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古人说:“一句合头语,千古系驴橛。”说一句话,一个道理,就好比你
打了一个固定的桩在那里,以为拴宝贵东西所用。但用来用去用惯了,无论是驴或是鹰犬,也都可以拴挂上去。那是事所必至,理有固然的。(南怀瑾《老子他说》
03
章)
http://www.quanxue.cn/CT_NanHuaiJin/LaoZi/LaoZi04.html
“
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
”
是禅宗公案中的常用语。合头,即了解、体会之意。
“
合头语
”
是指非常正确地道破禅宗玄理的语言,与
“
万劫系驴橛
”
为相对之语。这句话的意思是,本来一句很好的话,如果因此让人执着于此,让人拘泥于这个禅理,反而会限制了人的思维,成为栓驴的橛子。
的确,一句不管如何正确的话,哪怕是位高权重的人士说的,我们都不能执着,若执着于此,则反失自由,构成困扰。金庸的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里面有一个情节,张无忌在魔教地道中对着经书练
“
乾坤大挪移
”
,练到第七级时,练了几行就练不下去了。张无忌觉得物极必反,不再强求,就此罢手不练了。书中暗表:创立功法的人也只达到了第六层大境界,后面的功法不过是他为了圆满,自己全凭想象编写的,而且想错了。当时笔者读到这里,不觉眼前一亮,以往读书,每有不懂,总以为自己愚钝。现在看来,有些也许是作者并不了然,不过为了自己文章体系的完整而拼凑上去,再用一些晦涩的语言、玄妙的辞藻把自己的文章修饰一番,让别人费神而已。看书的人应学学张无忌,不要太急功近利、钻牛角尖。无怪乎孟子说:
“
尽信书,不如无书。
”
新中国成立前,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先生被誉为
“
寡言君子
”
。陈寅恪曾评价他说:
“
假使一个政府的法令,可以和梅先生说话那样谨严,那样少,那个政府就是最理想的。
”
这位
“
寡言君子
”
在
1931
年就职清华大学校长演讲时说出了一句很有名的话:
“
孟子说,
‘
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
。我现在可以仿照说,
‘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
。
”
“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
是一句非常好的话,可以惊醒那些热衷于房地产开发式
“
大学城
”
的人们,应该说谨言慎行的梅校长这句名言称得上
“
合头语
”
了。但是,对这句话如果过分执着,它也会变成
“
系驴橛
”
。不执着于
“
大楼
”
,而是过分执着于
“
大师
”
,所有学术资源、社会声誉都开始向
“
大师
”
倾斜,一时间
“
大师
”
也开始鱼龙混杂起来,正所谓:学术水平不一定够得上称
“
大师
”
的,条件待遇却一定是
“
大师级
”
。日前,浙江某著名大学的青年讲师,一位海归博士跳楼自杀,许多媒体的
“
观察家
”
都说
“
海归博士死于大学的
‘
大师梦
’”
。成为
“
大师
”
,年龄、资历是其必要条件,青年学者对此是不能问津的。有研究表明,物理学、化学、医学、经济学等诺贝尔奖获奖者平均年龄为
40.16
岁,
35
岁取得的成果最多。研究还指出,一个人一生中黄金创造期大致是
26
岁至
46
岁年龄段。因此,重视为青年学者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是国际上的共识。在美国的博士教育中,几乎很少有博士没有全额奖学金的,读博士期间,博士们就不为自己的生计担忧,全额奖学金足以让他们全心投入研究。而获得大学教职之后,一个普通讲师就可以独立开展研究,可以指导博士生。相对来说,我国在这方面同发达国家的差异非常大,而且有时矛盾也很突出、激化。近日,北京某著名高校一位理工科博士因不满每月
500
元的待遇及学校宿舍环境,出现了
”
绝食退学事件
”
,一时在坊间媒体也是炒得沸沸扬扬。
大学之大,是
“
大师之谓
”
,但产生大师,也需要有产生大师的土壤。用禅宗的话说,不能执着
“
大师之谓
”
,否则便把它变成了
“
死句
”
: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
http://news.idoican.com.cn/zgminzub/html/2009-11/10/content_45723373.htm
夹山善会散众易服往见船子和尚,
(夹山善会和尚,解散了众人,换上衣服去参见船子和尚
)
船子才见,
(
船子刚见到他。才就是刚才。
)
便问:
“
大德!住什么寺?
”
(大德,你是住在哪个寺的啊?大德是对年长德高僧人的敬称
)
山曰:
“
寺即不住,住即不似。
”
(
寺是不能住的,住就不似了,潜在的意思是说,应无所住生其心
——
金刚经)
师曰:
“
不似似个什么?
”
(你说不似,那这个不似的是什么,它不似什么?,六祖云
——
本来无一物。说一物即不中。)
山曰:
“
不是目前法。
”
(不是眼睛可以看到的东西。这个东西眼睛看不见它。
)
师曰:
“
什处学得来?
”
(那你从哪里学来的啊??)
山曰:
“
非耳目之所到。
”
(不是眼睛耳朵可以得到的。离见闻觉知)
师曰:
“
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
”
(一句符合道法的言语,就是捆住你万劫的拴驴的橛子。)
师又问:
“
垂丝千尺,意在深潭,
离钩三寸,子何不道?
”
(你这丝线千尺,用意在深潭之中,想要钓的东西已经离钩子只有三寸了,眼看就够着了,你为什么不说出来?你努力了那么久,眼看就要看破了,再努力一下说出来吧。)
山拟开口,被师一桡打落水中,
(夹山刚要开口,被穿子和尚用桡子打下水里了。)
山才上船,师又曰:
“
道!道!
”
(夹山刚从水里上来,船子和尚说:
“
你说啊,你说啊!!
”
)
山拟开口,师又打,山豁然大悟!乃点头三下。
(夹山刚要开口,船子又打,夹山恍然大悟!!于是点了三下头。)
师曰:
“
竿头丝线从君弄,不犯清波
意自殊。
”
(船子和尚说:
“
杆子上的丝线啊,任你摆弄,不被水波扰犯,意念自然清净。
)
山遂问:
“
抛纶掷钓,师意如何?
”
(
夹山问:
“
线和钓具都扔了,师傅意思如何啊?
”
)
师曰:
“
丝悬绿水,浮定有无之意。
”
(线飘在水波上,不沉不浮,非有非无。无法无我,不生不灭。)
山曰:
“
语带玄而无路,舌头谈而不谈。
”
(师傅你话语中带有玄机,而实际上却没有路可走,说了那么多话,却其实并没有说。无法可说,是为说法。)
师曰:
“
钓尽江波,金鳞始遇。
”
(钓尽了江水湖波,今天才遇到金鳞鱼。)
山乃掩耳。
(夹山把耳朵堵上了)
师曰:
“
如是,如是。
”
(师傅说,是这样,是这样。)
遂嘱曰:
“
汝向去直须藏身处没踪迹,没踪迹处莫藏身。吾三十年来在药山,只明斯事,汝今已得,他后莫住城隍聚落,但向深山里镢头见,觅取一个半个接续,无令断绝。
”
(然后嘱咐他,你走后啊,要去找个能藏身的地方埋没踪迹,但是没有踪迹的地方不要藏身。这句是空和有,两边不住的意思。我追随药山禅师三十年,只明白了这些事,你现在已经得到了,之后不要在城隍聚落里,要在深山里隐居,有机会找一半个学人,把正法传下去,别让它断了。)
山乃辞行,频频回顾。
(夹山告辞,频频回头。)
师唤:
“
阇黎!
”
(船子召唤说
“
老兄
”
)
山乃回首,
(夹山回头
.)
师竖起桡子曰:
“
汝将谓别有?
”
(
船子竖起桡子说,
“
你还以为有别的法吗?没有了,只是这些
.....
)
乃覆船入水而逝。
(夹山打翻了船,跳进水里不见了踪影。迷时师度,悟了自度。)
http://tieba.baidu.com/p/3363731472
《指月录
卷十二
船子德诚禅师》
船子才见,便问:大德住甚么寺?夹山曰:寺即不住,住即不似。
师曰:不似似个甚么?夹山曰:不是目前法。
师曰:甚处学得来?
夹山曰:非耳目之所到。
师曰:一句合头语,千古系驴橛。
历来禅宗祖师说
‘
第一不得作知解领会
’
,明明是说
‘
空
’
,你作
‘
有知解
’
去领会。纵然说得天花乱坠,比佛祖还要厉害,也表示你不会这个道理,理应吃棒!有些却是相关语,意思深远!
不通经教者去参禅,望文解义,就如同泥牛入海,空自枯竭心思,徒劳无益!
像那些泥牛铁牛石牛木牛金牛等等,要是不懂也要乱说的话,就显示了对佛经教理甚至普通佛学知识的无知而已!
‘
一句合头语,千古系驴橛。
’
文字上的表面是说
‘
意谓一句话、一个想法就当成了自己以为是绝对的道理,这就成了把驴子拴上一千年的
“
木桩
”
。
’
要是这样去作解说禅的话呢,就是驴子,千年万年都出头不得!
船子德诚禅师说他
‘
三十年在药山,只明斯事。
’
他在药山禅师座下参学了三十年,他是怎样骂人,又有何手段呢?
船子禅师正在开示夹山和尚,和尚又怎会变成驴子呢?那是骂他
‘
秃驴
’
啰!
大概意思是这样的,船子禅师说
“
你很笨啊!一句话一番话,道理不在文字上,你却就在我唇皮子底下转来转去,离不开了!
”
驴子以为前面有绳子有拴子,为着他不知道没有,又不会离开,啰罗嗦嗦的乱转,不懂也要乱说,所以称做
‘
驴子
’
!
要是当时夹山和尚大喝一声,或者说一句
‘
一切是非不管
’
也许就能放下了!又或者转身就走,那也有气概,也能学禅!那也还是和尚,不是秃驴!夹山和尚还是厉害的,几下子就会了!
要是连这些小把戏都不会,就被人骂了都不知道,那就是驴子,自己做了个坚固的木樁把自己拴在那里,千年万年!
临济禅师说:
“
我没有什么法门来教别人,只是为了替他们
‘
拔钉抽楔
’
而已!
”
他是专业的!
有朋友提到一个故事,要是依文解义,就当作吃用的粟黍,那又变成了船子禅师所说的
‘
驴子
’
!
《指月录
卷十六 六祖下第五世
瑞州洞山良价悟本禅师》
师初行脚时。路逢一婆担水。师索水饮。
婆曰。水不妨饮。婆有一问。须先问过。且道水具几尘。师曰。不具诸尘。
婆云。去。休污我水担。
有僧不安,要见师。师遂往,僧曰:
“
和尚何不救取人家男女。
”
师曰:
“
你是甚么人家男女?
”
曰:
“
某甲是大阐提人家男女。
”
师良久。
僧曰:
“
四山相逼时如何?
”
师曰:
“
老僧日前也向人家屋澄下过来。
”
曰:
“
回互不回互?
”
师曰:
“
不回互。
”
曰:
“
教某甲向甚处去?
”
师曰:
“
粟畲里去。
”
僧嘘一声,曰:
“
珍重。
”
便坐脱。
师以拄杖敲头三下,曰:
“
汝只解与么去,不解与么来。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e7f6dd0102vtmh.html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