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官话对吴语的影响?
官话在历史上曾对吴语产生了巨大影响,永嘉南渡直接导致了江淮地区的吴语官话化而成为江淮官话。现在吴语中大约1/10的字有“文白两读”(如上海音“大”为[du]/[da])现象,其中的“文读”[da]正是晚近官话对吴语影响的结果。同时,官话区的新兴事物,在输入吴语区的同时也带来了官话的读音,如“饺子”中的“饺”,本来应该是和“角”同韵的入声字,由于是由入声消失后的北方官话输入吴语的,因而各地吴语普遍将该字念作上声或去声,与“角”已经不同韵。官话对吴语表现能力的丰富是其可称道之处,但是,另一方面,官话对吴语的压制和同化现象则是不可取的并令人担心的,如所谓“东西”,吴语中明明有相应的“物事”(音如“末事”),为什么一定要拾人牙慧呢?生造“文读”更是破坏了吴语自身的系统性,比如“舰”,明明应读作“凯”,一些人却从“见”字读音中生造出了“鸡”音,把“航空母舰”称作“航空母鸡”实在是既滑稽又痛心!
为什么需要保存吴语?
国家推广普通话,是为了全国人民可以顺利的交流,而在普通话已经大大普及的今天,这一目的可以讲已经基本实现了(至少在教育比较发达的吴语地区已经基本实现了)。而同时,方言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是社会生活链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丰富多彩的方言反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而方言的变迁又折射出社会的变迁,这是十分值得研究的。在一些地方出现的将推广普通话和消灭江南话等同的做法(浙江金华小学生讲了两句方言被老师打掉门牙――令人联想到日据时期倭寇对台湾同胞的做法),实在是令人遗憾的。随着人类的历史走进21世纪,对语言多样性的认识也逐渐深刻,欧盟将2001年定为“欧洲语言年”,对各少数语言和方言进行保护,一贯对本国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采用灭绝政策的法国,也终于认识到语言多样性的重要,对巴斯克语、布里多尼语等语言采用了宽容的政策。对于吴语这样一种使用人口比世界上大多数语言都多的汉语方言来说,如果在未来的一天消失,不只是江南的悲哀,也是整个中国的悲哀。
附:吴语区在汉语方言分区中的宏观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