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管理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小米生态链,到底有多恐怖?

全文 2647 字,阅读约需 8 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 小米生态链包括华米、云米、开润等市值超百亿的上市公司,产品涵盖手环、耳机、充电宝等消费电子品类。

02 米家生态链的成功源于强者恒强、赢者通吃的市场规律,以及小米对生态链企业的定位——流量价值最大化。

03 然而,随着生态链企业不断增多,内斗频繁,部分企业与小米关系变得微妙,甚至开始“去小米化”。

04 小米在保持生态链企业竞争力的同时,也需要面对如何保持巨象姿态的挑战。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温馨米家背后的小米生态链,到底有多恐怖?
说起小米,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它的手机和汽车。
图片 图片
但其实,小米最成功的产品,是米家,和它背后的智能家居生态链。
在这个生态链帝国中,已经诞生过华米、云米、开润,甚至是石头、九号这些市值超百亿的上市公司。
就算你没有用过小米手机,但是你一定用过小米生态链的产品:
比如追觅的洗地机,石头的扫地机器人,九号的平衡车等等。
这些品牌,在他们的赛道个顶个都是狠角色。
就拿追觅来说,去年它的洗地机全球销量已经超过140万台,而石头扫地机器人更狠,一年卖出了259万台,营收86.54亿。
至于九号公司,去年营收更是超102亿。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小米生态帝国中,也早已诞生过多个百万、千万级别的爆款。
从手环、耳机、充电宝,到空调、冰箱、路由器、电饭煲、扫地机、电动螺丝刀,再到电动滑板车、电动自行车乃至汽车、机器人等等。
图片
米家打爆了一个又一个行业。
小米生态链,到底凭什么这么强悍?
它又是如何发育起来的?
让天下没有好割的韭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索一下,小米生态链背后的商业逻辑。
1
智能家居这个领域,其实是“强者恒强”的。
雷电将军虽然经常说“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
图片
但小米入局生态链领域的时候,还远称不上什么风口。
甚至当时像手环、扫地机、电饭煲等所在的消费电子品类赛道,一直被称作 “蚂蚁市场”
因为这里极其庞大的需求,都被像蚂蚁一样的小玩家瓜分、啃噬。
并且各个产品的操作逻辑都不太一样。
问题是,一个产品从研发、设计、生产,到APP、小程序开发,做安卓、苹果渠道的适配以及后续的运营、升级,维护等等。
想要做到真正易用,成本是巨高的,背后往往需要几百几千人的团队提供支持。
而且这是一个持续的工作。
一般的小公司很难做好,单单一个设备最基础的语音识别准确率优化,想要做到第一梯队,成本都是高到可怕的,软件高,硬件也高。
之前我买过一个传统家电品牌的智能饮水机,卖点是智能语音控制。
图片
结果买回来,经常在我聊天说话的时候误触发,一言不合就直接放水,哗啦啦淌一地。
而且语音控制的时候,像跟我80多的爷爷聊天一样。
拆开看了下,那个玩具级别的麦克风,我就知道这些设备不可能好用的。
米家生态有各种网关和小米音响,自家设备不需要重复配置硬件。
而这些传统的厂商单品销量低, 硬件供应链没有规模优势,成本限制,又没有生态打配合,就会导致即便想努力,也是没的放矢。
从成本逻辑上,就不可能做的好。
米家生态链用米家APP,用小米音响专业级的收音麦克接受指令,本地+云端处理声音,各种家庭网关配合下发指令,大批量采购模块降低成本,几千人的软件团队优化整个流程,不断OTA迭代,每年天量宽带费花着,才能保证如今的第一梯队的体验。
一个传统厂商,用一个玩具级的麦和本地语音模块,也就只能提供吵架级的体验,所以网上才有那么多老太太和智能灯吵架的段子。
另外,哪怕产品下血本开发了APP,用户体验一般都非常糟糕,连接复杂,不稳定,功能少,响应慢,逻辑复杂,后续维护升级也跟不上。
而最致命的逻辑问题是:
不光用户家里的空间有限,用户的手机内存和屏幕空间也是“有限”的。
这就意味着,我们不可能为了家里一大堆电子产品,各自单独装一个APP。
不提安装、更新的繁琐,就说每次都得在一堆APP里翻找自己想要的那个,再打开、操控,用起来也非常的麻烦。
更合理的方法,肯定是把它们集合在一个APP里,然后能直接通过语音控制和联动。
图片
还是那句话,这就是个“蚂蚁市场”,里面众多小玩家各自为战。
这个赛道天然就是一个强者恒强,赢者通吃,规模效应显著的领域。
但想让他们聚在一起,难;
想让他们统一战线,共建生态链,更是难上加难。
而恰巧,小米是有这个能力的。
但小米生态早期到底是怎么发育起来的呢?
第一波,还是靠雷总的人脉。
小米生态链早期成员,基本都来自小米的“朋友圈”。
像华米创始人黄汪,是小米创始团队成员孙鹏的校友;紫米创始人张峰,则在小米刚开始造手机的时候就已经和雷军结识......
大哥带头,利益一致,大家可以成为一致行动人,起码在发育初期不会互相拖后腿。
但是光拉帮结派还不行,想要让生态链企业活下来, 最重要的,是做出爆款
对于智能设备来说:量,是质的前提。
但问题是,量要怎么做呢?
在这个几乎是“一款产品定生死”的时代,初创企业不是光努力就行的,还得找对方法论。
而小米的方法论是:
给人、给钱,甚至还提供渠道和产业链扶持。
比如小米不光会直接介入各家企业产品的设计、生产,连产品的新手教程都会逐一体验,确定标准。
更关键的是,结盟之后,顶着小米的大旗,在供应链话语权会增加不少,方便调配资源,让供应链提供更低的报价,更长的账期,甚至生态链企业间技术共享,资源共享。
早期他们其实更像是一个“家族式企业”。
由小米这个“大爹”指导整条生态链的运作,集合所有伐木累的力量,一起把产品做出来。
当然,光打磨产品还不行,量的秘诀,还是小米的传统艺能—— 低价
这个可以说是小米卡得最死的环节之一。
当初平衡车在国内的价格还普遍是一万左右的时候,小米就已经要求九号公司把平衡车做到2000元的价位。
产品立项开始,就要奔着这个目标设计,首战即决战。
这样,才会迅速在一个新行业建立竞争力。
而恰恰是这个决定,让九号平衡车在发布会当天直接就卖出去2万台,此后一年之内更是做到了50万台的销量。
而类似的决策,在小米生态链其他产品上不断复制。
也让小米成功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爆款。
2
但是,这还不是全部。
小米生态链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
小米早期对于生态链的定位是—— 流量价值最大化
简单来说,当初小米手机发布之后,大量米粉涌入线上商城,但是小米没有产能,也没有更多的变现途径。
雷老板们看着小伙子们拿着钱花不出去,着急啊。
兄弟们,怎么能有钱没地儿花呢?
于是,就想着能不能多整点产品,顺带挣点零花钱。
但是全部自己做,组织成本太高,而且行业积累太少,不容易做出真正极致的产品。
那么,打代理人战争就成了最优解。
雷总本身就是中国天花板级别的投资人,他的顺为资本早已是中国最强悍的投资机构之一,要是点赞过500,我们可以深入去扒一扒雷总庞大的投资版图,让大家看看什么叫做科技行业的半壁江山。
所以小米对待大部分生态链企业的原则是—— 只参股不控股
图片
要求对方 本身 就是在行业中有技术,有积累,有资源的企业,用小米的方法论,流量和影响力,拿出一个性能够靓,价格够低的产品,就足以把一个行业打爆。
这个决策,也让各家企业都有足够的发展动力。
只不过,恰恰是这种“非强绑定”的关系,也让米家生态链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方面是,随着生态链企业不断增多,僧多粥少,“内斗”变得越来越频繁。
除了抢订单、截胡项目,企业之间还会互相挖人。
就差发展成真人贴身肉搏了。
另外,俗话说,儿大不由娘。
在做大做强之后,生态链内的一些企业,比如九号、石头等,如今和小米的关系也变得愈发微妙了。
某种程度上,它们其实是在逐步“去小米化”,降低小米在企业中的持股和销售比重。
图片 图片
而且在盘子做大之后,很多米家生态链的产品的工业设计、功能设计,品控、耐用性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我家里有很多米家产品,但往往越是后期的产品,感觉越是差强人意。
但这就是商业的世界。
永远有新的问题,永远有新的敌人,越是强大的时候,敌人往往也容易从内部出现。
雷老板曾经说过: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但是飞起来的猪,长成巨象之后,如何继续保持姿态,这就是小米新的挑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