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求生净土,乃一门圆摄百千法门,非举一废百也。但必一门深入,念佛为正行,余一切戒定慧等为助。正助合行,如顺风之舟,更加板索,疾到岸矣!念佛之法虽多,持名最为简便;持名之法亦多,记数尤为稳当。真操实履之士,岂求异愚夫愚妇哉。
——蕅益大师
好,我们把这段论文作一个解释。第一段是一个总标:
“念佛求生净土,乃一门圆摄百千法门,非举一废百也。”
那么念佛是一个净土的因,是一个无上因,念念忆佛名号。那么干什么呢?我们不求神通,也不求人天福报,只求生净土,成就四种净土,这是无上的果。那么这种大乘的不共因果呢,这样的一个内涵是以
“一门圆摄百千法门”
,它是以一个信愿念佛的法门来收摄一切的无量无边的法门,不是说以一个法门来否定、来排斥其他的法门。
这个念佛的法门在净土宗的传承也是有两个派系。善导大师的思想是讲专修,
三业专修,身专门礼拜阿弥陀佛,口专门称赞阿弥陀佛,意业专门观想阿弥陀佛。那么他不参杂疑情,这当然也是好,三业专修,万修万人去。
那么第二个传承就是蕅益大师所提倡的,当然这个蕅益大师的传承是来自于永明延寿大师,就是万善同归体,
所强调的是发菩提心、积功累德、万善庄严净土,就是永明大师、蕅益大师这一系列的强调圆修。就是你修净土法门的人,你虽然念佛,你还得要发菩提心,读诵大乘经典解第一义谛、发菩提心,然后忏除罪障、积功累德。
这个地方是这样子的,当然如果我们如果说是针对一些老人家,时间不多了,你让他发菩提心的确有困难,我们也是可以劝他三业专修,也是可以。但是你能力许可的范围,你能够发菩提心、积功累德,这点也是非常重要。就是你要成就到净土去,你成就圆顿种性以后,弥陀一现前,马上讲圆顿法门,直接成就初地乃至于八地,有些人往生净土以后先证小果,先证初果。所以说呢,蕅益大师强调圆修也是很重要。
不过这个另外有一个叫杂修,这个杂修跟圆修有什么差别呢?就是这个杂修他今天念大悲咒、明天念往生咒、后天念地藏王菩萨,今日张三、明日李四,他这个关键——信愿不决定,他这个心随他的这个生灭心而转。圆修,他虽然广修善法,但是他的目标始终是要求生净土的,他是以一门来圆摄百千法门,一个明确的目标来摄持无量无边的功德。所以这个研修跟杂修还不完全一样,在这个地方我们要简别出来。
那么饶你是圆修,但是要注意一点:
但必一门深入,以念佛为正行
,以一切戒定慧等为助行,这点也是很重要。因为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因为净土法门它是一个他力加被的法门,所以在《弥陀经》里面曾经强调:“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有四段。
这功德庄严呢,蕅益大师把它作一个说明说,从佛这一方面当然是弥陀的本愿所成,从众生的这一方面是众生的信愿持名、念念成就。换句话说呢,我们庄严净土绝对不是靠六波罗蜜。啊,去西方净土很好,我靠布施的力量求生净土、靠持戒的力量、靠修止观的力量求生净土,不可以!因为这当中你一定要有佛力加被。所以说呢,虽然我们广修余行,但是在我们心目当中,一定要以弥陀的名号为根本法宝。不管你念得多、念得少,在你心目当中弥陀名号是你的根本归依处,他是帝网珠里面的中心点,那个最大的珠子;其他的戒定慧的法门,拜八十八佛,持大悲咒,是帝网珠旁边的那个眷属,那是一个陪衬的。你一定是以名号为根本法宝才可以的,才能够构成净土法门,因为它这个是一个他力加被的。假设我们没有仰仗佛力的加被,阿罗汉都没办法到净土去的。所以这个地方要注意,一定要有一个正、一个助的一个简别。
这以下讲出一个譬喻:
“正助合行,如顺风之舟,更加板索,疾到岸矣!”
我们有正行的信愿持名,夹带无量无边六波罗蜜的善法,就好象顺风之舟。顺风的舟,有佛力的加被,这个船开得很顺,又有这个木板往前滑,前面有绳索在前面拉,有福德智慧两种资粮的加持,那当然很快能够成就佛道,上品上生,一下子就花开见佛悟无生成就圆顿的法门,这个是一个正文。
第三个结劝:
“念佛之法虽多,持名最为简便;持名之法亦多,记数尤为稳当,真操实履之士,岂求异愚夫愚妇哉?”
那么念佛有四种,就是观想念佛,观像念佛,实相念佛,持名念佛。但是持名是最为简便的。
这个念佛法门在净土宗的传承,隋唐时代的慧远大师他是强调这个观想观像的,他是修观的,但是善导大师以后就强调持名。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末法时代的众生心思粗重,所以你要修观很困难,你要靠跟弥陀感应道交,靠修观的方式很困难。
所以善导大师他提出三个理由,第一个呢,为什么强调持名呢,因为
“无外杂缘得正念故”
。因为你忆念名号,它容易得到正念,专注。第二个,
“与佛本愿相应故”
,就是随顺弥陀第十八愿。善导大师很强调第十八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就是信愿持名、具足十念,十念必生。当然第十九愿那又不同,第十九愿:发菩提心,积功累德,然后至心回向净土,那是一个广大的菩萨行。不过善导大师的意思以十八愿来安立的持名,就是十念必生,这样子是随顺弥陀的第十八愿。第三,
“不违教故,顺佛语故”。
这样子呢不违背佛在《无量寿经》跟《阿弥陀经》的教法。因为《无量寿经》也是讲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那么《阿弥陀经》讲执持名号、一心不乱,都是以名号为所缘境,这个是最简便。
“持名之法亦多,记数尤为稳当。”
就是在持名当中呢要有一个固定的功课,就是对治我们凡夫的好逸恶劳,有一个功课慢慢地进步。“真操实履之士,岂求异愚夫愚妇哉?”真正有修行的人啊,那么在方便法门当中我们不一定要能够去异于愚夫愚妇哉,不一定要别出心裁。
这个事情它是这样,念佛法门它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它是浅者见浅、深者见深。你看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说这个念佛法门,这句佛号在心中操作的时候它是什么境界?蕅益大师说,“一一理性具足庄严,一一庄严全体理性”,那是一个诸法实相的境界,这句佛号操作的时候。一一理性可也是具足庄严,一一庄严全体理性,那是诸法实相的境界。所以说呢,同样是念这句佛号,但是可是有浅有深。不要去小看持名这个法门,不能小看的。
注:节选自净界法师《灵峰宗论导读》24
为方便阅读,文章题目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