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管理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相关文章推荐
爱健身的木瓜  ·  Google Cloud Message ...·  1 年前    · 
千杯不醉的香槟  ·  Oracle kill ...·  2 年前    · 
朝气蓬勃的包子  ·  Jdbc 4.2, Servlet ...·  2 年前    · 

傳統戲曲音樂人才的培養,是以配合表演藝術為中心,以師徒承傳的形式進行的。隨著歷史的變遷,戲曲教育在前進。形成自身的教育體系,全方位地進入了國家高等教育行列,便是中國戲曲學院音樂系的重要任務。 京劇器樂演奏專業的人才培養課程可分三類。第一類主修樂器課,屬專業主課,貫穿於京劇器樂各專業四年教學的全過程。第二類專業基礎理論課的一些課程,主要是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藝術素質而開設的。第三類語文、英語、藝術概論、戲曲史、戲曲學概論等課和是國家藝術院校必修的公共課程。京劇器樂主修樂器四年的教學內容和方法,注重突出以下三個方面:1.注重樂器演奏技能、技巧的基礎訓練。2.注重對傳統不同風格流派劇目音樂伴奏的繼承。3.注重與表演專業相配合的舞台伴奏藝術實踐。 京劇作曲專業人才的培養,注重1.必須學深、學透,學好京劇唱腔,對入學前不是演奏京胡的學生更為重要。2.系統地掌握各種腔調,各種板式,腔型句式的原型變形的特點、規律和方法。3.要使學生既能掌握唱腔的編創方法,也能掌握各種音樂體裁的編創方法。4.鼓勵學生多實踐,多參加院內外的創作,提倡學生學習京劇樂隊中如京胡、板鼓等主要樂器。

戲專的校園中,我們經常可以看見一個白髮點點的老先生,提著一只長長的琴箱,漫步其中。走過他的身旁,時常傳來小朋友們清甜的聲音叫著:「賀爺爺…」以及他爽朗的回應聲。當鎂光燈都理所當然的停留在台前光鮮亮麗的名角身上,許多人可能不知道,鎂光燈後頭,一直有個對各個流派戲碼都倒背如流的琴師,默默的「棒」著這些名角。這個人,就是小朋友口中的賀爺爺,也是當年各大國劇社都爭相邀約的風雲琴師—賀肇黔。靠著一把胡琴,在台灣京劇40、50年代的全盛時期,叱吒台北京劇大小票房、社團。賀老師回憶;「那時台北的京劇組織可以說是我的天下了!」賀爺爺的態度謙卑,但堅定自信的語氣中,卻讓人彷彿見到了他當年的風光情景。若干年後的今天,賀老師真正卸下了所有外頭的演出邀約,在戲專從事教學工作。他的兒子賀懷飛也因著他的興趣,走進了京劇世界。現在父子兩代,都是戲專的老師,一個拉琴一個打鼓,繼續為京劇曲壇上培養新秀,傳承衣缽。

戲曲音樂的創作要邁向「革新」抑或「創作」?何謂「新」?何謂「舊」?使用了新的布景、服裝、燈光、道具,便是「革新」嗎?「穿舊鞋走新路」,即是在舊裡有新,新中有舊,此種思路便是筆者創作京劇連台本戲《宰相劉羅鍋》音樂唱腔的思路總結。 本戲中所謂「舊鞋」的功能,在於撩撥起現代人的懷舊情結,即引發「發思古之幽情」之情懷,便是要將所有的音樂唱腔旋律,繼承傳統,不離京劇本體。本戲中所謂「新路」,即是著重於精緻服裝的展現。 針對聲腔的設計、編配,筆者朝著「多元化」的方向,即避免單一流派的重點,便產生出流派之間的相互激盪。自「樂隊編制」,以至於樂器本身,乃至於於配合唱腔、身段、劇情等,所需用的表現手法,皆是筆者所具體實踐之心路歷程。

台灣說唱又分為「台灣Holo語系」的「歌仔」與「台灣客語系」的「傳仔」,屬於台灣民間漢語系的彈唱曲藝,是清代中葉以來在台灣地區普遍流傳的說唱藝術。1961年台灣學者呂訴上出版《台灣電影戲劇史》,指出台灣歌仔戲「源自中國錦歌」,1987年王振義撰文痛批台灣研究歌仔戲的「知識分子」一直沿襲呂訴上的說法,指出台灣的歌仔戲明明就是源自台灣民間的「唸歌」,結果引發台灣歌仔戲研究者陳健銘的強烈批評。1996年中國學者劉春曙,在台灣發表〈閩台錦歌漫議〉,指出「錦歌」一詞其實是1953年才誕生的新名詞。2003年台灣學者林江山撰文論證「歌仔戲由錦歌演變而成」此一說法的荒謬,並分析臺灣「歌仔」與中國「錦歌」不同的深化歷史,證明「台灣歌仔」與「中國錦歌」具有各自的藝術特色與歷史,使二者分道楊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