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中的设计理念是扯淡吗?

做到高年级,越发感到城市设计是在玩文字游戏。尤其是旧城改造,做的东西无非是以功能为导向的空间品质提升,所谓的设计理念似乎就是换了一套比我们日常使用的话…
关注者
102
被浏览
48,823

14 个回答

最近刚好在做城市设计,班门弄斧来试试回答,也顺便做一下知识回顾和梳理,欢迎讨论和批评。

首先呢,我觉得势必要有一个区分意识,那就是 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是两回事 。理念就好像是在讨论: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由氢元素和氧元素构成。这是一种概念和定义,也是一种理论,但不代表说我们就能创造出水来。认识建筑不等于能创造建筑,明白原理也不代表能创造出美来,理论应该是起到引导和活跃思维的作用,就像我了解了水是H2O,那么可以让我打消掉用氮气和氦气合成水的想法。所以,设计理念怎么能是在扯淡?


针对题主所说的批判理论,最近有幸也在读列斐伏尔的空间辩证法,相当抽象, 我觉得这不应该纳为urban design的范畴,它应该是更上层面的理论,是在黑格尔、马克思、尼采的辩证法基础上,移植到城市发展、人类社会方面的一种哲学理论 。既然是哲学,肯定要有高度的概括性,它是在政治、经济等更高的层面的思考,所以你想把他当作设计方法的行动指南,那肯定是飘在云端的,不能把它当作实践行动手册。《空间辩证法》我觉得亮点是提出了两点: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

“(社会)空间是(社会)生产”[(Social) space is a (social) product]。空间已经不仅仅是指事物处于一定的地点场景之中的那种经验性设置,也是指一种态度与习惯实践,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社会秩序的空间化(the spatialisation of social order)。

他认为空间已经在当前的生产模式中成为一种现实,与商品、金钱和资本一样承担着全球化进程的使命, 即空间可以成为一种可以被消费的产品, 空间不但是生产,而且是一种思考和行动的工具,还是一种生产方式和统治方式。其中我想结合一下列斐伏尔还有另一本著作:《城市的权力》,旨在探讨公民应该享有拥有空间的权力。列斐伏尔认为:

“传统的城市是市民的作品(oeuvres),而不是产品(products),它是被市民的要求、伦理和美学组织起来并加以调整的。”

其核心观点认为, 城市是市民行为活动模式集合,是集合后的一种作品,城市权力具体可以分为居住的权力、生活的权力,和不被剥夺原来生活的权力,以及可以拒绝被外在力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等单方面的控制的权力等 。当时正是20世纪6、70s,法国由于资本的衰退、积累和扩张,城市正趋于空心化,形成了非常多的消极空间,他旨在呼吁将城市权力的平等化来解决之一矛盾,就像现在我们提出的和谐社会一样,主要思想我觉得可以归纳为一下两点: 1.功能混合 2.阶级混合 。他是帮助在更高层面的认识城市发展的问题的,不是在具体的解决问题,但是不是可以让人引发思辨,从而衍生出城市设计的某种方法呢?

然后我想引出的就是, 以柯布西耶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运动,比如题主所说的以功能为导向的(即功能主义)城市设计手法,早在70年代(1972年美国建筑评论家詹克斯宣称“现代主义建筑死了“)就已经遭到的欧洲学界严厉的批判,现在完全被摒弃了 。而80年代改革开放,我们国家才刚刚走上现代化的轨道,为了追求效率,痴迷上了功能主义的高效性,导致城市肌理的严重破坏,所以才有了现在千城一面、空心化等等的城市病。

正因为有了这些批判理论,所以欧洲的城市设计就在不断的发展,罗西在《城市建筑学》里说过, 城市应该是历史性的而不是功能性的。 功能性是怎么样呢?依据日照、间距、流线、使用需求,简单直接地用色块、画线的方式,在二维平面上进行粗暴又隔离的功能分区,比如中国满大街都是这种【成熟的居住区】,因为来得快,效率高,但是这样作为图底关系中“底”的虚体——也就是构成城市活力的外部空间,就消极了起来。它失去了历史和文化(地域性),失去了边界,失去了场所精神,丢失了城市性(即城市的格局,影响因素有空间的光感、质感、色彩等等):

他们早就开始在生态、行为、情感、历史、文化等发面着手城市设计,功能反而变成了下级层面。生态、行为等等要素的状态引发了需求,而需求才开始要求了功能。而前者不是固定的,需求也是多样性的,由此得出功能不可以是单一的,所以 功能应该是后发的,不是先发的 。可以看到欧洲的城市,他们大多是功能混合式的,一个街区,或者可以说一个建筑,一个长得相似的建筑,就可以置入办公、医疗、学校、居住、商铺、公共休憩等等的需求,那些学校、商场、居住等等不是各自为营的,或者说它们不必成为一个单独的建筑。而这些功能的设置,是必须在剖面或者三维上才能说的清楚的。功能置入的前提,都要来源于对生态、行为、历史等等要素深入的分析上,不是凭【效率】而来。

所以从这里我想题主是否体悟到理论和批判理论的作用?


关于urban design,我想题主应该先要弄清楚 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 的区别,然后要从这 三大基础理论 出发嘛(源自《 寻找失落空间 —城市设计的理论》,〔美〕罗杰·特兰西克 著)。这才是贴近城市设计方法的理论嘛,我就只贴一些要点了:

1.图底关系

就整体关系而言,虚体更具实际意义。城市意向五要素:道路、边界、地区、节点、地标。

2.连接理论

  • 连接性与建筑独立性呈负相关,要关注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关联关系
  • 功能主义建筑正是过于注重建筑的个性化表达,忽视了建筑群的系统性,所以应该利用连接的过程来提高空间的丰富性

3.场所理论

  • 场所与场地的区别标准——有无人的活动、社会文化、历史事件、人的情感的参与
  • 场所精神:使人能够确定方位,即 “定向” ,以确定 自身的存在、自身的位置 ,并“认同”于环境。即人赋予环境以意义,人与环境相统一,人对环境有 “归属感”

所以你看看这三大基础理论,有哪一点告诉你城市设计应该首先从功能的导向出发了?所以这算不算就是理论带来的最直观的作用呢?

理论的作用在于指明方向,提升你的设计手法的深度和广度,甚至会带领你去思考建筑和空间本身的意义和价值,让你更关注于人真正的行为模式,并提供一种可行的分析方法(并不代表是具体的设计手法)。社科理论嘛,更多的应该是激发了思辨,在理性下对非自然科学的现象进行剖析和总结,它可以更系统、更清楚地解释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和问题。

我反而觉得你的疑问并不是在质疑城市设计的理论扯不扯淡,或许你只是在发牢骚——为什么我看了那么多理论,最后到头来老师还是要我们从功能导向上做出一些效率高、易实现的操作,那是他们的问题,不是你的。

大三景观刚结题,无意间刷到了这个问题,感谢题主的这个问题,也是我这学期设计课最大的疑惑之一。

这学期课程名叫“景观详细规划”,但其实和景观没多大关系,就是一个平平无奇的跟规划系修详设计课差不多的课题,除了前期调研以外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段是小组合作对整块基地做一个总体规划,第二段是自己在基地里选一块场地做详细设计。

规划阶段开始就属实把我整不会了,景观系的学生明明没有学过任何规划有关的基础理论,就让我们开始上手做规划工作。按照教学进度的工作流,整个规划阶段分为概念策划和实体空间规划两个部分,概念策划应该就是题主所说的“理念”了。

在没有任何理论基础的情况下,我很好奇这种概念的由来到底有无任何科学依据或者逻辑推导过程。而根据最后的成果汇报,发现每个组的策划概念无非就是时事热点的套用或者其他文学影音作品主题的“借鉴”罢了。印象比较深的几个,元宇宙、公园城市、国潮文化、盗梦空间……反正我是看不出这些概念和场地、和项目到底有什么关系以及其生成逻辑何在,可能真的是我太菜了不能理解吧。关键是老师们还特喜欢这类语汇,美其名曰很有创新性和年轻人所具备的活力hhh 这边建议您刷刷b站保证您可以看到更多更有趣的“概念”呢。

实体空间规划阶段就更扯了,一周时间完成,我是不知道一周能规划到什么深度,那还能怎么办,只能经典功能决定论呗,这里圈一块地是湿地公园,那里划条线是商业街,最后再大笔一挥一纵一横两条发展轴,太完美了。哦说到这个,规划理念里诸如“xxx发展轴”“一核双带三片区”这种所谓表示“规划结构”的术语到底有什么科学基础支撑,把一类功能相近的空间点位按照某种特定的次序在平面上排列到一起,这种空间组合方式何以就能够产生规划愿景里的那种效果,在城市运行中又是如何具体发挥作用和影响的,问了几个老师他们也支支吾吾说不清楚,反正大家都这样吹的那我们也跟风就是了。到后面可能的确没什么可讲的了,开始跟我抠字眼“廊”“带”“轴”这几个都表示线性空间结构的术语又有啥区别,经典硬造生词吹概念。

这种工作流下每个组的规划结果也不可能有什么太大区别,最后汇报就眼睁睁地看着基本上没任何区别的规划图纸把上到元宇宙下到智能校园几件衣服都穿一遍,而且发现都很合身,当然我也很佩服几位老师能硬着头皮把汇报听完最后还能端水式地给出点评,这过程一定很难熬吧,真是辛苦了,反正我是念完我的汇报稿就开始耍手机了,毕竟我这种规划文案自己写得想吐,念得更想吐,再不转移下注意力缓和一下肠胃我都要把半夜刚吃的心可舒胶囊给吐出来了吧。

好,你说规划是代表官方意志的工作,有严格的工作流程,那行吧,那后面的个人设计阶段呢?依旧延续前一阶段项目策划到功能落地再到空间营造的流程,至于项目策划,也就是设计概念的环节,指导老师对于这种设计概念的定位也提出了明显偏好,说白了就是要把你的方案套一个很新颖的故事,这里我也开始跟她争论,我说这种概念只是一种对大众讲述、营销自己方案的形式,不能作为主导设计的逻辑依据,讲方案和做方案有些时候不能共用同一套说辞,也没吵得太激烈,既然谁都没法说服谁,那我就坚持按自己的理解来了。

最后评图的时候印象特别深的一个设计概念,剧本杀,将以剧本杀为首的桌游文娱类产业作为那块二十多公顷的场地的主导产业,听老师们的意见还挺喜欢,毕竟剧本杀这玩意儿就很代表年轻人的气质嘛哈哈,算了,大家都开心就好。

最后受青睐的设计概念我印象中大多都是跟宣传语口号一样的“智能街区,畅享生活”“绿色新城,生态宜居”不知道拿给地产开发商他们会不会喜欢。

简单点,这一类的设计概念都是以传达设计成果为导向的,也就是在我的理解中应该被划到对外行讲述方案的理念那一类里去的,因为真正的设计概念作为贯穿整个设计工作的线索,是应当体现出清晰的设计思维和逻辑线的,而上述概念,反正我体会不到。

学校设计课和实际工作有断层这是无可厚非的,无论怎么说至少在学校阶段应当允许学生从更多元的角度去深入探索设计工作,而不是将实际工作中的规则或套路搬过来作为束缚学生思维的框架,还美其名曰“要达到教学任务目标”,你达到了你的教学目标,别人达到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吗?况且如果这也可以算作教学目标,还不如放我出去实习一学期,保证比上你的课有效。如果代表学科学术前沿的高校单位,自己的理论水平和设计院一个层级,那这学科赶紧毁了吧,别拿着那么高的收分又去骗今年的高考学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