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影《隐入尘烟》?
1,810 个回答


“他们吸我们的血,还嫌我们的血脏。”这是我看过的一条弹幕,令我印象深刻。这部片子,绝对不只是一部简单的农村爱情片,还蕴含着更多的东西。
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新约·马太福音》
电影讲述了西北农村,两个苦命的可怜人马有铁和曹贵英搭伙过日子,虽然有重重困难,但依旧坚强乐观善良,眼看着要迎来新的生活,却遭遇了意外...
编辑和导演太狠了,两位主人公本来已经够苦了,却依旧毫不手软“刀”了下去,刺得人心里疼。
马有铁和曹贵英在电影里的命运,应了农村那句老话:
“雷打真孝子,财发狠人心,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专找苦命人。
然而,这部电影不仅讲述了一个温暖却残忍的故事,还有主创团队对社会和时代的思考。
只有看懂了这些,才看懂了整部影片。
01“亲情”
《隐入尘烟》,对“亲情”有着最刻薄的讲述。
马有铁家中排老四,大哥和二哥早逝,便一直跟着三哥马有铜生活。
可三哥马有铜对他并不好,把他当驴子一般使唤了大半辈子,不给半分工钱。
儿子要结婚了,便把他赶出了家,还让他连夜赶着驴车从城里拉婚房家具。
结婚怕马有铁丢人,不喊他。村里要给特困户分房子,就提着婚宴的残羹剩渍找上门,劝说他搬家,实际上不过是打着那套房子的主意。
曹贵英更惨,跟着哥嫂一起生活,却从小被打骂,住在四处漏风的窝棚,以致于落下残疾,小便失禁。
这样的亲戚,太现实了,偏偏还真不少。他们虽然是亲人,但谈不上“亲情”二字。
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很多时候,亲人比外人更可怕,他们更看重你的价值。
有钱有势的亲戚在家族里讲话更大声,家长更喜欢出息的子女,这才是人之常情。
马有铁和曹贵英是社会底层中的底层,除了靠着自己自救,最应该伸出援手的便是他俩的亲人。
可惜啊,亲人视他俩为累赘,只有偶尔有价值时才会假意关心。
02“剥削”
这部电影,讲“剥削”特别赤裸裸。
村里的首富张永富患病,需要有人献血。但他是熊猫血,村里只有马有铁一个人匹配。
马有铁在村里人的劝说下没有拒绝,几次去张永富家里献血。
按理说,对张永富而言,马有铁是救命恩人,不说涌泉相报,也该好好对待。
但是,吝啬的张家只用几顿饭,两件衣服就打发了马有铁。
小时候看课本,说资本家和地主“剥削”工人和农民,一直没懂。
长大后,以为资本家的剥削不过是“996”“007”这种福报,以为剥削不过是我们赚钱,他们住别墅,我们付房租。
可真正的剥削,是他们吸我们的血,还反过来嫌我们的血脏。
电影里,首富的儿子小张开车来接马有铁和曹贵英去抽血时,车里铺满了塑料膜,张家请两人吃饭的凳子也包了塑料布。
你以为这就完了,不,电影里富人的心比我们想象中更狠。
张家去年收了村里的玉米却没卖掉,于是废物利用,用这些旧粮抵村里人的地租。玉米市价8毛,他涨价到一块来抵。
马有铁应该收1000斤玉米,却主动要求刨去张家送他的两件衣服钱,只要840斤。
呵,小张二话不说同意了。仅仅160斤玉米,160元钱,就这他都能恬不知耻占便宜。
这意味着,马有铁是无偿献血给张永富,张家什么都没付出。
什么是剥削?这就是“剥削”,要你无私奉献,却不愿给你一丝报酬。
03“农村”
据说《隐入尘烟》除了女主角海清外,没有一个演员。那些村民,就是导演从小长大的村里人,一切都是本色出演。
所以,这部电影也是我看过展现农村最真实的电影之一了。
不是说取景真实,而是农村的氛围真实
在不少城里人的眼里,农村人往往是淳朴老实的,这并没有大错,但农村人也是尖酸刻薄的。
我们这些农村里出来的人便知道,“闲言碎语”是农村的最大特色。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在农村,各个都是“插刀教主”。
马有铁和曹贵英去村里的小卖部赊种子,村民说:
“你让老三使唤了半辈子,你结婚,他连几桌酒席都没给你摆。”
接着,贵英尿裤子了,村民又大声笑话起来。
马有铁心疼自己的驴子,从来不骑,但却次次都让贵英坐驴车。
村民说:“驴是替人干活的,还怕驴压坏了?让你家‘闲王’做驴车,驴就压不坏?”
贵英被说得不好意思,再加上也心疼驴,不愿再坐。马有铁就当着大家伙的面,把贵英抱上了驴车。
有婆娘看见了“酸”道:“真巴不得把老婆拴在裤腰带上,心疼得很,哪像我们没人疼。”
贵英不幸掉水里淹死了,村民对马有铁说:
“你现在房子也有了,粮食也有了,一个人清清爽爽地过,也挺好。”
村民们很现实,他们让马有铁去献血,是想让马有铁帮他们说好话,让张家早点把欠款结了。
贵英掉水里了,没人下去救,尸体浮起来了,也没人帮忙捞起了。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这是他们的生存智慧。
对于这点,导演是这样解释的:
“如果你有农村生活经验,就会明白,他们确实是在为老四考虑,现实生活中要照顾这样一个身有疾、不能创造任何价值的人,是个累赘,一个人的生活反倒更自由。”
但村民们也很善良,马有铁和贵英身无分文,但小卖部愿意赊种子,邻居愿意借鸡蛋(没想着他俩还),一个同样穷苦的村民愿意借给两人芨芨草编房顶。
农村没那么淳朴,也没有那么坏,村民们把复杂的人性表现得很好。
04“扶贫”
中国的扶贫大业一直是一件难事。
从1986年正式成立专门扶贫机构,确定开发式扶贫方针以来,我们已走过36个年头。
这些年,扶贫的政策一直在调整,从大水漫灌转变为精准滴灌,“精准”二字成了我们的法宝。
前不久,《新闻联播》推出系列报道《解码十年》,靠着精准扶贫,如今有9899万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小康社会。
这些政策无疑是顶好的,说明了政府的决心和取得的成绩,我们应该充分肯定。
不过,电影《隐入尘烟》里表现的情况,却让我们知道,在有些时候有些地方,“精准”不一定次次“精准”。
马有铁和贵英被赶出家后,身无分文,还好村里多的是不要的旧房子,两人才有个遮风挡雨之地。
不久,村里搞新农村建设,要对空置的旧房子进行拆除,拆除给1.5万,翻修再给1.5万。
很快,两人住的旧房子原主人从东莞回来了,把两人赶了出去。两人只好再找一个旧房子暂住。
可没过多久,这家房子的主人也从深圳回来了,两人再次无家可归。
这里有个细节,那就是两户空置旧房子的主人都穿得很好,也都是从“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大城市回来。
他们,可一点也不穷
政府要给特困户分楼房,市价20万,出1万就可以拿到。
马有铁没有这1万块钱,他也不想去城里。
对他来说,他只会种地,土地才是他最好的归宿
电影结尾,政府给马有铁的一切,都被三哥马有铜一家占据。
他新修的房子被三哥当做空房拆掉,吞掉拆迁款,还把他养的猪、鸡、驴一块拉走。
政府分给他的楼房,最后也归了三哥的儿子。
电影想告诉我们,扶贫的初衷是好的,可在实施过程中更要注意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特别要警惕在政策落地过程中“上下其手”的人,前些年开宝马住安置房,家里几套房还拿低保的新闻可不少。
05“麦子”
《隐入尘烟》里有许多象征符号,如土地、驴子、麦子。
很多人说,马有铁的象征符号应该是驴,因为都代表了吃苦耐劳和忍耐驯服。
电影里,马有铁在自杀前把驴放了,可驴不愿意走,他骂道:
“你这头蠢驴子,让人使唤了大半辈子还没使够,放了你也不知道跑”。
听得人都知道,这是在骂他自己
可“麦子”更能代表马有铁、曹贵英这类人。他们是最广大的底层农民,也是养育整个社会的粮食。
麦子在电影里有两次重要出场,第一次是马有铁和贵英一起给麦苗除草,贵英不小心把一颗麦苗割掉了。
她很自责,马有铁却对她说:
“铲掉就铲掉去吧,让它给别的麦子当肥料去吧。啥人有啥人的命数,麦子也一样,它也有自己的命数。还不是到了夏天,让镰刀割掉了。”
这句话一语双关,充分说明了广大的底层人民就像麦子一样,为上层人士做贡献当肥料,到了一定时候,就一茬一茬被收割。
第二次,则是两人一起在麦田散步聊天,马有铁聊起了村子的一个疯子。
那个疯子总爱嘀咕几句疯话:
“对镰刀,麦子能说个啥?对啄它的麻雀,麦子能说个啥?对磨,麦子能说个啥?被当成种子,麦子又能说个啥?”
这句话,不正是马有铁和曹贵英的处境吗?连马有铁自己都说,土埋到半截腰了,才懂得丝丝意思。
从古至今,农民都是最吃苦耐劳、逆来顺受的,他们是整个社会阶层的“失语者”。
以前还有很多人替他们发声,写他们的故事,拍他们的电影。而如今却越来越少了,我们的国产剧里已经没有穷人了。
06不吐不快
这篇观后感,通篇聊得都是一些沉重和现实的东西,我不愿写电影中马有铁和曹桂英两人那星星点点的温馨和美好。
因为,这些黑暗其实我们都知道,但并不刺痛我们的眼睛。真正刺痛我们的,反倒是在黑暗中发出亮光的光明
深渊并不可怕,深渊里有人才可怕。我们见不得那样善良的人受苦。
影片播出后,有网友说,看不得两人那么窝囊;也有专业影评人说,这不是悲剧,而是一出苦情戏。
这些人认为,古希腊意义里的悲剧,是对命运的抗争,而马有铁和曹桂英两人,则是忍耐和驯服。
连那头驴子被马有铁放了后自己跑回来,都能被理解成“奴性”的根深蒂固。
看到这样的影评,我真想骂一句“放你娘的屁”。
我很反感有人把马有铁的善良理解成窝囊、驯服、愚蠢之类的东西,如果你自己没有,又何必去诋毁这珍贵的东西。
马有铁和曹贵英没抗争吗?
如果认命,他俩会一砖一瓦亲手盖自己的新房,冒着风雨守护自己的房子?
如果认命,他俩会赊种子借鸡蛋,小心呵护自己的土地
如果认命,他俩会珍惜彼此,把对方当做伴侣一起坚强走下去吗?
不是只有与人对抗才叫抗争,对有些人来说,活着,就是对命运最大的反抗。
反倒是自杀,才是真正的认命。
是啊,马有铁最后还是放弃反抗了。因为贵英死了,他也喝农药下去陪她。
他自杀前,把所有欠下的款项归还,一只手拿着贵英编的草驴,一只手印着和贵英一样的小花,清清白白地离开了人世。
马有铁自杀了,但这并不代表他懦弱,这只能再次说明一个道理:如果不曾见过光明,本可以继续活在黑暗。
这可能就是电影想告诉我们的吧:
苦难的土壤中也能开出鲜花,却终究难逃被命运碾落尘泥,掩入岁月,隐入尘烟。
这片子看完有一阵儿了,其实当时就有写两句感想的冲动,倒不是说我觉得它有多么惊若天人,而是跟近年来别的电影一比,将军就从矬子里边拔出来了。
个人的真实感想,这二年公映的电影,看完以后不反胃我就脱帽鸣谢剧组全体人员了,即便把标准放到这么低,我的胃口都没有得到宽恕。
实话。
至于迟迟没写两句这部片,原因有三。
一个是我想写的是观后感,而不是宣传文案,所以等该看的观众看完了,似乎才是抽出键盘码字的合适时机。
二一个是就当今舆论风向,写早了,准有人又说我收钱了什么的,所以我忍了一忍。
三一个是我最近也在逮空儿看影评,心说大家意见都一致我就不跟着影评人后边吃屁了,可惜并没有,所以这个屁,我还是亲自放吧。
片子公映之后呢,我是把它推荐给周围一些朋友去看了的,不出意料,有人确实对这种题材和叙事风格的作品过敏。
其中有一哥们,跟我念叨了一个礼拜,说看完难受,堵心,直到前天还发朋友圈诉说伤感。
我说你伤感你奶奶个腿儿,这是让你伤感的悲剧电影么?
这踏马是个大喜剧啊我说!
咱就从这片子的名字看,隐入烟尘,这个隐字用的就很喜剧,很乐观。
他要是按照悲剧的路数,应该叫葬入烟尘,堕入烟尘,或者埋入烟尘什么的,这些字眼的悲剧色彩才够浓烈。
人家不,人家叫隐。
隐什么意思?
隐居,隐退,退隐山林,江湖隐逸,这都是隐的用法。
所谓隐,是一种看透之后,而确认无法改变格局所采取的主动的行为,它是出尘的,是洒脱的,是弃世登仙的。
所以叫隐入烟尘,私以为是一种解脱的态度,是主人公老四主动选择的结果,也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结果。
那两害里头重的内个是什么?
毫无疑问,是活着,老四活着比死了恐怕更难受,你们从电影里也能看出来,不赘述了就。
咱都知道有种说法叫丧事喜办,意思是受损失的事,丢人的事,吃亏的事,非得把它从个占便宜的角度描述出来。
与之相对的说法就是喜事丧办,老四的结局就是喜事丧办的典范。
他活着各种被算计,百般被无视,他走了,对自己反而是一种救赎。
我觉得这个感觉恐怕很多人理解不了,我看电影时候试着把我自个从上帝视角代入到老四的第一人称里了。
我心说嗯,换我是他,我也坚定的认为一了百了比再苟几十年来的喜庆多了。
所以我认为,这片子于观众视角看是个悲剧,而代入老四角色看,他喜的不得了。
君不见电影从头到尾,老四两口子结婚用的内个不成体统的纸质“囍”字的两次迁徙,都给了无数胶片么?
包括他媳妇内句针对囍字的“再高一丝丝”,也是在强化某种内蕴。
因此,不管内些专业影评人泪洒键盘多少次,我都坚定的,啊不,我都固执的认为这是个喜剧片。
我替老四的走,高兴。
兴许会有反对我的意见,说不对啊,老四夫妇不是最后分到城里的房子,眼瞅就脱离苦海了么,咋会还是悲剧。
我想说的是,一个只会种地的老农夫和他基本没劳动能力的媳妇,若弃了土地搬进楼房,那恐怕是另一段梦魇的开始。
且其恐怖程度尤甚于他们躬耕于乡间的生活。
你想想是不是这味儿。
说到城里分房子,咱接着就谈电影中的城里。
片子里农村暴发户移居到城里,病了,需要老四的熊猫血救命,老四也确实亲自去了数次送血,无偿的。
老四得到的是什么呢?
是每次进城献血,能吃一顿大餐,另外就是得到了暴发户送的两件劣质大衣,最后老四把大衣钱又还给暴发户儿子了。
如果再加上老四最后分到的一间城里的房子,则我们可以认为,老四用血换来的分别是:
衣,食,住。
这没问题吧?
其实这里边有一处蹊跷,不知道各位有没有注意到。
老四第一次去献血,他媳妇就尿在人家宝马车上了。
导致后边献血,暴发户儿子都在车上铺了塑料布,防止老四媳妇再尿。
这处按照常规逻辑并不太合理。
如果我是暴发户的儿子,后边再献血我可以规劝老四的媳妇不要跟去;或者直接把城里的采血车开进村里取血即可,反正进城也是专门雇的采血车上门,多开几步路对暴发户来说不算什么成本。
可剧情安排,就非得叫老四夫妇一趟趟往城里跑,是为什么?
我试着把剧中角色的人格和身份剥离,看核,得到了这么个故事:
穷苦人从乡下被迫进城,用鲜血和生命一直延续着有钱人的生命,而穷苦人得到的只是最基础的衣食住,且他在城里留不下,归宿依然是拖着虚弱的身体返乡。
啊这……好像说的不仅仅是老四了吧?
吃瓜吃到我自己了又??
想打人了怎么办???
而剧情中有一留白,这个一直用着老四血的从没露面的有钱人,在老四死后还有命在么?
我想是够呛。
这一处伏笔,把贫富关系之间的生克依存,没用半个镜头给表达出来了,不能说不玄妙。
再说剧情的架构。
假如我们把一个观众,叫他从开头看到老四结婚之前,把他领出电影院。
而后在影片的结尾,也就是老四寻死的桥段,把这观众再领回到银幕前边。
这观众一定非常纳闷,他得问你,为什么这老头从最开始除了一头驴啥都没有,到最后逐步过上了好日子,有驴有猪有鸡,有自己的土胚房,有现金,甚至城里还有一套价值几十万的房子,他竟然还寻死了呢?
没错,老四从一无所有,到该有的都有了,却失去了求生欲。
如果我们就把他媳妇看做他生命里的一个过客,定点来,按时走,来时突兀,走时片叶不沾衣,则我们根本无法理解老四这么个能吃苦的倔强老农是怎么走到自杀这一步的。
因为按照当前的主流价值观,似乎物质丰裕了,人就能活的劲儿劲儿的。
其实不是。
叫一个苦人一直苦,他是有毅力活到寿终正寝的。
而叫一个苦人在情感上坐一次过山车,哪怕过山车的落点是个物质丰饶世界,但情感没了,求生欲也就没了。
所以纵贯剧情,我甚至可以理解当前世界为什么越是丰衣足食,寻短见的人和抑郁的人反而越多的道理了。
整个人类社会的情感缺失,大概才是我们幸福感骤降的原因吧?
有意思的是,情感缺失并非局限在夫妻感情上,而是像一阵无情的风,从世界的四面八方吹来。
老四一直帮村里人,村里人对他的鄙夷丝毫未减,甚至他媳妇落水,村里人仍然闲庭信坐的唠家常。
老四把血无偿贡献给暴发户,换来的就是连一百多块的大衣,都算老四赊的,必须得还。
还有一处伏笔,在老四的哥哥来找他谈房子的事,看似是为了老四好,甚至他哥哥还乐意亲自垫付一万多块给老四在城里安置个房子。
其实呢,老四哥哥的心最狠,台词已经说了,他点出老四无儿无女,这套房子未来的归属权,必定是他哥哥儿子的。
我为什么能确凿这一点,因为这个桥段有个和剧情毫无关联的细节:
老四哥哥去找老四谈房子的事,手腕上绑着个癞蛤蟆,他自称是被什么咬了,用癞蛤蟆来拔拔毒。
一个体内存毒的人,打着老四无后的旗号,不惜垫钱给老四搞房子,他居心何在?
而故事的结尾也确实是他儿子拥有了老四的楼房,还拿到了老四拆迁款。
因此,从故事宏观的铺陈,老四的死并非因为其媳妇溺水,这只是个导火索罢了。
老四是被周围的冷漠和毒辣所杀。
如果故事关于老四媳妇离世这段进入另一个分支:
老四媳妇一病不起,残喘多日医治无效而死,我相信以老四一生忍辱负重的调性,他是能够悲伤的活下去的。
因此,他媳妇溺水,周遭人等视若无睹的漠然,才是像重型卡车一样狠狠撞击老四心灵,叫他看破红尘,进而决定“隐入烟尘”的决定性因素。
这种顿悟的情愫意会不能言传,你把自己代入老四的角色,去构想上述两种境遇,大致就能理解了。
如果我自己代入一个上帝视角,或者神明身份,可以主宰人间生杀的话,我仍然认为给老四来个痛快的,就是他最大的喜剧谢幕。
我俯瞰人世间,看这些或冷漠或自私的人们彼此煎熬算计,就像看着逐步加热的一个大鼎中煮着的无数青蛙。
这其中大多数青蛙互相踩踏,内些暴发户也不过是踩在别的青蛙头顶上晚死几分钟的青蛙罢了。
而一只名曰老四的青蛙,不但甘心受踩,而且还在尽力托举别的青蛙。
作为神明,我既然知道这些青蛙终究难逃一死,那我对善良的青蛙老四最大的恩赐,就是把他捞出来,一刀给个痛快,叫他隐入烟尘。
其它内些青蛙,就去继续忍受活剐般的煮刑吧,钝刀割肉的痛楚,和他们的道德水平是相得益彰的……
任何注定的败局里,早出局的人,才是最幸运的人。
最后我想说两句驴。
驴被赋予的角色一定不仅仅是驴,具体是什么我没想透。
开片第一句“老四”喊过去,出场的是驴。
结尾最后一个镜头驴跑向画面之外,人们谈论的是老四有了新生活。
中间老四放驴回归自然,告诉驴苦了半辈子,叫走还不走。
所有的劳动镜头,驴必出现。
还有片中若干次祭祖镜头,都有驴的身影,这绝对不是偶然。因为对乡下人老四而言,祭祖是他这一生最崇高庄严的典礼,没有之一。
驴就是老四,老四就是驴,驴还是除了老四以外,更高级的精神图腾,它到底象征着什么,有点大象无形了……
这部片子凭良心说,我并不推荐所有人看,因为它里边的文化符号很杂驳,如果是内种看贺岁喜剧片乐傻了的观众,看完之后自个难受好久没必要。
这篇文我也不推荐所有人细琢磨,认认真真细刷过一遍的观众再来看看我说的这些,是胡沁还是有那么点儿意思吧。
至于荧屏里边的老四,贵英,驴,麦子,老三,暴发户,村民,和荧屏外边的你我,认真想想,我们都是被打通了的。
我们每个人身体里都住着老四和驴,也住着村民和暴发户,在我们互相伤害之后,我们就很容易唤醒体内的孱弱贵英,发问万年难题:
为啥好人总是没好报?
影片已经给答案了:
好人不得好死,坏人不得好活。
寰宇之内,我相即诸相,诸相似非相,见众生相,则见如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