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成本打造定点式+流动式睦邻互助点。结合农村“远、散、弱”特点和老人实际需求,南岸区打造定点式养老互助点21个,以放牛村为试点,依托乡村长廊、公园、村民院坝就近就便打造老人身边的流动式睦邻养老空间5个,引导老人自主设计进行互助点氛围营造。在互助点实施“颐食无忧”“颐享健康”“颐乐融融”“颐急相助”“颐居养老”五项品牌服务,开展生日会、互助菜园、健康义诊、茶话会、智慧养老活动200余场,服务5000人次。
熟人环境培养睦邻互助员。探索搭建起一支多方参与的关爱志愿服务队伍,按照邻里互助、亲友互助、志愿互助等多种模式,发展“睦邻互助”农村养老非正式照料体系。在遵循自愿的前提下,由本村民小组身体好、年龄相对小、与互助对象距离在步行时间15分钟以内,能够对手机进行必要的操作的“年轻”老人与身体差、年龄大、有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老人按照1:5的比例配齐结对帮助,达到互助养老的效果。同时,针对睦邻互助员通过“线上+线下”、“实操+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志愿服务技能提升、宣传拍摄技能提升等培训20余场,培育睦邻互助员120余名。
老少聚力提供睦邻互助“五助”服务。建立高校大学生联盟,引入重庆工商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10余所高校师资力量和百余名睦邻互助员,针对老人精神慰藉、居家安全、文化娱乐等多元化需求开展探视服务、问候服务、居家服务、应急服务、转介服务等“五助”服务3000余次,并制定“动态健康检测卡片”,从自理能力评估、血压血糖脉搏健康监测、失智筛查等方面全方位为老人提供监测健康服务。
因地制宜整合周边资源满足需求供给。走访南山街道40余家民宿、景区、养老机构,建立乡村共助资源网络,初步设计集聚医、食、住、行于一体的乡村资源手册。结合资源手册内容对老人需求和资源供给实施精准分类,从传统的“服务供给 - 农村老人需求”倒置式供给思维,转变为 “农村老人养老需求—服务资源整合—互助养老—有效供给”的整合式动态供给思路,通过优化养老资源结构,提升服务内容与供给方式的匹配性,不断增强农村老人互助养老服务的获得感、满足感。联合周边景区、民宿,参与开展项目服务10余次,整合医疗资源、社会爱心企业联合开展养老服务300余次。
培养乡村“养老代言人”开展直播聚合力。挖掘放牛村村干部和本土村民3名进行“主播”培养,打造“乐在南山”直播间,通过探店景区、民宿、养老机构和直播睦邻互助点养老服务的形式,推广乡村旅游、文化、特产,助力乡村振兴和养老事业发展。目前,已开展养老直播6次。
撬动社会慈善资源多元吸纳资金。依托抖音、支付宝等平台上线困难老人关爱项目,积极动员社会爱心企业、商家募捐资金10万余元关爱农村老人,为老人提供生活物资包、健康筛查包等300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