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管理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信仰是人的心灵被某种主张、或说教、或现象、或神秘力量所震撼从而在意识中自动建立起来的一套人生价值体系。”①因此宗教一般都与信仰相联系,但又不是完全的包容。陕南民间宗教既有信仰的特征,更多是迷信的色彩。

一、影响陕南宗教信仰的原因

一个地区的宗教信仰除了共性的宗教传承外,一定有与其独特地域相一致的独特特征。这些独特特征的形成必定有其深远的历史文化背景,陕南宗教信仰形成的历史背景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上古古国宗教文化。陕南是文明发源较早的地区之一。这里可考证的上古氏族有古华胥、神农、伏羲、巴人等十七个,②这些古氏族国,虽然年代辽远,其生活的遗迹必定会随着时代的演变而延续并继承。这是陕南宗教信仰形成的最远源头。往古氏族的原始宗教信仰,主流上可能随着国家的建立与统一,逐渐形成了正统的宗教,大众化信仰。诸如凤凰、龙、以及天地神灵等。而在山大沟深的不便利地区,民间原始宗教却会自然流传,陕南民间宗教的泛神灵化,自然神化信仰,可以推测是这些原始宗教信仰的遗留痕迹。

在夏、商、周时代,这里形成了诸多的小国,例如汉中有褒国、丹国、巴国、蜀国,安康的巴族国、庸国、靡国,商洛的商国、荆楚国等,这些古国其祭祀文化、宗教信仰并不是完全随着其政权的灭亡而完全消失,而是在很长时间内流传演变融合。甚至可能强化为神秘的地域性民间宗教信仰,例如叫魂(招魂)、立筷子、傩舞、跳大神等,这些都是带有远古风习的信仰。

第二,古代水陆交通的影响。陕南地区自东向西,有很多的交通要道。这些交通要道,有的因为历史名人的事迹,逐渐被神化,比如商洛与蓝田接壤的蓝关,“(蓝田)入商洛者必越岭而后达东出。即蓝田关也。今岭上有昌黎公祠”(《陕西通志》),又有三国时期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故事,以及由故事而形成的神灵祭祀。故交通要道也是外来宗教传播的重要通道。举凡重要的交通干道,都有佛教、道教、基督教以及其他宗教的祭拜场所和传播地。

除了陆路以外,水陆交通也是传播外来宗教文化的重要途径。汉水连接了长江,是陕南连接东南的重要经济通道,上下往来的客商、旅客以及靠水运航线谋生的船工,都是宗教的实践者和传播者。不同地域的客商,船工以及旅客都有不同的宗教信仰,这些宗教信仰随着他们水路的延伸,自然的传播、交汇、影响,在漫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陕南的宗教独特性。

第三,地缘宗教影响。安康处于三个文化交汇地带。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和关陇文化在和平时期会通过民间、官方的自由交流而互相影响。在战乱时期,这些地域由于流民、盗贼以及政府的驻兵而形成文化的交汇与影响。长期的互相影响,就固定为带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间宗教信仰。这种综合性的信仰表现在神像的造像形式以及供奉的类型上显现得极为突出典型。陕南各地的地方志对这种影响记录的较为清晰。

《宁羌州志》:“风气兼南北,语音杂秦蜀。”

《略阳县志》:“人性质直,崇节俭。风气兼南北,语音杂秦蜀……追先敬神,春祈秋报,有古之意焉。”

陕南历史地方志对这种地缘影响记录清晰。也是陕南宗教信仰多样性的一个历史证据。

第四,移民因素。陕南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战争频仍,而山地地形又容易遭受水旱灾害,尤其是水害极为严重。战争、自然灾害必然的带来土匪横行。而这三方面互相激动的结果,就是当地生产力水平的下降、人口的锐减、土地的荒芜,以及由此带来的民生凋敝,恢复无力。而在历代发展恢复的时期或者在繁华富庶地区发生重大灾害的时候,其他地区的人口会通过政府移民、自主移民以及逃荒的形式进入人烟稀少的陕南地区。

《商南县志》较早记录了注意到了移民对地方风俗信仰的影响:其一:《隋书地理志》云:“上洛弘农本与三秦同俗,自汉高发巴蜀之人定三秦,迁巴之渠率七姓居于商洛之地,由是风俗不改其壤,其人自巴来者,风俗犹同巴郡。”

其二:“邑自明末被流寇李自成杀伤殆尽。清顺治、康熙时,民少地荒,禽兽逼人。乾隆二十年后,江南安庆数县人,襁负迁商,爰得我所,闻风兴起,接踵者日益众。此商南有小太湖之名也。地虽属陕而服食、器用、文字、语言、实有南方风气。”

从上历史记载看,陕南地区每逢社会巨大变动之后,就会有大量的移民迁入。(参见陈良学《川陕移民与陕南开发》、《明清川陕大移民》)移民的迁入,不仅为当地带来了人力资源,开发了当地的自然资源,恢复了社会的基本生活形态,也带来了不同的观念和习俗,宗教的引入是必然的。这些移民背井离乡,远离故土,但其在宗教信仰反而会加强而持久。这些外来的信仰久而久之,随着外来人口的本地化,和外来人口的强势化,他们的宗教信仰会被同化或者强化。不管是同化或者强化,这些信仰最终成为了陕南宗教信仰的一部分,成为陕南宗教信仰多样化表现的形成原因之一。

第五,自然环境。陕南自然环境优越与恶劣并存是陕南地域特征之一。其优越性在于物产丰足,雨量丰沛,气候适宜,其恶劣在于深山沟陡,风雨无常,虎豹出没、土地瘠薄。不同的自然条件必然会影响到人们的自然观念,对自然观念的强化,就必然会强化为地域性的独特神灵崇拜。

自然环境优越的,如汉中盆地。《续修南郑县志》:“汉中,楚分也。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伐山为业,果菰羸蛤长足。故呰窳偷生而无积聚,饮食粗给,不忧冻饿,亦无千金之家,信巫鬼,重祭祀,与巴蜀风俗同。”《隋书地理志》:“汉中之人,质朴无文,不甚趋利,性嗜口腹,多事渔田。虽蓬室柴门,食必兼肉,好祀鬼神,犹多忌讳,崇道教,犹有张鲁之风。”环境优而相对于自然条件恶劣的北部山区来说,百姓生活则极为艰苦,信仰也不同。

在长期恶劣自然环境生存,人们出于对自身安全的追求,对变动不居的山地、神秘不测的气候、反复无常的水流、幽险怪癖景物,凶狠狂暴的虎豹,自然生发出一种敬畏之情。这些敬畏之情逐渐形成了陕南地方多种神怪崇拜的现象。例如《佛坪厅志》记载:“山中阴气过凝,每盛夏常雨雹,包谷杂粮被击无收。然则古人祭神免雹之法,其可忽哉!”

第六,政府干预宗教。民间信仰在于其自发性。而任何时代的民间信仰,无不受到政府的影响与干预。

干预表现在官方对民间信仰的压制和引导。比如打击淫祠,拆毁民间祭祀庙宇等,而正面引导则比如,政府给立的先贤祠、贞节牌坊、生祠等,以及不限制的正统宗教如道教、佛教、基督教等,这些压制与引导的结果,也对陕南地域性民间宗教的特定内容产生影响,成为影响民间宗教形成的原因。

总之,陕南民间宗教是在历史传承、交通影响、移民开发、自然环境、政府导向官方引导等综合影响下,形成了多层次、多神灵、多民族的包容性特色。

二、陕南民间宗教信仰特征

陕南民间信仰呈现出多样化、融合性、盲目性的特征。从影响范围上看,有官方许可的正统宗教以及地域性的带有泛神特色的信仰。从民族角度分类,有不同的民族宗教信仰。从职业角度分类,又有明显的职业宗教。不管怎么样分类,陕南宗教信仰总体上看,主要分为支持一定价值体系的宗教信仰和盲目崇拜的迷信。

首先,是崇拜的多样化

(一)六大正统宗教信仰

陕南存在宗教主要有六个:儒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各种宗教在陕南地区均有信众,各县、府、厅志对这些宗教信仰的特征以及民众信仰的大致情况均有记载:

《西乡县志》:“延僧,诵经超荐;家祭诸礼生行三献礼,情文兼至。……。缙绅家婚丧多尊朱文公家礼。民性敬鬼神,信因果。儒、释、道三教并盛。巫教次之。清季始有天主、基督二教,教民循谨,与世无争。回教徒亦和平好礼,回汉情谊雍睦。”从《西乡县志》记载看出西乡县宗教的历史分部以及不同宗教在民众中的影响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县志提到了“巫教次之”。说明在西乡县除了常见的六大宗教以外,还有其他地方性的信仰存在。

儒教,或称孔教、名教、礼教或先王之教。也指儒家学派。中国历史上把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视同宗教,与佛教、道教并称为三教。《晋书·宣帝纪》:“少有奇节,聪朗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梁书·儒林传序》:“魏、晋浮荡,儒教沦歇,风节罔树,抑此之由。”唐王维《和仆射晋公扈从温汤》:“王礼尊儒教,天兵小战功。”儒教是以孔子为先师,圣人神道设教,「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倡导王道德治、尊王攘夷和上下秩序的国家宗教。儒教以十三经为宗教经典,以古代官僚机构为宗教组织,以天坛、宗庙、孔庙、泰山为宗教场所,以郊祀、祀祖、祭社稷、雩祀、释奠礼、五祀为宗教仪式。而狭义上则是指民国初年以来康有为等人的孔教运动。儒教是中国传统的国家宗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神经和灵魂。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五千年未曾中断,儒教在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中也未曾中断。儒教主要是政府祭祀典礼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恰如《山阳县志·典礼志》所言:“凡所以广教化,美风俗者,纤细无遗。况祷祠。祭祀,供给鬼神,以及班朝莅官、官学师事之大者乎?古入官必求不负吾君,不负吾民,使非设诚致行,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政府祭祀主要有社稷坛、文庙、关帝庙等。儒教的民间信仰主要是一些礼俗仪式上。

1.1 冠礼。儒教冠、婚、丧、祭四礼之一。《礼记》:“冠者礼之始也。”冠礼也就是成年礼,一般十五岁戴冠。过去多为缙绅家所重。是儒教重要的教义形式。

1.2 婚礼。儒教重要的礼仪形式之一。《礼记》:“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周易.序卦传》:“有男女然後有夫妇,有夫妇然後有父子。”作为宗教与民俗共通的婚礼,陕南地区各地基本都遵从礼制规范而略有变通。《续修南郑县志》称:“婚礼六礼仅存其四。”《白河县志》称:“地瘠民贫,人皆简朴,婚礼以布帛通好,居丧以哀恸为先。”《重修略阳县志》云:“婚丧有礼,男女别嫌。”《洋县志》记载:“婚视贫富为厚薄。”《宁羌州志》:“婚姻论门第,不论财礼,必亲迎奠雁,似有古风。”从以上记录,可见陕南各地对儒家礼法的自觉信仰。

1.3 丧礼。是儒家养生重死的重要仪式之一。陕南地区极为重视丧礼。《洋县志》:“丧祭有礼,或事浮屠,而奠酎哀戚不易。”《宁羌州志》:“丧礼裂帛为礼”。丧礼在陕南民间最为重要的礼仪之一。这种礼仪仪式各地大同小异。基本仪式有:

第一,小殓,又称穿衣。指逝者在断气前开始为死者理发、刮脸、净身,女性要梳好头。之后孝子孝女为逝者穿衣等。

①领香 人断气后,点燃一股香,由屋内送到大门外,扔在街上。同时烧纸人、纸马、纸轿,意思是叫死人骑马坐轿走。而由床上移到堂屋时,也要请“阴阳先生”看好方向,此曰“正寝”。寿衣穿好,在其袖内放烧饼一个,左右手各放一金银元宝。

②设灵 灵前有小桌,上放香炉、烛扦、油灯、白蜡、供果。点上一支倒头香(烧两头),然后一张张地烧纸钱,未大殓不得供饭食,大殓后烧纸才能卷起来烧。

③散孝 是专门为晚辈散发的孝布。对未过门的媳妇,或未成亲的女婿散孝一般要在孝布上插一段红色的丝巾,以示区别。

第二,大殓请和尚或道士念经、送灵或者阴阳先生做法事。

①迎材 棺材入宅时,请一位“全人”老太太,拿着一升高粱和一条红布裤子,材到门口,将两物放入空棺内,高喊“迎财”。同时孝妇们也哭喊“爹(妈)迎财呀!”

②封棺 所谓入殓先由阴阳生看好时辰,由孝男抱尸头部,孝女抱尸脚部,忤作用五尺长白布兜住中腰,放入棺内。用红包(毛头纸包大草纸)掖紧四周,放随葬晶。再用新棉花盖在脸的四周,叫做“开脸”。再由忤作用银针蘸盆内清水,在脸上虚划一下,名曰“开光”。后用棉花蘸水擦一下嘴、脸。当时孝子、女等都站在棺两旁看着。

③抓花子 封棺前孝子在棺材内捡拾棉花籽,以示子孙绵长。

④烧包 用白纸叠好剪成网状袋,其中装入金银纸锞子,口上插红纸石榴花一朵,每“七”(七天)烧一次,一“七”烧一个,二“七”烧两个,以此类推,直到七“七”为止。

第三,守灵。唱孝歌,一般是请专门的歌手民间的鼓乐伴唱。孝子拈香围着棺材转,边转边烧纸钱香表。

第四,送灵。即抬送棺材入葬的过程。主要有敞篷、引灵、起杠、摔盆、落葬等步骤。中途休息的次数各地风俗不一,有三次、五次不等。

第五,圆坟。就是用土堆起坟头。一般真正的垒砌坟头,立碑子都在一年以后。

第六,煨火。指在下葬后当晚围绕新坟点燃草绳。

1.4 祭礼 古代祭祀或祭奠的仪式。《礼记·檀弓上》:“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

首先历代祠祀典礼陕南官方宗教多以奖励有功者而立的祠堂牌坊,形式上带有宗教性祭祀。《洋县县志·封坛序》曰:“先王崇有德,褒有功,用劝勤也。故以死勤事,以劳定国,能捍大患,能御大灾,则够祠宇,职之宗伯。若夫梵宫绀字、紫府琼楼,虽典礼所不录,亦名胜所务,详志祠庙。”这些宗教祭祀主要是以城隍、土地、文庙、武圣、乡贤、名宦、烈女烈妇为主要的对象,属于奖励劝民为国为民的正统祭祀仪式。

其次是民间的祭礼主要分家祭、庙祭、墓祭、年祭等形式。家祭就是家庭祭祀活动。基本每年正月初一,在家中神案摆放祖先灵位,颂祝祖先功德业绩,教诲晚辈保持家风,不忘祖德的轶事仪式。《商南县志》:“元旦,祀先、礼神、贺新年”。庙祭是在祠堂祭奠宗族祖先的祭祀活动。墓祭一般分为腊月三十、正月十五、清明节、七月十五和十月一日四个时间。腊月三十晚上,以送灯烧纸钱为主,清明节挂新扫墓,《商南县志》:“寒食前扫墓,至清明日止。”给新老坟添土,压白纸,谓之挂新。七月十五祭奠,“祀先拜墓”,十月一日送寒衣,“祀先拜墓,剪纸送寒衣。”年祭,主要是冬至时祭祀宗族祖先。《商南县志》:“冬至城乡有族大丁多者会祭始祖。”

儒教在教义上没有明显的条文措施,组织上没有专门的结构形式,也没有专门的传教人士。但由于其属于本身的特性,儒教的各种仪式形式已经化为民俗,成为百姓自觉遵守践行的习惯。

世界主要宗教之一。公元前六至五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释迦牟尼创立。反对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主张“众生平等”、“有生皆苦”,以涅槃(超脱生死)为理想境界。相传东汉明帝时传入我国。或说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二年)时即已传入。见《三国志·魏志·乌凡鲜卑东夷传》裴松之注引《魏略·西戎传》。至魏、晋、南北朝时得到发展,隋、唐时达到鼎盛,形成天台宗、律宗、净土宗、法相宗、华严宗、禅宗、密宗以及三阶教等中国佛教宗派,对我国的文学、艺术、哲学以至社会的风俗习惯等,都有较大影响。南朝梁沉约《枳园寺刹下石记》:“佛教东流,适末尤著,始自洛京,盛於江左。”清沉大成《学福斋杂著·读通典职官》:“开元二十年七月敕:末摩尼法本是邪见,妄称佛教,誑惑黎元,宜严加禁断。”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序论:“佛教传入中国后和中国原有的思想相接触,不断变化,不断发展,最后形成了自己的特殊的新学说。”佛教在陕南各地传播较广,有深厚的信众基础。各地均有寺庙分布。并出现了在全国有影响的著名僧人,例如怀让禅师。民间信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奉佛家一些教义,例如生死轮回、超生超度;二是每逢佛教节日庙会,很多普通百姓都有朝山的习俗。朝山拜神的目的,是为了求神保佑,兴旺发达、多子多福、身体健康等等。因此,善男信女不怕道路崎岖,千难万险,也要诚心诚意地朝山烧香。常见有七八十岁的老人,特别是小脚老太婆,他们提着香篮,背上香火,争先恐后地朝山烧香。

东汉张道陵根据传统的民间信仰而创立,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奉元始天尊、太上老君为教祖。初时,入道者须交五斗米,故又称“五斗米道”。金元以后分正一、全真二派。《周书·武帝纪上》:“十二月癸巳,集群臣及沙门、道士等,帝升高座,辨释三教先后,以儒教为先,道教为次,佛教为后。”明冯梦龙《梦磊记·观梅感梦》:“朕乃宋朝第八代天子是也,初封端王,入承大统,素好道教,别号道君皇帝。”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无形无象,而又生育天地万物。“道”在人和万物中的显现就是“德”。故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散则为气,聚则为神。神仙既是道的化身,又是得道的楷模。神仙以济世度人为宗旨。故道教徒既信道德,又拜神仙。陕南地区道教发展兴盛,道观很多。从各地方志记载看,各地均有著名的道观,如安康的香溪洞。

陕南汉中的道教有自己的法术体系。主要分为以下几种:①经济类的有《田作瓜瓤》、《护蚕滋好》、《保六畜》、《主斩草》《主田种》、《主蚕桑》、《主六畜》、《主鱼捕》等关乎百姓生产的法术系统。②生活类主要分为日常家居生活的:比如安宅、迁居、上梁、嫁娶等;出行:如远游、入山等;关乎邻里关系的:比如诉讼、失盗、争吵等;主要是一些关乎日常生活的法术系统,以求得日常生活安宁康泰。③疾病类,主要是通过脉气说,搭配一些法术系统达到治病解除痛苦之目的。④丧葬类,包括看阴地、升灵、送灵等仪式,来引导信众祈求子孙福荫旺盛,逝者登仙快乐的目的。⑤祈雨类。⑥渡厄延生类,通过一定法术仪式,让信众解脱困境,达到延生寿命、保佑福禄的目的。⑦收精鬼类,主要是通过法术仪式来去除一些祸害人的鬼怪精灵。由于道教这些法术系统直接关乎百姓的日常生产生活,因此,在陕南地区流传很广,信众较多,很多人在建房、出行、丧葬、嫁娶、下种、买卖等活动时,都要延请道士作法,以选摘黄道吉日,达到诸事顺利的目的。

4、伊斯兰教

伊斯兰是阿拉伯语Islām的音译,意为“顺从”。在中国旧称“回教”、“回回教”、“清真教”、“天方教”等,是七世纪初阿拉伯半岛麦加人穆罕默德所创立的一神教,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其教义主要有:信仰安拉是唯一的神,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信天使,信仰《古兰经》,认为它是安拉“启示”的经典,信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安拉的“前定”,并信仰“死后复活”、“末日审判”等。该教规定念清真言、礼拜、斋戒、纳天课、朝觐等为教徒必遵的“功课”,并针对当时阿拉伯社会情况规定了若干制度和道德规范。主要有逊尼和什叶两大教派,分布于亚洲和非洲,特别是西亚、北非和东南亚各地,在一些国家被定为国教。七世纪中叶传入中国,宋元以后有一定发展。随着陕南的移民开发,传入陕南各地,信众主要是回民。地方志多有记载其在各地流传情况,如《砖坪厅志》:“城内回民四十余户,俱阿拉伯之清真教。”《西乡县志》:“回教徒亦和平好礼,汉回情谊雍睦。”

5、基督教

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一世纪产生于亚洲的西部地区,尊耶稣为救世主。公元四世纪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公元十一世纪分裂为天主教和东正教。公元十六世纪宗教改革以后,又陆续从天主教分裂出许多新的教派,合称新教。我国所称基督教,多指新教。基督教在陕南地区信众较少。《洋县县志》:“天主福音入者亦少。”《镇安乡土志》:“天主教,三百八十五人;耶稣教,二百四十一人,……有天主耶稣两教,录之以见民风之所趋,非仅纪其数已也。”

6、天主教

也称“罗马公教”或“加特力教”。基督教的旧派,与东正教、新教并称为基督教三大派别。公元四世纪后,由于罗马帝国分裂,基督教东西两部形成权势对峙。公元1054年,以罗马教皇为首的西部教会自称为“公教”,即“天主教”,东部教会亦自称“正教”,两派正式分裂。中世纪时,是西欧各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宗教。十六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产生反罗马教皇的新教后,在欧洲一部分国家丧失了统治地位。该教崇拜天主(即上帝)和耶稣基督,并尊马利亚为“圣母”。主要分布于意、法、比、西、葡、匈、波、美及拉丁美洲各国。元代传入我国,元亡中断。明代再次传入。明清后随着移民潮传入陕南各地,但信众较少。

(二)带有迷信色彩的信仰

1、家庭未来之神

这些神灵主要是管理家庭未来运道之神。主要有福神、禄神、寿神、喜神、门神、灶神、土地、太岁,观音等。神灵的来源有的是道教体系的:福、禄、寿、喜、灶神、门神、土地等,也有的是佛教系统,则如:观世音、菩萨,不论什么都主要是关乎一个家庭的祸福康宁。

2、职业宗教信仰

职业信仰是指不同行业敬奉的职业保护神,其来源主要是这个职业有开创性的人物。体现了对职业的尊重和对职业的敬畏,例如:鲁班、杜康、太上老君、孙思邈、张飞、关公、周公等。

(三)自然神灵信仰

民间宗教信仰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自然物体的神灵化。这是原始巫鬼文化与自然敬畏结合的产物。其主要表现就是崇拜对象的随意性与盲目性。主要有树木崇拜、怪石崇拜、荒坟崇拜、悬崖崇拜等。

其次,是信仰的融合性

陕南地区宗教信仰呈现出典型的融合性特征。表现出人们依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信仰的信仰的神灵。比如为了家庭的富贵康宁,一般家庭都会崇拜福禄寿喜,门神土地观世音等。对于关于建造修筑、安葬嫁娶这样影响长久的大事,也会融合不同教信仰的长处,保证家庭的未来幸福:阴阳、黄道节日、儒教的礼仪、佛教的念经祈祷等,而在关乎个人生活的不同境遇,也会有选择的崇拜不同的神灵。如送子观音,孔子,太上老君,文曲星,文殊等。

再次,是信仰的盲目性。

陕南民间信仰多为功利性的实用目的,很少有人对宗教教义有较为彻底的了解(回教除外)。例如,信仰佛教,供奉观世音菩萨的人,大多不知道佛教的教义,而是出于福报、祈禄、去灾等原因,因此这类型的信仰多半没有自觉的践履,而是出于恐惧性的盲目服从。对于道教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而是很少人知道其中的教义,但是人们对黄道吉日、鬼神、以及其他的神灵却深信不疑。这些现象都说明陕南宗教信仰的低层次性和盲目性。

三、陕南民间宗教信仰的动因

民间宗教信仰的动因因为不同信仰对象而有差异。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道德教化

道德教化是宗教信仰的基本宗旨。官方宗教与民族宗教其主要的支持动因就是引导信仰者信奉教义,主张信奉者遵循教义的戒律,形成教义人格。例如先贤祠供奉的乡贤,作为表率与榜样,成为信众的人格规范。官方通过这样的引导达到治政目的。

2、祈福避祸

祈福避祸是民间信仰的基本动力。多数民间信仰的流传基本抛开了道德训诫的基本主旨,信众之所以信仰崇拜,主要是为了祈福避祸,期望祈求的对象能够给他们带来梦想中的利益。这是典型的功利主义信仰,也是民间信仰的最大特色。也是陕南民俗那种俗语“临时抱佛脚”“见佛就烧香”的信仰心态文化。

3、娱乐游戏

陕南信仰有很大成份的娱乐性。娱乐性表现在人们平时并不去刻意的有规律的祭拜。多数人对神灵的认识是盲目无序的。因此,陕南庙宇有佛道合一的趋势。很多人去逛庙会磕头上香一是为了祈求平安,神灵保佑,另外就是为了游玩娱乐。

四、陕南民间信仰的时间规律

陕南民间信仰分为规律性的固定仪式和随机性的需求仪式两类。

1、时间的固定性

时间固定性主要是官方宗教、正统民间宗教、民族宗教、行业宗教等。这些宗教信仰基本都有固定的时间,固定的祭祀仪式,以及固定的祭祀符号。信众对祭祀对象的认识也清晰,因此影响较大。例如,安康二月十九的龙头会,三月三的朱雀寺会,四月八的佛音寺庙会。洋县八月初二城隍庙会。腊月二十三灶神祭祀等。

2、时间的灵活性

灵活性主要是对一些泛神信仰的神灵祭祀与崇拜。这些神灵崇拜主体受众狭小,主要以口耳相传,影响在一定的地域,以某些传说比如“能治病、能显灵、能生财、能预测”为主。所以信仰的人只有在这些方面有需求的情况下才去祭拜。因此时间、地点都不固定,成为典型的“临时抱佛脚”的急就性。

综上所述,陕南民间宗教有如下特征:形成的影响因素多样化,信仰表现层次多样化、神灵形式多样化与信仰祭祀时间的灵活性。

(作者单位:安康学院中文系)

①引自百度词典。

②参见黄宝生等编著的《陕南文化概览》第28~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