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现场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按照“州级有示范、县级有亮点”的要求,各地主动作为、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和实践,努力将大型安置区打造成为新型城镇化的“新名片”,将中小型农村安置点打造成为乡村振兴的“新标杆”。经梳理,现将2024年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现场会地方典型经验做法予以整理发布,供参考借鉴。
自脱贫攻坚以来,为切实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窘境,广南县高位推动,科学布局,累计投入资金9.7亿元,新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15个,搬迁安置群众2650户12126人(脱贫户2102户9715人)。15个安置区共有党员234人、设立党支部20个。搬迁后,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目标,以“三双机制”引领落实社会保障政策为切入口,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助力搬迁群众实现安居梦、城市梦。
一、综合施策、激发个体“双向发力”落实社会保障政策,助农融入、稳得住。一是用活政策、释放红利。制定广南县易地扶贫搬迁“稳得住”工作方案、圆梦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后续帮扶十五条措施,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住房方面,根据搬迁群众人口增长情况实施动态管理,切实解决好群众住房挤、难满足问题,在乡镇安置点采取批准加层和在预留用地新建房屋等方式解决,目前批准加层82户;在圆梦社区采取租住预留房的方式解决,目前租赁270套房屋(租金1.5元/㎡/月);教育方面,整合教育资源配备幼儿园、小学、初高中各15所,落实“雨露计划”食宿补贴等政策;医疗方面,整合配套卫生室14所,在圆梦安置区配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所。落实城乡居民每人每年180元的医疗保险补助。二是比学赶超、激发动力。推行“五星”
评估精细化管理,将居民住户参与公益事业出勤率、参会签到率、村规民约执行情况、爱心助人行为等作为群众参与公益事业的重要依据,在安置区开展“光荣脱贫户”“致富好能手”“好媳妇”“美丽庭院”“爱心妈妈”评选活动,并将选出的先进典型在辖区“光荣榜”晾晒,积极营造“人人学模范、户户争先进”的良好氛围,增强搬迁群众“勤劳致富靠本家”和“我爱我家”的内生动力,提升主体意识。
(圆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二、就业多元、产业联农“双管齐下”落实产业惠民政策,助农增收、能致富。一是整合力量助农就业。整合县、乡、村三级人员力量,采取“服务窗口+劳务公司+企业(合作社、扶贫车间)+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运行模式和有专车、有补贴、有培训、有贴息贷款等“八有”措施,全力做
好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创业就业帮扶工作。截至目前,广南县易地扶贫搬迁累计组织搬迁劳动力参加技能提升培训877人(脱贫劳动力人数633人),转移就业7401人(脱贫劳动力人数6007人)。有序输出县外就业5458人;就地就近解决就业1324人,其中:公益性岗位安置人数447人;就业扶贫车间吸纳搬迁脱贫劳动力就业182人;扶持自主创业贫困户33户77人;对55岁以上弱劳动进行帮扶安置,每月给予400元安置补贴,共安置人员473人(脱贫人口405人),实现有就业能力的搬迁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动态清零,消除“零就业”家庭。二是完善产业结构助农增收。在农村安置点建设养殖小区9个,采取在家养殖高峰牛、生猪、种植黑木耳、铁皮石斛等农特产业助力群众增收;在圆梦社区投入500余万元实施“微菜园”“生猪代养”等贴心项目,解决群众蔬菜、肉食需求,降低日常开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结合“一县一业”肉牛示范县创建,按“县农投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搬迁户”的合作运营模式,投入财政资金2740万元,建设圆梦社区搬迁安置点肉牛养殖场建设项目,村级集体经济年可增加收益130万元,搬迁户户均收益800元以上。2023年广南县15个安置点人均纯收入17257元,比2020年的10920元增长58.03%。
(圆梦社区扶贫车间)
三、优化服务、加强治理“双轮驱动”落实扶困济弱政策,助农解难、有归属。一是优化服务。创新开展“三微”联动服务,及时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微平台:整合“三官一师”、综治专干、楼栋长等力量进入综治中心,实行坐班值守,接访群众,为居民提供专业化咨询和服务,当好群众“办事贴心人”,实现矛盾纠纷“一站式”化解。微网格:因地制宜将社区划分多个基础网格和专属网格。设立网格党支部、党员楼栋长,全覆盖安装监控探头,永不下班的“网格员”。并以网格长、网格员、微网格员为主体组建微信群,实现信息收集“第一手”、信息上报“第一时”、应急响应“第一位”的目标,确保网格事件“件件有人理,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回音”,根据每户家庭变化,动态化因户实施保障政策,牢牢守住防返贫底线。微心愿:在为民服务大厅开设“微心愿”驿站,专人负责收集群众“微心愿”,形成“群众点单、社区接单、志愿服务队领单服务”的良性互动,服
务民生“零距离”。2023年,广南县15个安置区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54起151人,共发放物业、水电补贴419万元,落实低保政策786户3457人,享受残疾人补助金87人、临时救助88户、特困供养39人、孤儿救助10人。二是加强治理。坚持法制、德治、自治“三治融合”推进,完善村规民约、“一约四会”、红黑榜、卫生公约等各项管理制度,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等文明新风尚,减轻群众因陈规陋习产生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丰富搬迁群众的娱乐生活,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儿童之家,让搬迁群众“老有所乐”“幼有所教”。整合闲置房屋设置,建设党支部活动室,增配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红白喜事场地、运动和棋牌室娱乐场所等设施,满足搬迁群众日常生活精神需求。同时利用各民族节日,在各安置区开展各民族文艺活动、文艺晚会等,促进各民族融合发展,不断提升搬迁群众的归属感、幸福感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