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ontributor.advisor康韻梅
dc.contributor.authorYu-Chuan Changen
dc.contributor.author張宇荃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6-08T03:01:18Z-
dc.date.copyright2017-07-27
dc.date.issued2017
dc.date.submitted2017-07-21
dc.identifier.citation一、 傳統文獻
周‧佚名著,裴普賢評注,《詩經評注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82)
西漢‧毛亨傳,鄭玄箋,孔穎達疏,《毛詩正義》,(台北:藝文出版社,1955)
西漢‧公羊壽傳,何休解詁,徐彥疏,《公羊傳注疏》,(台北:藝文出版社,1955)
西漢‧司馬遷著,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台北:大安出版社,2000)
西漢‧劉向,《列女傳》,(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西漢‧劉向:《列仙傳》,(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東漢‧王充,《論衡》,(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
東漢‧趙曄,《吳越春秋》,(台北:三民書局,1996)
東漢‧班固,《漢武帝內傳》,(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東漢‧班固,《漢武故事》,(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東漢‧王逸,《楚辭章句》,(台北:金楓出版社,1997)
東漢‧崔寔,《四民月令》,(台北:藝文印書館,1970)
東漢‧曹植著,黃節註,葉菊生校訂,《曹子建詩註》,(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73)
西晉‧張華,《博物志》,(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西晉‧周處,《風土記》,(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西晉‧郭璞注,《山海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西晉‧郭璞注,《穆天子傳》,(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西晉‧王嘉,《拾遺記》,(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東晉‧葛洪,《枕中書》,(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東晉‧干寶,《搜神記》,(台北:木鐸出版社,1985)
東晉‧陶淵明,《搜神後記》,(台北:木鐸出版社,1985)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台北:漢京文化,1983)
梁‧宗懔:《荊楚歲時記》,(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梁‧吳均,《續齊諧記》,(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唐‧房玄齡等,《晉書》,(瀋陽:遼海出版社,2000)
唐‧劉餗,《隋唐嘉話》,(北京:中華書局,1979)
唐‧孫棨,《北里志》,(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五代‧劉昫等撰,《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85)
五代‧孫光憲,《北夢瑣言》,(台北:源流出版社,1983)
北宋‧李昉,《太平御覽》,(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北宋‧李昉等編,張國風會校,《太平廣記會校》(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年11月)
北宋‧歐陽修、宋祁等,《新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85)
南宋‧趙彥衛,《雲麓漫鈔》,(北京:中華書局,1996)
南宋‧朱熹,《楚辭集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4)
南宋‧羅泌,《路史》,(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83)
元‧辛文房撰,周紹良箋證,《唐才子傳箋證》(北京:中華書局,2010)
明‧馮應京等,《月令廣義‧七月令》,(台南:莊嚴文化事業,1996)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台北:三民書局,2012)
清‧王夫之,《讀通鑒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
清‧洪亮吉,《春秋左傳詁》,(北京:中華書局,1987)
清‧張澍輯,《世本》,(台北:聯經出版社,1976)
清‧廖平,《穀梁古義疏》,(北京:中華書局,2012)
清‧孫詒讓注,《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2月第1版)
二、 近人專著
王小盾,《原始信仰和中國古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王孝廉,《神話與小說》,(台北:時報文化,1986)
王國良,《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
朱迪光,《信仰‧母題‧敘事:中國古典小說新探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吳士余,《中國古典小說的文學敘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宋德熹,《唐史識小─社會與文化的探索》,(台北:稻香出版社,2009)
李時人、詹緒左,《遊仙窟校注》,(北京:中華書局出版,2010)
李宗為,《唐人傳奇》,(北京:中華書局,2003)
李劍國,《唐五代傳奇集》,(北京:中華書局,2015)
李豐楙,《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6)
李鵬飛,《唐代非寫實小說之類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袁珂,《中國古代神話》,(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
高世瑜,《唐代婦女》,(陝西:三秦出版社,2011)
康韻梅,《唐代小說承衍的敘事研究》,(台北:里仁書局,2005)。
程毅中,《古體小說論要》,(北京:華齡出版社,2009)
黃東陽,《世俗的神聖──古典小說中的宗教及文化論述》,(台北:台灣學生,2011)
聞一多,《聞一多全集》,(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劉守華,《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劉燕萍,《神話‧仙話‧鬼話─古典小說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樂蘅軍,《意志與命運─中國古典小說世界觀綜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
鄭志明,《宗教神話與崇拜的起源》,(台北:大元書局,2005)
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33)
鄭毓瑜,《性別與家國─漢晉辭賦的楚騷論述》,(台北:里仁書局,2000)
魯迅,《古小說鈎沉》,(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3)
顏廷亮,《敦煌文學概論》,(甘肅:甘肅人民出版社,1993)
蘇雪林,《玉溪詩迷》,(臺北:商務印書館,1928)
三、 外文譯作
[日]小南一郎著,孫昌武譯,《中國的神話與古小說》,(北京:中華書局,1993)
[日]內山知也著,查屏求編,《隋唐小說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
[法]西蒙娜‧德‧波伏瓦(Simone de Beauvoir)著,鄭克魯譯,《第二性》,(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
[美]薛愛華(Edward H. Schafer)著,吳玉貴譯,《唐代的外來文明》,(陝西: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美]薛愛華(Edward H. Schafer)著,程章燦譯,葉蕾蕾校,《神女:唐代文學中的龍女與雨女》,(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
[奧]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高覺敷譯,《精神分析引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年)
[奧]弗洛伊德著,車文博主編,《佛洛伊德文集第四卷》,(長春:長春出版社,1998)
四、 學位論文
金翠,《高唐神女形象研究》,(瀋陽:瀋陽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2)
沈沂潁,《唐人小說中妓女故事之研究》,(台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高飛,《唐代小說中的神女形象研究》,(遼寧:遼寧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2)。
魯瑞菁,《〈高唐賦〉的民俗底蘊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
五、 期刊論文與論文集論文
方中政,〈神女賦的流變及其特點初探〉,《大理學院學報》,2010年,第5期,頁48-51。
白崇人,〈試論神話與原始宗教的關係〉,《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81年第2期,頁73-79。
向承彥、黃權生,〈巫山神女文化溯源與解讀〉,《三峽文化研究》2010年第5期,頁14-19。
江林,〈冥婚考述〉,《湖南大學學報》,2000年,第1期,頁38-43。
吳廣平,〈宋玉〈神女賦〉夢主考辨〉,《雲夢月刊》,2005年,第2期,頁42-46。
李永平,〈西王母流變史的文化闡釋〉,《西安石油學院學報》,2000 年,第4期,頁82-86。
李立,〈後《九歌》時代的〈神女賦〉─在繼承與背叛中基於理性與道德的文學感知〉,《湖北大學學報》,2006年,第4期,頁432-435。
李定廣、徐可超,〈論中國文人的巫山神女情結〉,《復旦學報》,2002年,第5期,頁112-117。
李青,〈「狎邪」與「大雅」—晏幾道詞對宋玉《高唐》、《神女》原初意義的回歸〉,《湖北第二師範學院學報》,2009年,第6期,頁1-25。
李建中,〈神女與寡婦—對魏晉文學中兩類女性形象的文化審視〉,《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2年,第2期,頁73-77。
李景江,〈論半人半獸的心理根源〉,《民族文學研究》,1987年,第5期,頁67-72。
李錦山,〈史前生殖崇拜及其信仰〉,《中原文物》,2004年,第2期,頁31-39。
沈明泓,〈原始社會時期人類性與生殖崇拜的心理透視〉,《中國性科學》,2008年第2期,頁35-37。
辛學飛,〈從紅山文化早期的蛙崇拜看人類早期的生殖崇拜〉,《赤峰學院學報》,2015年,第10期,頁6-8。
妹尾達彥,〈胡人與漢人──「異人買寶譚」與漢人認識之變遷〉,《空間與文化場域:空間之意象、實踐與社會的生產》(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9),頁107-134。
林珊妏,〈越南后土夫人故事及其相關信仰研究〉,《臺東大學人文學報》,2012年,第1期,頁1-35。
林涓、張偉然,〈巫山神女:一種文學意象的地理淵源),《文學遺產》,2004年,第2期,頁20-27。
祁國宏,〈唐詩對宋玉的接受論析〉,《東方論壇》,2006年,第6期,頁35-39。
姚平,〈論唐代的冥婚及其形成的原因〉,《學術月刊》,2003年,第7期,頁68-74。
姚彥琳,〈中國冥婚習俗研究綜述〉,《民俗研究》,2016年,第1期,頁60-71。
施芳雅,〈西王母故事的衍變〉,《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79)
胡蔚,〈道教的清修觀與文人的白日夢—唐五代道書與文人創作中女仙形象之差異及原因〉,《四川大學學報》,2006年,第5期,頁112-116。
胡繼瓊,〈從女神到天仙─略論古代神話中神女形貌的變化〉,《貴州社會科學》,2008年,第7期,頁54-57。
胥洪泉,〈〈高唐賦〉、〈神女賦〉影響略論〉,《西南師範大學學報》,1999年,第3期,頁89-93。
徐國榮,〈漢魏豔情賦對高唐神女傳說的承繼與變異〉,《文藝研究》,2009年,第11期,頁46-53。
徐鳳霞,〈試析唐傳奇中「仙妓合流」現象的歷史原因〉,《錦州師範學院學報》,2003 年,第4 期,頁37-38。
荀波,〈從兩類「仙凡戀情」故事看道教世俗化對通俗小說的影響〉,《宗教學研究》,2004年,第3期,頁57-63。
馬世年、李城瑤,〈〈高唐〉、〈神女〉主旨新探─兼論宋玉作品中的娛君問題〉,《詩賦研究》,2010年,第5期,頁27-31。
屠武周,〈半人半獸的實質和起源新解〉,《社科訊息》,1989年,第4期,頁21-25。
康韻梅,〈遊/文章窟/神仙窟——遊仙窟敘事文體探析〉,《林文月先生學術成就與薪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大學,2013),頁289-299。
張君,〈論高唐神女的原型與神性〉,《文藝研究》,1992年,第3期,頁123-134
曹存有,〈神女浪漫愛情文學之分析─屈原《九歌》〉,《赤峰學院學報》,2009年,第3期,頁46-54。
梅蘭,〈試析巴赫金對作者主人公關係的兩種評價─兼論巴赫金複調理論的侷限性〉,《外國文學研究》,2001年,第3期,頁1-7。
連鎮標,〈巫山神女故事的起源及演變〉,《世界宗教研究》,2001年,第4期,頁106-116。
郭建勛,〈論漢魏六朝「神女─美女」系列辭賦的象徵性〉,《湖南大學學報》,2002年,第5期,頁66-70。
郭海文、余炳毛,〈《太平廣記》女仙形象分析〉,《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學報》2003年,第3期,頁39-42。
陳玨,〈中唐傳奇文「辨體」─從「陳寅恪命題」出發〉,《漢學研究》,第25卷,第2期,2007年,頁75-100。
陳夢家,〈高禖郊社祖廟通考——釋《高唐賦》〉,《清華學報》,1937年,第12卷,第3期,頁445-447。
彭安湘,〈高唐神女原型研究綜述〉,《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7 年,第2期,頁57-60。
程毅中,〈唐人小說中的「詩筆」與「詩文小說」的興衰〉,《文學遺產》,2007年,第6期,頁32-34。
程毅中,〈關於變文的幾點探索〉,《程毅中文存續編》,(北京:中華書局,2010),頁57-120。
馮和一、胡杰,〈牛郎織女神話與孝子董永的整合文化意義〉,《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07年,第2期,頁76-77。
黃奕珍,〈從「聖婚」觀點看楚懷王與巫山神女的關係〉,《中國文學研究》,1994年,第8期,頁197-212。
黃景春,〈論我國冥婚的歷史、現狀及根源——兼與姚平教授商榷唐代冥婚問題〉,《民間文化論壇》,2005年,第5期,頁97-103。
楊清媚,〈唐人小說中的女性及唐代士人心態分析〉,《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3年,第2期,頁192-197。
楊琳,〈巫山神女原型新探〉,《文藝研究》, 1993年,第4期,頁56-62。
詹丹,〈仙妓合流現象探因〉,《中國古代小說與宗教》,(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頁79-106。
熊明,〈略論唐代人神情戀故事範型的因襲與新變〉,《遼寧大學學報》,2010年,第5期,頁77-81。
熊篤,〈宋玉賦中巫山神女的文學史地位與影響〉,《西南師範大學學報》,2006年,第1期,頁168-172。
褚斌傑,〈宋玉〈高唐〉〈神女〉二賦的主旨及藝術探微〉,《北京大學學報》,1995年,第1期,頁93-99。
趙沛霖,〈〈高唐賦〉〈神女賦〉的神女形象和主題思想〉,《社會科學戰線》,2005年,第6期,頁91-95。
趙逵夫,〈漢水與西、禮兩縣的乞巧習俗〉,《西北師大學報》,2005年,第6期,頁83-88。
趙豔喜,〈嫋娜多姿與悲憫情懷—試論魏晉南北朝賦中的女性形象〉,《天府新論》,2006年,第2期,頁155-158。
鄭芷芸,〈「牛郎織女」與「孝子董永」故事合流之探討〉,《臺灣民俗藝術彙刊》,第3卷,第3期,2006年,頁124-137。
魯瑞菁,〈高唐神女傳說之再析──一個冥婚習俗觀點的考察〉,《雲夢學刊》2008年,第2期,頁38 -47。
黎鴻鑫,〈唐人小說中的巫山神女情節〉,《語文學刊》,2010年,第2期,頁41-43。
蕭兵,〈《楚辭》與聖婚儀式〉,《興大中文學報》,2008年,第23期增刊,頁1-8。
錢玉趾,〈巫山神女與屈原山鬼的關係〉,《三峽大學學報》,2008年,第2期,頁5-8。
鮑恩洋,〈目欲其顏、心顧其意─漢魏六朝神女─美女系列辭賦論略〉,《欽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第1期,頁82-85。
謝聰輝,〈瑤姬神話傳說與人神之戀〉,《國立編譯館館刊》,的23卷,第1期,1994年,頁1-28。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20742-
dc.description.abstract「神女」是指具有神異特質的女性,她們的原始身分包含了女神、女仙,神是指不同於人類的威靈,一種絕對超越的存在;仙則是人類所化,透過服食、修煉而擁有不死之身與超越能力者。當女神、女仙進入文學書寫之後,相較於她們的神聖性質,作者有時更注重她們的女性身分,使得「女神」、「女仙」成為「神女」,而這種著重於女性身分的書寫也就是「神女書寫」。神女書寫與女神、女仙書寫不同,若作家著重其神、仙身分,關注她們如何賜福降禍,或是幫助凡人羽化登仙,是為女神、女仙書寫;神女書寫則著重於女性的性別角色,包括女性的生殖功能、社會功能。自神女進入男性文人筆下,縹緲美麗的神女形象就一直寄託著文人的理想,屈宋的辭賦以至魏晉六朝的文人賦都是典型的代表,歷來也有不少學者關注此一現象,因此學界對周秦漢魏以來神女書寫中寓意的研究層出不窮。筆者肯認周秦漢魏時代神女書寫的內在蘊含豐厚,但亦反思神女書寫的源流是否真至唐代就嘎然而止,或是僅僅侷限於辭賦一脈的作品裡;在辭賦之外,從民間汲取養分的小說是否與辭賦中的神女書寫互相影響,甚至共同對後世作品產生影響?因此筆者欲以唐代小說的神女書寫為研究中心,探討繼承了前代辭賦與小說等多重脈絡的唐代小說在神女書寫上的表現。
本文的第一章檢視今日學界研究神女書寫的現況,並指出唐代小說神女書寫的地位和價值;第二章探討唐代小說神女書寫的源頭;第三章全面梳理唐代神女書寫小說文本,並整理出三大類型及其子類;第四章探討唐代神女書寫小說的敘事藝術;第五章探討其中的內在意蘊,經過本文的研究,唐代小說的神女書寫頗有可觀之處。它繼承前代包含神話、辭賦、小說在內的多重源頭,因此具有豐富多元的內容。它最遠的源頭來自遠古的神話和宗教儀式,兩者不但塑造了女神的雛型,也奠定了人神遇合成為神女書寫最基本的模式,原始女神的面貌隨著從「女神書寫」轉為「神女書寫」,也一步步被改造、美化,但人神遇合的基本模式卻源遠流長,在後世仍是神女書寫最主要的內容。周秦漢魏的文人辭賦確立神女書寫在文人筆下成為寄託政治理想的工具,並從其旁支發展出止欲的道德意義,而文人賦予神女書寫的內在意蘊以及文人敘事的華美風格都影響了唐代小說神女書寫的創作。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則提供唐代小說神女書寫的多元素材,民間的巫教信仰為神女書寫注入新的活水,也使唐代小說作者有大量的題材可供揮灑運用。唐代小說的神女書寫既然有各種來源,遂導致其在內容與敘事藝術上都有多姿的展現。
唐代小說在類型上,可以分成「神女主導人神遇/合」、「神祇嫁女」、「凡人男子遇神女」三大類型以及其子類,而這三大類型都共同突顯了「神女能為凡人帶來什麼」以及「凡人為何能吸引神女」兩大主題;在這些故事中,神女都能為凡人男子帶來物質的補償或是色慾的滿足,而當中對凡人男子秀異特質的反覆書寫更彰顯男主人公的卓爾不群,這些描寫都投射了唐代士人的理想。在第三類「凡人男子遇神女」這一類型中更強調凡人男子的主動性,反映唐人不但藉由神女書寫投射他們的理想,更表現對理想的積極追求。除此之外,神女書寫同時也展現了唐小說的時代特色,表現了高超的虛構藝術。敘事結構上核心事件以及衛星事件的增多導致唐小說「敘事宛轉」的藝術效果,而行文的複沓形式則能夠醞釀文本的氛圍,達到強化的作用,此外更透過敘事者的層層包裹,建構文本中包含了「說者」、「聞者」、「記者」三個層次的特殊結構。在情節安排上,除了魯迅所指出的「首尾」與「波瀾」外,唐小說作者也善於埋下伏筆,以及藉由特定的事物或概念貫串全文,使文本的情節結合得更加緊密。在人物塑造上,唐代神女書寫小說對人物的外在形貌及內心刻劃都有較前代作品更加細膩的表現,詩歌的滲入也成為一大特色。在景物描寫方面,唐人以神奇想像構築虛幻的仙境場景,同時以精細筆法使虛幻世界彷彿若真;當中駢文的使用,更展現文人煉字為工的藝術技巧,以及逞材炫技的意圖。
然而若撥開文人華麗的咳珠唾玉,直指文本的核心意蘊,在豐富多元的題材以及高超的敘事藝術之下,唐代神女書寫小說中實則隱含了當時士人的理想。唐代士人透過塑造「神女」這一角色,並讓她們擔負現實中女性的任務,來實現自己在現實人生中無法踐遂的渴望,透過神女書寫來暗喻內心的寄託,當中最明顯的幾個元素是「神仙」、「富貴」、「美色」三種人之大欲。這反映的是文人透過書寫填補現實生活中的缺憾,因此唐代以神女書寫為題材的小說中處處可見美化後的情慾以及富貴生活;而部分文本在結尾對神仙主題的回歸與強調,彰顯某些文人仍追求最終的精神超越。於此意義上,在關注唐代神女書寫的時候,表面的富麗文藻及多元類型固然值得注意,然而更重要的是,士人藉由優美的文辭構築夢幻的世界、理想的對象,藉由虛幻的神女書寫滿足再真實不過的慾望,反映出唐代小說的神女書寫對周秦漢魏一脈相承的文人神女書寫之承繼,也是它核心蘊含之所在。zh_TW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08T03:01:18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6-R02121010-1.pdf: 5542403 bytes, checksum: ee7ebbf5cf334b12c353425f169fa06f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7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文獻檢討…………………………………………………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22
第二章 唐前的神女書寫………………………………………………………….29
第一節 神女雛形的建構:神話與宗教……………………………………..31
第二節 文人神女書寫傳統的確立:神女賦系列…………………………..66
第三節 神女書寫的新載體:漢魏六朝志怪小說…………………………..80
第三章 唐代傳奇神女書寫的類型…………………………………………..95
第一節 神女主導人神遇/合……………………………………………….100
第二節 神祇嫁女……………………………………………………………128
第三節 凡人男子遇神女…………………………. ………………………..131
第四章 唐代傳奇神女書寫的敘述藝術……………………………………..159
第一節 敘事結構...….…………………………………….………...………160
第二節 情節安排...….…………………………………….………...………185
第三節 人物塑造...….…………………………………….………...………203
第四節 景物描寫...….…………………………………….………...………224
第五章 唐代傳奇神女書寫的撰作意蘊……………………………………..239
第一節 欲望的反映………………………………………………...………240
第二節 欲望的昇華……………………...…………….……………………257
第六章 結論……………………...…………….………………………………...267
參考文獻…………………………………………………………………….……..271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唐代傳奇神女書寫研究─以人神遇/合為考察中心zh_TW
dc.titleThe Discourse of Divine Woman in Tang Novel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05-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王國良,黃東陽
dc.subject.keyword神女書寫,人神遇合,敘事,非寫實,士人心理,zh_TW
dc.subject.keywordTang,novel,Divine Woman,Goddess,narrative,en
dc.relation.page279
dc.identifier.doi10.6342/NTU201701811
dc.rights.note未授權
dc.date.accepted2017-07-24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文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中國文學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
中國文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大小格式
ntu-106-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5.41 MBAdobe 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