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管理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ray.data 是基于 ray core 的一层封装。依赖 ray.data,用户用简单的代码,就可以实现数据大规模的异构处理(主要指同时使用 CPU 和 GPU)。一句话总结:很简单好用,同时也有很多坑。
上一篇 中,我们从用户接口出发,浅浅地梳理了一下 ray.data 的主要接口。本篇,我们从宏观的角度,大概串一下 ray.data 的基本原理。之后,我们再用几篇,结合代码细节和使用经验,探讨下比较重要的几块内容:执行调度、数据格式和避坑指南。
本文来自我的专栏《 系统日知录 》,如果你觉得文章还不错,欢迎订阅支持我。

概述

从高层来理解,ray.data 的一次数据处理任务大致可以分成前后相继的三阶段:

  • 数据加载 :将数据从系统外部读到 ray 的 Object Store 中 (如 read_parquet)
  • 数据变换 :利用各种算子在 Object Store 中对数据进行变换(如 map/filter/repartition)
  • 数据写回 :将 Object Store 中的数据写回外部存储(如 write_parquet)
  • 作者:木鸟杂记 https://www.qtmuniao.com/2024/07/07/ray-data-2/ 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上图,解释下提到的名词:

  • Object Store 是由各个节点受控内存组成,用于存储上一个子任务的中间结果,供其他节点上的下一个子任务拉取使用。
  • Raylet 是 ray 在集群中各节点的 daemon,负责本节点上各种 ray 任务的调度和执行。
  • 数据抽象

    ray.data 对使用三级粒度来组织一个数据集: 数据集(Dataset)、数据块(Block)、数据条目(Row) 。每个数据集在逻辑上是一张二维表,读入系统后,会按行切成多块分散到多个机器的 Object Store 中。

    其中,数据块是不可变的(Immutable),是 ray.data 对数据进行存储和传输的基本单元,也是最基本的并行粒度。数据块在 Object Store 中以 Apache Arrow 的格式进行存储,其特点是按列存储、编程语言无关、支持零拷贝。

    batch 非 block

    ray data 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向量化(batch 是按列组织传给算子的)处理算子 map_batches 。可以通过一个例子来大致感受下其使用方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from typing import Dict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ray

    def add_dog_years(batch: Dict[str, np.ndarray]) -> Dict[str, np.ndarray]:
    batch["age_in_dog_years"] = 7 * batch["age"]
    return batch

    ds = (
    ray.data.from_items([
    {"name": "Luna", "age": 4},
    {"name": "Rory", "age": 14},
    {"name": "Scout", "age": 9},
    ])
    .map_batches(add_dog_years, batch_size=32)
    )
    ds.show()

    该算子涉及到了一个 batch 参数,这个 batch 和 block 是解耦的,其区别和联系是:

  • block 是物理上的静态存储实体;而 batch 是将数据送给算子前动态生成的。
  • ray.data 会将一个或者多个 block 组合成 batch_size 大小,送给用户算子。
  • 每个 batch 在经过算子处理后,会变成新的 block 写回 Object Store 。
  • 注意最后一步,一个 batch 的经过处理后的输出不一定是一个 block,因为 ray data 对 block 的大小有控制:[1M, 128M] (可以通过 DataContext.target_min_block_size DataContext.target_max_block_size 修改),过大了会切,但过小了好像不会合。

    初始 block 数

    说完 block 和 batch 的关系后,我们很容易联想到一个问题:数据集加载到内存后,会分成多少个 block?

    首先,我们可以在读取类算子中 显式地 指定其数量: override_num_blocks

    1
    2
    3
    4
    5
    6
    import ray
    # Pretend there are two CPUs.
    ray.init(num_cpus=2)

    ds = ray.data.read_csv("example://iris.csv", **override_num_blocks**=1).map(lambda row: row)
    print(ds.materialize().stats())

    其次,如果我们不指定,ray data 就会根据一系列规则进行估算。大致估算步骤是:

  • 初始大小 :初始 block 数量为 200
  • 尺寸约束调整 :采样大致估算总大小,以选择合适 block 数量,保证单个 block 大小落在 [1M, 128M] 区间
  • 并行度约束调整 :考虑可用 cpu 数量,使数据加载时尽量充分利用 cpu —— 保证 block 数量至少是 cpu 核数的两倍
  • 最后一条涉及一个实现细节:ray.data 会为每一个 block 调度一个 read task,也即我们之前提到的 block 是基本的并行单位。

    block 写出文件数

    如果不加任何控制,将数据集落到系统外时,每个 block 会默认写成一个文件。如果想改变文件数量,比如,避免过多小文件,可以使用 Repartition 算子,对 block 数进行改变:

    1
    Dataset.repartition(num_blocks: int, *, shuffle: bool = False) → Dataset[source]

    弱模式

    我们前面提到,在逻辑上可以将数据集(Dataset)理解为一张大的二维表,但和关系型数据库中对每列类型进行强约束不同,ray data 对数据集中的列只进行了弱约束。毕竟,这是 Python 呀…

    这个设计确实给了用户很大的灵活性,但也带来了非常多的坑,就跟 Python 这门语言一样——实现的怎么样,全靠用户水平。

    但吊诡的是,ray.data 的数据集是有 schema 接口的,只不过是读第一行测算出来的。如下面代码中的年龄列,在同时有字符串类型和整形的情况下,ray.data 并不会报错,且将第一行的数据类型作为了该列的类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def add_dog_years(batch: Dict[str, np.ndarray]) -> Dict[str, np.ndarray]:
    batch["age_in_dog_years"] = 7 * batch["age"]
    return batch

    ds = (
    ray.data.from_items([
    {"name": "Luna", "age": "3"},
    {"name": "Rory", "age": 14},
    {"name": "Scout", "age": 12},
    ])
    .map_batches(add_dog_years)
    )

    print(ds.schema())

    # schema 输出:

    # Column Type
    # ------ ----
    # name string
    # age **string**
    # age_in_dog_years **string**

    ds.show()

    # 结果输出:

    # {'name': 'Luna', 'age': '3', 'age_in_dog_years': '3333333'}
    # {'name': 'Rory', 'age': 14, 'age_in_dog_years': 98}
    # {'name': 'Scout', 'age': 12, 'age_in_dog_years': 84}

    batch 是按列来组织数据的,即 batch 的类型是 Dict[str, np.ndarray],每一列是使用 numpy 来组织的。但如果 np.ndarray 中每个值是None、嵌套的、不定长的,ray 也不会做任何检查,只能由用户自己来保证。

    这在实践中会有非常多的坑,包括:

  • numpy 是不支持 Python 中 None 类型的,因此如果处理后生成的新数据中混入了 None 后,在转换为 block 存入 object store 前,会先绕个远——先转换成 Pandas,再转换为 arrow 后写入 Object Store。
  • 如果 batch 中一列的输出结果是一个高维的 numpy,那 ray 会将包装成一个自定义的 ArrowTensorArray ,假装它是多行的 numpy,但内存还是按高维 numpy 组织的。
  • 这里各种隐式的转换会给新用户带来非常多的麻烦。

    本质上在于,ray.data 没有做一套自己的类型系统,而是利用 numpy、pandas、pyarrow 来构造了一套类型系统及其序列化和反序列化方法,但是配合使用时又有诸多龃龉,从而引出很多非预期行为的 bug ,为此,ray.data 在不断迭代和疯狂 patch,经常几周就更新一个小版本。

    任务执行

    那么 ray.data 是如何对 pipeline 进行大规模的并行执行的呢?可以用两个词来简要概括:

  • 微批模式(micro-batch)
  • 算子并行(operator-pool)
  • 任务类型

    展开来说,ray.data 根据用户的定义,构建出一个由算子组成的 pipeline。对于 pipeline 中的每个算子,会根据用户配置的并行度,启动相应数量的 Task 或者 Actor:

  • Task :针对用户传入的无状态函数,调用完即销毁。比如非常简单的增加计数的 map
  • Actor :针对用户传入的有状态类,是常驻的。比如 map 中要进行推理,需要预先加载模型。使用 Actor 模式,就可以只在构造函数中加载一次,之后便可以进行多个 batch 的推理,直到整个任务结束。
  • 调度逻辑

    将所有算子的执行单元(Task 或者 Actor )启动起来之后,ray.data 的基本调度逻辑是:

  • 为每个算子维护一个 input buffer 和一个 output buffer,存放 block 的引用(block 本尊在 object store 中)
  • 对于所有算子,当其 input buffer 中有数据时,会调度一个任务(task 或者 actor)对其进行消费后放到 output buffer 中
  • 下游算子的 input offer 就是上游的 output buffer
  • 即通过阻塞队列(input/output buffer)将所有算子逻辑上桥接起来,根据用户给算子指定的并行粒度,调度任务驱动数据整体往前流动。

    并且在数据快处理完时,会将 pipeline 中前面那些算子用不到的 Actor 释放掉(Task 是无状态的,调用完即释放,而 Actor 是常驻的)。

    在新的版本中,Task 和 Actor 还支持配置动态的并行度区间,ray data 可以根据资源和需求进行伸缩式的调度,但是实现的还非常粗糙,实际体验并不理想。

    此外,ray.data 还会根据下游 Object Store 的内存使用,对上游算子的执行做一定的背压。但如果你的下游算子使用的内存没落在 Object Store 中,而在进程的堆内,那 ray 就无能为力了。

    局限性

    ray.data 不适合做大规模的 shuffle。这里说一个 shuffle 的粗略定义: 需要在多个节点间进行多对多的数据交换 。比如 sort、rand_shuffle 等算子。

    和 Spark 不同, ray.data 需要把所有的数据加载到内存中才能进行 shuffle,因此如果数据量比较大,在内存中装不下时,就会发生大量的 spill。但 ray.data 对于 spill 到外存的数据管理的很不好,shuffle 中各种优化(比如预排序、小文件合并)也做的非常不好。因此,大部分的 shuffle 场景,Ray 都不如 Spark 快。

    更不用说,Ray 在接口层面就不支持 Join 算子(也是一种非常常见的 shuffle 算子)。

    小结

    本文从宏观上描述了下 ray.data 对于 block 的组织和变换、对于数据模式的处理以及基本的执行调度逻辑。之后,我们将深入代码细节,讲一下 ray.data 的执行引擎。

    我是青藤木鸟,一个喜欢摄影、专注大规模数据系统的程序员,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 木鸟杂记 ”,有更多的分布式系统、存储和数据库相关的文章,欢迎关注。 关注公众号后,回复“ 资料 ”可以获取我总结一份分布式数据库学习资料。 回复“ 优惠券 ”可以获取我的大规模数据系统付费专栏《 系统日知录 》的八折优惠券。

    我们还有相关的分布式系统和数据库的群,可以添加我的微信号:qtmuniao,我拉你入群。加我时记得备注:“分布式系统群”。 另外,如果你不想加群,还有一个分布式系统和数据库的论坛(点 这里 ),欢迎来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