翻译了金原省吾的《唐宋之绘画》《中国上代画论研究》等作。可遗憾的是在日本求学时,傅抱石因为经济不支只能回国,待筹措资金将来再次到日本深造。

■ 金原省吾著作(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在这段归国的日子里,金原省吾和他的著述频频在傅抱石的脑海中闪现。一直驱动着傅抱石再次留学信念的,正是金原本人。傅抱石认为他是日本正派的学者,等自己再一次到日本,一定要前去拜望,争取能够追随其左右。但金原省吾从来不知道自己有这样一个追随者。于是,他给金原写了一封信,表明自己的仰慕和尊敬。

令傅抱石日思夜想的这位导师金原省吾,是日本声名显赫的东方美术史研究专家,也是日本目前规模最大、学科领域分类最多的美术高等学府——武藏野美术大学前身帝国美术学校的创始人之一,早稻田大学的文学博士,他撰写的美术、美育研究方面的著作有五十余部,影响深远。

■ 金原省吾先生

■ 傅抱石1934年摄于日本东京

■ 武藏野美术大学90周年纪念创始人金原省吾和他的同事们——“帝国美术学校的诞生”特展,2019

功夫不负有心人,1933年傅抱石重新来到日本。次年晚春的一天,他又给金原省吾写了一封信,要求到他办的帝国美术学校读书。打听到帝国美术学校离金原先生的住处不远,傅抱石立即前去拜望。他在学校东边的西荻洼附近看到了一处环境清幽的所在,那便是金原省吾的家。

傅抱石一路想的是,金原先生的住宅一定十分豪华,因为毕竟是帝国美术学校的教务长。可到了之后才发现,金原住在一座极其简陋的木屋里。木屋门前挂着写有“金原”字样的灯笼,金原夫人正在门前缝制衣服。这天金原有事外出,傅抱石向金原夫人问候、致谢后,说明日再来拜望。

■ 金原省吾与夫人

第二天傅抱石见到了金原,身着一身宽松和服的金原省吾十分和蔼,丝毫没有名流大家的架子。两人一见犹如多年故交,傅抱石这才知道金原比自己年长16岁。进屋之后,只见满地堆的都是书。金原对于傅抱石的到来非常高兴,他看了傅抱石带来的著作,觉得这位中国的年轻人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

金原对傅抱石说:“你从中国给我寄来一封信,地址只写‘日本江户金原省吾先生收’,这怎么能行呢?但是我还是收到了。”

傅抱石连连自责:“一是我太粗心,二是确实不知道老师的住址,只知道老师是日本著名的学者,住在江户。您能收到这封信,只能说明您在日本的名气很大啊!”

金原听了,哈哈大笑,然后拿出几本自己的著作赠给傅抱石。

初次拜访时间不能太长,傅抱石怕影响金原先生的工作和休息,正要告辞时,金原对他说:“刚才看到你的印谱,感到水平很高。”傅抱石说:“如果先生不嫌弃的话,给您治印一方,请予指教。”等到傅抱石再去见金原的时候,他带来了仿秦玺朱文“金原”二字的铜印,金原省吾高兴得连连称赞:“太好了,我非常喜欢!”此后,傅抱石为金原又刻了名章和一些藏书印等等。

■ 傅抱石篆刻“金原”

自此之后,傅抱石成了金原省吾的研究生,主要向金原学习美术史论、雕塑等。一次,金原把傅抱石带到学校雕塑系与师生见面,大家听说他来自中国,表示热烈欢迎。那天,傅抱石第一次了解到日本正在以中国古代的雕塑方法进行新的创作,这让他想起了当年陪徐悲鸿先生曾对他大发感慨说,“我国一些民间艺人有许多绝技没有得到发挥,可惜!看看眼前的情况,日本确实比中国做得好”。

和金原省吾相处时间长了,师生二人对对方的经历也就更加熟悉,特别是傅抱石刻苦求学的精神使金原大为感动。

一次,傅抱石向金原说起中国画坛衰颓之极,表达自己有力挽狂澜的宏愿时,金原说:“以你的才能,不论是绘画、雕刻、篆刻、书法等等都很高超,我相信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努力,学识和技艺日益提高,你的宏愿一定可以实现。”后来,傅抱石名声佼佼,事业有成,果然不出金原所料。

■ 傅抱石在日本举办书画篆刻个展 1935年 东京松坂屋

在傅抱石求学期间,金原省吾一直给予他学术、办展方面的支持。不论是他对导师说自己打算集中一段时间专门对石涛进行研究,尽快拿研究成果,还是他说想早日建立自己的艺术风格,在东京举办一次个展。金原都在第一时间表示支持,并且关心傅抱石的时间够不够用,担心他的学术研究耽误了他的艺术创作时间,并时刻提醒傅抱石利用暑假期间多多创作一些作品,说也会给他支持,展后可以把他的作品介绍给美术杂志刊登。

傅抱石感谢金原对自己的鼓励和支持。在金原省吾46岁生日之际,傅抱石送去自己画的“寿桃”一幅以示祝贺。金原因为傅抱石能记住他的生日,感到十分高兴。除此之外,傅抱石还在学成归国之前,赠予金原省吾一些其他的画作和自己的相片,让他留念。

■ 傅抱石赠金原省吾留念的相片

就是这样一位慧眼识才、深受傅抱石爱戴的美育家,也不乏表露真性情的一面。想起那一年春天,当傅抱石再一次踏上日本国土,首次去金原家拜望的时候。金原对他说:“你从中国给我寄来一封信,地址只写‘日本江户金原省吾先生收’,这怎么能行呢?”

是啊,作为心思细腻、凡事严谨的日本学者和老师,金原一定是第一次看到地址居然是这样写的信封。这几乎好比一封地址是“中国新余傅抱石收”的国际信件。对此不难想象,金原一定是极度疑惑、困惑,甚至是觉得离谱。

■ 金原晚年影像

但是,他补了一句“我还是收到了”。他没有当着头回来拜望他的傅抱石的面直接吐槽,甚至也没有直接在随笔里“点名批评”此事。但在金原省吾《春炉:随笔集》收录《砚》一篇中,他为我们揭秘了傅抱石是怎么当他的研究生的。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砚台中, 中国的端溪砚颇负盛名, 我有一块与之齐名的歙石。中国的大学教授傅抱石来留学时,曾在我们学校研究东洋美术史与东洋画论。那是傅抱石留给我的石头。傅抱石翻译了我编写的《唐宋之绘画》,在序文中如此写道。

他在来日本之前就已经读过我的书,特来向我请教,一大早来我们家见到我时,形容我是“徘徊门外不能自制”。然后形容我家时写道:“本以为何等豪华气派,然而,木构一椽,极其朴陋,这真的是老师居住之处吗?”以为我家何等气派,结果漂洋过海后发现竟然是陋室一间,让他颇为惊讶。他带着几本自著之书访学。

这个砚台绿中带黑,也就是所谓的蓬色。中间有牛毛般黑色细线。手摸一下略感粗糙。哈口气用手指刮一下,皮肤上的褶子会被刮掉。端溪的砚台也是如此。放在显微镜下观看可见,中间是有着细细棱角的细小碎片。因此,墨粒才可以被磨得更细。研磨时,墨如被吸,所成之墨,色泽鲜艳。我非常喜欢这个砚台。

傅抱石去年夏天得到母亲病危的消息, 就立马回国了。回国之后,他身边事情变化了不少,就再也没能来日本,结果砚台就一直放在了我这里。傅抱石留下的砚台上刻有清代画家高凤翰的像, 上面写有“乾隆戊午门人陆晋敬写”的字样。左手第一指与第三指捋着长髯。如此之物,堪称佳品,每每目睹该砚台,就会想到远在扬子江岸的傅抱石。

傅抱石给我写的信都是用汉语。不过在中国的年轻学者中,也有人用非常流畅的日文给我写信,而且是用钢笔从左向右地写。

此外,还收到一张明信片,在收寄处写着“日本之古江户”,向我咨询发行过我的《绘画中线的研究》的出版社。明信片上写着读到我书的感激之意,并咨询了这本书的出处以及定价等。能够阅读这么专业的书籍,想必在中国也应是一位相当级别的知识分子吧。尽管如此,却不知日本的东京,只知道我住在一个古代叫作江户的地方,然后写了这样的地名就邮寄了过来。中国真的是一个难以琢磨的国家。应该很少有人会收到地址写成江户的书信了吧?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点击图片可购买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 梁漱溟文化思想 | 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 | 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 | 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 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 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 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 | 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 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 | 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 谭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讲座 |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 | 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 |

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 | 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 | 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 | 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 周晓虹对话钱锁桥 | 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 | 群学君对话舒国治 | 群学君对话叶兆言 | 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 | 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 | 杜春媚对话郭海平 | 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 | 谷岳:我的行走之旅 | 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 |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 周志文:人间的孔子 | 严晓星:漫谈金庸 | 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 | 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 |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 |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 徐新对话刘成 | 谢宇教授系列演讲 | 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 | 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 | 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 | 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 | 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 | 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 | 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 | 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 | 叶檀读者见面会 | 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 | 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 |

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 |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 | 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 | 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 | 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 | 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 | 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 | 四姝昆曲雅集: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 | 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 |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 | 《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 | 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 | “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 | 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 | 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 | 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 | 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 | 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 |

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6)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7)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8) | 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 | 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2020) | 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 | 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 | 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8) | 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9) | 长三角论坛2019新春学术雅集 | 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20) |

新书分享会 | 经典品读会

《金陵刻经处》 | 《生活的逻辑: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1927-1937)》 | 《谢辰生口述》 | 《袍哥》 | 《年羹尧之死》 | 《朵云封事》 | 《两性》 | 《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 | 《东课楼经变》 | 《旧影新说明孝陵》 | 《光与真的旅途》 | 《悲伤的力量》 | 《永远无法返乡的人》 | 《书事》 | 《情感教育》 | 《百年孤独》 | 《面具与乌托邦》 | 《传奇中的大唐》 | 《理解媒介》 | 《单向度的人》 | 《陪京首善》 |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 《诗经》 | 《霓虹灯外》 |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 《拉扯大的孩子》 | 《子夜》 | 《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 | 《骆驼祥子》 | 《朱雀》 | 《死水微澜》 | 《通往父亲之路》 | 《南京城市史》(新版) | 《被困的治理》 | 《双面人》 | 《大名道中》 | 《笺事:花笺信札及其他》 | 《九王夺嫡》 | 《乡土中国》 | 《白鹿原》 | 《冯至文存》 | 《在城望乡》 | 《海阔天空》 | 《遗产的旅行》 | 《城堡》 | 《被遗忘的一代:第四代导演影像录》 | 《了不起的盖茨比》 | 《南京城市现代化路径研究》 | 《湖中之云》 | 《社会变革的棱镜》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