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2
3
年工业经济运行总体情况
(一)
工业生产回稳向好。
全年全
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同
比增长
7.2%
,分别高于全国、全省
2.6
、
2.1
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一,且连续
9
个月排名全省第一,创造了历史新高,有效发挥了工业经济
“
压舱石
”
作用。
(二)
重点行业支撑强劲。
全年全市规模以上采矿业增加值增长
25.4
%
,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增长
6.7
%
,规模以上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长
-2.6
%
。
全市
12
个行业中,
7
个行业增加值实现正增长,煤炭
(
25.4
%
)
、
轻工(
22.1
%
)
、
有色
(
21.1
%
)
、冶金
(
15.1
%
)
、
机械(
10.7
%
)等
5
个行业增速在两位数以上
。
(三)
骨干企业贡献突出。
全年全市
6
4
户重点监测企业有
3
9
户实现
正
增长,合计增长
2.6
%
。
(四)
发展动能不断集聚。
建滔产业转型升级项目入列省
2023
年
“
十大重点产业项目
”
,烧碱生产装置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已正式生产,其他子项目均在推进,获省工信厅肯定。特变电工云集
5G
产业园、瑞启储能固态铅电池等重大项目达产。先导新材(二期)、广州工控衡南产业园、轻盐绿色低碳盐碱产业园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相继签约入驻。
(五)企业培育步伐加快。
全年新增规模工业企业
161
家,
新增数从
2022
年全省第
10
位提高到全省第
5
位;
全市规模工业企业总数
排名全省第
7
位,较第
6
位的差距由
2022
年的
50
家缩小至
29
家
。
新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
“
小巨人
”
企业
7
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107
家,数量是
2022
年的近
2
倍,分别位居全省第
4
位、第
6
位;推动
6805
家企业上云、
1426
家企业上平台,目标数完成率分别居全省第
4
位
、第
2
位
。
(六)服务企业成效明显。
扎实
推进工业企业
“
三送三解三优
”
行动,建立市县两级领导干部联系企业工作机制
,
解决企业问题
1055
个,问题解决率
达
95.6%
。全市在
“
湘企融
”
平台注册企业
数、
发放信用贷款
额
(
7896
笔
,
91.59
亿元
)、
完成率均居全省第一。
202
3
年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综合得分排名全省第二,连续三年位居全省前三。全市规模工业企业亏损面由年初的
14.2
%
下降到
10.2
%
,
收窄
4
个百分点。
(七)
关联指标
支撑有力。
全年全市工业实缴税金同比增长
46.4%
,总量较
2022
年前进一位,增速名列全省第三。
二、面临的形势分析
(一)困难挑战和不利因素
1
、
国际国内经济面临困境。
根据国际组织预计,全球经济增速将从
2022
年的
3.5%
放缓至
2023
年的
3.0%
和
2024
年的
2.9%
,我国出口需求受到较大拖累,受此影响
2024
年全市工业经济在全省进位争先压力较大。
2
、重点行业效益持续下滑。
受全球经济复苏不及预期影响
,
电子信息行业
订单减少,
化工产业市场竞争加剧、产品价格落至低位
。
3
、
发展支撑明显不足。
2023
年
全市工业投资增长
4.2
%
,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增长
-9.3
%
,
均
居全省第
8
位。
全市工业用电同比增长
-2.4
%
,
低
于全省
平均水平
3.8
个百分点,
增速
居全省第
1
1
位
。
(二)
发展机遇和有利因素
1
、经济
形势
整体向好。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明确
,
2024
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
我市
工业经济发展
仍具有
良好的
基础和
政策环境。
2
、
链群建设稳步
推进
。
输变电装备产业集群被纳入全省
“4+6”
产业集群建设名录,正在申报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盐卤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入选全省先进制造业集群;钢管及深加工、智能视听产品产业集群进入省先进制造业集群
“
培育池
”
;钟表产业集群顺利通过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初赛。
3
、原地倍增加快实施。
出台
“
原地倍增
13
条
”
,
引导
企业扩产扩能,经验做法获得省委省政府领导批示认可
。
特变、金杯、恒飞、
爱洁科技
、
湘衡盐化等企业将有较大增长
。
4
、
援企纾困
力度空前。
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
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
等政策加快制定、完善,市级领导联点产业链、重点企业
、
重大工业项目工作机制进一步优化,常态化开展
工业企业
“
三送三解三优
”
行动,增强了企业信心。
三、
202
4
年的主要工作举措
(一)
抓实运行监测稳增长。
全力确保一季度
“
开门红
”
、全年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
7.5%
以上。
(二)
抓实链群建设强产业。
持之以恒推进产业链建设,
重点打好核技术应用、输变电装备、有色金属等
“
五张产业名片
”
。
(三)抓实企业培育增动能。
细化
“
原地倍增
13
条
”
政策措施,深入开展
“
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
行动,加大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力度。
(四)
抓实智改数转
促转型。
深入实施
“
智赋万企
”
行动,推进衡阳工业绿色化低碳发展。
(五)抓实精准帮扶优环境。
深化拓展市县领导联点帮扶重点工业企业和工业企业
“
三送三解三优
”
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