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贬儋州
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锒铛入狱,后被贬往黄州,随后又相继被贬广东英州和惠州。在惠州期间,苏轼写下了《惠州一绝·食荔枝》。章惇阅诗而怒,于是苏轼又被贬往更遥远的儋州
(当时为昌化军)
,任“琼州别驾”虚职
。
绍圣四年(1097年),年逾六旬的苏轼与儿子苏过从广东徐闻登船,当年六月在澄迈老城镇港口登岸。到达澄迈后,苏轼先在琼州府逗留了10多天,再与儿子从澄迈老城起程,从海上经临高,于七月二日至泊潮(今儋州市光村镇)上岸。来到儋州后,苏轼写了一首《儋耳山》:“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君看道旁石,尽是补天余。”儋州也是苏轼一生被贬经历中的最后一站。
东坡雕像
为儋州谋福祉
东坡的不幸,却是儋州的大幸。
儋州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苏轼事事都要关心。他发现岛内的黎民与内地的移民常有摩擦,于是努力调和双方矛盾,为地方安宁、民族团结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儋州农民刀耕火种,生产方式落后,民生困苦,官吏盘剥严重。苏轼在《和陶劝农六首其一》中描写了当时儋州的社会状况:“天祸尔土,不麦不稷。民无用物,珍怪是直。播厥熏木,腐余是穑。贪夫污吏,鹰挚狼食。”
鸟瞰东坡书院
苏轼针对儋州土地大面积荒芜的情况,教当地人种植水稻;看到儋州人还不会驭牛驾犁、挥锄破土,便将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秧马引入儋州。他曾把在黄州了解到的秧马制作和使用技术传授给惠州农民,后又让儋州人掌握了这种技术。随着儋州农业生产的发展,儋州百姓逐渐丰衣足食,“霜降稻实,千箱一轨。大作尔社,一醉醇美。”
苏轼见儋州百姓多取咸滩积水饮用,以致患病,遂亲自带领乡民掘井汲水,此后,远近乡里挖井成风,改变了当地乡民饮用咸滩积水的习惯。后人为了纪念苏轼的功绩,便把他所掘的第一口井命名为“东坡井”。
苏轼将掘井术带到儋州
苏轼见儋州黎民“以巫为医,以牛为药”,由内地运来的耕牛被大量宰杀用于祭神禳灾,既无济于病,也影响农业生产,于是设法移风易俗。他研究医学,用黑豆制成清凉解毒的淡豆豉为民治病。此后,当地百姓纷纷种植黑豆,后人干脆称黑豆为“东坡黑豆”。苏轼空闲时,还亲自到乡野采药,加以考订记录。
在儋州筑起文学高地
苏轼在儋州最大的成就在文化方面。苏轼初至儋州,海南各地的莘莘学子赶来求教,还有不少人从内地渡海而来。苏轼被政敌逐出官舍,便在城南的桄榔林下买地结庐,茅庐名为“桄榔庵”。虽然他仍过着“非人所居,药饵皆无有”的艰难生活,但桄榔庵却十分热闹。苏轼一边接待来访的客人,一边辅导学生,忙得不亦乐乎。
今日的东坡书院正门
应学子的要求,苏轼征得当地文人黎子云的同意,经常在黎子云的住所设帐授课,并取《汉书·扬雄传下》中的“载酒问字”的典故,名其屋为“载酒堂”。从此,载酒堂便成为苏轼会友、讲学之所。苏轼自编讲义,把《书传》《易传》《论语说》等作为教材,“以诗书礼乐之教转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
苏轼的到来使得儋州及其周边地区兴起了求学崇文之风,大批人才因此涌现,从根本上改变了儋州文化的落后状况,改写了儋州乃至海南的教育史。
东坡书院内的东坡像
苏轼与儋州同在
苏轼在儋州创作了大量诗文作品,其中传世的有100多首诗词、5篇赋、70多篇杂记和题跋、40多封书信以及10多篇史论,还有寓言集《艾子杂说》以及未完成的《东坡志林》。他早年那种峥嵘绚烂、豪纵超迈的风姿依然不减。《中国文学史》一书对苏轼的人生与创作评价道:“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
苏轼还在儋州完成了经典古籍校注诠释的巨大工程。他完成了《书传》,并且修订完善了《易传》和《论语说》。苏轼对自己的其他诗文常常是“随手云散鸟没”,但对这三部书却十分看重。在北归途中,天降大雨,夜泊大海中,他十分担心书被毁坏,抚之长叹曰:“天未欲使从是也,吾辈必济!”
张绩题书的“东坡书院”匾额
谪居儋州期间,苏轼的书法成就也颇令人瞩目。他的《观棋帖》《献蚝帖》等都是在儋州完成的。
另外,他还在酒文化、茶文化、棋文化、医药文化、美食文化、手工文化以及制墨技术等方面都有精到的论述,并在儋州培养出一大批如姜唐佐、符确、王宵、黎子云、符林等饱学之士,其学风润泽全岛,在海南文化史上留下了一笔又一笔的珍贵遗产。
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六月,苏轼遇赦,渡海北归,次年与世长辞。离世之前,苏轼在真州(今江苏仪征)金山会友,作《自题金山画像》一首,其中说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儋州东坡湖
点击阅读全文
来源:《中国国家人文地理·儋州》
2023-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