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各设区市科技人才发展指数及位次变化
县(市、区)科技人才发展指数按得分排名可划分为四个梯队:第一梯队中有72%来自杭州、宁波两市,居全省前三的分别是滨江区、西湖区和余杭区;第二梯队,湖州、温州、台州、金华等多地县(市、区)崭露头角;第三梯队中的36个县(市、区)得分接近,角逐激烈;第四梯队的9个县(市、区)主要分布在浙南、浙西地区。与上年相比,岱山县、临平区、桐乡市、仙居县、浦江县等8县(市、区)的科技人才指数上升超10位。县域间发展梯度逐步显现,头部地区优势稳固,后部地区仍需增强支撑能力与培育基础。
图1 各县(市、区)科技人才发展指数
表3 各县(市、区)科技人才发展指数四个梯队分布情况
1.科技人才规模指数
科技人才规模指数排名前十的县(市、区)依次是滨江区、余杭区、慈溪市、萧山区、钱塘区、北仑区、余姚市、西湖区、鄞州区和临平区。西湖区、临平区、余姚市、义乌市、岱山县等位次提升较大。人口承载力强、产业基础雄厚的地区在人才总量扩张上优势明显,局部区域通过政策驱动实现较快突破。
图2 科技人才规模指数全省前二十的县(市、区)
2.科技人才结构指数
科技人才结构指数排名前十的县(市、区)依次是西湖区、钱塘区、余杭区、滨江区、鄞州区、拱墅区、镇海区、吴兴区、萧山区和江北区,主要分布在杭州、宁波、湖州等市。西湖区高校资源丰富,战略科学家指数、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数、青年科技人才数均位列全省第一,科技人才结构指数领先优势明显。从结构特征看,具备高教资源、科研平台和产业协同优势的区域,更易形成高层次人才集聚格局。
图3 科技人才结构指数全省前二十的县(市、区)
3.科技人才效能指数
科技人才效能指数排名前十的县(市、区)依次是滨江区、西湖区、钱塘区、萧山区、拱墅区、余杭区、鄞州区、慈溪市、瓯海区和桐乡市。与上年相比,滨江区、西湖区和钱塘区稳居前三,瓯海区、萧山区分别上升9位、4位,桐乡市、瑞安市、温岭市、南湖区、诸暨市首次出现在前20名。部分制造业强区和新兴工业基地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协同方面成效初显。
图4 科技人才效能指数全省前二十的县(市、区)
4.科技人才环境指数
科技人才环境指数排名前十的县(市、区)依次是滨江区、西湖区、萧山区、余杭区、上城区、鄞州区、新昌县、慈溪市、上虞区和拱墅区,主要分布在杭州、宁波和绍兴三市。其中,滨江区的政府财政引导指数和知识产权指数、西湖区的创新平台支撑指数位列全省第一。科技投入强度高、制度供给完善的地区,营造了更具竞争力的创新环境。
图5 科技人才环境指数全省前二十的县(市、区)
四、特色亮点
通过指数研究,我们也充分感受到了全省各地人才活力,涌现了一大批特色亮点:
-
杭州以“三定三评”人才分类认定为主线,打造“一体两翼”人才支持体系;
-
宁波以甬江人才工程延揽全球英才;
-
嘉兴探索“校企博士共享工程”试点,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机制;
-
温州探索“科技副总”柔性引才机制助力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
绍兴持续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集成改革;
-
衢州依托浙大衢州“两院”,加大创新平台建设力度。
-
滨江区为高水平“建设天堂硅谷、打造硅谷天堂”打造过硬人才队伍;
-
长兴县构建高层次人才“引育留用”全生命周期推进机制;
-
乐清市“科技副总”柔性引才机制赋能创新;
-
余杭区构筑人才强磁场,塑造新质生产力;
-
吴兴区推出“顶天立地”政策矩阵,构建分层分类人才支持体系;
-
瓯海区推动“要素”实现“集聚化”,打造科技创新生态圈;
-
温岭市打好科技人才“育兴引留”组合拳;
-
西湖区建立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公转+自转”运行机制;
-
德清县健全产教融合育人机制。
由此可看出,我省各地人才工作创新突破与务实举措交相辉映,呈现亮点纷呈、蓬勃向上的生动局面,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来源: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智江南智库)、浙江省委党校“八八战略”创新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