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台桌面个人电脑
前言
电脑无疑是今日的我最为重要的生产力工具(手机则大部分是娱乐工具 233)。在 16 年我第一台属于自己的电脑是一台搭载 i5-5257U 的 MacBook Pro (Retina, 13-inch, Early 2015) 。那台电脑支持着我探索网络的第一步,我在它上面初步体验了 Final Cut Pro 等专业软件。
应该是两年后的 18 年,因为家人想要一台 MacBook 而我想要搭配独立显卡的电脑,我拥有了一台 小米笔记本 Pro ,搭配 i7-8550U 和 Nvidia MX150 独立显卡。这台电脑能比较卡顿地运行 Premiere Pro 剪视频,以及低特效玩一些例如绝地求生和彩虹六号之类的游戏。当时不懂低压U、TDP 一类的概念,觉得 i7 理所当然地代表高性能。直到有一次回到家,在家里用电脑城随便配的 i5-8400 的台式机上和笔记本同时运行 Media Encoder 转码,才发现原来桌面 CPU 原来如此强大。
因为生活所需,其实没有办法只配一台台式机。在 2020 年疫情期间 MiBook Pro 主板出问题以后,我临时入手了一台 联想拯救者 R7000 2020 ;它搭载 Ryzen 5 4600H 和 4GB 显存的 GTX 1650 (Mobile) ,能够流畅地玩很多单机游戏和剪辑视频。在 2022 年,出于对 GTX 1650 图形性能的不满意,在囹圄于当时的处境的情况下,购入了一台 R7000P 2021 ,搭配 Ryzen 7 5800H 和 RTX 3060 (Laptop GPU) ;本想着两张显卡之间 118% 的性能差距,能够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无需性能焦虑。没想到的是,这台 R7000P 的散热很成问题,风扇极吵的同时 GPU 会在满载达到 83° 然后撞温度墙降频(大概能从 1700Mhz 降到 1200Mhz);虽然图形性能确实有提升,但是降频带来的帧率不稳定极大地影响了游戏的体验。我日益明白移动端平台除非加大钱,否则很难和拥有更好散热和更高 TDP 的桌面端平台抗衡。加上我越来越多地在电脑上运行更多的多任务,纠结了大半年,也因为对以后的生活有了更明朗的规划,决定趁着双十一,以 7000 元的预算组装一台台式机。
配置
显卡:
华硕 TUF-RTX3070-O8G-V2-GAMINGPNY RTX™ 4070 12GB XLR8 Gaming VERTO™内存: 光威 天策 DDR5 6400 海力士 A-Die CL32 16GB ×2
副盘: 爱国者 P7000Z 2TB + 西数 SN550 1TB + 三星 PM981a 500GB + 希捷 SkyHawk ST4000VX15 4TB(均复用已有部件)
机箱: 先马 平头哥 M2 Air (前置 Type-C)
CPU 散热器: 利民 PA120 SE 双塔
机箱风扇: 先马 游戏风暴 12cm
总价格:2839(板U) + 3885(显卡) + 549(内存) + 469(SSD)+ 301(电源)+ 109(机箱) + 137(散热器)+ 9(机箱风扇) = ¥8298
其他外设包括:
键盘: Logitech MX Keys
显示器: Samsung LS24A600N 2K 75Hz + Samsung 某低端 1080p
音响: Philips SPA520S
麦克风: AmazonBasics USB Gaming MIC
耳机: Realme 真我 Buds 有线 3.5mm + Sony WH-CH700N
目前使用的笔记本:
MacBook Air (M1, 2020) - 8GB
显卡
双十一前夕,广为好评的 RTX 3060Ti G6X 显卡已经下架有一段时间了,只剩下小品牌和第三方小店有售卖。但是又由于 40 系低端卡在用料上过分缩水,个人感觉吃相比较难看,不太想支持; 4060Ti 的性能和 3060Ti G6X 打的不相上下,4070 的售价目前大概在 4500-4700,也不符合预算分配。最后发现 华硕京东自营旗舰店 还有 RTX 3070 在售,2999 的价格能打过双十一 3199 的 4060Ti,加上相比于其他较低端的产品线和品牌,TUF 系列自带做工和用料加成,最后决定入手。
值得一提的是这张卡在 10.17 应该已经是尾货了,我蹲了几天发现第一次没货,赶紧在补货/其他用户取消订单之后下单了。在我下单后两小时内,商品就进入了持续至今的无货状态。
好运的是在双十一活动到来以后用 Plus 券和双十一券保价了 70 块钱,最后到手 2929。
也有考虑过 AMD 显卡,但是第一在这个预算 AMD 的竞品的性价比(每块钱的性能)没有拉开差距,第二 AMD 的驱动和生产力方面看国内外的评测和用户感受总觉得还不行,所以就 Pass 掉了。
11.20 后续更新
好的地方就是它真的很小巧,可以很轻松连盒子塞进背包那种。就是不知道评测最好的七彩虹 AD OC 会不会有啸叫;4399 的双11价格应该还算值,但是现在这样也挺好。
默认大概在 150-170W 之间,散热基本上没啥大问题,很少能上 60°C,降压方面过两天再折腾。
两张显卡之间纸面性能提升 ~30%,价格贵了 42%(3885/2729),没了啸叫,总的来说就是挺开心。
看贴吧评论感觉华硕卡特别容易啸叫,感觉以后买的时候还是要尽量避免。
CPU
CPU 的选项基本上有: i5-13490F , i5-13600KF , i5-12700KF 和 AMD 方面的 Ryzen 5 7500f / 7600 和 Ryzen 7 5800X3D . 由于对生产力的强需求,i.e. 装机并不是纯粹为了打游戏,所以 CPU 的实际性能很重要。上面的 AMD 的 CPU 选择主要都是游戏首选 U,实际上多核性能比起 Intel 还是差了一点,而 DDR5 的优化似乎也不怎么好,最后的选择还是落在 Intel 阵营。
12 代以后的 Intel CPU 基本上都是大小核结构,在早些时候因为 Windows 10 甚至是 Windows 11 平台糟糕的大小核分配引起过大范围的讨论。个人不是很认可 Windows 11 臃肿的桌面 UI 设计,所以 Windows 10 仍然是首选。根据 Reddit 上的讨论 ,Windows 10 21H2 似乎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大小核调解的问题, PCWorld 的测评 也确认了两个平台性能差异不大。而 13 代 Intel CPU 带来了 改进了的硬件调解器 (Thread Director),于是 13 代 Intel 就成了首选。
最后的选择基于预算落在了 i5-13490F 和 13600KF 上。前者是中国特供传说是网吧用的游戏甜品 U,后者则是有真正 13 代的核心改进和性能几乎等同于上一代 i7 的大管牙膏。在预算都能允许两个 U 的情况下,13600KF 默认支持 更高的 DDR5 内存频率 (5600MT 相比于 4800MT),它的内存控制器(IMC)体质应该会比 13490F 好一些。因为打算上 6000-6400 频率的 DDR5,所以最后选择了后者。
13600KF 在现阶段对我来说几乎是过剩的性能应该能让我未来更新配置的时候有机会不更换 CPU(毕竟过了这么多代挤了这么多次牙膏它也就比 i5-8400 快 50% 而已)。
(其实无论怎么说这 U 都买贵了的)
主板
最后的选择是买板 U 套装的时候选的 B760M-Plus 华硕重炮手 D5 (其实有点后悔没上有 3 个 M.2 的技嘉)。
内存
一开始想的是 DDR4 的,因为 DDR5 对游戏可谓毫无加成。但是又想到日常极重的多任务需求,加上预算允许,最后还是上了 DDR5.
上图!
实际体验
大小核
亲测下来就是 Windows 10 / 11 真的没有大小核影响了。
一开始装的 Windows 11,强忍着它的逆天 UI(例如右键菜单默认隐藏,改个 Volume Mixer 要进设置)跑了下免费的 3DMark Demo 的 Time Spy,结果在全出厂设置下是 14219 分。
重新装了个 Windows 10,一跑分,坏了,只有 13045. 对比之下 Windows 10 各项下都有 ~10% 的性能损失。
好在没死心,从 NVIDIA 官网重新下了驱动,这下有 14219 分了,对比 在这里 。
电源计划切换到终极性能(Ultimate Performance),注册表解锁异构处理器分配(具体设置如下图), Cinebench R23 跑分 23319,算正常水平,不继续折腾。
散热
调整后跑 Time Spy 温度报告也只有 75°C, 结果 13964 分 。
11.02 更新 - 显卡小超了一波频 分数忘了 大概在 14500 左右 提升大概在 3.8% 功率不变
最高超上了 15001,但是稳定不了
显卡的散热倒是很强,无论怎么烤怎么用温度都超不过 63°C(超频后 65-66°C - 七八十度?不存在的);而且这张卡是默认超了一点点频的(1725MHz 到 1935Mhz, boosted)在这个价格对它很满意。
主板
其实华硕主板的 BIOS 和其他两家区别应该不大,也不算特别好用(不过可能 Basic I/O System 就只能做到这样的水平吧)(笑)当然自定义选项确实超级多,只不过大部分我都不会用。
主板默认是各种功耗墙、频率全部拉满的,不用操心也很好。只不过第一次烤机 95°C 把我惊呆了。
看网上超频的收益除了数字上好看好像也没什么特别大的提升,并且要配置 Z 系列主板和更强的散热,不超频感觉是对的。
PCIE 扩展槽给了一个 5.0 ×16,一个 4.0 ×16,希望以后能用得着第二个槽吧。
值得一提的是用同一个音响,支持 7.1 环绕声主板推出来的音频 Fidelity 感觉比起笔记本电脑还是很不一样,无论是听音乐还是玩游戏都能注意到以前没注意到的细节,也不知道是不是错觉。
显卡
这张显卡还默认带了两个 HDMI 接口,而不是其他显卡的一个,感觉挺友好。虽然我的主显示器是支持 DP 的,所以在这上面对我没区别。
内存 & 生产力
DDR5 内存感觉是正确的选择,加上 PCIE4.0 的 SSD(虽然我这块没缓存, Solidigm P44 Pro 这个 1111 又升价了暂时没买)的结果就是系统相比之前的笔记本响应度提升了一整个级别(虽然开任务管理器还是会慢一小会儿)。开机从按下按键到出现 Windows 10 的锁屏只用了 20 秒,从第一次 BIOS 界面出现到开机完毕只用了 7 秒。
这块爱国者的 P7000Z 2TB 在这块主板上跑到了超过 80MB/s 的 4K 读,相当满意。
现在感觉有缓盘在这方面的提升也不大了
(11.1 更新 - 还是用 489 的价格入手了一块 SK Hynix Platinum P41 - 半年前 469 退货的 Solidigm P44 Pro 现在只能说亏爆)。
多开应用(比如现在我开了 N 个浏览器标签页,数个常用软件例如网易云、微信、Office套件、代码编辑器加上安卓模拟器),CPU 也就跑在 11%,非常令人吃惊。
生产力方面目前只用了 Lightroom 和 PS 修了下上面的几张图,导入和导出都相比以前快非常之多。LR 在 Windows 上也算真的能用了,以前的 AMD + 高延迟 D4 后果就是几乎不能用。
AIDA64 跑分如下,算正常的水平就没管了。
附带一下原来电脑的内存跑分:
电源
电源就买了个便宜的利民金牌,看评测虽然不是一线代工 & 做工但却也没什么雷,能用。全模组设计能往机箱里少塞点线也不错。唯一的槽点是电源线只有 1 米,有点太短了。
其他
第一次亮机的时候没画面,看了 BIOS Debug 灯发现是内存的问题, 把其中一条按下去一点之后就可以了。
机箱风扇就跟风随便买了个 8.9 块的,聊胜于无 & 装装样子吧。反正我是不觉得机箱应该装六七个风扇的,还不如打开侧板用风扇吹。
新旧电脑对比
总结
就是这样,这就是我花了 7000 块钱组装的第一台属于自己的台式机。
希望它能和我一起,accomplish all accomplish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