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管理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Apr.

28

灼见(微信号:penetratingview)

只有真正地担起责任,才算找到了自己。


作者 | 书单君

来源 | 书单 (BookSelection)


最近有一个新发现:


很多和我差不多大的朋友,开始把业余的时间精力投入到健身、高尔夫、滑雪、养花、外语这些兴趣爱好中去了。


有个在学画画的朋友也告诉我,他们班上的同学,几乎都是有家有口的中年人。


过了30岁,为什么大家都开始“好好学习”了?


01

30岁,我突然打算为一件“没用”的事努力


有时候,成熟和年龄真的没有任何关系,反倒是在经历一些挫折后,一个瞬间,突然开了窍。即使还不太明白自己究竟要什么,但起码生活有了新的方向,而从前的那些困扰也会消失不见。


32 岁的路一本来已经买好了机票,准备今年带女朋友回老家一起见父母。可就在临近春节的时候,女友却突然打来电话提出分手,已经连续半个月加班的他整个人都懵了。


分手的理由,和之前的几段失败的感情一样, “因为你不够有趣”


这让路一很困惑,究竟她们所说的“有趣”是什么意思,“难道更重要的不是努力赚钱为两个人的生活和未来奋斗么?”


大学毕业后的10年北漂生活里,路一一直全身心地扎在工作里。所有的时间几乎都被出差、开会、应酬占据得满满当当。


有时候女朋友要求一起逛街,他都累得直接拒绝:“周末好不容易休息,我只想躺着。”



忙碌拼命的收获,就是银行卡里的账户余额不断上涨,住处从最初每月1200元的小隔间变成了现在9600元月租的loft。


难得休息的时候,他最喜欢在网上疯狂地报复性购物,因为 “花钱是特别减压的事情”。名牌包、香水、3C 产品 ……虽然大部分东西用过一两次,就放在阳台吃灰了。


虽然在职场上混得风生水起,生活质量看起来在不断提升,但他的几段感情却始终不像事业那么顺遂。恋爱谈得断断续续,几乎每次被甩,女朋友都认为路一不够浪漫,生活里除了工作就是工作。


“太没趣了,还不如跟个机器恋爱。”这是他听到最多的抱怨。


他自己也觉得,“可能就是太忙了,有时候顾不上别人”。但是又固执地笃信,只有努力赚钱才能让生活更好,让两个人都幸福:“我这么拼,她一定能理解”。


可没想到,他自以为的“拼命”,最后还是输了。


“你是一个很无聊的人。”

“什么?”

“你有最想做的事情吗?”

“我最想天上掉钱的时候只有我知道,怎么了?”

“你如果闭上眼,想象 10 年后的自己,最期待出现什么画面?”

“想不出来。”


挂掉最后一通电话,女友走了。但她提的问题,却留在了路一心里。



“其实不用想,那个画面我一直都有,就是我坐在一个有阳光洒进来的乱糟糟的房间里画画。 只是我觉得太不实际了,就懒得告诉她。”


最近和团队里新来的下属聊天时,他分享了那个有阳光晒进来乱糟糟的画面。那个年轻女生一脸陶醉地说:“真想过那样的生活,想想就美好。”


路一愣了一下,觉得心里有什么东西在轻轻地动摇,抖落一地灰尘。


像从大梦中醒来一样,他跟公司请了一天假,卖掉了摆在阳台上的那些闲置品,买了最贵的画笔、颜料、全套数位板,在网上报了在线学插画的课程。


他对待画画的态度,如同对待工作那样勤恳。每周三次授课,下课后的第二天都会准时交作业。他的朋友圈也不再晒那些昂贵的数码产品,而是自己周末去看的艺术展,常常一整天都泡在美术馆里,有时候就坐在地上,认真临摹学习。


“突然觉得好充实啊,画画的时候,整个人都松弛下来,像进入了另一个时空里。


甚至工作的效率也更高了。“其实根本没有那么累,现在的状态更好,劳逸结合。”



有一天,路一没忍住,偷偷翻了翻前任的微博,发现她几乎隔一天就会发一张手工毛毡的人偶图。


路一也默默给自己定了个“百人计划”:在 35 岁之前画够 100 人。


“也不知道为什么,就觉得以前让她受委屈了,挺不好意思的。


02

30岁以后,兴趣才是最好的舒适圈


有的人被生活拖拽着前行,一路上不敢面对自己的渴望,也错过了很多美好,比如路一。


也有人投入的事情太多,看似忙忙碌碌,挑战自己,最后才发现,只有真正的兴趣,才是人生最舒服的姿势。


比如 蔚蔚


直到33岁,一直以“钢铁人”自称的她,才突然觉得生活变得柔软了。


大学毕业,她就进了全国最好的电视台做剪辑师,亲手剪出了很多现象级的综艺节目,被同行尊称为“神剪手蔚姐”。


但电视人熬夜是家常便饭,而且剪辑又是一门比较枯燥和劳神的工作。 27岁时,她生了一场重病,治疗时注射了大量激素,身材胖了不止一圈,大把掉头发。


身体垮了,蔚蔚开始反思: 一切忙碌和光彩都很不值,自己耗尽心血其实是一种无法实现自我价值的重复。



于是,休养了大半年,笃信着“脱离舒适圈”哲学的蔚蔚,放弃了重回台里,决定离职和朋友一起去创业,“寻找更有价值的自己”。


她依然是那个以一贯的冲劲全力以赴的“钢铁人”:独自背着摄影机上雪山,被拍摄对象恐吓也丝毫不畏惧。几年过去,公司越做越大,过了30岁的她也从剪辑师进化成能写能导能出镜的全能制作人,手底下管着几十人的团队,看起来真的更成功了。


可渐渐地,她发现自己变得越来越急功近利,容易情绪失控,老朋友慢慢也疏于来往,只剩利益相关的工作伙伴。


她成了一只刺猬,把女下属骂哭的时候,会严厉地说:“你是有多大的委屈,干不了别干,别在我面前哭。”可等小姑娘走出办公室,她又觉得心疼和自责。有时候晚上打车回家,她就会问自己: “现在的生活究竟是不是真正想要的?


曾经以为跳出电视台来创业,终于可以没有束缚,更大限度地让自己成长。但事实上,焦虑和厌倦还是席卷而来,眼下的生活并不能真正地让她感到舒服。


有一次,她看了《午夜巴塞罗那》,斯嘉丽在电影里背着相机开始周游世界的做法打动了她。她深思熟虑后,再次决定离职,从眼下这个看起来更成功的“舒适圈”里逃走。


“我从小会画画,工作后会剪辑,会摄像,创业后会演讲、会赚钱,但到了现在,那些东西,都只是‘我会’,而不是‘我喜欢’。



她卖了两室一厅的大房子,换成郊区的一套小开间,剩下的钱买了想要很久的吉普车,还出钱入股了朋友新开的一家花店。设计专业出身的她包办了所有店内装潢、贺卡、网页店铺的设计。


她也开始学习插花。


普通的花,就开车去花市里挑选,稀少一点的就从外地进货。最开始她会对照图书、网上教程,模仿欧式、东方式插花。熟练之后,就凭着当天的心情来。


仍旧好强,但这种亲力亲为让她感到充实。


掌握插花后,就开始试着了解各种花器,陶制、塑胶、木头、石制……


才一年的时间,她就从一个碰泥巴还会嫌脏的人,变成了周围朋友的插花老师。


“每天的生活里都有花和泥土,是烦心不起来的。 就算一天只有一点进步,或者没有任何长进,也不会责怪自己。”


生活忽然之间变得轻盈了。



蔚蔚还报名学习了瑜伽。每天晚上都去上 45 分钟的课。什么都不用想,就听自己的呼吸。


从当初进入电视台,到后来自己创业开公司,高强度的工作,让她根本就没有心思去恋爱。可就在瑜伽班上,她认识了男朋友。


两个人都是要强的天蝎座,但到了 30 多岁后,都想要让自己放慢一点。发现世界上还有另一个“我”之后,人就变轻松了。


“我还是很好强啦,还是会忍不住要发脾气,但我找到了和生活和解的方式。插花和瑜伽,是我真正的舒适圈。”


03

只有真正地担起责任,才算找到了自己


网上有句话,“北上广容不下肉身,家乡放不下灵魂”。虽然多少矫情夸张了点,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在主流的两种成长路径:留乡安稳度日、外出闯荡冒险。


在外漂泊打拼的人都觉得,如果要留在家乡,工作和生活压力较小,房价也便宜很多。而且几乎没有什么烦恼,每天需要应对的就是家长里短和鸡毛蒜皮的小事。


但有时候,在看似平淡的日复一日中,人往往会丢掉真实的自我。



比如,如果不是女儿的出生,35岁的阿杜依然在漫无目的地消耗着自己的生命。


从小到大, 除了旅游,他几乎从未长时间出过远门。“我才不想出去闯,在家多舒服啊,家人都在眼前。”这是阿杜最爱说的话。


阿杜的父母都是当地的公务员,和大多数家长一样,盼着子女的一生如流水线产品一般严丝合缝。他们在阿杜3岁的时候,就把他30年后的路都规划清楚了:幼儿园要上机关的,小学、中学都要是省重点,大学考个 211,毕业后出来再考个公务员,最好能稳稳当当的就一切圆满了。


刚刚大学毕业时,阿杜还自诩有一身反骨,他拒绝了父母安排,和几个同学进了当地的一个设计公司, 干着卖苦命的活 ,做着艺术家的梦。


可是,在一次连续工作 30 个小时后,他扛不住了:“我想坚持,但做不到。为什么想成功一定要吃苦?”


之后就灰溜溜地跑回家妥协,在父母的安排下,他进了当地的日报社做审核员, 每天工作6小时,准点打卡下班,每周差不多有三天休息, 月薪4500元,还有1.8万元年终奖。


身边的亲戚朋友都表示羡慕:“这种悠哉的生活真是个金饭碗啊!”阿杜自己好像慢慢也信了。


工作稳定了,父母就开始帮他安排相亲。见完第一个人后,没有太坏的印象,阿杜说:“就是她了,可以结婚了。”然后,办酒席、生孩子,平平常常地过了一年多。


直到有天,牙牙学语的女儿开口叫了声“爸爸”,阿杜开始抑郁了


“你知道吗,孩子那一声叫完,我就像看到自己死之前回放的人生幻灯片一样。怎么会有人叫我爸爸呢?我怎么可能是个爸爸呢?”


这无法解决,因为它不是问题,是事实。 新生命出生的惊喜和初为人父的责任在阿杜心里缠绕,他隐隐觉得自己的前半生都在虚度。


“将来怎么跟女儿吹牛他爹的青春嘛。”


他决心要改变一下,首先从日渐臃肿走形的身材开始。“我不想等女儿大了,她爸爸变得又老又胖,没办法保护她。”他花了两万块钱办了张健身卡,几乎每天下了班都往健身房跑。


拳击、长跑、举铁交替进行,每次阿杜都耗到大脑缺氧,完全无法思考为止。“运动真的可以让人专注,只用想着呼吸、发力、目标,脑子几乎完全放空,停下来后,好多东西又好像明白那么了一点。”


除了健身,他也开始自学刻章,买来了各种印泥、刻刀、印床。凭着之前的美术功底,上手很快。


和运动完全不一样,有时候刻章一坐就是六个小时,阿杜在这两个极端的动和静之间,找到了新的节奏。


刻章的第一个成品,就是他女儿的名字。练习久了,他也会刻章送给朋友。大家都觉得他哪里变得不一样了,他自己也觉得不像从前那样百无聊赖,虚度时间。



虽然工作还是悠闲,但他好像找到了真正的,全新的自己。


“运动和刻章其实都没太大难度,就是要专注,是我一个人也可以办好的事。所以,现在没那么害怕做个爸爸了。”阿杜说。“而且,有能为之负责的人和事就真的很幸福了。”



✎✎✎


之前看了一本很有共鸣的小说——《我在三十岁的第一年》。


书中的每个场景简直都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主人公刚刚垮进30岁的门槛,在生活里感情跌宕、事业瓶颈、被房贷车贷压着喘不过气。


以前我们总会想,30岁,还没有成功怎么办?30岁,还没有成家立业结婚生子怎么办?30岁,还想不管不顾仗剑走天涯怎么办?


但现在了解了那么多同龄朋友的故事, 发现大家好像都在30岁以后重新解锁了生活的B面,松开了枷锁,原来每个人都是这样在类似的游戏规则里用各种方法去打怪升级。


20岁的时候觉得做任务通关很重要,但过了30岁,好像可以绕开一点厮杀的战场,站在山顶等着夕阳落下,或者一头扎进无关紧要的副本里,刷刷从前忽略的装备,看看从没仔细看过的故事,慢一点来。


因为,无论哪一种游戏,总有办法通关的,所以,着什么急呢。


— THE END —


本文选自 书单(ID:BookSelection),由《南方周末》、《香港大公报》等资深媒体人共同打造,帮你筛选好书、过滤烂书,打开知识边界。 灼见经授权发布。


MORE
灼见热文

◐◑ 朋友圈自查手册

◐◑ 46岁苏有朋近照刷屏:运动和不运动,十年后差距到底有多大?

◐◑ 如果不是北大医院医生主动曝光,你永远无法看到这一幕!

◐◑ 30多岁的毛泽东:凭什么让人死心塌地跟他一起打江山?

◐◑ 毛泽东是如何读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