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建省于清朝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省名用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合成,因境内有皖山、春秋时期有古皖国而简称皖。安徽风景名胜众多,旅游资源独特丰富。“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以其“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享誉天下,有着“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称;九华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李白赞誉其“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安徽文化底蕴也非常深厚,源远流长传承至今。作为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安徽拥有淮河文化、徽文化、庐州文化、皖江文化四大文化圈,其中徽文化是明清时期最有影响的文化流派,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极具地方特色,其内涵广博深邃。“徽学”被誉为是并列与敦煌学和藏学的中国三大走向世界的地方显学之一。作为中国十大商帮之一的徽商,亦儒亦商、辛勤力耕,赢得了“徽骆驼”的美称。
安徽地处长江、淮河中下游,长江三角洲腹地,居中靠东、沿江通海,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位于东经114°54′~119°37′、北纬29°41′~34°38′之间,东西宽约450千米,南北长约570千米,土地面积13.94万平方千米。地势西南高、东北低。长江、淮河横贯东西,分别流经安徽境内约416千米和430千米,将全省划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区三大自然区域。境内主要山脉有大别山、黄山、九华山、天柱山,最高峰黄山莲花峰海拔为1864米。全省共有2000多条河流、110多个湖泊,著名的有长江、淮河、新安江和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
安徽省在气候上属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地区,以淮河为大致界线,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主要的气候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夏雨集中,资源丰富,雨热同季,气象灾害,类多次频。
季风明显,四季分明
安徽省为冬冷夏热的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常有冷空气侵袭,天气寒冷,偏北风较多,雨雪较少;夏季,盛行偏南气流,天气炎热,雨水充沛;春季天气多变,温度变化快,以偏东风居多;秋季,大气层结稳定,秋高气爽。
根据气候学划分四季标准,全省平均入春日为3月26日,入夏日为6月3日,入秋日为9月28日,入冬日为11月23日。季节长度大致为春秋各2个月,夏冬各4个月,冬夏长,春秋短。空间分布上,因南北气候差异,淮北冬长于夏,沿江西部夏长于冬,其他地区夏冬长度接近;从四季起始日空间分布来看,春夏先南后北,秋冬先北后南,前后相差10~20天,秋冬差别最大,夏季次之,春季差别最小。
气候温和,夏雨集中
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在14.5~17.2℃之间,有南部高、北部低,平原丘陵高、山区低的特点。1月为全省最冷月,平均气温2.7℃;7月为最热月,平均气温28.0℃。气温年较差在23.0~26.8℃之间。寒冷期和酷热期较短,属于温和气候型。
全年降水量季节分布特征明显,夏雨最多,春雨多于秋雨,冬季最少。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40%~60%,夏雨集中程度由南向北递增,其中淮北在50%以上。
梅雨是江淮流域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梅雨期内暴雨频繁,降水强度大、范围广,是洪涝灾害集中期,由此可见,梅雨尤其值得关注。一般年份的6~7月安徽省进入梅雨期,淮河以南平均入梅时间为6月16日,出梅为7月10日,梅雨期长度平均为24天,梅雨量江淮之间为270 毫米,沿江江南为320 毫米。但入梅时间、梅雨期长度及梅雨量年际变化很大。入梅最早的是1991年5月18日;梅雨期最长的是1954年,长达57天;江淮之间梅雨量最多的是1991年(939毫米),沿江江南是1954年(1014 毫米),比常年偏多2.0~2.5倍。也有少数年份没有明显降水,如1958,1965,1978年,称为“空梅”。
资源丰富,雨热同季
安徽省水、热、风、光等气候资源相对丰富。
年降水量为747~1798毫米,有南部多于北部、山区多于平原丘陵的特点,其中黄山光明顶因海拔高(1840 米)而情况特殊,降水量达2269 毫米;降水量存在显著的年际差异,全省降水量最多和最少年相差近1000 毫米。
无霜期与农作物的生长期有密切关系,无霜期愈长,生长期也愈长。安徽省全年无霜期为200~260天;一年内日平均气温≥10℃持续期间日平均气温的总和,即活动温度总和,是研究温度与生物有机体发育速度之间关系的一种指标,同时也是反映当地热量状况的一个指标。安徽省≥10℃活动积温范围在4700~5400℃·日之间。季风气候形成的雨热同季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安徽省风能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匀。考虑常用的风能发电风机轮毂高度在70米左右,研究表明安徽省大部分地区70 米高度年平均风速在5.5米/秒以下,平均风功率密度低于200瓦/米2;但由于地形作用,皖东、皖西南及皖北部分区域的70米高度年平均风速可达5.5米/秒 ,甚至6.0 米/秒以上,风能资源较为丰富。
安徽省太阳辐射年总量在4100~4600兆焦/米2之间,其中淮北大于4500兆焦/米2。全年日照时数为1700~2200小时,自南向北递增,最多淮北2000~2200小时,最少江南1700~1800小时。就季节而言,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春秋两季居中,春季多于秋季。
气象灾害,类多次频
由于安徽省气候的过渡型特征,天气多变,且地势地形多样,气象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繁。主要气象灾害有:暴雨、干旱、台风、暴雪、寒潮、霜冻、冰冻、低温、高温、大风、雷电、冰雹、大雾和霾等。
据统计,各类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中,以暴雨洪涝最重,损失约占60%,其次为旱灾,损失约占20%,可见旱涝灾害给安徽省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影响最为严重。从旱涝发生频次来看,淮北旱涝2~3年一遇,淮河以南3~4年一遇;一年中旱涝交替、旱涝并存也时有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