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管理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责任编辑丨二水&周周

支持|小占哥哥&一翔&猫春&小艳

本期“我对你有问题”分享的好书是先锋女权主义者李银河的著作《女性主义》。李银河1952年在北京出生,是匹兹堡大学社会学博士、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后。她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被《亚洲周刊》评为中国50位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

李银河说:“ 女性主义的理论千头万绪,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 。”

分享人柚子对本书提出了7个问题,并在书中找到了答案。

有网友表示,“我自认为自己是女权主义者,禁止双标。我认为男女平等,要用一样的标准,然后就被网友喷平权仙子。”那么男女要“双标”吗?今天我们都在谈“女权”,女权究竟是什么?换句话说,女性主义是什么?

答:目前社会上还是存在一些标准对女性而言是不公平的,比如同工不同酬,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对性别提出要求、询问女员工婚孕情况等。那么禁止双标,其实更多的是为女性争取权益。同时,我们需要清楚一点,“没有绝对的平等,只有相对的平等”。 性别权利平等,并非性别平均主义或形式上的绝对平等,也不是男女标准完全一致就是平等,而是正视男女性别之间的差异,制定符合不同性别的科学合理的现实需求的标准,由此才能称作真正意义上的平等

女性主义(Feminism)又称女权(女权主义、女权运动)、妇女解放(女性解放)、男女平等主义。李银河曾在2014年接受《新京报》采访说:“其实中国绝大多数人,无论男女,都是女权主义者。只要相信男女应该平等,就是女权主义者,只是大家没有意识到,不承认罢了。”女性主义理论就是对女性屈从地位的批判性解释。所谓女权意识概括地说就是一种受害者意识,即意识到社会权力分配的不公平,意识到自己是这种不公平的受害者,同时敢于反抗这种不平等。

从对女性地位的总体看法上,女性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女性的地位是衡量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最好尺度。马克思主义也认为:女性解放的程度是社会解放程度的天然尺度。在这个意义上说,女性的历史性的失败不只是女性的失败,也是男性的失败。这是因为虽然在两性关系中,男性地位高,女性地位低,但是男女两性都丧失了在平等的人际关系中生活的机会。

在某些部族文化中,“自由”一词的本意是“回娘家”。由此逆推,在婆家就是失去自由的。等级和统治的观念占领了男性的头脑,导致了大规模的战争,逼迫式的进贡,普遍的卖淫和通奸,以致整个人类和所有的社会都丧失了平等和睦相处的可能性。因此,实现社会解放在某方面也就是实现女性解放。

记住:“ 女性主义不是洪水猛兽 ,它是男人和女人共同的朋友。”

目前网络上出现一种倡导以“不结婚、不生育”为目标的女权,这属于女性主义的流派之一吗?女性主义分类繁多的流派具体包括哪些呢?

答:现代女性主义者的大众化形象,要么是一个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地攻击男人的事业型“女强人”,要么是一个年轻的“解放女士”,反对婚姻,反对生孩子做母亲,反对家庭,反对男女私谊,抨击过去女人取悦男人、吸引男人的所有特性。她们推崇反对男人的亚马逊女战士形象,例如一个名为“摧毁男人协会”的女性组织公然宣称“所有的已婚女性都是妓女”。她们宣称,除非彻底消除家庭,除非女性抛弃为母之道,不与男人性交,否则女性永远不能得到解放。因此, 网络上出现的倡导以“不结婚、不生育”为目标的女权,其实就是激进女性主义流派

激进女性主义代表人物麦金农的名言是:“性对于女性主义就是工作之于马克思主义:既属于自己,又被剥夺。”其认为只有消灭男权制才能达到女性运动的目标,因此在男权制结构内部提高女性地位只会延续统治制度和不平等。激进女性主义提出的基本命题是在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中,交换价值先于使用价值;在男权制体系中,交换价值是由男性来定义的。

批评者认为,激进女性主义者在女人反对男人的情绪中犯了一个错误:过于生搬硬套阶级斗争、种族压迫那一套。把早期针对“白鬼”或“老板工贼”的怨恨转向针对男人,用马克思主义的术语发起一场新的革命事业,捣毁作为所有压迫的根源的“男权制的核心家庭”。它也没能够解释生理性别是如何变成社会性别的。如果将男性压迫女性的原因归结为生理上有问题,是生理原因使他们变得残忍,那么我们就很难认为这种压迫关系是能够改变的。

关于女性主义流派,包括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后现代女性主义、文化女性主义、生态女性主义、第三世界女性主义和黑人女性主义、心理分析女性主义、女同性恋女性主义和其他女性主义流派。

具体而言,18世纪到20世纪60年代,女性运动的主导倾向是跟随自由主义传统的,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主要研究框架是理性与感情的问题;20世纪60年代以激进女性主义为主,激进女性主义的关注点是关于自然与文化的问题;70年代以社会主义女性主义为主,其关注点是关于公众领域与私人领域的问题;80年代是全面保守回潮;90年代是女性主义三大家(激进、自由、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综合。

在20世纪90年代,女性主义理论中的性别概念出现危机,批判者为性差异理论家,后殖民理论家,黑人女性主义理论家,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女性主义认识论学者,尤其在生理学领域,女同性恋思想家的挑战显得特别活跃。后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层出不穷,她们的思想向女性主义运动第二波的共识提出挑战并且打碎了这种共识。她们强调女性主义理论中的差异,促使女性主义转向各式各样的“文化”,其结果是女性主义理论的范式转换。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针对“家庭劳动不被当做工作”这一问题提出了什么样的解决方案?现如今,职场妈妈一方面承担着工作的压力,另一方面承担着下班后重新上班干家务的压力。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提出的方案对于今天这个时代女性面临的困境有哪些借鉴意义?

答: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最关注的问题有女性参加社会劳动的问题、家内劳动不被当作工作的问题、女性的劳动报酬低于男性的问题,认为要想解决这些问题,达到男女平等,都要通过推翻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在平等与公正的争论中是站在平等一边的,它认为女性在生活的一切方面系统地处于不利地位,这不是个人能力的原因造成的,而是历史和社会的原因造成的。因此,要改变女性的不利地位也不能仅仅靠个人的努力和所谓“公平竞争”,而是要为女性争取特别的保护性立法,以及各种救助弱势群体的特殊措施,以此争得同男子平等的地位。

对于现代职场妈妈而言,其面临的工作和家庭难以平衡的困境并非仅是女性的困境,其实也是家庭的困境。据《中国妇女报》报道,情感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霍克·希尔德研究发现,在传统与现代两种照料理想的分裂中,两性都在付出沉重的情感代价。对女性而言,最大的伤害不是延长的工作、母职惩罚的恶性循环,而是她们在爱中背负着对丈夫的怨恨,同时煞费苦心地自我说服。男性也并非全然的赢家,他们承受着来自妻子的怨恨,丧失婚姻的情感。

家务照料不只是一个性别问题,更源于现代社会对完整的人的漠视 。申请法定产假的男性很难被公司批准,加班文化中按时回家的人将失去领导的青睐。可见,仅靠一个平等主义的丈夫无法化解难题。当社会与工作环境专为没有家务事的人而设计,当人仅被当成劳动力,剥离了血肉情感的需要,当效率与成功被抬升,爱的价值无人珍视,当家务照料这一饱含情感的操持被当成可转移和外包的单纯劳动时,无论男女,既无法获得良性的职业发展,也失去了爱的付出与体验。

那么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提出的保护性立法方案也是存在借鉴意义的,目前我国实行的产假、陪产假就是其中的一个体现。同时,随着家务劳动社会化的比重有所提高,如托幼事业的发展、家庭劳务服务业的发展、快餐外卖业的发展、洗衣业的发展等,还有小型家电的进一步普及,以及男子分担家务的比例有所上升,妇女家务劳动负担将会有所降低。

“女性应不应该有受教育的权利,应该受什么样的教育”是女性主义运动第一次浪潮争论的焦点,针对这一问题,展开了哪些讨论?同时女性运动第一次浪潮发生在什么时候,主要过程和目标是什么,产生了哪些影响?

答:在19世纪,一种被人们普遍接受的观念认为,女性赋有与男性不同的特殊素质,比如生育和抚养子女就是女人的天性,因此女人的天职就是留在家里生育和抚养儿女。

为了反对这一观念,女性主义运动第一次浪潮展开,各国女性纷纷提出实现受教育权利的要求 ,女子学校大量涌现,很多女童直接进入原来只收男童的学校。在19世纪中期,女性主义者们曾就女童的教育内容应不应与男童一样,男女学生的考试内容应不应当相同等问题展开辩论。在1868年,剑桥大学为女生提供了单独的考试。这一做法在女性主义者当中引起激烈争论,有的赞成,有的反对。当年人们为女生的学习能力和能不能与男生参加一样的考试而争论过,同时还为女孩应不应当上家政课的问题展开过激烈的争论。

有学者认为,这一争论更多涉及的是阶级问题而非性别问题。因为只有中产阶级的女孩才有学习以持家为目标的家政课的需要。可以看到,女人争取受教育权早已有之。

而为女性争取受教育的权利其实也就是让女性有能力进入到就业市场中与男性竞争 。于是延伸出了对女性就业问题的讨论 。女性到社会上就业之后,工作和婚姻的矛盾变得突出起来,有的女人就用保持独身的方法来解决这个矛盾。但是,这并不能在广大的人群里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当时关于女人尤其是已婚女人要不要就业的争论十分激烈。

争论围绕着下列两个问题展开:女人婚后还应不应该工作?女人做母亲之后还应不应该工作?许多希望出来工作的女性对于必须在工作和家庭中选择一项感到不公平,她们提出,男人可以同时拥有工作和家庭,为什么女人就不可以?这个时期的女性主义提出:为了经济独立,所有的女性都应当在劳动力市场上与男人作自由平等的竞争,争取同工同酬。

女性主义运动的第一次浪潮发生在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运动的目标主要是为了争取与男性平等的政治权利,第一个目标是为女性争取选举权。

世界上各个国家掀起的女性运动各有特点,20世纪初,德国女工运动的声势较西欧其他国家更强大,德国女工是女性运动的先锋。英国女工的斗争集中在保护女性和儿童权益,争取男女同工同酬。有的国家的女性运动还从女性角度提出反战口号。在俄国,中产阶级女性提出了与西欧女性运动相似的口号,那就是开展女性教育,主张女性就业,要求在法律上和选举权上的男女平权。在中国,最早的民间女性社团可以追溯到一千年以前,有两件发现于敦煌的古文书证明,早在五代后周帝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中国就有了由女子组成的以自护、自助、自娱为目的的民间女性社团“女人社”。

在女性运动的第一次浪潮进入尾声时,女性在选举权、教育和就业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它表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女性获得选举权;女性教育广泛开展;女性就业增加。但是,传统的性别角色规范并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变。

“反对选美,抵制女性必须遵从的规则和某些女性身体标准”是女性主义运动第二次浪潮的一个重要活动,开展原因是什么,产生了哪些影响?

答: 女性运动的第二次浪潮发生在本世纪的60-70年代, 最早兴起于美国 。也有人认为,女性运动的第二次浪潮一直持续到80 年代。其主要目标是批判性别主义、性别歧视和男性权力,认为当时虽然女性有了选举权、工作权和受教育权,但是表面的性别平等掩盖了实际上的性别不平等。女性运动第二波向公领域与私领域的分界挑战,按照“个人问题就是政治问题”的思路,强调在性别政治中身体的重要性。

由此,在第二次浪潮中发起了“反对选美,抵制女性必须遵从的规则和某些女性身体标准”的活动。在1968年,女性主义抨击了“美国小姐”选美活动。她们指出,女人在日常生活中便是在进行一场持续不断的选美——为男性打扮自己,美容瘦身,深恐自己的相貌和身材达不到男性的审美标准。

女性主义者们为一头羊加冕,用以讽刺被选中的美国小姐,并设置了自由垃圾筒,将乳罩、腹带、紧身褡、假睫毛一类的东西扔进垃圾筒。据说,虽然当时并没有人焚烧乳罩,但是由于传媒的大肆敌意报道,“烧乳罩”不仅成了一个轰动一时的新闻事件,而且成了女性主义的象征——女性主义就是“非女性的”、长相丑陋的和充满挫折感的女人们弄出来的,她们对真正的美女充满忌妒。但其实“烧乳罩”的事情并未发生,女性主义运动只是反对选美,反对按照男性的要求打扮自己,反对将女性作为性对象而已。

在女性的身体形象问题上,女性主义的观点是:女性一直处在美貌竞赛的巨大压力之下,即以男性的观点判断、批评女性的身体,只注重“外在”的形象,而否定了女性身体“内在”的感觉。女性永远在与模特的幽灵做不公平的竞争,以绝大多数女性镜子中平凡的自我形象与模特做泯灭女性自信心的竞争。

女性运动的第二次浪潮对于女性研究这一学科的建立有着根本性的影响。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的女性主义运动第二次浪潮,女性主义信心十足,但是经过80年代的保守势力回潮,到90年代末,女性主义自信心有所下降,基本上取守势。但是,在21世纪的今天,许多新的理论和流派仍在不断探索创新,形成了一股女性主义运动的潜流,并在更大规模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逐步进入了主流意识形态。

目前网络空间的大众存在一种“男人要有男人样,女人要有女人样”的观念,这是否属于两性刻板印象,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答:两性的刻板印象的存在是一个毋庸置疑的现实。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 所谓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完全是由文化和社会建构起来的 。即使男女两性确实存在如刻板印象中所说的那些差异,这些差异也是由社会建构起来的,而不是由男女两性的解剖生理差异造成的。即使是生理性别也不纯属于生理领域。

由于性别是社会建构而成的,因此,政治、社会和道德都会对肉体发生影响。在自然还是养育、先天还是后天的问题上,可以肯定地说,在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同性恋与异性恋的形成过程中,养育的作用比自然的作用更重要,后天的因素比先天的因素更重要。

从社会建构论的观点出发,对性别刻板印象的形成原因可以作出下列理论解释 :第一种是认知理论,从小灌输的信息和参照体系形成了性别的刻板印象。第二种是社会角色理论,社会环境强化了性别信念。人们一般期望社会劳动者要积极活跃,而持家者应当富于交际性。因此男性看上去更有力量,女性看上去更善于交际。第三种是社会认同理论,它强调动机因素。刻板印象是一个群体的认知过程,而不仅发生在个人的头脑中。每个人都积极地在群体中寻求正面的身份认同。第四种是权力的观点,强调社会结构因素,认为个人与群体是有意保持性别刻板印象的,以便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地位,压低其他群体的地位。

我们还应当认识到,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区分是维持社会控制的工具(性别秩序)。性别刻板印象的直接后果是:限制知识的探索,误以为某种性别就是某种样子的;限制有独立目标的行为,要求按照规范行事。在现实生活中,女性对“女性气质”的焦虑像男性对“男性气质”的焦虑一样久远。这种焦虑就是来自遵从性别气质规范的压力。

在这种压力和规范下,女性对男性化感到恐惧,冷峻、富于攻击性、有野心、高智商的女性被视为不够“女性”的女人。男性对女性化同样感到恐惧,怕人说自己是“娘娘腔”。

总之, 在对性别刻板印象的遵从的过程中,性别刻板印象变得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僵硬,越来越固定,越来越不容“越轨” 。它最终建立起一种性别的秩序,限制了人的自由。

虽然目前网络空间中也还存在着这样的刻板印象,但是在现实中,性别刻板印象已经越来越过时。在女性普遍就业的今天,很难说在女性的生活和性格中的女性气质是否多于男性气质,这也是女性运动的一个成果。许多女性家内、家外、家庭、事业都很出色、成功。未来,我们也期待性别气质的越发多元化。

当今社会,男权制思想精英不敢再公开说女性是天生的二等公民。但如今的流行文化与流行媒介满载着对女性主义的潜在敌意。在各种公共话语里,女性主义被贬损、戏弄、讥讽。女性在互联网空间被赋权争取自由平等,但当“女权”被污名化“女拳”,追求性别平等的道路在何方?

答:中国人争取男女平等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几千年来,说中国基本上是一个男权至上的社会是没有什么大错的。当然,与西方的情形相比,我们还是具有一些文化特色的,比如母亲在中国家庭中的地位往往比西方家庭中要高一些,但是这并没有改变女性处于劣等地位这一基本事实。共产党革命的胜利极大地改善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最主要的当然是大多数妇女参加社会劳动。在21世纪,中国妇女会更活跃地参加家庭外的生产活动,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也会因此而有所提高。

但随着女性主义的不断普及,网络空间中又出现了对“女性主义”的污名化 ,主要通过称谓的污名化,如“女拳”“中华田园女权”“气抖冷”等来实现,以此造成大众对女权的误解。这不仅仅是传统女性偏见的卷土重来,也是现存一些旧思想的残余。

同时, 由于一些人没有厘清女性主义的内涵,随意给各类现象和行为扣帽子并提出一些不恰当的主张,声称自己是“女权”,这也加深了女性的刻板印象,使得女权难以正名 。一匿名知乎用户曾留言称:“不是给女权泼脏水,而是有人借女权之名行田园女权之实,女权只是被连带罢了。”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网民为了博人眼球,对女权进行娱乐化恶搞,搞性别对立,这也加大了实现男女平等的难度,使得女性正常合理的诉求难以被听到,女性主义被污名化的符号代替。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引导大众正确认识女性主义,摒弃偏见、误解,维护女性合法权益,从而促进女性主义的良好发展。

具体而言,首先要在法律和社会制度上,完善并贯彻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加快性别平等的体制建设。据央视新闻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于2021年12月20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修订草案重点针对就业性别歧视、职场和校园性骚扰等问题作出修改,明确就业性别歧视的主要情形,完善消除就业性别歧视的机制;针对互联网平台用工等新的就业形态,明确规定应当参照适用本法的相关规定,增强新形势下对妇女就业的全方位保护;列举性骚扰的常见情形,并规定学校和用人单位应当采取的预防和制止措施;进一步细化、强化了法律救济和法律责任等。这可以体现我国在性别平等上所做的努力。

其次,要加快女性主义的普及,让大众了解到正确的女性主义,并提升大众媒介素养。

最后,女性主义的污名化主要发生在网络空间中,因此清朗网络空间,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更能促进女性主义的发展。

性别平等是一个无人能够阻挡的大趋势。所有想扭转这个趋势的人都显得愚昧可笑,而且势单力薄。

一颗彩蛋:爱的证据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