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thesis focuses on the sentiment of female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aiming to explore how external influences such as morality, literature, and Buddhism influenced sentiment of female and their self-identification. And the self-identification based on sentiment is the reason why female possessed autonomy.
In the Ming Dynasty, the ideal sentiment of female was expected to be confined within the scope of the “family”, female was expected to be reserved and keep quiet in their expressions of sentiment. Since the value of female in women's traditional textbook and the system of chastity was primarily highlighted through the context of sorrow, extreme grief became the most fitting way for female to manifest their self-worth. This led to the prevalence of chaste and loyal female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To solve the moral dilemma caused by writing, female in the Ming Dynasty claimed that the purpose of creating was not to pursue “private interests”. They consciously emphasized the “public” nature of female virtues in their writing. With the increase in urban space, a joyful sentiment gradually appeared in their poetry, indicating that happiness in female sentiment is meaningful and can become a part of their selfhood.
Female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realized the practical value of “leaving the world to enter the world”, meaning that the sentiments of joy, anger, sorrow, and happiness experienced in their lives were all necessary pathways to enlightenment.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 6
第四節 章節安排 7
第二章 明代道德規範下的女性情感書寫 9
第一節 明代男性理想的女性情感——以《古今圖書集成.閨媛典》為例 9
第二節 明代女性理想的女性情感——以「女四書」為例 14
第三節 明代女性的自主性 31
第三章 晚明詩文中的女性情感書寫 38
第一節 晚明道德規範下的女性情感與文學表述 38
第二節 晚明經濟發展下的女性情感規範的突破 56
第三節 晚明女性情感的文學書寫 67
第四章 晚明佛學影響下的女性情感書寫 75
第一節 「願作人間佛」——晚明女性的佛學修持 75
第二節 「情極而性空」——晚明女性的情感與佛學 82
第三節 晚明女性的遭遇與學佛之悟 87
第五章 結論 99
一、史料(依年代、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收入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第 5 冊,臺北市 : 臺灣古籍出版社,2001,據中華書局影印清嘉慶二十一年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簡稱阮刻)為底本整理。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14。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收入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第8 冊,臺北市 : 臺灣古籍出版社,2001,據清嘉慶二十一年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簡稱阮刻)為底本整理。
(漢)鄭玄注、(清)陳鱣輯,《孝經》,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第 151 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據北京圖書館藏清乾隆裕德堂刻本影印。
(漢)劉向,《列女傳》,收入《四部備要.史部》,臺北:中華書局,1987,據汪氏振綺堂補刊本較刊。
(東晉)陶潛,《陶淵明詩》,收入周斌、楊華主編,《陶淵明集版本薈萃》,上冊,成都:巴蜀書社,2016,宋紹熙三年曾集刻本。
(唐)白居易,《白居易集》,收入《四部刊要》,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紹興本底本。
(唐)蔣防,《霍小玉傳》,收入《叢書集成初編》,第 2735 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據龍威秘書本排印。
(宋)正受編,《嘉泰普燈錄》,收入《中華大藏經》,第 75 冊,北京:中華書局,1994,明洪武南藏本。
(宋)朱熹,《詩集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據清代武英殿本。
(宋)朱淑真,《朱淑真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宋)釋道潛,《參寥子詩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1116 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局,1983。
(宋)衛湜,《禮記集說》,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118 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局,1983。
(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
(明)王士性,《五岳游草》,收入夏咸淳編,《明六十家小品文棈品》,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5。
(明)王相箋註,《狀元閣女四書》,收入《晚清四部叢刊》,第三編 63 冊,台中:文听閣圖書,2010,據光緒二年金陵刻本影印。
(明)王彦泓,《疑雨集》,收入《叢書集成續編》,第 172 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光緒乙己夏郋園葉氏刊。
(明)方弘靜,《千一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 1126 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影印。
(明)方孝孺,《遜志齋集》,收入《四部叢刊初編》,第 82 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局,1967,明刊本。
(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明)江元禧輯,《玉臺文菀》,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 375 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藏明崇禎刻本。
(明)呂坤,《呂新吾先生閨範圖說四卷》,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 129 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清華大學圖書館藏明呂應菊重刻本。
(明)呂坤,《呂新吾先生去偽齊文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 161 冊,臺北:莊嚴文化有限公司,1997,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康熙三十三年呂慎多刻本。
(明)呂坤,《四禮翼》,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 115 冊,臺南:莊嚴文化出版公司,1995,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清同治光緒間補修呂新吾全集本影印。
(明)李流芳,《檀園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1295 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李禎,《新增全相湖海新奇剪燈餘話大全》,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 178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據北京圖書館藏明正德六年楊氏清江堂刻本影印。
(明)李攀龍,《滄溟先生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明)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記》,收入《歷代日記叢鈔》,第 7 冊,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民國二年鉛印本。
(明)宋詡,《宋氏家規部》,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 61 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明)宋詡,《宋氏家要部》,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 61 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據明刻本影印。
(明)沈靜專,《適適草》,收入胡曉明、彭國忠主編《江南女性別集》(五編上),合肥:黃山書社,2019,以吳江柳氏鈔本為底本整理。
(明)柳如是,《戊寅草》,收入谷輝之輯《柳如是詩文集》,北京: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1996,據明刻本《戊寅草》《湖上草》《尺牘》等影印。
(明)施紹莘,《秋水庵花影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 1739 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據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明末刻本影印。
(明)唐寅撰、(明)何大成輯,《唐伯虎先生外編》,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 133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據南京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影印。
(明)孫承恩,《文簡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1271 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明)陳繼儒,《安得長者言》,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 14 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據明萬曆陳繼儒輯刊本排印。
(明)陳繼儒,《眉公詩鈔》,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第 67 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明崇禎刻本。
(明)陸圻,《新婦譜》,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 95 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山東省圖書館藏清康熙三十四年新安張氏霞舉堂刻檀几叢書本。
(明)陸人龍,《型世言》(下),收入《珍本古籍叢刊》,第 1 冊,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2,據漢城大學奎章閣藏明木刻本影印。
(明)徐三重,《鴻州先生家則》,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 106 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北京圖書館藏清鈔本。
(明)徐媛,《絡緯吟》,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第 16 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明末鈔本。
(明)徐????,《鼇峰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 1381 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天啟五年南居益刻本影印。
(明)徐學謨,《歸有園塵談》,收入《叢書集成初編》,第 375 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據寶顏堂祕笈本排印。
(明)徐燦,《拙政園詩集》,收入胡曉明、彭國忠主編《江南女性別集》(五編上),合肥:黃山書社,2019,據乾隆嘉慶間吳氏編刻《拜經樓叢書.海昌麗則》整理。
(明)張大復,《梅花草堂全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第 1380 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據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明崇禎刻本影印。
(明)張瀚,《松窗夢語》,北京:中華書局,1982。
(明)許相卿,《許雲邨貽謀》,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 33 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據明天啟燓維城輯刊本排印。
(明)馮夢龍,《情史》,收入《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據上海圖書館浙江圖書館明刊本與清芥子園本互補影印。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收入《中國學術類編》,臺北:鼎文書局,1980,據日本內閣文庫珍藏明天許齋本影印。
(明)鄒賽貞,《士齋詩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 60 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嘉靖三年傅希準刻本。
(明)湯顯祖,《牡丹亭》,台北:華正書局,1979。
(明)費元祿,《鼂采館清課》,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 118 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北京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
(明)葉紹袁編,冀勤輯校,《午夢堂集》(上),北京:中華書局,1998。
(明)鄧志謨輯,《丰韻情書》,北京:文物出版社,2020,明萬曆四十六年建陽書林余氏萃慶堂刊本。
(明)談遷,《棗林雜俎》,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 113 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明)蔣一葵,《堯山堂外紀》,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 148 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
(明)鍾惺編,《名媛詩歸》,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 339 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據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藏明刻本影印。
(明)瞿佑,《新增補相剪燈新話大全》,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 1787 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據北京圖書館藏明正德六年楊氏清江堂刻本影印。
(明)龐尚鵬,《龐氏家訓》,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 33 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據清道光伍崇曜校刊本排印。
(明)顧若璞,《黃夫人臥月軒稿》,收入胡曉明、彭國忠主編《江南女性別集》(五編上),合肥:黃山書社,2019,以順治八年六卷續刻一卷本為底本整理。
(明)顧起元,《客座贅語》,北京:中華書局,1987。
(清)吳研人,《情變》,臺北市:廣雅,1984。
(清)沈德潛,《明詩別裁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收入《二十四史》,第 19 冊,北京:中華書局,1997。
(清)陳宏謀輯,《教女遺規》,收入(清)陳宏謀輯《五種遺規》,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 951 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據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清乾隆四年至八年培遠堂刻匯印本影印。
(清)陳夢雷編、楊家駱類編,《古今圖書集成.閨媛典》,收入《古今圖書集成》,第 39 冊,臺北:鼎文書局,1977。
(清)華浣芳《挹青軒稿》,收入胡曉明、彭國忠主編《江南女性別集》(五編上),合肥:黃山書社,2019。
(清)劉獻廷,《廣陽雜記》,收入《叢書集成初編》,第 2958 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據功順堂叢書排印。
(清)錢泳,《履園叢話》,北京:中華書局,1997。
(清)錢益謙撰、(清)錢陸燦編,《列朝詩集小傳》,收入周駿富輯,《明代傳記資料叢刊.學林類》,第 81 卷,臺北:明文書局,1991。
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全清詞編纂研究室編,《全清詞•順康卷》,第 1 冊,北京:中華書局,2002。
江味農,《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收入《藏外佛經》,第 5 冊,合肥:黃山書社,2005,民國鉛印本。
勞亦安輯,《古今遊記叢鈔》,第 4 冊,上海:中華書局,1924。
魯迅,《而已集》,收入《魯迅全集》,卷 3,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二、專書
大木康著,周保雄譯,《明末江南的出版文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
史華羅著,林舒俐、謝琰、孟琢譯,《中國歷史中的情感文化—對明清文獻的跨學科文本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
合山究著,蕭燕婉譯注,《明清時代的女性與文學》,新北:聯經,2018。
衣若蘭,《三姑六婆:明代婦女與社會的探索》,上海:中西書局,2019。
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新北:中央研究院、聯經,2019。
巫仁恕,《奢侈的女人:明清時期江南婦女的消費文化》,臺北:三民,2018。
巫仁恕,《優游坊廂:明清江南城市的休閑消費與空間變遷》,北京:中華書局,2017。
何宇軒,《言為心聲:明清時代女性聲音與男性氣概之建構》,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8。
何炳棣著、葛劍雄譯,《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關問題:1368—1953》,北京:中華書局,2017。
李海燕,《心靈革命:現代中國愛情的譜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
吳琳,《明末清初女性文學空間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22 。
何齡修、張捷夫等編,《清代人物傳稿》(上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 。
杰弗里.丘比特著,王晨鳳譯,《歷史與記憶》,南京:譯林出版社,2021。
威廉.雷迪著,周娜譯,《感情研究指南:情感史的框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20。
柯嘉豪,《器物的象徵:佛教打造的中國物質世界》,新北:遠足文化,2020。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收入《民國叢書》,第 18 冊,上海:上海書店,1990。
高彥頤著,李志生譯,《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
孫康宜,《古典與現代的女性闡釋》,台北:聯合文學,1998。
陳寶良,《明代秀才的生活世界》,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20。
揚.普蘭佩爾著,馬百亮、夏凡譯,《人類的情感:認知與歷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
廖肇亨,《中邊.詩禪.夢戲:明末清初佛教文化論述的呈現與展開》,台北:允晨文化出版,2008。
盧葦菁著、秦立彥譯,《矢志不渝:明清時期的貞女現象》,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
謝正光、余汝豐,《清初人選清初詩滙考》,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 。
謝雍君,《《牡丹亭》與明清女性情感教育》,北京:中華書局,2008。
魏愛蓮著,趙穎芝譯,《晚明以降才女的書寫、閱讀與旅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
三、專書論文
伊維德,〈薄少君百首哭夫詩中的自傳與傳記性質〉,游鑑明、胡纓、季家珍主編,《重讀中國女性生命故事》,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1。
郭玉雯,〈情欲與禮教:《紅樓夢》與明清思想〉,熊秉真、余安邦合編,《情欲明清—遂欲篇》,臺北:麥田出版,2004。
高彥頤,〈「空間」與「家」:論明末清初婦女的生活空間〉,鄧小南、王政、游鍳明主編《中國婦女史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華瑋〈《才子牡丹亭》之情色論述及文化意涵〉,熊秉真、呂妙芳主編,《禮教與情慾:前近代中國文化中的後/現代性》,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
四、期刊論文
大澤顯浩,〈明代出版文化中的「二十四孝」——論孝子形象的建立與發展〉,《明代研究通訊》,第 5 期(2002),頁 11-33。
王鴻泰,〈青樓:中國文化的後花園〉,《當代》,第 137 期(1999 ),頁 16-29。
衣若蘭,〈明清夫婦合葬墓誌銘義例探研〉,《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 58 期(2017),頁 51-89。
吳真,〈畫兒裡愛寵崔鶯鶯〉,《讀書》,第 11 期(2015),頁 95-104。
邱雪惠,〈從唐傳奇《霍小玉傳》到《紫釵記》人物形象的變化〉,《藝海》,第 8 期(2017),頁 5-7。
林麗月,〈孝道與婦道:明代孝婦的文化史考察〉,《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 6 期(1998),頁 1-29。
連文萍,〈婦學與詩才:明代女教書中的詩歌著錄與評述〉,《中正漢學研究》,第 2期(2015),頁 95-128。
連文萍,〈科舉與人生幸福─明代女詩人鄒賽貞的生平志行與家族仕宦〉,《淡江中文學報》,第 37 期(2017),頁 29-62。
陳玉女,〈明代婦女信佛的社會禁制與自主空間〉(上),《成大歷史學報》,第 29 號(2005),頁 121-164。
陳玉女,〈明代婦女信佛的社會禁制與自主空間〉(下),《成大歷史學報》,第 30 號(2006),頁 43-90。
陳剩勇,〈理學「貞節觀」、寡婦再嫁與民間社會—明代南方地區寡婦再嫁現象之考察〉,《史林》,第 2 期(2001),頁 22-43。
張鳴岐,〈中國古代的女子教育課本:《女四書》〉,《文史知識》,第 6 期(1988),頁69-72。
曾令愉,〈「女子無才便是德」之原初語境、後代詮釋及其歷史意義試探〉,《中國文學研究》,第 35 期(2013),頁 97-135。
曾惠仙,〈徐燦作品中的夫妻之情探析〉,《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 49 號(2009),頁 253-276。
黃應貴,〈關於情緒人類學發展的一些見解—兼評臺灣當前有關情緒與文化的研究〉,《新史學》,13 卷 3 期(2002),頁 117-148。
楊婉瑜,〈晚明《唐詩畫譜》的女性圖像〉,《議藝份子》,第 12 期(2009),頁 19-35。
詹皓宇,〈期待視野、多重異讀、身體欲望──論明清時期《牡丹亭》女性閱讀〉,《戲曲學報》,第 18 期(2018),頁 191-229。
趙厚均,〈彤管與箴管並陳——明清之際錢塘閨秀顧若璞及其創作論析〉,《明清文學與文獻》,第 8 輯(2019),頁 99-115。
欒成顯,〈明清文書檔案反映的農民家庭規模〉,《中國人口科學》,第 1 期(2006),頁 78-85。
五、學位論文
王光宜,〈明代女教書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安碧蓮,〈明代婦女貞節觀的強化與實踐〉,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
吳麗真,〈徐媛《絡緯吟》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
林秀環,〈明代家教文獻之童蒙教育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13。
梁淑萍,〈明代女紅─以北方婦女為中心之探討〉,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黃麗玲,〈女四書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饒芷瑄,〈陳之遴、徐燦夫婦生平及其詩詞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
六、網絡資源
(元)郭居敬,《全相二十四孝詩選》,維基文庫(https://zh.m.wikisource.org/zhhant/%E4%BA%8C%E5%8D%81%E5%9B%9B%E5%AD%9D),最後檢索日期:2022.10.5。
(明)方孟式,《紉蘭閣詩集》,中國國家圖書館(http://read.nlc.cn/allSearch/searchDetail?searchType=all&showType=1&indexName=data_892&fid=411999011768),最後檢索日期:2024 年 5 月 31 日。
(明)趙世杰、(明)江之淮《古今女史》,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113136&page=43),最後檢索日期:2022.5.2。
(明)覺浪道盛,《天界覺浪盛禪師全錄》,CBETA(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J34nB311_p0691b06?q=%E5%92%8C%E6%B9%AF%E5%AD%A3%E9%9B%B2%E5%B1%85%E5%A3%AB%E8%AB%8B%E5%A4%A9%E5%AF%A7%E4%B8%8A%E5%A0%82%E9%9F%BB&l=0691b06&near_word=&kwic_around=30),最後檢索日期:2024.5.22。
(明)雲棲株宏,《雲棲法彙(選錄)》,CBETA(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J33nB277_p0127c25?q=%E8%87%B3%E6%96%BC%E4%B8%96%E5%8B%99&l=0127c25&near_word=&kwic_around=30),最後檢索日期:2024.5.28。
(清)林以寧,《墨莊詩鈔》,中國國家圖書館(http://read.nlc.cn/allSearch/searchDetail?searchType=all&showType=1&indexName=data_892&fid=411999027815),最後檢索日期:2024 年 5 月 31 日。
(清)徐樹敏、(清)錢嶽輯,《眾香詞》,中國國家圖書館(http://read.nlc.cn/allSearch/searchDetail?searchType=all&showType=1&indexName=data_892&fid=412000006837),最後檢索日期:2024 年 5 月 3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