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管理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1959年,郭沫若写下这首诗,赞的正是位于广州荔湾区的陈家祠。

百年过去,这所合族祠和书院早已不复当年,转身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但保存完好的建筑群依然彰显着底蕴悠长的积淀,其饱含的历史典故、文化艺术,岂是读十年书能掌握的。

Chapter 1

图必有意,意必吉祥

走近陈家祠,首先就被屋脊上华丽繁复的陶塑、灰塑夺去目光,栩栩如生的人物,丰富的场景,让人不由暗叹古人巧夺天工的手艺。号称“百粤冠祠”的陈家祠,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以建筑“七绝”著称:三雕(砖雕、木雕、石雕)、两塑(陶塑、灰塑)、一铸(铁铸)、一画(绘画)。而这“七绝”遍布陈家祠,却各不相同。

从大门进去,四扇挡中屏风映入眼帘,上面的木雕讲述着不同的故事,但都饱含对子孙后代的祝福。“芭蕉是广东常见的植物,它的特点是叶子大,寓意家大业大。”陈家祠讲解员吴卓斌指着一扇母鸡带着小鸡在芭蕉树下觅食的屏风介绍,小鸡寓意子孙后代,加上母鸡共八只,“‘八’,在广东有发财的意思,所以这里落款是‘创大业儿孙永发’。”屏风上还有“荣归故里”“祝福图”等不同的图案,寓意各不相同。

吴卓斌说,陈家祠建筑的表现题材丰富,博采地方风物、花鸟鱼虫、风景人物、亭台楼阁,包含了地域人文景观、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戏曲人物、民间风俗等等,既展现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积淀,如陶塑“麒麟送子”、砖雕“五伦全图”、石雕“八仙过海”等等,同时又呈现了当时广州的风土人情,如灰塑“羊城首景图”“琶洲砥柱”等等。值得一提的是,灰塑“羊城首景图”惟妙惟肖地展现了清代时作为八景之首的越秀山的风光。

“陈家祠里的雕刻题材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吴卓斌表示。细细观赏,会发现陈家祠的雕刻都会讲故事,述说历史,描述当下,既包含对后代的冀望,传递着百年的祝福,又有教育意义。陈家祠不仅仅是家祠,同时也是陈氏书院。

Chapter2

南北共融,中西合璧

与其他岭南传统建筑相比,陈家祠运用了更多的狮子、鳌鱼、蝙蝠等元素,寄望后代可以读好书、有所追求、做个尊贵的人、福气满满等。据统计,陈家祠内有28只狮子、3000只蝙蝠,还留下“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陈家祠的福数不完”的趣话。

陈家祠里的蝙蝠很多人都认不出,其实是拟人化的艺术创作,如人的丰圆额宽、眼大肚大等被认为有福气的特征。

有意思的是,陈家祠里的狮子、蝙蝠姿态各不相同。就拿狮子来说,有活泼而富有灵气的南狮,也有威猛而质朴的北狮,很好地体现了南北共融的特点。而刻有小天使图案的砖雕、刻有罗马数字钟的木雕等则体现了陈家祠的中西合璧。

“其实,这里的铜铸铁就是受西方建筑的影响。”吴卓斌指着聚贤堂前的月台石雕栏之中的铁铸双面镂通栏板说,中国传统建筑很少使用铁铸,陈家祠铁铸构件的使用恰好反映了当时广州对外开放,西风东渐。

Chapter 3

学不倦 取不尽的千年积淀

“很多人以为这些精美建筑就是装饰来好看,其实不是,陈家祠的这些建筑都是有生命的,会呼吸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项目(广州灰塑)代表性传承人邵成村解释,陈家祠屋脊上的灰塑、陶塑重量超过10吨,这并非都是为了装饰,而是用来抵抗台风的。

除了屋脊外,黑色的瓦片可以吸热,从而调节温度,选用的建筑材料都是可以热胀冷缩的,可以调节湿度。“古建筑的相对湿度都维持在人体最舒适的50%-70%,就是因为建筑材料可以吸收水分、释放水分。”在邵成村看来,陈家祠背后的每种建材在时间、温度、湿度等各个方面分毫不差,才能呈现最终的陈家祠。

1981年,邵成村第一次参与陈家祠的修复。因为灰塑每五六年就要做一次修复,37年过去了,他一共参与了7次陈家祠整修。“陈家祠对我来说,是学之不倦、取之不完的艺术。”邵成村解释,陈家祠的灰塑有三千多平方米,当年应该是一二十个师傅共同完成,“这是我一生都无法完全吸收的精髓”。邵成村拿出一张陈家祠正门屋脊上的狮子照片说,“37年来,我才独自做了一个狮子。”而他重塑的狮子就位于正门屋脊上。

“去任何古建筑参观,都一定要带上身、心去感受,带上头脑去思考老祖宗到底留给我们什么。”邵成村呼吁,现代化也不要忽视传统文化的传承,要理解个中的奥妙,“老祖宗几千年积累、沉淀下来的东西肯定是有价值的。”

【来源:老人报记者 黄荣霞 】

【摄影:杨锋】

【编辑:弹弹】

【特别鸣谢:广州市荔湾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陈家祠】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