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庆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执行情况及2024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4年计划草案提请大会审查,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3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高质量发展不动摇,强化党建统领,在多重挑战中逆势而上,在巨大困难中承压前行,在复杂矛盾中主动求变,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迈上3万亿元新台阶、达到30145.79亿元、增长6.1%,主要经济指标符合预期、实现争先进位,发展动能加快转换,深化改革取得新成效,安全发展有力有效,人民福祉持续增进,现代化新重庆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国家重大战略有力推进,全力服务发展大局。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市委“一号工程”和全市工作总抓手总牵引,双城经济圈建设迈出新步伐、跑出加速度,川渝两省市经济总量突破9万亿元。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高水平举办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高水平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获批全国首个“五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西部陆海新通道货运量增长21%。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九治”一体推进,三峡库区危岩地灾治理攻坚战取得积极成效,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保持Ⅱ类。
——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经济新动能加速成长。加快构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新签约百亿级重大工业项目19个,汽车产量全国第2、新能源汽车对全市汽车整车产值增长贡献率达90%,软件业务收入增长近20%。加快构建“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预计提升至2.45%,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9.75件。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迈上1.5万亿元台阶,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近5年新高,“疆电入渝”工程开工、总投资228亿元的安意法半导体项目落地,轨道运营里程突破500公里。
——重点领域改革纵深推进,经营主体活力不断增强。以数字重庆建设引领撬动全面深化改革,国资国企改革纵深推进,园区开发区优化整合全面推开,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持续深化,制造业“亩均论英雄”改革积极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加快突破。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300余万户次经营主体享受税费减免540亿元,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60%左右。加快培育优质经营主体,新增上市企业10家、其中科创板2家,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双倍增”计划深入实施、总量分别达到5.85万、7565家,新增经营主体64.8万户、增长21.8%。
——高品质生活成色更足,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认同感持续提升。10项主题教育民生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效,15件重点民生实事全面兑现。城镇新增就业73.9万人。深入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计划,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595元,脱贫对象人均纯收入增长14.1%。启动实施乡村振兴“四千行动”和强村富民综合改革,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加快补齐公共服务短板,获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试点,新设公办普通本科院校重庆中医药学院实现首批招生,4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有序建设,新增三级医院23家、三甲医院8家。
重点抓了以下十个方面工作:
(一)扎实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全市域融入、全方位推进。召开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作推进大会,扎实抓好机制优化、政策协同、改革突破、项目建设、平台搭建,加快建设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基地、内陆省份改革开放探路先锋、高品质生活示范区,一大批具有川渝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相继落地。
一是打表推进“十项行动”“四张清单”。印发实施《重庆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围绕“六个能级大幅跃升”的具体目标,实施“十项行动”和年度重大项目、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平台“四张清单”,科学搭建双城经济圈建设“四梁八柱”。滚动更新、迭代升级“四张清单”,清单事项由年初的418项增加至442项,年度任务完成率预计达到95%以上。其中,161个重大项目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新开工项目62个、完工项目14个;76项重大政策持续推进,国家层面、市委市政府新出台重要文件18个;71项重大改革深入实施,60项取得重大进展、10项获得国家试点认可;134个重大平台分类推进、协同发力,成功举办国际级、国家级重大活动31项。
二是加快推动成渝中部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召开渝西地区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先行区工作座谈会,把渝西地区打造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先行区、现代化城市群协同发展样板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新的经济增长极。编制渝西地区国土空间规划,引领渝西地区国土空间和自然资源有效保护、高效配置。谋划打造高能级国际开放枢纽体系,加快成渝中线高铁等重大项目建设,重庆新机场选址获批。创新打造开放平台,务实推动枢纽港产业园、生命科技城等实体化项目。实施先进制造业发展“渝西跨越计划”,逐一明确“2个主导产业+4个特色产业”,推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倍增行动,面向“双核”发展整零配套,中国长安线控底盘等一批项目签约落地,渝西地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比重达26.5%。
三是全面深化川渝协同联动。召开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七次、第八次会议,主动谋划成渝中部崛起、共推新型工业化等重大主题,形成战略共识。优化川渝合作机制,调整党政联席会议设置,强化两省市分管省市领导协调职能,建立省市领导联系毗邻地区合作平台机制,优化联合办公室运行,进一步增强工作机制的统筹协调功能。“一体两核多点”新格局加快构建,首次线下举办重庆成都双核联动联建会议,聚焦双核文旅、体育融合发展共同实施支持举措,首批34个合作事项已完成22项,第二批50个合作事项加快推进,万达开、川南渝西总体方案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10个毗邻地区合作平台全面建设。加快实施川渝共建重大项目,248个项目完成投资4138.4亿元,超过年度计划20个百分点,渝昆高铁(川渝段)全线贯通,内江至大足高速公路全线通车。
四是强力争取国家支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围绕双城经济圈建设多次带队赴京争取重大事项,先后走访18个国家部委和央企,共计提出对接事项169项,其中120项已基本落实到位、17项取得阶段性成效。各有关市领导牵头争取和跟踪,全市各级各部门积极响应落实,向上对接乘数效应不断放大,国家赋能成效明显。国家发展改革委首次召开专题部际联席会议研究双城经济圈重大事项,首次参加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首次向全国系统总结推广双城经济圈经验做法。国务院国资委、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和中国证监会首次在京组织中央企业和金融机构共同召开座谈会,深化战略合作,支持双城经济圈建设。
(二)加快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为牵引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更好在西部地区带头开放、带动开放。召开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工作推进大会,印发实施《重庆市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五年行动方案(2023—2027年)》,一体化打造大通道、大枢纽、大口岸、大物流、大平台,全市进出口总值7137.4亿元,实际使用外资10.5亿美元。
一是加强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建设。着力提升物流组织效率,争取商务部同意设立陆海新通道建设合作工作机制秘书处,筹备开行重庆—新疆班列,加强西北地区货源挖掘和组织,稳定运行中缅新通道,开行中老泰铁路测试班列,拓展通道辐射范围。做大跨区域综合运营平台,实现11省(区、市)13股东共建,在海外设立1家老挝公司。西部陆海新通道辐射范围拓展至国内18省(区、市)的70个城市,对外通达120个国家和地区的490个港口,铁路运价下浮站点增至81个,“一口价”线路增至71条。重庆公路物流基地获批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跨境公路班车新增云南弄岛等4个口岸线路、乌兹别克斯坦等2个海外分拨仓,荣获第五届全国十佳“运输服务榜样品牌”。
二是加快大能力运输通道建设。加快建设统筹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铁公水空四种方式的开放通道体系,促进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长江黄金水道等高效联动。重庆经西部陆海新通道三种主要运输组织方式共运输17.8万标箱、增长21%,货值279.2亿元、增长11%。中欧班列(成渝)覆盖欧亚110个城市,开行折算列5291列、同比持平,约占全国中欧班列开行总量的23%。渝满俄班列开行量2187列、增长2%。果园港重大件码头投用,长江黄金水道效能持续提升,过闸货运量净增1300万吨、港口吞吐货物量净增1570万吨。提升航空口岸服务效能,努力开辟“空中陆海新通道”,航空网络不断丰富,江北机场国际航线恢复至33条,旅客吞吐量4466万人次、增长106%。
三是着力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行动计划,建设“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成渝RCEP跨境贸易中心正式成立。实施“百团千企”国际市场开拓计划,“新三样”出口增长1倍,汽车出口额增长51.9%,一般贸易占比达到38.9%。成功举办第五届中国西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集中签约重大项目88个,合同投资额超2907亿元。打造“投资重庆”平台,引进总部型贸易企业,我市海关备案外贸企业数量净增长超1.4倍,有实绩的外贸企业数量增长7.6%。出台重庆市以制造业为重点促进外资扩增量稳存量提质量实施方案,编制重点产业外资招商图谱和外资招商重点目标企业库,新设外资企业782家,推动2个国家第五批重大外资项目加快建设。中新互联互通项目示范性、带动性不断增强,成功举办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区域合作论坛、新加坡·重庆周等重大活动,新增政府和商业合作项目61个、金额3.9亿美元,金融服务项目29个、金额20.9亿美元。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新培育重点制度创新成果30项、新增注册企业超过1.7万户,发布第二批15个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万盛经开区等各类园区开放功能不断完善,永川、两路果园港综保区封关运行。
四是加快建设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积极参与中外多双边合作机制,成功举办2023“一带一路”陆海联动发展论坛等重要国际会议,重庆与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开展音乐教育合作等3项国际交流合作事项被纳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清单。设立中希文明互鉴中心,揭牌成立西部国际传播中心,组织实施3批外国驻华使节团重庆行活动,新增国际友城和友好交流城市10个。建立渝港高层合作会议机制,成功举办渝港合作会议第一次会议。重庆国际事务参与度、对外交往活跃度、城市品牌知名度显著提升。
(三)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高标准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强化“上游”意识、勇担“上游”责任、力争“上游”水平,召开美丽重庆建设大会,研究制定重庆市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高水平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高质效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
一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出台《重庆市长江经济带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攻坚战行动方案(2023—2027年)》,迭代升级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全面强化河长制,统筹实施市级总河长令,滚动编制实施“一河一策”方案,启动50个美丽幸福河湖建设,74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100%。加强交通、扬尘、工业、生活污染防治,淘汰治理老旧车辆11.2万余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25天。在全国率先推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程度分级和用途分类管理,完成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401块、修复31块,提供净地面积3200余亩。启动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加快制定《重庆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白名单”增加至59种。锰污染综合整治取得重要进展和积极成效。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土壤、声、辐射环境质量保持稳定。
二是强化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强化国土空间分区管控,建立“优先保护—重点管控—一般管控”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率先发布川渝环境损害司法鉴定蓝皮书暨十大典型案例,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并作为示范典型在全国宣传推介,汉丰湖入选国家级美丽河湖优秀案例,铜锣山矿区生态修复等2个项目入选全国山水工程首批15个优秀典型案例,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等6个项目荣获2023年中国人居环境奖,忠县三峡橘乡田园综合体获批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系统推进重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全面推深做实林长制,提质建设“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国土绿化完成营造林503万亩,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5%以上,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33平方公里、石漠化面积266.7平方公里。五年度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的46个问题已完成整改43个。
三是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施绿色转型创新发展行动,加快推动园区循环化和节能降碳改造,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12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7家、绿色工厂133家,全年单位GDP能耗预计下降3%左右。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绿色贷款余额超6800亿元。出台《重庆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碳市场累计交易碳配额4753万吨、10.6亿元,推进两江新区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建成气候投融资项目库,意向融资超过4500亿元。启动市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深化绿色生活创建,实施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五项工程”,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四)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召开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着力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联动发展,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积极构建竞争力强、可持续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农业、工业、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6%、5.8%、5.9%。
一是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出台《深入推进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7年)》,三大主导产业集群、三大支柱产业集群、六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18个“新星”产业集群持续壮大,加快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6%。深入实施建设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加快长安汽车渝北新工厂、赛力斯超级工厂等重大整车项目建设,阿维塔12、问界M9等高端新能源汽车上市。新出台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等产业集群行动计划,积极培育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新增长点,功率半导体产量进入全国前3,下一代平板显示技术研发进程全国领先;着力推进先进材料产业链向两端延展,增加值增长12.3%。深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认定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集成电路、两江新区新型显示等8个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2.2%。新增国际标准5项,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累计创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86家、单项冠军企业13家,新增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366家、累计3694家。大力推进质量强市建设,印发实施《质量强市建设实施方案》,重庆质量总体水平等指标持续保持西部第1。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提升制造业前端支撑能力。
二是培育数字经济新增长点。成功举办2023智博会,集中签约重点项目84个、合同投资金额2138.6亿元。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纵深推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满天星”行动计划,启动“启明星”“北斗星”企业培育计划,补链成群推动“芯屏端核网”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群发展。深入推进产业数字化,制定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八大行动,新建智能工厂17个、数字化车间224个,新培育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1个、累计3个,新部署4个“一链一网一平台”试点、累计7个。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投用重庆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等项目,全市算力规模超1000P。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重庆)累计标识注册量超过287亿,接入企业超过2万家。
三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任务,试点任务实施率95.3%,24项改革举措入选国家最佳实践案例。深化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速建设西部金融中心,成功举办第五届中新金融峰会,启动实施“智融惠畅”工程,西部金融中央法务区挂牌成立,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8%、9.8%,蚂蚁消金建成全国注册资本规模最大的持牌消费金融机构,成立双城(重庆)信用增进股份有限公司。提速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全市客运量增长47.8%,货运量达到疫情前的124.6%,快递业务量增长27%。科技服务、工业设计、电子商务、检验检测等领域发展态势良好,实施推动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成功创建中国第5、西部第1个全球“设计之都”,全市网络零售额超过1500亿元。加快恢复生活性服务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9%、10.6%。
四是大力培育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着力实施千亿级生态特色产业培育行动,加快打造火锅食材、生态畜牧、粮油等具有全国影响力、重庆辨识度的“3+6+X”农业产业集群,综合产值增长5.2%。持续优化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生态,举办食品及农产品加工高质量发展产业生态大会,出台“黄金十条”支持政策,制定全国首个预制菜生产经营安全监管标准体系,设立目标规模100亿元的产业生态基金,规上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企业增至886家、增长6%,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2581.4亿元、增长4.2%。加快培育“一主两辅”乡村产业,38个区县立足“土特产”优势培育乡村产业64个,新创建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3个、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3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全国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个。大力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计划,累计培育家庭农场3.4万个、农民合作社3.7万个,农产品网络零售额、乡村旅游经营收入分别增长12%、11.8%。
(五)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市首位战略,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召开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大会,制定《重庆市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行动方案(2023—2027年)》,着力构建“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加快形成西部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一是提速建设战略科技平台。获批全国首个“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与新加坡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平台,与香港签署《渝港创新及科技合作备忘录》。重组建成全国重点实验室10个,新增国家创新型县2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个。新增国家生物样本库1个、总数8个,新增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1个、总数14个。金凤实验室一期建成投用,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二期投用,万达开技术创新中心正式组建,超瞬态实验装置、“中国复眼”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等创新资源不断集聚。
二是加快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印发实施《重庆市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2023—2027年)》,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分别增长36.1%、19.2%。新增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5个、累计8个,新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累计29家,新增4个学科进入ESI学科前1‰、累计6个,新增16个学科进入ESI学科前1%、累计69个。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实施人工智能、高端器件与芯片等13个专项,安排重点技术攻关项目137项,超级智能汽车平台、18兆瓦集成海上风电机组等一批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产业化实现突破,重庆造“天目一号”气象星座在轨组网运行。
三是着力汇聚高层次科技人才。举办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引进人才3401人、引进项目283个。启动“渝跃行动”和新重庆引才计划,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做好“两院”院士增选推荐和服务工作,新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新引进市外人才7.4万人、增长19.4%,新招收博士后1290人、增长21%,出站留渝率升至90%,新认定高层次人才895人,研发人员总量预计达到24万人,人才总量达到634.7万人。加快形成一流创新生态,印发实施《重庆市完善科技激励机制的若干措施》,加大《重庆市专利促进与保护条例》实施力度,最大限度激发科技人员创新活力、释放发展潜力。
(六)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推动项目投资持续放量、招商引资提质增效,加快消费育热点强复苏,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6%。
一是全力扩大有效投资。扎实推进“抓项目促投资”专项行动,出台《重庆市加强重点项目建设保障政策措施(试行)》,落实《重庆市市级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管理办法》,基础设施、工业投资分别增长7%、13.3%。打表推进市级重点项目新开工、在建、前期“三张清单”,完成投资4857.6亿元、达近5年最高水平,增长18.4%。强化要素保障,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169.2亿元、新增专项债券额度1355亿元、争取增发国债资金242亿元。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出台《重庆市投融资多元化改革方案》《关于重庆市推进基础设施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两江新区产业园区REITs项目通过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核,获中国证监会和上海证券交易所受理。着力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印发实施《重庆市进一步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民间投资(不含房地产)增长12.7%,高于全市投资增速8.4个百分点。全市新签约招商项目2903个,正式合同金额18571亿元,到位资金5149.7亿元、增长9.2%,资金到位率27.7%,全市招商项目开工率64.5%、提升3.7个百分点。
二是着力促进消费稳步恢复。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召开重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新增9个区县开展消费中心城市试点示范创建,培育引进品牌首店469个,创建中华老字号13个。持续拓展消费空间,打造“江崖街洞天”特色消费新场景,评选市级示范商圈3个、夜间经济示范区5个、高品质消费新场景25个,重庆连续4年获评“中国十大夜经济影响力城市”榜首。出台恢复和扩大消费“18条”政策措施,加强政策引领促进汽车、家电等大宗商品消费,把握元旦、春节、国庆等重要消费节点,开展“爱尚重庆·渝悦消费”消费促进活动1000余场次,促进消费市场尽快恢复、平稳增长。出台“10+5+10+7”系列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政策举措,中心城区二手房交易量增长42.7%。构建“大都市、大三峡、大武陵”文旅发展布局,文旅消费加快恢复,全市接待过夜游客人数突破1亿人次、增长88.1%。联合四川建立跨区域投诉举报转办、线下实体店跨区域无理由退货机制,加快建设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爱尚重庆”品牌培塑、万州“电商+”、江北“智慧出行”模式入围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商务部新型消费发展典型案例。
(七)加快推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积极探索大城市带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城镇化率较上年提升0.7个百分点,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一是稳步推进乡村建设和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创建巴渝和美乡村示范村107个。扎实推进厕所、垃圾、污水“三革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黑臭水体治理综合推进率分别达到85.9%、65%、37%。新改建“四好农村路”3360公里、农村电网1524公里,新开工水源工程15座,治理中小河流293公里。深化农村移风易俗,强化“一村一品”文化活动品牌建设,增强乡村发展内生动力。稳步推进农村改革,扎实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引导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全市土地流转率达39.6%。构建市、区县、乡镇、村“四级”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新培育“强村公司”500家。
二是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健全政策体系,制定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方案、促进脱贫地区帮扶产业提质增效实施意见。深入实施城口、巫溪、酉阳、彭水4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帮扶举措,倾斜安排衔接补助资金20.9亿元、东西协作财政援助资金2.5亿元。“一户一策”精准帮扶监测对象3.5万户、10.5万人,特色产业覆盖90%以上脱贫户和监测户,脱贫人口就业规模稳定在79万人以上、就业率居全国前列。全市14个脱贫区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全市平均水平。
三是着力推进城市更新。实施城市更新项目226个,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076个、4534万平方米,完成棚户区改造1.8万户,新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8.4万套(间)。新建、改造城镇排水管网1304公里,完成城市污水处理厂新改扩建11座,主城都市区完成160处易涝点整治。推进中心城区缓堵保畅,打通未贯通道路50条,整治堵乱点75处,新增公共及小微停车泊位8万个,完成路网更新示范片33个,完工投用15个轨道站点步行便捷性提升项目。深化“两江四岸”治理提升,14个节点公共空间建成开放,长滨路、北滨路岸线基本贯通,建成口袋公园117个、山城步道107公里,完成坡坎崖项目45个。
四是积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基本形成,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已报国务院审批,41个区县和开发区总体规划编制完成,“三区三线”全面落地执行。制定“一县一策”推动山区库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为各区县量身定制支持发展的若干举措,因地制宜探索山区库区强县富民新路子。渝东北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步迈进,专精特新企业达374家,鲁渝(寿光)蔬菜现代产业园二期进展明显,新增A级旅游景区19个、占全市七成。渝东南文旅融合、城乡协同成效渐显,“大武陵”文旅品牌效应显著,促进文旅消费复苏回暖,武陵文旅大会宣传报道超1.5亿次,“庭院农家乐”“庭院花果园”等庭院经济不断丰富,5个乡镇被认定为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深入实施区县对口协同,主城协同区上解帮扶资金4.4亿元、创历年新高,协同区县实施帮扶项目148个,建成一批关系民生、有利长远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逐步提升,推动20.4万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以区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有力推进,印发《重庆市推进以区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支持垫江、忠县、彭水扎实推进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印发实施《重庆市“小县大城”“强镇带村”试点工作方案》,选择7个区县开展“小县大城”试点、14个乡镇开展“强镇带村”试点,统筹城乡双向改革发力,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向区县城和重点发展的小城镇集聚。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步伐加快,加快实施12个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工程,大足“五合一”改革在全市先行先试,铜梁巴岳农庄建设经验在全市推广。
(八)深入推进数字重庆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成效。把建设数字重庆作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关键变量、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性抓手,召开市委六届四次全会,事项化推动中央部署改革任务落地,梯次推进“三个一批”重大改革项目,加快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
一是加快建设数字重庆。召开数字重庆建设大会和推进会,布局实施“1361”整体构架,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建成投用,编目各类应用4084个,全面实现数字资源一体化配置。重构“渝快办”完成基础平台搭建,梳理配置523个政务服务高频事项。“渝快政”新增8项功能、日活跃用户43万。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实现三级贯通,发布全国首个城市运行和治理大模型。六大应用系统和基层智治体系有序推进,试运行“突发事件直报快响”“危岩地灾风险管控”“民呼我为”“情指行”“经济运行监测”等一批典型应用,“141”基层智治体系覆盖全部镇街。推进川渝通办同城化便民服务改革,小学入学、员工录用、货物运输等7项“一件事”在川渝地区试运行,34项“川渝通办”事项实现“免证办”。
二是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推进战略性重组与专业化整合专项改革,深化重庆渝富控股集团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交运集团、国际物流集团、港务物流集团整合重组为重庆物流集团,完成重庆市产业投资母基金组建、重庆三峡银行股权重组、三峡人寿增资重组签约,国有经济增加值增长7.1%。深化园区开发区改革,出台深化开发区管理制度改革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一区县一策”编制改革方案,整合各类“小、散、弱”园区开发区,工业用地亩均产出增长5.6%。积极服务和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印发《重庆市贯彻落实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总体部署工作方案》及配套文件,加快推进双城经济圈市场一体化建设,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建立税费统计分析指标体系,实现川渝地区市场准入“异地同标”。探索制造业“亩均论英雄”改革,印发《重庆市推进制造业亩均论英雄改革工作方案》《关于推进制造业亩均论英雄改革的指导意见》,分类推进规上制造业企业亩均效益综合评价。
三是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召开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出台《关于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印发“提信心、稳增长、强主体”系列政策文件,实施“支持市场主体发展36条”“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15条”等政策措施,动态更新发布《重庆市稳经济政策包》。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行为清单,将优化民营企业营商网络环境纳入“清朗”专项行动,公检法联动严厉打击各类侵犯民营企业家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预计增长6%左右,9家企业上榜2023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四是持续营造一流营商环境。紧扣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和中国营商环境评价体系要求,印发《重庆市2023年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重点任务清单》,进一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破解制约企业设立、经营、发展的困难问题。重塑政务服务业务流程,上线运行“一件事一次办”服务事项75项,累计办件量70万件,办理时间平均压减73%。开展不适宜民营经济发展、妨碍市场公平竞争等领域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专项清理,持续清理与外商投资法不相符的政策措施。优化降低用能、用工、物流、融资成本政策措施,政府拖欠企业账款全面清偿,为企业减负超750亿元。打造“信用重庆”升级版,“信易贷”平台融资累计超30亿元,6个区县入选第四批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名单,数量居西部第1、全国第3。全市经营主体总量369.4万户、增长8.2%。
(九)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持续深化惠民生暖民心优服务工作。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深入推进就业增收,召开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扎实推进新时代文化强市建设,补齐公共服务短板,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
一是着力稳就业促增收。开展就业援助专项活动、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十大行动”、“春暖农民工”服务行动,帮扶困难人员就业14.9万人,793.7万农民工实现应出尽出,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全市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5.4%。印发《重庆市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实施方案(2023—2027年)》,实施就业促进富民行动、创新创业强基行动等9大行动,持续在政府投资重点工程项目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发放劳务报酬15.3亿元、促进务工群众人均增收1.6万余元。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4%,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8%。
二是加快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市。编制新时代文化强市意见和建设规划,推进创建重庆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加快长江、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建设,召开首届长江文明论坛,重庆市革命文物保护中心正式挂牌。深入推进大足石刻保护开发,推进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红岩文化公园二期等建设,忠县皇华城考古遗址公园对外开放。提档升级两江新区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南滨路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重庆国家广告产业园,成功获批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并挂牌。首批国家大数据标识基地落户永川。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文化进万家”活动。命名第二批市级国防教育基地45个。
三是不断增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一老一幼”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新增养老床位4080张,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1.7万个、托位4万个,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覆盖全部区县。社会保障更加健全,城乡养老保险参保率巩固在95%以上,基本医保参保率超过97%,“渝快保”参保人数超过620万,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2.5%、3.3%,城乡低保标准差距缩小到1∶0.82。医疗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市区(县)两级疾控局挂牌成立,3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加快建设,市急救医疗中心、市人民医院分别纳入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储备库。教育水平持续提升,4个区入选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区,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8%,课后服务学生参与率达98.3%,2个案例入选全国首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典型案例,新设重庆数字产业职业技术学院,重庆科技学院更名为重庆科技大学。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成功承办第九届中俄青少年运动会,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重庆体育健儿在杭州亚运会上取得历史最好成绩。
(十)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全方位守住安全底线。坚决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召开全市加强基层治理推动平安重庆建设大会,把平安重庆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深化除险清患、夯实基层基础,着力打造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建设西部先行区。
一是全力保障粮食安全。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有效防止“非粮化”,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稳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地方储备粮规模,加强储备粮管理,新建及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200万亩,耕地保有量达2665万亩以上。出台稳粮扩油保障有效供给10条硬措施,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038.9万亩、产量109.6亿公斤,分别超国家下达任务26.7万亩、1.5亿公斤。“菜篮子”产品全面增产,生猪出栏量、蔬菜和水产品产量分别达到1974.9万头、2362万吨、58.9万吨。
二是提升能源保障能力。加快推进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等工程,建成投用重庆电厂环保迁建项目,新增发电装机约300万千瓦、化学储能项目100万千瓦/200万千瓦时,电力顶峰能力较去年迎峰度夏增加约270万千瓦。稳步推进抽水蓄能项目建设,西南地区首座百万千瓦级大型抽水蓄能电站—綦江蟠龙抽水蓄能电站1号机组投产发电,在建总装机规模达500万千瓦。川渝天然气千亿立方米产能基地加快建设,产供储销体系持续完善,全年天然气产量168亿立方米、增长12.9%,临江—港桥B段等互联互通管道建成投用,管网总里程达到4808公里,输气能力超300亿立方米/年。珞璜港储煤基地建成投运,2个中央政府储煤基地获批,实现“零突破”。
三是促进财政金融平稳运行。坚决打好地方债务风险防范化解攻坚战,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持续开展企业中长期外债风险监测,高风险金融机构动态“清零”,企业集团单体风险有序化解,银行业不良率1.16%、较年初下降0.26个百分点,小贷不良率、融资担保代偿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深入实施保交楼惠民生攻坚战,按照“一楼一策”加快推动项目建设交付,全年保交楼项目新增交付房屋15.7万套,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31%、任务总量的90%。累计销号188个项目,剩余49个项目全部复工在建。
四是强化灾害防治、安全生产等工作。积极开展防汛救灾,在强降水天气过程较常年增加72%的情况下,受灾人口、农作物受灾面积、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下降54.5%、73.6%、5.9%。分级分类开展三峡库区危岩地灾治理,431处库区危岩全面落实综合治理措施。扎实推进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2023行动、火灾防控“除险清患”专项行动,全市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亡人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6.6%、6.2%,连续36个月未发生重特大事故,其中交通事故预防“减量控大”工作排名全国第1。
五是全面加强社会治理。以党建统领完善“141”基层智治体系建设,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式方法,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切实提升矛盾纠纷预防化解能力。建立完善媒情、网情、社情“三情”联动机制,加强突发舆情及时主动应对,坚决防止发生重大负面网络舆情。一体推进信访问题源头治理和常态化“治重化积”专项行动,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全市信访总量、到市集访、进京走访人次持续下降,坚决防止群体性事件发生。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常态化监管,全市食品安全形势稳定向好,食品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江北区、荣昌区、武隆区成功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非法集资、电信网络诈骗等重点案件得到有效遏制,八类主要案件立案下降12.2%,群众安全感持续保持在98%以上。
二、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总体考虑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之年,是现代化新重庆建设从全面部署到纵深推进的重要之年,是改革攻坚突破的奋斗之年。必须深入分析面临的内外环境,认真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明确思路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体系、政策体系、工作体系、评价体系。
(一)宏观形势判断
2024年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不少。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变化不利影响加大,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复杂严峻,经济平稳增长面临多重困难挑战。当前国内经济恢复仍处在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的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过程中,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意愿不强,外贸外资承压前行;新兴产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产业转型有待加快;发展效益有待提升,部分企业生产经营较为困难,重点群体就业压力较大;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存在,乡村振兴还需加力;风险隐患仍然较多,民生短板仍然不少。
机遇和挑战并存,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从国际看,通胀压力缓解,国际贸易增速有望回升,国际资本流动为引进外资带来新机遇。从国内看,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恢复发展仍然存在诸多机遇和有利条件。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优化调整,中央持续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相继实施增发万亿元国债等系列逆周期调节政策,将为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强大动力。疫情防控平稳转段以来,居民生活和企业生产逐步恢复,2024年还有一定回暖空间。从我市看,全市上下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市委“一号工程”和全市工作总抓手总牵引,加快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以数字重庆建设为牵引的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三攻坚一盘活”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激发新动能、焕发新活力。加快构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重大牵引性项目加快落地,新技术新产业潜力加快释放。以党建统领“885”机制激发干事创业热情,全市上下保持奋进者姿态、创造性张力,营造了争先创优、赛马比拼的浓厚氛围。总体来看,2024年经济发展形势既有挑战也有机遇,既有困难因素又有有利条件,但总体来看是机遇大于挑战、有利条件多于困难因素,2024年的发展预期仍然是积极乐观的。
(二)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六届二次、三次、四次全会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牢牢把握稳进增效、除险固安、改革突破、惠民强企工作导向,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全面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加快建设现代化新重庆,努力为全国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在具体工作中,重点把握好五个方面:一是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坚定发展信心、保持战略定力、抓住发展机遇,加快补齐“十四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发现的短板弱项,突出做好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工作,巩固拓展经济恢复的良好势头,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升与需求端的适配性,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更加注重刺激有效需求,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加快释放内需潜力,推动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三是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坚持先立后破,统筹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把握好改革“时、度、效”,聚焦基础性和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领域,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通过改革释放活力、挖掘潜力,高度重视经营主体培育,树牢“抓经济必须强主体”理念,全力以赴惠企、援企、稳企、安企、强企。四是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强化底线思维、极限思维,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高度关注金融风险和房地产市场风险,加快构建安全可控、协同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密切关注粮食、能源、社会稳定等风险,推动发展和安全动态平衡、相得益彰,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重庆。五是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更加注重在服务全国发展大局中谋划自身发展,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国家战略机遇,狠抓项目谋划争取,趁势而上、持续发力,跑出发展“加速度”,强化依法行政,坚持站稳人民立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三)主要发展目标
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指标在沿用2023年指标体系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调整,优化调整后的指标共计37项,其中包含7项约束性指标,是政府履行公共职能必须达到的,30项预期性指标,体现导向性。
关于约束性指标,主要包括生态环保、节能降碳、粮食安全、安全生产等方面,共7项。其中: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20天以上,2020年以来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在320天以上,应继续保持。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体现国家对我市“十四五”期间能耗下降目标任务的评价考核要求。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主要污染物重点工程减排量以国家下达目标值为准。
——耕地保有量2665万亩以上、粮食产量108.1亿公斤,体现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的要求。
——每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019,优于2023年目标,体现平安重庆建设的要求。
关于预期性指标,主要包括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扩大内需、改革开放等方面,共30项。主要有: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主要考虑:综合研判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以及我市发展的支撑条件和潜力后劲的基础上,兼顾需要与可能、短期与长期、发展与底线,按照“跳一跳、够得着”的原则设置。全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十四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长6%左右,市委六届二次全会提出,未来五年GDP迈上4万亿元台阶,2024年预期增速目标是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和市委六届二次全会目标的现实需要。当前我市供需两端持续升温,积极因素不断增多,经济呈现加快恢复态势,支撑经济实现较快增长,符合客观实际,在具体工作中争取更好结果。
——城镇新增就业6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主要考虑:关于城镇新增就业总量,市委六届二次全会提出到2027年每年新增就业60万人以上,“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全市五年城镇新增就业300万人以上。2021—2023年我市均将目标定为60万人以上并顺利实现。关于失业率,与2023年目标保持一致,主要是更好体现就业优先、强化就业保障的政策导向。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主要考虑:随着全球加息潮逐步结束、有效需求逐步恢复,预计2024年居民消费价格将企稳回升,加之2023年基数较低,将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设置在3%左右,有利于保持政策目标的连续性,稳定市场预期,也为价格改革留有适当余地,符合物价总体趋势。
——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以上。主要考虑:居民收入目标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有利于加快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随着企业经营效益逐步改善、中等收入群体逐步扩大、收入分配调节不断加力,实现2024年居民收入增长目标是完全可能的。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4%。主要考虑:随着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加快调整,我市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和央企合作力度,重大工业项目加快放量,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房地产走出深度调整期,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民间投资活力逐步释放,固定资产投资持续放量有基础,也体现了充分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的要求。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5%。主要考虑:国家层面将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围绕培育壮大新型消费、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等方面出台系列政策措施,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将进一步增强。近年来我市消费供给质量不断提升,消费环境明显改善,新消费热点不断涌现,实现消费增长目标具备现实条件。
——进出口总值增长3%。主要考虑: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需要在提升加工贸易质量、培育拓展新兴市场、促进“新三样”出口、扩大外贸新业态等方面下更大功夫。同时,货币紧缩对全球总需求的抑制有所缓解,国际贸易将逐步回暖,随着“渝车出海”、扩大进口等专项计划的实施,进出口总值增长目标有望实现。
三、2024年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重点工作
为确保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达到预期目标,2024年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六届二次、三次、四次全会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突出稳进增效、除险固安、改革突破、惠民强企的工作导向,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聚力形成更多具有重庆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以实干实绩推动现代化新重庆建设走深走实。
(一)全力推进双城经济圈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合力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坚持川渝“一盘棋”,加快实施“十项行动”,迭代升级“四张清单”,积极承接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打造新时代国家战略腹地核心承载区。
一是强化重庆成都双核联动联建。加快共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推动成渝中线高铁、成渝高速扩能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强两地机场联动,联合争取航权航班配额和国际航线。加快共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培育提升三年行动,加快成渝“氢走廊”“电走廊”“智行走廊”建设,合力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深化轨道交通、通用航空等重点领域协同发展,共同做大国家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共建西部科学城,争取国家批复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方案,实施成渝科技创新合作专项,研究制定成渝中线科创走廊建设方案,协同争取国家实验室及基地、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等战略平台落地。加快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共同推动成渝团结湖、新微成渝创业投资等基金落地互投,携手开展金融标准创新建设试点和金融标准检测认证。共同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推动实现支付功能互联互通。加快共建现代化国际都市,推动“渝快办”与“蓉易办”数据互通,推进电子证照标准化建设和跨区域互认共享,探索医疗、就业、养老、社保等更多公共服务资源共建共享。联合举办成渝双城消费节等特色消费活动,加强成渝144小时过境免签联动。加快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共推世界级旅游品牌和精品旅游线路。
二是促进成渝中部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大力推动渝西地区高质量发展,谋划建设国际开放合作平台,塑造国际合作新优势,实施渝西内畅外联建设工程,提速建设高能级综合交通枢纽体系,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渝西跨越计划”、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倍增行动计划,大力承接国家重要产业“备份”。提升涪陵、长寿、南川、綦江—万盛综合实力,支持承接中心城区非核心功能疏解,加快人口和产业集聚,打造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集聚区,建设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现代化新城,更好发挥战略支点作用。加强与四川自贡、泸州、遂宁等8市互动协作,持续提升成渝中部地区发展活力,进一步巩固共同落实国家战略的位势和动能。
三是深化川渝全方位合作。优化双城经济圈区域发展格局,合力实施2024年度川渝100个重点合作事项、300个共建重大项目,共同争取国家批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土空间规划,出台重庆市都市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支持广安深度融入重庆都市圈,深化川渝国家级开发区、高新区等重点平台合作。落实省市领导联系毗邻地区合作平台机制,加快推进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川渝高竹新区等10个毗邻地区合作共建功能平台建设,持续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新路径,加快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建设,推动山区库区融入双城经济圈。实施交通通信、畅游巴蜀等10大便捷行动,提升公共服务一体化水平。常态化开展双城经济圈建设主题宣传,鼓励、支持、引导各有关方面搭建川渝各级各界合作清单对接交流平台,营造双城经济圈建设浓厚氛围。
(二)全力放大西部陆海新通道优势,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落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部署,坚持把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作为重要战略任务,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一是进一步提升运输通道能力。提高西部陆海新通道干线运输能力,启动黔江至吉首高铁建设,推动渝怀铁路等重要铁路通道客货分离,促进西部陆海新通道与中欧班列、长江黄金水道、国际航空枢纽高效联动,发挥渝西地区在全市出海出境东南西北“四向”大通道中的连接点和重要枢纽作用。力争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货运量增长20%以上,中欧班列(成渝)年开行量超过4500列,长江黄金水道挖潜1000万吨货运量。深化港口型、陆港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加大用地保障,加快建设国家粮食物流核心枢纽,优化国家物流枢纽、物流园区、物流中心三级物流网络,积极引进5A级物流企业和全国“50强”物流企业。做细内部“微循环”,建设一批进港进园区铁路专用线,加强铁路货运基地、主要港口集疏运公路建设,打通通道间、平台间“最后一公里”。健全多式联运基础设施,完善探索多式联运规则,创新物流组织模式,持续推进多式联运“一单制”标准化。加快谋划推进数字陆海新通道系统建设,推动建立健全西部陆海新通道信息互联互通、共享共用机制。
二是进一步打造高能级开放平台。深化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加大金融服务、航空产业、交通物流、信息通信等领域的合作力度,加快建设枢纽港产业园、生命科技城等重点项目,新增金融服务金额10亿美元以上。推进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探索构建适应国际规则新要求的制度体系,持续开展陆上贸易规则、贸易金融、多式联运等首创性、差异化改革探索,完善西部陆海新通道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与四川共同推动两地自贸区协同开放。推动两江新区高水平开发开放,持续完善果园港枢纽开放功能,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科技创新策源功能、高端产业引领功能。积极争取创建国家级经开区、综保区、保税物流中心等开放平台,推动开放平台布局与全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三是进一步推动外贸外资保稳提质。升级“百团千企”国际市场开拓行动,大力拓展以“一带一路”、RCEP国家为重点的国际市场,实施“渝车出海”计划,扩大“新三样”出口,大力发展跨境电商。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升汽摩、通机等优势产品出口,推动装备制造和大型成套设备出口,持续做强一般贸易,推动加工贸易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延伸。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推广“跨境电商+产业带”发展模式,深化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建设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促进服务贸易稳定增长。加大吸收利用外资力度,完善投资保护政策,积极引导外商投资先进制造业,力争实际使用外资增长10%。完善境外投资管理服务机制,鼓励市内有条件的企业以“一带一路”为重点“走出去”。
四是进一步提升国际交往能力。加快建设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构建以“一带一路”为重点的国际友好城市网络,支持越南、墨西哥来渝设立领事机构,推动澜湄旅游城市合作联盟总部尽快落地。高质量建设中希文明互鉴中心、中国南亚国家减贫与发展合作中心、西部陆海新通道智库联盟等特色对外交流平台,打造一批国际交往示范基地。高水平办好智博会、西洽会、陆海新通道国际合作论坛、中新金融峰会、“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等重要活动,策划举办2024重庆国际友好城市合作大会,积极争取更多高规格国际会议、赛事、活动在渝举办。筹备建设重庆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的国际会客厅。
(三)全力谋深做实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有形载体和有效抓手,奋力谱写美丽重庆建设新篇章。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准确把握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方式、节奏力度,努力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一是持续提升全域生态环境质量。全力建设美丽幸福河湖,全面完成长江、嘉陵江、乌江干流和重点支流入河排污口整治,确保长江干流水质稳定保持Ⅱ类,74个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不低于97.3%。加强细颗粒物(PM2.5)污染防治、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和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大力推进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减排,强化扬尘污染综合管控,确保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在320天以上。开展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开展典型污染地块土壤和地下水风险管控和修复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全市重点建设用地和受污染耕地的安全利用率分别达到100%、92%。高标准建设全域“无废城市”,加快推进工业固体废物、医疗废物等重点废物收运网络全覆盖,新创建“无废城市细胞”1000个。推进突出环境问题整改攻坚,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问题等序时整改率达到100%。
二是深入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深入打好三峡库区危岩地灾治理攻坚战,完成工程治理120处、避险搬迁24处,存量危岩除险清患率达90%。推进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力争“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35万亩、国家储备林营造林50万亩,实施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保护和修复工程,做好缙云山生态环境综合提升“后半篇文章”。实施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持续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调查与评估,加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修复。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政策,逐步提升水生生物多样性。构建外来物种风险评价和监管技术支撑体系,强化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管理。持续推进秀山、酉阳、城口锰污染整治。
三是深入实施绿色低碳转型行动。实施工业、农业、城乡建设、交通、能源和新基建等六大重点领域碳达峰行动计划。建立健全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开展全市碳排放普查试点,逐步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着力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先行先试,加快建立标准统一的生态产品总值核算体系。推动电力、钢铁、化工等重点行业开展节能降碳改造升级,深入实施制造业高质量绿色发展行动计划,积极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先进材料、清洁能源及储能等绿色新兴产业,开展低碳数字能源试点示范,新建绿色工厂50家、绿色园区5个。深化地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深入推进全域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推进气候投融资试点。
四是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推动城市建设绿色低碳转型,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建立健全分时电价、居民阶梯电价制度,引导用户节约用电、避峰用电。深入开展垃圾分类治理,坚持源头减量和分类处置并重,加快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和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建设,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2%。深入开展绿色生活创建,倡导绿色出行,推广节能低碳产品,加快推进“以竹代塑”。
五是强化区域协同融通。开展川渝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专项行动,统一毗邻地区区域污染天气应急启动标准和应对措施。深化川渝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协作,积极推进“六江”生态廊道建设。深化长江上游地区省际协商合作机制,严格落实川渝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管控制度,探索建立第二轮长江流域川渝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深化川渝长江流域、酉水河流域水环境协同治理,争取建立长江干流(渝鄂段)、乌江流域跨省市补偿机制。加强长江上游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强化川渝环境资源专业审判协作交流,支持重庆环境资源法庭建设。完善川渝生态环境保护检察协作机制,联合打击跨省域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
(四)全力打造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柱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推进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快构建产业大脑,培育壮大优质企业,强化关键项目招引,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一是不断壮大“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方面,深入推进产品品牌“向上”发展,推动重点整车企业加强闲置整车产能优化整合,加快车型更新换代步伐,推动燃油汽车产能向新能源汽车产能转换,完善充换电基础设施。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方面,巩固计算机、智能手机等优势产品制造优势,加强服务机器人、算力设备等新型智能终端产品培育,推动实施安意法半导体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先进材料方面,加快冶金、建材、化工等原材料工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轻合金、合成材料、纤维及复合材料等产业,加强新能源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材料、储能材料等产业培育。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方面,实施“整机+零部件”双提升行动,推动齿轮、轴承等装备基础件升级发展,加强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等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研发,推动布局低空经济发展。食品及农产品加工方面,进一步加强重庆火锅、重庆小面等品牌创建与推广,推动火锅产业高质量发展,广泛推进数字化改造,提升产品一致性与质量稳定性,形成更多“爆款”产品和高价值品牌产品。软件信息服务方面,着力推进“满天星”“启明星”“北斗星”协同发展,组织实施好“揭榜挂帅”,在工业软件、汽车软件、基础软件和信息安全等领域加快实现一批原创性重大成果突破,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超过4000亿元。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协同推进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和“新星”产业集群发展。加快建设8个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争取创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力争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26%。
二是提速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深化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出台重庆市构建优质高效服务业新体系政策措施,推动服务业品质化、数字化、融合化、绿色化、国际化发展。深入实施“智融惠畅”工程,建好西部金融中央法务区,着力提升金融与国家重大战略、现代产业体系融合发展水平,积极推动绿色金融、消费金融、普惠金融、产业金融等领域形成全国领先示范,优化金融支持制造业企业、中小微企业、科技型企业和民营企业政策,力争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7.5%、7.2%。加快全球设计之都建设,强化巴渝特色文化、工业遗产遗存、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利用,壮大全链条设计产业集群。全面推进科技研发服务、电子商务、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等其他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持续构建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完善城乡配送网络,推动物流降本增效。培育和发展本土龙头企业和服务品牌,强化规上企业培育和入统工作,推动更多经营主体升规入库。
三是加快建设数字经济创新发展高地。推动产业全面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速达到5%以上。实施国有企业“智改数转”专项行动,打造一批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示范标杆。梯度实施智能化改造,新组织开展1500家企业智能制造咨询诊断,新建5个未来工厂、10个智能工厂、100个数字化车间,打造5个行业产业大脑。夯实数字化转型基础支撑,提升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重庆)能级,新建3个“一链一网一平台”试点示范项目,保持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西部领先。探索开展公共数据运营,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培育一批数据商,打造一批数据典型应用场景,用数据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是大力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做大做强经营主体,实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示范工程,深化国有文化资本投资运营改革,壮大综合性文化企业集团,吸引国内外知名文化类总部企业布局,实现“全国文化企业30强”突破,力争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7%左右,建立重大文艺项目扶持和精品奖励资金。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本土民营文化企业。加快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深入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大力发展文创产业和新型媒体、科技影视、智慧广电、数字出版等新型业态,开办超高清电视频道,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数字文化产业集群,力争数字出版相关产业产值增长10%。深入推进文旅融合发展。高质量建设长江、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推动红岩文化公园二期项目建设,争创1—2个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持续发挥“大都市、大三峡、大武陵”旅游资源优势,加快建设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创建评定4A级以上精品景区10个以上。争创国家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吸引八方游客畅游重庆,力争接待过夜游客人次增长5%左右。
(五)全力构建“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着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坚持创新制胜,强化人才引领,全面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市首位战略,系统重塑市域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形成西部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一是加快构建四大科创高地的创新平台体系。围绕数智科技、生命健康、新材料、绿色低碳四大科创高地,高水平建设金凤实验室,按照“成熟一个、推进一个”原则有序推进重庆实验室建设。在信息技术、土木工程等领域创建全国重点实验室,围绕“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建设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推动建设高校前沿技术交叉研究院。打造创新平台基地,聚焦卫星互联网应用、轻金属等领域积极创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支持科研机构与科技领军企业融合发展,探索产业技术研究院多元发展模式,吸引国际一流高校院所、知名企业来渝发展。
二是加快构建“5+8”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大力建设基础学科中心等基础条件平台,支持长安汽车、中国星网、电科芯片等科技领军企业提升原始创新能力。聚焦重点产业加快技术攻关,加快实施人工智能、先进制造、汽车核心软件等13个重大(重点)科技专项,形成一批引领性技术成果、开发一批战略性产品。加快推动关键领域有组织科技创新机制改革,优化资源一体化配置,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提升科技攻关整体效能。
三是加快构建全周期全链条市场化的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加快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组建国家技术转移成渝中心,提质发展国家大学科技园和环大学创新生态圈,打造一批综合型科技企业孵化载体和特色科技企业孵化器。落实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激励政策,支持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建设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加快打造金凤、明月湖等未来产业科创园,推动一批科技成果在渝产业化,全市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800亿元。
四是加快构建高素质科技人才梯次引育体系。深化“渝跃行动”和新重庆引才计划,建好“渝才荟”数字平台,加强科技人才和卓越工程师培育聚集,办好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完善科技人才项目支持体系,争取国家“杰青”“优青”项目支持,实施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博士后科学基金、博士“直通车”等人才支持项目,大力培养优秀科学家、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示范团队,全市研发人员总量突破25万人。开展为青年人才和科技人才减负的专项行动,持续开展“四唯”清理行动,推行用人单位自主评价、薪酬贡献评价等市场化评价方式,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
五是加快构建协同高效、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体系。加快构建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健全高校、科研院所研发投入增长机制,完善企业扩大创新投入激励机制,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55%。强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推动“建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优质科创资源共用共享机制”“构建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大市场’衔接机制”等科技创新领域“三个一批”重大改革。做大重庆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促进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深化科技交流合作,做好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成果转化,加快建设“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
(六)着力扩大有效投资,持续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优化投资方向,提高投资效益,增强投资增长后劲,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一是全力扩大工业投资。强化工业投资“挑大梁”作用,开工涪陵华峰化工年产138万吨功能性新材料一体化产业链、九龙坡西南铝产能提升、丰都玻璃纤维及高性能复合材料智能制造产业基地等98个重点工业项目。加快推进安意法半导体、12英寸集成电路特色工艺线一期、厦门海辰西南智能制造中心等164个在建市级重点工业项目放量。实施新一轮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工程,积极引导汽车、电子、材料等领域头部企业带头开展技术改造,新实施技术改造项目1500个,力争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5%。以“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为重点,实施招大引强攻坚行动,瞄准链主龙头、关键补链企业,加强精准招商、专班招商、产业链招商,做好全流程全生命周期服务。抓好与央企签订协议落地落实,推进行业头部企业招商,提高招商引资质效,加大承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力度,加快推进一批中央企业在渝重大项目,力争签约100亿级项目30个、50亿级项目60个,招商项目资金到位额增长8%。办好渝西地区招商座谈会,更新发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投资机会清单,高质量举办2024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球投资推介会,深化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驻点招商,探索面向欧洲和东南亚等重点境外地区的驻点招商,争取更多外资项目落地。
二是分类促进基础设施投资。加快交通强市建设,促进渝万高铁、渝湘高铁提速放量,开工渝宜高铁、重庆都市圈环线铁路(合川至永川段)、重庆站改造等项目,力争高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分别突破1100公里、4500公里。有序推进城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轨道交通7号线、17号线以及城市路桥隧在建项目进度。加大水利投资,加快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跳蹬水库、藻渡水库、向阳水库等重大水利工程投资放量,新开工银河桥水库等一批水利项目。提速能源项目建设,加快哈密至重庆±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两江燃机二期以及綦江、丰都、奉节、云阳等抽水蓄能项目建设进度,新开工双槐电厂三期等项目,深度挖潜新能源开发、充放电配网、新型储能、页岩气勘探开发等领域投资。
三是吸引壮大民间投资。充分用足国家关于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政策,深入实施“支持民间投资发展27条政策措施”,常态化开展向民间资本滚动推介项目,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制造业、交通、城市建设、新型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建设,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盘活国有存量资产,推动民间投资(不含房地产)增长10%以上。聚焦国家“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国家重大战略以及全市“十四五”规划532项重大项目,将符合条件的民间投资项目滚动列入年度市级重点项目清单。发挥好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作用,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投融资渠道。推荐更多符合条件的民间投资项目发行基础设施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提升再投资能力。
四是着力优化房地产投资。落地落细房地产金融支持政策,满足开发企业合理融资需求,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合理做好土地出让,科学统筹建设用地的出让时序,强化规划赋能,提升市场吸引力。聚焦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深化项目储备,加快研究制定保障性住房、“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全力打好“两久”项目处置攻坚战,推动“久供未建”项目加快开工、“久建未完”项目加快复工,进一步释放投资实物量。
五是强化投资项目服务保障。抢抓中央加大支持地方投资力度机遇,谋划一大批项目,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做到“项目等资金”。加强资金资源要素统筹,全力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用好增发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央预算内投资等重点资金。编制2024年市级政府投资计划,强化资源要素配置,支持保障在建项目和符合条件的新开工项目。强化“银政企”对接,对符合条件的项目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确保合规融资。保障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优先保障市级以上重大项目建设用地需求。分类优化环评管理措施,做好环保审批要素支撑,支持低能耗高产出项目优先用能,推动“信用+承诺”办理,提高项目审批效率。围绕项目投资进度偏慢、重点节点工作滞后等问题,加强重大项目卡点难点问题解决,保障项目顺利实施。
(七)全力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更好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扩大服务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加快培育建设立足国内、辐射周边、面向世界的具有影响力美誉度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一是持续拓展特色消费场景。以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引领,加快建设解放碑—朝天门、观音桥等世界知名商圈,推进中央商务区、寸滩国际新城建设,打造中環万象城、陆海国际中心、磁器口古镇十二巷、紫薇路商业街、龙兴古镇等国际消费新地标。联动滨江岸线、后街支巷、楼宇天台、防空洞穴等山城特色,进一步丰富“江崖街洞天”特色消费新场景。持续抓好城市商圈、特色街区提档升级,持续指导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区、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商文旅体健融合发展城市试点示范。
二是持续释放重点领域消费潜力。认真落实恢复和扩大消费政策措施,围绕重点行业和重点商贸企业策划出台系列支持政策,继续引导激励区县发放消费券,提升市场消费预期。充分调动经营主体积极性,鼓励采取打折满减、换新补贴等方式,创新开展汽车、家电、家居惠民促销活动,稳住和扩大重点商品消费,提升汽车等大宗消费。提振房地产消费,优化公积金使用范围和方式,完善二手房交易等政策工具箱,增加高品质小区、避暑休闲、康养度假和配售型保障性住房供给。壮大健康、养老、托育等服务消费,培育文娱旅游、体育赛事等消费增长点,发展“银发经济”。挖潜农村消费,推动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完善乡镇电子商务、商贸设施和到村物流站点等乡村流通体系,开发景观农业、农耕体验等农文旅融合业态。
三是持续浓厚市场消费氛围。做靓“爱尚重庆·渝悦消费”特色名片,接续举办2024年“迎新”“赏春”“仲夏”“金秋”四季消费促进活动。高质量举办中国(重庆)国际消费节、不夜重庆生活节、火锅美食文化节等市级重点节庆活动,联动区县举办系列配套促销活动。构建线上和线下、商品和服务深度融合的消费市场体系,抓住“618”“双十一”等重要时间节点,实施直播带货行动计划,壮大电商网商主体载体,力争限上单位网络零售额增长10%以上。
四是持续做靓特色消费品牌。发挥重庆独特优势,做优做靓“不夜重庆”“火锅之都”“三峡旅游”“武陵康养”等特色消费品牌,增强“巴渝新消费”集聚吸附力。大力发展“四首经济”“潮经济”,集聚全球优质消费供给,新引进落地品质品牌首店300个。做优做强渝货精品,加强老字号传承振兴,提升重庆品牌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支持蕴含巴渝文化、展现工匠精神、承载山城记忆的主理人经济,打造“小而美”网红品牌,打造一刻钟社区便民生活圈。推广智慧商超、智慧市场、智慧餐厅等智能消费场景,促进绿色消费、数字消费,打造引领时尚消费和潮流生活的风向标。
(八)全力推动数字重庆建设面上突破,引领带动全面深化改革纵深发展。坚持以数字重庆建设引领全面深化改革,激发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一是推动数字重庆建设整体成势。优化“1361”整体构架,健全数字重庆建设制度基础,探索建立数字重庆标准规范体系,加强数字安全和网络安全治理,全方位提升城市发展能力、服务能力、治理能力。迭代升级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实施数据要素市场配置改革和私有云迁移攻坚行动,集成优化“渝快办”“渝快政”服务功能,“渝快办”上线2000项政务服务事项、500项高频事项、100个以上的便民利企服务应用。推进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部署落地落实,推动六大业务板块实战实效,实现水、电、气、讯、桥、隧、轨道等“一件事”多跨场景全市部署,拓展数字教育、数字医疗等民生领域应用场景,上线运行一批典型应用,提高利企便民服务水平。加力推进“141”基层智治体系建设,推动线上智治平台与线下“141”体系深度融合。
二是加快推动“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突破落地落实。聚焦国企改革攻坚突破,系统性谋划、精细化推进重点企业“止损治亏”,维护良好金融生态,深化国企“瘦身提质”,实质性推进一批国企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提高在市场竞争中“虎口夺食”的能力,确保市属国企重点风险基本处置完毕,区县国企债务风险化解取得明显成效,培育核心竞争力强的现代新国企。聚焦园区开发区改革攻坚突破,稳步推进开发区立法工作,进一步健全管理体制机制,完成园区开发区优化整合和机构压减,推动平台公司重组转型,探索投融资新模式新途径,提升市场化专业化运营水平,建立亩均效益综合评价体系,支持符合条件的市级开发区创建国家级开发区,提升招商引资质效,形成权责清晰、产业聚集和布局合理的园区开发区发展格局,实现规上制造业企业亩均税收增长4%以上。聚焦政企分离改革攻坚突破,强化政策支持引导,推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实现全覆盖监管,确保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所属企业全部完成“脱钩”,实现经营性国有资产100%集中统一监管。全力推动国有资产盘活,抓紧理清权属关系,坚持分类盘活,提升资产收益,确保国有资产盘活取得重大成果。
三是加快服务和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落实公平竞争审查机制,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持续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畅通劳动力自由流动渠道,健全资本市场制度,培育发展技术、数据要素市场,加快资源环境市场制度建设。强化品牌建设和标准引领,加快建设质量强市。持续清理妨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规章、规范性文件及其他政策措施,深入推进双城经济圈区域市场一体化。
(九)全力健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机制,全面增强经营主体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促进“两个健康”,全面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把重庆打造成为西部地区营商环境排头兵、内陆地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新高地、全国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的示范城市。
一是着力完善民营经济政策体系。认真落实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力争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6%以上,占全市经济比重达60%以上。强化助企惠企政策,积极推动2024年降成本工作。更大力度缓解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融资难题,推广跨境金融服务平台,帮助民营企业对外贸易防范风险、降低成本。深化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专项行动,保护各类经营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
二是强化优质经营主体梯度培育。实施制造业领军(链主)企业跨越发展鲲鹏行动计划,迭代升级民营企业“龙头引领”行动,大力培育链主企业和龙头企业,力争营收500亿元以上企业突破5家,推动更多本土企业进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持续助推企业上市,迭代升级企业上市“千里马”行动,确保拟上市企业后备库企业数量动态保有量1000家左右。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力争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分别突破8500家和6万家。实施中小企业梯度培育行动,新增经营主体50万户,力争新培育专精特新企业400家、单项冠军企业4家、“小巨人”企业30家。优化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形成汇聚技术、人才、需求等要素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资源池”。
三是着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积极迎接世行新一轮营商环境评估,深入推进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建设,持续提升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创新环境和要素保障环境。推动数字化变革赋能营商环境建设,持续深化“一网通办”改革,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合力攻坚,加快构建企业全场景新服务体系。持续破除影响各类经营主体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政策障碍和隐性壁垒。加强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重点领域制度保障,持续优化经常性涉企服务,引导水电气讯等公用企事业单位为经营主体提供安全、便捷、稳定和价格合理的服务。深化水、电等能源资源价格改革,制定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加快推进“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完善行政执法程序。持续打造“信用重庆”升级版,大力推广“信易贷”模式,健全公共信用评价体系,依法依规实施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
四是着力提高常态化“三服务”质效。建立健全市领导联系服务重点企业制度,优化“企业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实施“服务企业专员”制度。优化完善全市“1+41+N”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体系,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落实一批标志性措施。大力推动企业市场对接,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动态梳理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反映问题和意见建议,建立工作台账,实施清单管理,制度化推动问题解决。开展“高质量发展看民企”“红岩青商”等典型宣传,做响“新重庆·新渝商”品牌。
(十)全力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走好大城市带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推进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和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发展有机结合,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一是加快建设现代化都市区。出台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意见,支持中心城区率先承接国家重大改革和开放试点、优先布局国家级重大战略性项目,充分发挥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等平台引领作用,推动主城新区扩容提质,有序推进中心城区非核心功能向主城新区转移疏解。开展长江沿岸建筑风貌塑造和品质提升行动,高水平推进“两江四岸”岸线治理提升,有序实施嘉陵江生态长廊建设。开展“增绿添园”行动和立体绿化建设,构建山城公园体系,新增1000万平方米城市绿地,新增100个口袋公园。实施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开展城市路桥隧安全整治,推进燃气、供水等管道更新改造,新建、改造城镇污水管网1100公里。持续推进226个城市更新示范项目,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835个、4186万平方米,实施城中村和城市危旧房改造1.1万户。推进城市骨架路网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力争建成通车市郊铁路璧铜线。
二是“一县一策”推进山区库区高质量发展。支持渝东北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大三峡库区移民安稳致富、消落带综合治理和生态系统修复,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培育特色产业链群,做强三峡制造、三峡农家、大三峡旅游,积极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持续巩固提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成果。推动渝东南文旅融合、城乡协同,立足生态资源和民族特色,高标准建设大武陵旅游带,培育“千里乌江·百里画廊”等优质景区,丰富拓展文旅康养新业态,积极开展“武陵加工”品牌建设,加快培育地理标志农产品,因地制宜发展田园综合体等乡村新型产业融合模式。深化区县对口协同发展,推动主城协同区与山区库区土地、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协同高效配置,积极探索对口协同发展成本共担、收益共享机制。
三是扎实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深化“大走访大排查大整改”行动,迭代升级防止返贫立体监测网络体系,大力推广以工代赈方式,脱贫对象低收入组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精准抓好城口、巫溪、酉阳、彭水4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帮扶工作,深化推进鲁渝东西部协作,坚持将65%以上中央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提高重点地区“造血”能力。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制定印发《重庆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规划》,大力推动“四千行动”重点任务落地落实。培育壮大火锅食材、生态畜牧、粮油等千亿级生态特色产业链,加快“一主两辅”乡村产业培育,开展食品及农产品加工十佳园区和十佳企业评选活动,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增速与工业经济保持同步。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壮大旅游民宿、康养运动、文化创意等农文旅新业态,形成10条100亿级生态农业产业链。深入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提升行动,大力实施乡村人才振兴“五万计划”。强化农村基础设施“五网”建设,深化厕所、污水、垃圾“三个革命”,实施农村黑臭水体清零行动,推动城乡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促进乡村文化振兴,推动巴渝和美乡村建设,示范创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69个,巴渝和美乡村创建达标率达到30%。
四是深入推动城乡融合改革试验。加快推进以区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支持垫江、忠县、彭水开展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整合资源开展“小县大城”“强镇带村”试点,提升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小城镇服务“三农”能力。把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摆在突出位置,推进市民化集成改革,完善常住人口公共服务配置机制,推动20万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非户籍人口在城镇落户。扎实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深入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试点工作。深入推进强村富民综合改革,探索“强村公司”运行机制,开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等改革,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以上。深入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实施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工程,总结推广典型做法,“以点带面”引领市域城乡融合发展。
(十一)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
一是突出抓好就业增收。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实施“稳岗扩岗”就业容量拓展工程,提升就业质量,制定青年人才来渝留渝就业创业政策措施,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稳就业工作,城镇新增就业60万人以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实施“巴渝工匠”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工程,加大订单式培训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公共实训基地规划建设,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20万人次。深入实施重点群体创业推进行动,落实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政策,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5亿元。持续完善促进城乡居民增收政策措施,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计划,落实好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健全促进技术工人、中小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科研人员、农村居民、进城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公共服务人员、困难群体等重点人群收入合理增长机制,推动更多群体跨进中等收入群体行列。
二是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深入推进全民参保计划,促进重点群体应参尽参。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深化职工医保门诊共济改革,完善生育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扩大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基本建成“15分钟医保服务圈”。健全动态监测救助帮扶机制,加大残疾人、精神病人、特困人员、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等重点群体关爱保障力度,建立多层次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全面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优化完善工伤保险政策。加快解决新市民、青年人和工薪收入群体住房困难问题,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3万套(间)。完善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制度,及时调整低保、特困等社会救助保障标准。
三是积极提升“一老一幼”服务水平。完善生育支持政策,实施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持续提升托育服务能力,全市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3.7个、普惠托位占比达40%。推进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打造一批“渝好空间”。深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综合创新试点,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推进多层次多元化、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公办养老机构规划布局,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和兜底性养老服务,推动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质增效,积极发展老年日托和助餐服务,推进社区老年食堂建设。开展支持经济困难失能老人集中照护服务,做好城乡特困人员集中供养工作,研究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完善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制度,推动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新增普惠性养老机构30家,完成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1万户。
四是持续补齐公共服务短板。促进教育更加优质公平,学前教育普惠率巩固在90%以上,加快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县、新增城镇义务教育学位3万个、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在95.5%以上,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实施好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巩固在98.5%以上,大力实施职业教育“双高”“双优”领航计划,深入实施高等教育突破跃升行动。加快特殊教育体系建设,全面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加强专门教育工作,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深入实施健康中国重庆行动,加快建设国家和市级区域医疗中心,稳步推进公共卫生能力提升行动,构建市—区域—区县—基层四级重大疫情分层分级分类医疗救治体系。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八大工程,推进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建设。完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加强精神卫生中心标准化建设。打造“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实施城市体育公园和全民健身步道“双百”工程。滚动实施2024年15件重点民生实事。积极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坚决打击哄抬物价行为。保障好政府为公共利益组织实施的扶贫搬迁、保障性安居工程及成片开发建设所需用地。
(十二)全力打好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攻坚战,轻装上阵推动高质量发展。迭代风险闭环管控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一是全力防范化解财政、金融、房地产等重点领域风险。千方百计挖潜增收,力争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587亿元。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加强常态化债务风险监测预警,持续优化政府债务结构,降低全市综合债务率。加强房地产领域制度供给和政策供给,更大力度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深入推进“保交楼”收官行动,基本完成保交楼任务。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实现金融监管全覆盖,建设地方金融综合监管平台二期,依法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力争非法集资案件陈案化解率85%以上。
二是全力保障粮食能源安全。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强化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有效防止“非粮化”,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200万亩。实施“稳粮扩油”工程,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达到3012万亩、108.1亿公斤以上,夯实稳产保供基础。推进《重庆市粮食安全保障条例》立法进程,严格落实地方粮食储备管理制度。持续推进中储粮集团160万吨粮食仓储物流项目,持续推进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加强政策性粮食库存检查、粮食购销定期巡查及各项专项检查督查,强化违法违规问题案件查办。强化能源保障形势研判,加快跨省能源通道、市内电源、页岩气产能、能源储备能力建设,天然气产量达到170亿立方米。加大运行调节力度,全力扩大市内生产和拓展市外资源,保障电力供应稳定。
三是全力推进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工作。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强化道路运输、建设施工、危险化学品、工贸、燃气、文化旅游等行业领域安全管理,全市各类生产安全亡人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均下降3%,坚决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推进安全与保险互动合作,加强事前预防服务。持续抓好极端灾害天气应对,做好森林火灾、山洪、城市内涝等灾害防控处置工作。持续优化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大力推进应急管理数字化改革,加强风险监测预警,常态化开展演练培训,大力提升风险和突发事件防范处置能力。
四是全力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新重庆新实践,打好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处置攻坚战,全力防控社会稳定风险。坚持党建统领基层治理,健全城乡社区基层治理体系,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工作机制。推进信访问题源头治理、信访突出问题化解攻坚,特别是房地产开发建设、劳资社保等重点领域信访案件化解。健全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依法严惩网络诈骗、跨境赌博等突出违法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