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思前期还给卫候推荐人才,为啥后期赶紧跑路?
子思前期还给卫候推荐人才,后来,却赶紧收拾东西跑了。旁人都很不解。
子思,战国时人,孔子的孙子,子思也就是孔伋。曾经向曾子学习,然后又是孟子的老师。
像他的爷爷孔子一样,子思也是一代先贤。是大圣贤就必须立德立言。子思的作品是《中庸》。
相传《中庸》摘录自礼记的一部分。但这起码也是子思发现了它的价值,然后把它摘录出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三字经》评价中庸是中不偏,庸不易。我们做事情的时候要不要太过偏激,也不要太过于消极。做事情经常至于中正,不要经常变化。
只是作为当时的圣贤,肯定会有当时的诸侯向他请教。 下面是记载于《资治通鉴》里子思的两个小故事。
子思曾经向卫候推荐苟变。卫候不同意,说“他这个人爱占小便宜。曾经白吃人家的两只鸡,而不归还。”谁能没有一些小错误呢?不要因为他的一些小小的过错而错失了一个大将。要用她的长处。木匠在选材料的时候,看见十尺长的良木,如果有一个段腐烂,也会选用。因为一小节腐烂,不影响他的大的利用。卫候同意他的话。
子思说:卫候现在只喜欢听好话,而且他手下的一群大臣也都是善于阿谀奉承的。这样长期下去,卫国将有麻烦。
可是,为

什么他的手下会有一帮这么阿谀之人?主要也是因为卫侯没有定做到领导者的本分。作为领导,就应该讲究是非对错。往往是领导者喜欢什么,下面的人就做什么?
《三字经》:三刚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君臣之间要讲义气。“君则敬,臣则忠。”
不愧是一代先贤,敢于直言。为何有了什么错误,他都敢于说出来。而我们一般人受限于利益,都不敢说出真心话!我们都倾向随大流,似是而非。做事情很少考虑对错,即使考虑了,做选择时,也不会做出正确的!
和他手下一帮阿谀的大臣,这个事情一般人也都能看清楚。只有卫候不知道。你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假装睡觉,是因为他不愿意改变。也许他不知道,只听好话的缺点。也许他晓得这其晓得这其中的厉害,但他没有改变的这个能力。他被手下的大臣蒙骗,也是因为他喜欢听好话。大臣抓到了他的缺点,分享他国家的权利。

中庸这个思想,在欧洲其实也是很早就存在。古希腊,会有城邦共和制度。也是中庸思想在政治层面的起现。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谁都有缺点,只要他的缺点不影响大局就好。欧洲人很欣赏断臂的维纳斯。因为残缺是一种美,是一种真实!
用人有2种方法:用德,用才。用德指人的境界,格局。比如历史上的大贤,如孔子,子思。用才指人的才能,如沟通,军事等具体才能。本文的苟变即为才能大,但有些道德小瑕疵。
领导若是能碰到德才兼备的人当然好,否则,选其一也不错。
你觉得用才能如何避免他的缺点呢?
以上资料出自《资治通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