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必须选用一些在我们建成后不会过时的、永恒不变的东西,其答案显然是结构的建筑。它并不昂贵,然能持续长久。它来自严格的逻辑,而不是一时的冲动……建筑的功能总会面临频繁的调换,我们无法知道它们将如何被使用。与其揣测其未来的用途,不如提供一种无论人们是否喜欢或是接纳均可以沿用的普适性空间。
密斯·凡·德·罗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在耶鲁美术馆中,康为“结构”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存在位置和宽度,这让我们想起了密斯在范斯沃斯住宅中为结构柱和表皮所提供的宽度位置。两者做法虽然类似,但其本质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在范斯沃斯住宅中,密斯是在匀质网格的边沿处,即网格结束的地方为上述构件提供这一厚度的。而在耶鲁美术馆中,康是在建筑平面的中间划分出这一区域的。而这在密斯的匀质空间内部恰恰是无法实现的,甚至是大忌。这两种不同的空间组构和分隔概念是两位大师建构体系的一种根本区别,即密斯强调的是匀质的延续和无阻断,而康恰恰是力图在实体和空间的建构中寻求一种完美的划分方式。
汤凤龙
Tangfenglong
在范斯沃斯住宅中,各种形式都经过了密斯仔细、缜密的推敲和布置。密斯为范斯沃斯住宅的三个不同实体设计了变化的对称轴。这三个不同的实体是:入口的平台、住宅主体的平台,以及玻璃盒子。虽然走上人口平台的台阶和走进住宅主体的台阶完全对齐,但中间的平台本身却脱离 了这条隐含的轴线。相似的是,玻璃盒子也没有对称地放在楼板上,但它却以柱网中心线为对称 轴、发生在玻璃、竖框、柱子、楼板和底座之间,产生的滑动与振荡的感觉,使这些元素具有了复杂而激烈的关系它们看上去虽然是布景化的,但却批判了任何单一的解读一系列对称的局部形成了不同的轴线,这表明总体不再由局部创造。看似古典而对称的整体,被打破成不对称的动态局部。
彼得·埃森曼
Peter Eisenman
建造与秩序
如果差异是建造的天然产物,它是由建筑实体所施加的结构秩序吗?这种秩序可以像柯布西耶那样无视或者化解掉吗?这种秩序可以像路易斯康那样放大并加以利用吗?
柱间距
|
22′ = 6700 mm
|
端部悬挑长度
|
22′ ÷ 4 = 5’6″= 1675 mm
|
石灰华地砖长度
|
5’6″ ÷ 2 = 2’9″= 838 mm
|
石灰华地砖宽度
|
2′ = 610 mm
|
两榀结构间距
|
2′ × 14 = 8540 mm
|
入口平台两榀结构间距
|
2′ × 11 = 6710 mm
|
密斯的开放平面(Open-plan),与路斯的体积规划 ( Raumplan )或柯布西耶的自由平面(Free plan)形成对比。虽然围合的元素与建构的元素都被区分开来,密斯的柱子设置,完全不同于柯布西耶的柱子处理。对密斯来说,柱子界定并限制空间单元,而柯布西耶使得围护墙能够自由地移动。
彼得·埃森曼
Peter Eisenman
在范斯沃斯住宅中,密斯不再讨论空间中的转角和柱子。相反,他引入了外侧柱的做法,通过提出柱子符号的概念来反思结构。密斯运用柱子方式的变化,表明了他从抽象向真实的转变:表现柱子的符号就是真实的柱子,暴露在实际楼板的外侧。所以说,范斯沃斯住宅抛出了两个问题:其一,结构再现相对于结构本身的问题;其二,去除柱子的空间整体价值。从范斯沃斯住宅开始,密斯此后的一系列作品,都质疑了结构的真实,质疑了什么可以看作是结构。对密斯来说,柱子界定并限制空间单元。
彼得·埃森曼
Peter Eisenman
柱子
|
HW200×200
h = 8″ = 200 mm
b = 8″ = 200 mm
|
S=200㎡+200㎡
N=4
层高H=2900
|
主梁
|
[380×100
h = 1’3″ = 380 mm
b = 4″ = 100 mm
|
跨度6700(1/18)
榀距8540
|
次梁(搁栅/檩条)
|
I305×130
h = 1′ = 305 mm
b = 5″ = 130 mm
|
跨度8540(1/28)
榀距1675
|
克约青少年拓展营地 YOUTH VILLAGE IN CIEUX
中村拓志
Erretegia
空间构成原型与位置经营
如果差异源于现实需求,却不指向具体的功能范畴,那这种空间差异是否只存在于抽象的范畴?
这种抽象的差异体能否称之为原型或者类型?它们可以使建筑在特殊和普遍之间保持一种平衡吗?
“
CORE PLAN
”空间构成原型
服务空间集中成核
Core-Plan
|
服务空间四周布置
Build-in
|
设备相对集中,通过楼板或者天花与上级系统连接
|
设备分散,但可直接通过维护界面与上级系统连接
|
走道较多, 各部分的使用空间相对独立
|
留出了向心的空间,各部分的使用空间可以借用
|
建筑构造与设备系统相对分离
|
设备系统容易与外墙系统发生冲突
|
网状流线,柔性划分
|
树状流线,可以进一步明确划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