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进之路绝非坦途。环顾外部,国际环境更加严峻复杂,全球经济增长动能不足,个别国家对我国遏制打压持续加码。着眼内部,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经济运行出现分化,重点领域风险隐患仍然较多,新旧动能转换存在阵痛。
“正视困难、坚定信心,切实增强做好经济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
当前,中国正处在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奋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正处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
关键时期需要关键抉择。直面各种风险挑战和不确定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勇毅担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奋斗,驾驭中国经济巨轮无惧风雨、破浪前行。
(一)“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10月29日,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在这里开班。
“切实抓好后两个月的各项工作,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开班式上着重强调。
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事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事关明年“十四五”规划顺利收官,事关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全局。
向着目标,全力以赴。
我国发展面临的复杂性、挑战性、严峻性多年未有。
越是风高浪急,越彰显领航掌舵者的坚定果敢。
深入分析,准确研判,科学决策……面对当前经济运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一系列重要会议,提出一系列明确要求,部署一系列重大举措。
一线调研、感知冷暖。从国内考察到国外访问,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着世界经济发展走势,深切体察着中国经济肌体的脉动,更加准确地定位中国经济所处的时代坐标,更加精准地调校中国经济航船的前进路线。
9月26日,北京中南海。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二季度以来特别是进入三季度,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回落,股市楼市承压,部分投资者信心不足,市场预期走弱,海内外忧虑情绪有所蔓延。
这是在关键节点、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党中央对经济工作的重要指引彰显主心骨、定盘星作用。
“有效落实存量政策,加力推出增量政策”“加大财政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努力提振资本市场”“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进一步规范涉企执法、监管行为”……会议释放出稳住经济发展大局、延续长期向好大势的强烈信号。
这次会议前后,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等部门集中发布一揽子增量政策。
降准、降息,降低住房贷款首付比例,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创设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创设股票回购、增持专项再贷款;组织开展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检查和重点抽查,加快违规收费退费进度……一套政策组合拳兼具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兼顾短期效果与长远布局。
外媒评价,这是近年来中国力度最大的经济调控措施,表明中国正在努力实现全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任务。
11月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决议,批准增加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
同时,从2024年开始,我国连续五年每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8000亿元,补充政府性基金财力,专门用于化债,累计可置换隐性债务4万亿元。2029年及以后年度到期的棚户区改造隐性债务2万亿元,仍按原合同偿还,不必提前偿还。
这场政策“及时雨”,将大大减轻地方化债压力,让各地可以腾出更多资源发展经济,提振经营主体信心。
主持召开一系列重要会议,要求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各省级党委和政府在安排部署工作时要实事求是,省以下各级党委要履行好主体责任,着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强化监督执行……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充分调动起各方面推动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汇聚起团结一心、苦干实干的决心信心。
干字当头,众志成城。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中国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有行动。
“50.3%”。日前,11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发布,这一先行指标连续三个月上行,表明我国经济景气水平总体保持稳定扩张。
陆续发布的经济数据印证了中国经济回升势头: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服务业生产指数、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速比上个月明显加快,全国新建商品房和二手房成交总量连续8个月下降后首次实现增长,沪深两市股票成交量和成交额同比增幅均在1.5倍左右……
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国民经济运行总体上保持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各方面进一步增强了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信心。
凝聚更大信心,汇聚更大动力。
12月9日,北京。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持续增强。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改革开放持续深化,重点领域风险化解有序有效,民生保障扎实有力,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将顺利完成。”回顾今年以来的经济工作,会议认为。
(二)“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年伊始,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以深邃的战略眼光和高度的理论自觉,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时不我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坚持问题导向,让生产关系更好适应生产力发展,通过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放眼全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势头正劲:我国已建成近万家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超400家已培育成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在90%以上示范工厂得到应用……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来到这里,语重心长地说,“党中央很关心的一件事,就是把老旧小区改造好。”
点滴民生见真情。今年前10个月,全国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3万个。
当前,一些地方财政比较困难,企业裁员欠薪现象增多,就业压力上升,增进民生福祉的任务更加繁重艰巨。
经济发展越是承压前行,民生工作越是要抓紧抓好。
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主题是千家万户关注的就业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
从中央层面出台促就业“二十四条”,到十部门联合印发意见进一步加强农民工服务保障,一系列有力举措接连推出。
前三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达1049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就业大盘保持平稳。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
顺应经济、社会、人口形势发展变化,按照自愿、弹性原则稳妥有序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
进一步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推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加强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壮大县域经济;推动乡村富民产业升级,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促进各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推动城乡居民共享改革成果、共创美好生活。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多重风险挑战,面对风险积聚,防范化解任务更重,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紧迫性更强。
近期,融创上海董家渡项目二期4栋高楼已完成主体结构封顶,目前正进行外立面施工。这个曾陷入困境的项目,在政府支持下顺利重整盘活,近900套住房得以复工建造。
截至11月13日,全国保交房已交付285万套,保交房攻坚战持续推进,保障购房人合法权益,为稳市场、去库存、防风险提供更有力支撑。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是护佑民生的基础。
今年,多地经历夏季“龙舟水”“暴力梅”,黄淮海出现干旱、旱涝急转,东北遭遇极端暴雨,秋季超强台风频繁来袭。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研究部署防汛抗洪救灾工作,广大干部群众风雨同舟、众志成城,共同打赢防灾抗灾攻坚战。
这一坚定的抉择,来自科学的判断:我国经济运行依然面临不少障碍,需要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形成与构建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堵点、卡点,为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新动力。
《决定》13个部分的分论中,涉及经济领域的就有6个部分,足见其分量之重。
7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要以改革为动力促进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及时推出一批条件成熟、可感可及的改革举措。”会议提出明确要求。
围绕《决定》提出的“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完善市场准入制度的意见》,提出深入破除市场准入壁垒,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中央层面事关经济发展的改革文件陆续出台,各方面加快推出一批标志性改革举措: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水资源费改税试点全面实施,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出台……
随着改革政策落地,经营主体的预期在改善,全社会的信心在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在集聚。
改革与开放相辅相成,彼此激荡。
“改革越深入,对开放的水平要求就越高;开放水平越高,对改革的促进作用就越大”,习近平总书记一语破的。
11月16日,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中方欢迎各方继续搭乘中国发展快车,同中国经济共同发展,为实现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世界各国现代化共同努力。
登高望远,大道无垠。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一程,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从党和国家发展全局高度,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无畏的胆识和魄力,一次次作出关键抉择,沉着应对挑战,指明前进方向,激发起强大信心和力量。
中国经济从来都是在战胜挑战中发展,在风雨洗礼中成长,在历经考验中壮大。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经济思想科学指引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攻坚克难,中国经济航船必将在新的征途上一往无前。
2025.03.03
吴中区:“三个聚焦”推动机关党建工作提质增效
2025.03.01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平安中国建设推向更高水平
2025.02.28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2025.02.28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2024-2028年)》
2025.02.26
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等向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述职
2025.02.25
市级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召开
2025.02.24
习近平同俄罗斯总统普京通电话
2025.02.24
苏州市审计机关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召开
2025.02.2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
2025.02.21
中国共产党苏州市委市级机关工作委员会党校(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苏州市市级机关团校)2025年度项目支出预算绩效目标
通讯地址:苏州市姑苏区三香路998号 邮政编码:215002
苏ICP备10219514号 网站标识码:3205000002 苏公网安备32050802010561号
推荐使用1600*900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11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