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管理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教授、博导

研究兴趣 句法、语义、教学语法

电子邮件 [email protected]

学历

1986-1992: 美国洛杉矶南加州大学语言学博士 ,1988 获颁语言 学硕士学位

1984-1986 : 美国匹兹堡大学应用语言学硕士

1978-1982: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英语学士

1971-1972: 上海教育学院英语教师培训班


2016- 现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云山领军学者

2012-2016 :香港理工大学汉语语言学讲座教授

2005-2012 :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学系教授

2000-2005 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学系副教授

1994-2000 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学系助理教授

1990-1994 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东亚系讲师

1972-1978 上海市第八中学教师


主持项目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 “生成语法的汉语研究与新时代汉语语法理论创新” (18ZDA291)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境外汉语语法学史暨数据库建设 (16ZDA209-05) 子课题“中国港澳台汉语语法学史暨数据库建设”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外语能力的基础理论研究”( 16JJD740008 , 已结项


发表的 论文或学术专著

1989a. "Topic Chain as a Syntactic Category in Chinese".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7.2.223-262.

1989b. "Definiteness Effect and the Hierarchy of NP Positions". ESCOL '89.240-251.

1990a. "The Structure Of Postverbal Adverbials Associated With DE". 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25.2.43-64.

1990b. "Is There Object To Subject Raising In Chinese?" BLS 16.305-314).

1990c. "Theta-Grid, Case-Assignment and The Phrase Structure Condition of Chinese". WECOL 20.211-221).

1991. "Chinese Pidgin English, Its Origin And Linguistic Features".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9.1 1-41.

1992a. "On the Etymology of Pidgin". Journal of Pidgin and Creole Languages 7.343-347.

1992b. "The Specificity Requirement and the Structure of Predication". WECOL 22 201-211.

1993a. "Learning Pidgin English Through Chinese Characters". In F. Byrne and Holm eds. The Atlantic Meets the Pacific, 59-465.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 Amsterdam.

1993b. “Review of Jiangyong Nüshu Zhi Mi (The Myth Of Jiangyong Female Writing), by Xie, Zhimin (1991)”. Language 69.1.174-178.

1993c. "Discourse Topic Continuity and Syntactic Reduction". BLS 19. 313-322.

1994a. "The Nature of Chinese WH-Questions". Natural Language and Linguistic Theory . 12.301-333.

1994b. "The Nature of Chinese Emphatic Sentences". 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ics 3.1.81-100.

1994c. "The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Potential Resultative Compounds". NACCL 6.159-170.

1995a. 《洋泾滨及克里奥语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 《国外语言学》 95.4. 1-8.

1995b. "Chinese as a Null Subject Language". ICCL4/NACCL7 . 271-288.

1996a. “The Nature of Verb Copying Constructions in Chinese”, Studies in the Linguistic Sciences 26.271-284.

1996b. "The Yi Scripts". In Peter Daniels and Williams Bright eds. The World's Writing Systems , 239-243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1996c. "On Verb Reduplication". NACCL 8 . 277-294.

1997a. 《国外汉语语言学研究现状》 , 《国外语言学》 '97.1. 19-25.

1997b. 《汉语述结结构的及物性》,《中国语文通讯》 42.22-30.  ( 与王玲玲合作 )

1997c. "On Chinese Passives".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 25.1.41-70.

1997d. 《汉语句子的主题 - 主语标注》,陈力为,袁琦主编《语言工程》, 102-108 页,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 .  ( 与陈小荷合作 )

1997e. 《汉语方言机器翻译》,陈力为,袁琦主编《语言工程》, 225-231 ,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 . ( 与张小衡合作 )

1997f. 是’ , ‘的’与 动词名物化》,《中国语文通讯》 43.13-18.

1998a. 《面向语料库处理的 CDBMS CSQL , 《当代语言学》 1. 29-36. ( 与张小衡合作 )

1998b. 《汉语主题的特性》,《现代外语》 2.40-57.

1998c. 《香港语文教学与标准汉语》 , 《语言教学与研究》 3.54-65.

1998d. “The Complex Nature of V-C Constructions”. In Gu, Yang ed. Studies in Chinese Linguistics , 23-52. Linguistic Socie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1998e. 《粤语,现代汉语和写作教学》 . 李学铭主编《大专写作教学研究集刊》, pp.358-364, 香港理工大学 .

1998f.  “The Nature of Chinese Comparative Constructions”. NACCL 10 221-238.

1999a. 《主题句研究》,徐烈炯主编《共性性与个性 汉语语言学中的争议》, 1-39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北京 .

1999b. 《疑问句研究》, 徐烈炯主编《共性性与个性 汉语语言学中的争议》, 40-75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北京 .

1999c. 《‘把’字句和‘被’字句研究》 , 徐烈炯主编《共性性与个性 汉语语言学中的争议》, 111-138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北京 .

1999d. “Topic and Subject in Classical Chinese”. In Michael Fuller ed. An Introduction to Literary Chinese , 257-272.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1999e. 《英语对香港书面汉语句法的影响 语言接触引起的语言变化》。《外国语》 4.2-11. ( 与朱志瑜合作 )

1999f. 《汉语理解的基本单位》,黄昌宁,董振东主编《计算语言学论文集》, 256-260 ,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 .

1999g. 《语言学理论与语言教学》。李学铭主编《中文及双语教学论丛》, pp.100-109, 香港理工大学 .

2000a. 《汉语句法的灵活性和句法理论》。《当代语言学》 1.18-26.

2000b. 《英语和香港书面汉语》。《外语教学与研究》 32.3.200-206. ( 与朱志瑜 合作 )

2000c. “Topic and Topic-Comment Constructions in Mandarin Chinese”. Language 76.2. 383-408.

2000d 《普通话教学和方言》 , 《亚太语文教育学报》第二卷第二期 125-134 .

2000e. 《语义,句法,话语和语用的关系 --- 从‘的’字结构谈起》,张伯江,方梅主编《语法研究和探索》 ( ) 310-325 页,商务印书馆,北京。

2000f. 《形容词重叠式的句法地位》, 《汉语学报》 2.70-75.

2001a. 《带宾语的粤语形容词》,单周尧 , 陆镜光主编《第七届粤方言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

2001b. “Hong Kong Written Chinese and Language Teaching”. In Li, David, Angel Lin and Wai King Tsang eds. Language and Education in Postcolonial Hong Kong 197-213, the Linguistic Socie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2001c. 《方言与普通话测试》,李学铭主编《语文测试的理论和实践》, 526-534 ,商务印书馆,香港。

2001d. 《也谈语言对比》,(笔名 许丁)《语文建设通讯》, 66.67-70

2001f. 《香港书面语的句法特点》,《中国语文》 6.558-564. (与苏金智、朱志瑜合作)

2001g. “The Nature of Chinese Comparatives”. In Haihua Pan ed. Studies in Chinese Linguistics II , 138-158, The Linguistic Socie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2002a. 《复合词与短语的句法地位》 , 张伯江,方梅主编《语法研究和探索》 ( 十一 ) 35-51 页,商务印书馆,北京。

2002b. 《〈汉语形态学:语言认知研究法〉导读》, f31-45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

2002c. 《香港书面汉语的句法变异:粤语的移用、文言的保留及其他》,《语言文字应用》 3.23-32. (与王灿龙、朱志瑜合作)。

2002d. 《体词谓语句的结构与意义》,徐烈炯、邵敬敏主编《汉语语法研究的新拓展》 , 465-480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a. 《香港书面汉语中的英语句法迁移》,《外语教学与研究》 35.1. 4-12 。(与朱志瑜、王灿龙合作)

2003b. 《编者按》,《外语教学与研究》 35.1. 4

2003c. 《乔姆斯基形式句法的最新发展》,《当代语言学》 5.1. 33-40.

2003d. 《理论语法与汉语教学 从‘是’的句法功能谈起》,《世界汉语教学》 2.5-12.

2003e. “The Nature of Chinese Nominal Predicates”, in Jie Xu, Donghong Ji and Kim-Teng Lua eds., Chinese Syntax and Semantics 79-100, Singapore and London: Prentice Hall.

2003f. 汉语动词前受事短语的句法地位 》, 《中国语文研究》 2. 15-23

2003g. 《汉语的定中关系动 - 名复合词》, 中国语文 6.483-495

2004a. 《动词的名词化和名物化》, 张伯江,方梅主编《语法研究和探索》 ( 十二 ) 255-273 页,商务印书馆,北京。

2004b. 《名词化、名物化与‘的’字结构》,黄正德主编《中国语言学论丛》(三), 78-92 页,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北京。

2005a. 《‘被’字句的归属》,《汉语学报》 1.38-48 。(编入《汉语被动表述问题研究新拓展》邢福义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2005b. 《语用、语义与句法互动的适用范围 -- 由从句中动词前的受事短语说起》,邵敬敏、陆镜光主编《汉语语法研究的新拓展》(二)。 188-197 页,浙江教育出版社,杭州。

2005c. 《动 - 名结构歧义的产生与消除》,《语言教学与研究》 3.1-8 2005d. 《香港书面汉语体标记的特点》,深港澳语言研究所编《双语双方言》, 285-293 页。汉学出版社,深圳。 (与朱志瑜、王冬梅合作)

2005e. 《动词的‘指称’功能和‘陈述’功能》,《汉语学习》 4. 3-10

2005f. 《完句条件与指称特征的允准》,《语言科学》 5.42-49. (与胡建华合作)

2005g. 《英语对香港书面汉语词汇的影响 -- 香港书面汉语和标准汉语中的同形异义词》,《外国语》 6. 2-9. (与朱志瑜合作)

2005h. 《句法和语义、语用、语音的互动 -- 由汉语动 - 名结构的构成说起》,熊学亮、蔡基刚主编《语言界面》, 4-18 页。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

2005i. 《约束 B 原则》,熊学亮、蔡基刚主编《语言界面》, 39-47 页。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与胡建华合作)

2005j. 《‘被’的句法地位》,《当代语言学》 7.3.213-224 (与胡建华合作)

2005k. 《状语后置和粤语副词的特性》,邓景滨、汤翠兰主编《第九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论文集》 320-325 ,澳门中国语文学会。

2006a. 《约束 B 原则与代词的句内指称》,《中国语文》 1.3-9 (与胡建华合作)

2006b. 《香港书面汉语的语法特点》,《中国语文》 2.118-126 (与王冬梅合作)。

2006c. 《动词后数量短语的句法地位》,《汉语学报》 1.51-58 (又见徐杰、姚双云主编《动词与宾语问题研究》 21-33 页,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武汉, 2009 )。

2006d. 《关于‘有标记’的歧解》,《当代语言学》 1.86-88

2006e. “Hong Kong Written Chinese: Language change induced by language Contact”. Journal of Asian Pacific Communication 16. 2. 299-318.

2006f. 《‘了 2 ’的句法语义地位》,中国语文杂志社编《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三) 94-112 ,商务印书馆,北京。(与胡建华合作)

2006g. 《量化副词与动态助词‘了’和‘过’》,中国语文杂志社编《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三) 185-195 ,商务印书馆,北京。(与胡建华合作)

2006h. 《香港书面汉语和标准汉语的同形异义词 -- 香港社会文化与粤语对书面汉语词汇的影响》,陈章太、戴红亮、郭龙生、李宇明、谢俊英、姚喜双编《语言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201-208 语文出版社,北京。(与朱志瑜合作)

2006i. 《‘港式中文’与语言变体》,《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 84-90 。(与邵敬敏合作)

2006j. 《港式中文的变异特点及其形成机制》,何大安、张洪年、潘悟云、吴福祥编《山高水长:丁邦新先生七秩寿庆论文集》, 625-644 ,中央研究院语言学研究所(与邵敬敏合作)

2007a. 《生成转换语法的理论基础》,《外国语》 4.6.-13.

2007b. 《向心结构与离心结构新探》,《外语教学与研究》 39.4. 276-284

2007c. 《助词和时间副词的互动》,邵敬敏、张先亮主编《汉语语法研究的新拓展》(三)。 146-155 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长春。(与胡建华合作)

2007d. 《区分名词与动词的标准、方法及后果》,《汉语学习》 4.3-12

2007e. 上海话疑问成分‘ 𠲎 ’的语义及句法地位 》,《中国语文》 5. 431-439 。(又见 21 世纪汉语方言语法新探索 第三届汉语方言语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33-145 页,邵敬敏主编, 暨南大学出版社, 广州)

2007f. 《粤语句末助词‘先’和‘住’的句法地位》,张洪年、张双庆、陈雄根主编《第十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论文集》 347-358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a. 《‘都’的逻辑语义与‘都’的信息结构》,中国语文杂志社编《语法研究和探索》(十四) 96-109 ,商务印书馆,北京。(与黄瓒辉合作)

2008b. 《‘的’和‘的’字结构》,《当代语言学》 10.4.298-307

2009a. 《长短‘被’字句之争》,程工、刘丹青主编《汉语的形式与功能研究》 147-165 页,商务印书馆,北京(又见《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34.3.111-117 )。

2009b. 《无定代词与独立‘的’字结构》,《外语教学与研究》 41.2. 83-91

2009c. 在火车上写标语 歧义解析》,李雄溪、田小琳、许子滨主编《海峡 两岸现代汉语研究》, 222-234 页,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 ISBN 962-8182-40-5 。(与赵春利合作)

2009d. 《体词谓语句与词类的划分》,《汉语学报》 1.29-40

2009e. ‘N1 + A + D + N2’ 的分类与解释》,《语言科学》 8.3. 304-316 。(与赵春利合作)

2009f. 《谓词性宾语的句法地位》,《语言科学》 8.5.493-502. 2009g. 《书面汉语变体与对外汉语教学》,吴伟平、李兆麟编《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53-64 页,香港:香港大学出版社。

2009h. 《向心结构及其相关概念》,邵敬敏、谷晓恒主编《汉语语法研究的新拓展》, 11-25 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i. 有‘嘅’冇‘嘅’ 与形义错配》,钱志安、郭必之、李宝伦、邹嘉彦编《粤语跨学科研究》, 407-414 页,香港:香港城市大学语言资讯科学研究中心。

2009j. 《形容词与名词的语义组合模型研究》,《中文信息学报》 23.5. 9-18 (与赵春利合作)

2009k. 《汉语的语气和句末助词》,《语言学论丛》编委会编《语言学论丛》(三十九) 445-462 页,北京: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6780-5

2009l. 《汉语词类划分的若干问题》,《语言学论丛》编委会编《语言学论丛》(四十) 93-110 页,北京: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6932-8

2010a. 《上海话的句末‘快’》,林华东主编《汉语方言语法新探索》, 65-75 页,厦门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5-3473-1

2010b. 《现代汉语基于形名组合的容貌形容词研究》,《华西语文学刊》 2.36-42 。(与赵春利合作)

2010c. 《限制性定语和描写性定语》,《外语教学与研究》 42.5. 323-328

2010d. 《‘晒’的语义及句法功能》,《粤语研究》 6-7.86-92

2010e. 《独立‘的’字结构与对外汉语教学》,齐沪扬主编《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574-594 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9-07034-7

2010f 《香港书面汉语常见自造词研究》,郭伏良主编《词汇学理论与应用》, 255-269 ,北京:商务印书馆。 ISBN 978-7-100-07085-0 。(与刘艺、盛玉麒合作)

2011a. 《状位情感形容词与述位动词结构同现的原则》,《汉语学习》 1.12-21 。(与赵春利合作)

2011b. 《语气、情态与句子功能类型》,《外语教学与研究》 43.4. 483-500 。(与赵春利合作)

2011c. 《上海话句末助词‘快勒’新说》,甘于恩主编《南方语言学》(三), 107-113 页,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81135-846-9 。(与邵敬敏合作)

2011d. 状位名形组合中名词的语义特征及其受限机制 》,《语言研究》 31.3.33-41. (与赵春利合作)

2011e. 《‘都’字关系结构中中心语的宽域解读及相关问题》,《当代语言学》 13.4.304-320 。(与黄瓒辉合作)

2011f. 《汉语语法研究的新拓展(五)序言》,邵敬敏、石定栩主编,《汉语语法研究的新拓展》,第 1-6 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g. 《主谓间‘有 +NP/VP ’的句法语义研究》,《语言学论丛》编委会编《语言学论丛》(四十四) 106-119 页,北京: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8548-9 。(与赵春利合作)

2011h. 《同形词意义差别的来源》,《南开语言学刊》第二期 128-139 。(与刘艺、陈传书合作)

2012a. 《烟台话中不带指示词或数词的量词结构》,《中国语文》 1. 38-49. (与刘探宙合作)

2012b. “Topical Approach and Parsing Framework to the Shi Syntax-Semantics Mismatched Structure in Chinese”, IET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tomatic Control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Volume 3, pp 2377-2380. (co-authored with Weifeng Han)

2012c. 《省略结果的儿童语言获得研究》,《中国语文》 3.211-224. (与李汝亚、胡建华合作)

2012d. 《再看同位结构和领属结构 从“他们这三个孩子”谈起》,《语言研究》, 32.4.13-18 。(与洪爽合作)

2012e. 《港式中文差比句的类型与特点》,《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4.6.8-16 。(与赵春利合作)

2012f. 汉语合成复合词的组合结构 》,《华文教学与研究》 4.76-80 。(与洪爽合作)

2012g. 《“ NP 1 + +NP 2 +V+NP 3 ”歧义解析》,《语文研究》 4.36-42 。(与赵春利合作)

2013a. “ Specification for Segmentation and Named Entity Annot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 in Donghong Ji and Guozheng Xiao eds . Chinese Lexical Semantics, pp280-293, Berlin: Springer. (co-authored with Dan Xiong , Qin Lu , Fengju Lo , Tin-shing  Chiu , Wanyin Li )

2013b. 《限定词理论与汉语的同位结构》,《汉语学习》 1.35-40 (与洪爽合作)

2013c. “To Pronounce or Not to Pronounce: Locating Silent Head in Chinese and English”, Studies in Chinese Linguistics , 34.55-66. (Co-authored with Roger Liao).

2013d. 《名词性短语的内部结构》,沈阳主编《走向当代前沿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256-271 页。商务印书馆, ISBN 978-7-100-09289-0 北京。

2013e. 《香港书面语里的词汇化过程 从‘到爆’说起》,石锋、彭刚主编《大江东去 王士元教授 80 岁贺寿文集》, 455-467 页,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 ISBN 978-962-937-220-0 香港。(与刘艺、盛玉麒合作)

2013f. 《香港书面汉语和标准书面汉语中的同形异义词》,冯胜利主编《汉语书面语的历史与现状》, 76-87 页,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2686-5 北京。(与刘艺、陈传书合作)

2013g. 《系词的语法化过程与趋势》,《汉语学习》第 5 3-12 页。(与韩巍峰合作)

2013h. 《现代形态学研究》,王志洁、陈东东主编《语言学》,第 119-139 页,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8305-3 北京。

2013i. “ A Corpus-Based Study on the Categorization and Composition of Personal Names and Terms of Address in Chinese Classical Novels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Knowledge and Language Processing , vol4, no.4, pp.10-20. (co-authored with Xiong Dan, Lu Qin, Lo Fengju and Chiu Tin-shing)

2013j. 《香港中文法律文本日常用语的词汇特色》,刁晏斌主编《两岸四地现代汉语对比研究新收获》,第 48-60 页,语文出版社, ISBN:978 - 7 - 80241 - 844 - 8 北京。(与苏金智合作)

2013k. “Topical approach and parsing framework to the syntax-semantics mismatched structure”, Communications in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Management Engineering , Vol. 3 No. 7:342-346. (co- authored with Weifeng Han)

2013l. 《量化事件的“每”结构》,《世界汉语教学》 27.3.305-318 (与黄瓒辉合作)。

2014a. “The Evolution of ɦ i 23 kã34 (‘he says’) in Shanghainese”,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15(4) 479–494. (co-authored with Weifeng Han).
2014b.
《两岸四地汉语“有信心”句式的异同》,《汉语学报》 2. 27-36 。(与赵春利合作)

2014c. 《港式中文短语略化产生的双音节词研究》,《词汇学理论与应用》编委会编》,《词汇学理论与应用(七)》第 114-127 页,商务印书馆, ISBN 978-7-100-10616-0, 北京。(与盛玉麒、刘艺合作)

2015a. 《港澳中文与标准中文“经”字句比较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7 1 25-33 。(与赵春利合作)

2015b. 《基于语料库的明清小说人名与称谓研究》,《中文信息学报》, 29 1 19-27 页。(与熊丹、陆勤、罗凤珠、赵天成合作)

2015c. 《句法、语义和语用的互动 从“另外”、“其他”与 other another 的对比谈起》,《外语教学与研究》, 47 2 204-213 页。(与金晶合作)

2015d. 《‘呗’的态度取向及其语义基础》,《语言教学与研究》 4. 68-78 。(与赵春利合作)

2015e. 《背景命题及其触发机制》,《外语教学与研究》 5. 709-720 。(与姚瑶合作)

2016a. “Topic and Left Periphery in Shanghainese”,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29-59. (co-authored with Weifeng Han).

2016b. “ A New Categorization Framework for Chinese Adverbs , in Qin Lu and Helena Hong Gao eds., Chinese Lexical Semantics , pp3-14. (co-authored with Hongzhi Xu and Chu-Ren Huang), Springer.

2016c. “ Morpheme Inversion in Disyllabic Compounds—Cases in Chinese Diachronic Corpora , in Qin Lu and Helena Hong Gao eds., Chinese Lexical Semantics , pp504-515. (co-authored with Dan Xiong, Qin Lu, Fengju Lo, and Tin-shing Chiu)

2016d. 《频率副词与概率副词 - 从“常常”与“往往”说起》, 《世界汉语教学》 3.291-302. (与孙嘉铭合作)

2016e. 《语言障碍及其检定、治疗》 , 《澳门语言文化研究》 2016. 322-326.

2016f. “Mandarin”, in Chan Sin-Wai (ed.), The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Chapter 33. London: Routledge. ISBN 9780415539708.

2016g. “Standard Chinese”, in Chan Sin-Wai (ed.) The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Chapter 40. London: Routledge. ISBN 9780415539708.

2017a. ‘Pre-classifier adjectival modification in Mandarin Chinese: a measurement-based analysis’, 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ics 26.1.1–36. (co-authored with Qiongpeng Luo and Miao-Ling Hsieh)

2017b. 《客观副词与主观副词 再论‘常常’与‘往往’的区别》,《现代外语》 1.14-23. (与孙嘉铭合作)

2017c. 上海话的领属标记与领属结构 》,邓思颖主编《 汉语“的”的研究 》,第 119-132 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d. 《属性词与实词的分类》,《文化学刊》 9.30-37

2017e. 《评价副词与背景命题 -- “偏偏”的语义与句法特性 》,《外语教学与研究》 49.6.914-926 。(与周蜜、姚瑶 合作)

2017f. General Linguistics in Hong Kong ”, in Rint Sybesma ed. Encyclopedia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 Leiden: Brill. ISSN 2210-7363.

2017g. “Modern Mandarin Syntax: A Sketch”, in Rint Sybesma ed. Encyclopedia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 Leiden: Brill. ISSN 2210-7363.

2018a. 《外宾结构的性质与动 - 宾组合的及物性》,《语言教学与研究》 190.2.32-43 。(与 柳娜合作)

2018b. 《汉语名词的可数与不可数》,《汉字汉语研究》 1.150-164

2018c. 《生成语法研究在中国的发展》,《外语教学与研究》 50.6. 806-808

2019a. 上海话的领属标记与定语标记 》, 陶寰、盛益民主编 汉语方言领属范畴研究 》( ISBN 978-7-5475-1580-8 ), 194-210 页,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中西书局。

2019b. “Variations in World Chinese”, in Chu-Ren Huang, Zhuo Jing-Schmidt and Babara Meisterernst eds.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Chinese Applied Linguistics, pp. 196-211. London: Routledge. (co-authored with Jinngxia, Lin, Menghan Jiang and Chu-Ren Huang)

2019c. “‘偏偏’、‘偏’和近义副词辨析”,《华文教学与研究》, 3.1-7 。(与 周蜜 合作)

2019d. “句末代词的所指与位置及其对句子语势的影响”,《语言科学》 18.4.337-346 。(与韩巍峰合作)

2019e . “理论和方法的突破”,赵春利《现代汉语句末助词研究》序,( ISBN 987-7-100-17579-1 ),第 7-10 页。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9f. 高等教育能为消除语言障碍做些什么 》,《中国教育报》 2019 12 19 日第七版。(与杨洋合作)

2020a. 中国语言障碍与言语治疗—现状分析和发展思路》,《语言战略研究》 2.17-24 。(与杨洋合作)

2020b. 《主持人语》,《语言战略研究》 2.15-16

2020c. 《生成语法的界面关系研究--起源、发展、影响及前景》 《外语教学与研究》 5. 643-654

2020d. 《复合词的结构与汉语语法的最小单位--兼论“非、后、化”的句法地位》,《汉语学报》 4.2-15

2020e. 《频率副词与概率副词研究》,张旺熹主编 《汉语作为第二 语言教学的语法与语法教学研究》, 408-429 页。北京:商务印书馆。 ISBN 978-7-100-17914-0

2020f. 《事实描述与评价表达—“一直”与“总是”的多维分析》,《汉语学习》 6.26-35 。(与孙嘉铭合作)

2020g. 中国语言障碍与言语治疗—现状分析和发展思路》,《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1 2.123-129 。(与杨洋合作)

2020h. 《中国语言障碍与言语治疗的现状分析和发展思路》,《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06 . 70-71 (与杨洋合作)

2021a. 《反素副词的意义构成与句法功能—以“早晚”“大小”“反正”为例》,《华文教学与研究》 1. 24-31 。(与孙嘉铭合作)

2021b. 《义务情态句与认知情态句的句法分析》,《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44.3.20-27 。(与陆志军合作)

2021c. 《主持人语》,《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44.3.1-1

2021d. 《上海话典型差比结构的句法层次》,《外国语》 44.3. 31-37 。(与韩巍峰合作)

2021e. 《主观评价词语的句法地位》,《外语教学与研究》 53.6. 803-815

2021f. 《生成语法的界面关系研究--起源、发展、影响及前景》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 1.39-46

2022a. 《概率的估测比较 副词“总”的系统性多义》,《语言研究》 2.1-9 。(与孙嘉铭合作)

2022b. 《构建新时期中国特色理论语言学体系》,《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2 4 12 日第 2385 期。(与杨洋合作)

2022c. Mandarin DP 1 - de -DP 2 in the Subject Position. SKASE Journal of Theoretical Linguistics 19.1.43-62. (co-authored with Weifeng Han)

2022d. 《“确实、真的、实在”的多维度辨析-- 语义、句法、语篇和汉语语法分析》,《中国语文》 5.522-534

2022e. 《原位疑问代词的句法-语义界面研究--一种新的逻辑形式移位分析》,《现代外语》 5.731-743 。(与李昊泽合作)

2022f. “Derivational and Inflectional Affixes in Chinese and their Morphosyntactic Properties”, in Huang, Churen, Yen-hwei Lin, I- Hsun Chen and Yu-Yin Hsu eds.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Chinese Linguistics , pp135-157.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1108420075 (co-authored with Churen Huang)

2023a. January 31 “ Evaluative Adverbs in Chinese”, in Oxford Research Encyclopedia of Linguist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oi: https://doi.org/10.1093/acrefore/9780199384655.013.904 online ISBN 9780199384655

2023b. “Interface at a Higher Level—Review of Universal Grammar and Iconicity”.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51.1.247-262.

专著及编著:

1999. 《共性性与个性 – 汉语语言学中的争议》。与徐烈炯, 王志洁,顾阳合编。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北京。

2001. 《现代汉语语言学研究书目》 , 与徐烈炯 , 王志洁 , 顾阳合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

2002 .《乔姆斯基的形式句法 历史进程及最新理论》。 ISBN7-5619-1032-0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北京。

2004 Peking Mandarin . ISBN: 3895868256. Lincom Europa, Muenchen, Germany.

2006a. 《港式中文两面睇》。 ISBN-13:978-962-672-499-6 星岛出版有限公司,香港。

2006b. 《港式中文与标准汉语的比较》。 ISBN-13:978-988-200-175-6 与邵敬敏、朱志瑜合著,香港教育图书公司,香港。

2010. 《香港经典导游词》。 ISBN 978-7-5637-1953-62 ,与韩荔华、朱志瑜合著,旅游教育出版社,北京。

2011. 《名词和名词性成分》。 ISBN 978-7-301-16277-4, 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

2014. 《港式中文与标准汉语的比较》 ( 第二版 ) ISBN 978-988-200-297-5 与邵敬敏、朱志瑜合著,香港教育图书公司,香港。

2016. A Reference Grammar of Chinese , 698 pag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ISBN 978-0-521-76939-6 (Hardback), ISBN 978-0-521-18105-1 (Paper Back) (co-authored with Churen Huang)

2021. 《全球华语语法 香港卷》。 ISBN 978-7-100-19852-3 391 与田小琳、赵春利、邓思颖、马毛朋、李斐、秦嘉丽合著。北京:商务印书馆。

2022. 港式中文语法研究》 ISBN 9789888807345 408 页。 与田小琳、赵春利、邓思颖、马毛朋、李斐、秦嘉丽合著。香港:中华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