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西奇创办的塞尔维亚汉学杂志《贝尔格莱德孔子学院期刊》封面
拉多萨夫·普西奇(Radosav Pu?i?),是塞尔维亚第二代汉学家、中国哲学和文化研究学者。作为贝尔格莱德大学东方学系教授和孔子学院院长,普西奇专注于汉语教学、汉学研究和翻译工作,在中国、美国、英国和塞尔维亚本国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了30多篇学术论文,并写有多本著作,对研究和传播中国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读《道德经》开启探索中国哲学之路
普西奇在塞尔维亚的学校接受了初等和中等教育,他对历史、文学和哲学等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在课堂上展现出非凡的才华。16岁的时候,他读了一本由德文翻译成塞尔维亚语的《道德经》,由此开启他探索中国哲学之路。尽管他所处的环境并没有提供与中国文化相关的教育资源,但他的求知欲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促使他自发地开始寻找关于中国的信息和书籍。
1981年,普西奇进入贝尔格莱德大学哲学系,并选修了汉语课。尽管当时有27名学生学习汉语,但到了三年级,他成为唯一坚持学习汉语的学生。这个经历展现了普西奇对汉语学习的执着和毅力。在1985年至1988年期间,普西奇前往中国深造,先后在北京语言学院和南京大学学习。他在北京语言学院度过了一年时间,系统地学习了汉语,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能力。随后,他在南京大学哲学系深造两年,专攻中国古代哲学,涉及南北朝史学、古代哲学、禅宗等领域。这段留学经历使普西奇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普西奇留学归国后,先后担任了贝尔格莱德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汉语老师以及哲学院的古代哲学课程老师。与此同时,他还相继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并于2001年获得博士学位。这一系列的学习和教学经历,不仅丰富了普西奇的学术知识,也增强了他对汉学研究的热情和动力。尽管面临着语言和文化的巨大障碍,但普西奇的决心和毅力使他能够不断克服困难,努力学习汉语并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哲学。这段经历加深了普西奇对中国文化的渴望和追求,也为他日后在汉学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2年,普西奇正式开启了他的学术之路,作为讲师正式入职贝尔格莱德大学语言学院。他在继续教授汉语课程的同时,还开始了他的学术研究工作。2006年,因为在塞尔维亚汉学界的突出学术成就和较强影响力,普西奇当选为贝尔格莱德孔子学院院长以及贝尔格莱德大学哲学院的首席执行官。
涉猎中国哲学、艺术、历史等多个汉学研究领域
普西奇的汉学研究以其丰富多样的主题和深入的探索而著称,涉及中国哲学、艺术、历史等多个领域,并且他善于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复杂的历史事件和思想流派。
在普西奇看来,中国哲学是全世界最有价值和最伟大的宝库之一,通过翻译和研究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可以促进塞尔维亚和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他先后翻译出版了《天子:中国古代哲学——老子、孔子、墨子、庄子》《道德经》等多部中国作品。值得一提的是,普西奇是第一位将《道德经》从古代汉语直接翻译成塞尔维亚语的汉学家,由于直接从中文翻译,普西奇能够更准确地传达《道德经》中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他对中文的理解和汉语的熟练运用,使得他的翻译更能捕捉到原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更贴近原著的原始风貌,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领会其中的思想。在谈及他翻译的《道德经》跟以往从英文到塞尔维亚语的译本相比有何特点时,普西奇说:“首先,我是从中文翻译成塞尔维亚文的,这就是它与其他翻译的不同之处。与某人交谈时用对方的语言和通过口译交谈并非一回事。其次,如果说我的生活和我对世界的看法、对哲学的理解与其他学者有所不同,那这些不同或者说特色恰好反映在我的翻译中。”
在专著《禅宗及其对中国艺术的影响》中,普西奇介绍了禅宗的起源,以及道、气、存在、自我等重要的禅宗概念,探讨了禅宗对于心灵静默、直觉体验、超越言语的领悟等方面的理解。同时,普西奇进一步探讨了禅宗哲学与中国艺术之间的密切关联,他提到禅宗强调与自然的融合,在艺术创作中,这意味着艺术家追求表现自然之美,而非简单的模仿。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感受大自然的气息,艺术家能够更好地表现出自然界的生动和神韵。比如,一幅山水画可能不只是描绘山川河流的形态,更应传达出艺术家对自然的感悟和体验。禅宗还鼓励个体发挥创造力,并追求内心的自由。在艺术创作中,这意味着艺术家不受传统规则的约束,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这种自由的表现形式可以是独特的笔法、个性化的构图,也可以是对传统艺术形式的创新和突破。通过对禅宗与艺术的关系进行深入剖析,普西奇揭示了禅宗对于中国艺术美学的重要影响,以及艺术作品中蕴含的禅意和禅境。
在专著《火凤凰——中国文明史精要》中,普西奇以特殊的方式向读者介绍了中华文明发展的脉络,通过石头、井、米、茶以及水与龙、火与凤、图腾与萨满等中国元素,逐步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演变和丰富多彩的内涵。比如,对于中国“龙”形象的诠释,他不只是进行简单的传统解读,而是通过历史、神话和文化的综合分析,在呈现龙的神秘之美的基础上,从历史、艺术、文学等多个角度探讨了龙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并展示了龙对中国人民的精神追求和文化情感的塑造。该书从这些文化符号、概念和事物延伸出一系列揭示中华文明基础的主题,包括中华文明蕴含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以及质朴的阴阳辩证学说,把中华文明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本主义精神、认知世界的图像都编织在一起,超越时空,焕发着智慧的绚丽光彩。
为塞尔维亚民众提供诸多了解中国的机会
作为孔子学院的院长,他致力于推广中国语言和文化,并促进中塞文化交流。在普西奇的领导下,贝尔格莱德大学的汉语教学和中国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通过举办学术讲座和文化交流活动,普西奇为塞尔维亚民众提供了更多了解中国的机会,加深了塞尔维亚人民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早在2012年,普西奇就作过“中国传统健身运动:气功与太极”的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身心平衡的理念。在其“公共外交与中国经济增长”讲座中,普西奇向学生和嘉宾介绍了公共外交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性,并深入探讨了中国在全球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普西奇认为,随着中国在国际地缘政治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其多边贸易活动、对外投资、技术创新以及对全球供应链的贡献,都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谈及中国的经济发展对塞尔维亚的影响时,普西奇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为塞尔维亚及周边地区提供了更多的投资和基建项目,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通过详实的案例和分析,普西奇为听众呈现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及其与塞尔维亚的合作潜力。
2009年,普西奇创办了塞尔维亚第一份也是唯一一份汉学杂志——《贝尔格莱德孔子学院期刊》,开辟了“中国与世界”“中国与塞尔维亚”“中国作家文萃”等文化交流栏目,并于2016年被塞尔维亚教育部科学评审委员会列为核心期刊。这本期刊的目录和编者的话以中文、英文和塞尔维亚文3种文字出版,是巴尔干半岛唯一一本涉及中国文化并以3种文字出版的期刊,是普西奇在中国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贡献之一。2016年,获悉习近平主席对塞尔维亚进行国事访问,普西奇和孔子学院提前做了精心准备,特地为习近平主席备了一份特殊的礼物——用中、英、塞3种文字出版的《贝尔格莱德孔子学院期刊》一套,并由塞总统府赠与习近平主席。这份礼物不仅代表着普西奇和贝尔格莱德孔子学院对中国领导人的尊重和友好,也展示了塞尔维亚与中国在文化和学术交流方面的深厚基础。通过这本期刊,普西奇为塞尔维亚与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搭建了重要的平台,促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友谊。正如该刊编者寄语所写:孔子学院发行期刊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孔子学院的声音,把塞尔维亚和周边地区热爱中国文化和语言的人们联系起来,并积极地参与进来,为增进塞尔维亚对中国和世界的了解做出自己的努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