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打酱油的课本 · 驻珀斯总领事黄亲国出席2013年大洋洲孔子学 ...· 1 周前 · |
![]() |
有腹肌的电影票 · 韋編三絕 [正文] - 成語檢視 - ...· 昨天 · |
![]() |
坐怀不乱的爆米花 · 韋編三絕 - 教育百科 | 教育雲線上字典· 昨天 · |
![]() |
曾经爱过的墨镜 · 雷克萨斯经销商 隐私政策 | ...· 3 月前 · |
![]() |
冷静的乌冬面 · Pokémon GO ...· 3 月前 · |
![]() |
鬼畜的雪糕 · Get Help with Atlas - ...· 3 月前 · |
![]() |
俊逸的萝卜 · 第五届国际室内乐音乐节在浙音举办_北京日报网· 1 年前 · |
![]() |
发怒的芒果 · Amazon.com: ...· 1 年前 · |
国学 |
https://www.zinbun.kyoto-u.ac.jp/~takeda/edo_min/edo_bunka/syuitu/edono_kagaku_syuitu_keibu-2.html |
![]() |
乐观的西瓜
1 月前 |
孝經賈氏述義 唐 賈公彦 撰
御注孝經疏 唐 元行沖 撰
論語鄭氏注
後漢 鄭玄 撰
謹敬也 慧琳音義八十九
過則勿憚改
憚難也 並希麟音義六 三部經音義巻二
三年無改父之道可謂孝
孝子在喪哀■思慕無所改其父之道非心之所忍爲也 並三部經音義巻三
六十而耳順
聞其言而知微旨 並三教指帰覚明注上之上 原無注者名従集解作鄭注
非其鬼而祭之者諂也
諂媚求其福 並希麟音義四
繪晝也 並慧琳音義三十一 四十 四十八 八十七 九十七 玄應音義七 二十二 又慧琳音義二十一 二十三引注作繪晝文也 令集解三引鄭注云繪晝文皇云繪畫 慧琳音義十三 十五引云繪或作繢 原本玉篇糸部引注作繪会也
告朔之餼羊
牲生曰餼 倭名類聚抄巻六
邦君樹塞門
塞猶蔽也 慧琳音義六十六
造次必於是
遽卒也 慧琳音義五十七
民之過也各於其黨
黨親也 慧琳音義十六
方常也 並原本玉篇方部
以與爾隣里郷黨乎
五家為隣五隣為里万二千五百家為郷五百家爲黨也 三部經音義巻二 希麟音義五節引
子曰不憤不啓不悱不發
孔子與人言必待其人心憤憤口悱悱乃後啓發爲説之〔並三教指帰覚明注上之上〕心憤憤囗悱悱 慧琳音義九十八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
富貴不可求而得者也當修德以得若於道可求得者雖執鞭賤職我亦為之 並三教指帰覚明注中原不標撰人今從 集解作鄭注
子在齊間韶三月不知宍味
思之染者理則未弘 並玉燭寳典四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富貴而不以義者於我如浮雲言非己之有也 並三教指歸覺明注中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坦蕩蕩寛廣皃長戚戚多憂懼 並慧琳音義二十三 又二 五 十四引下句
洋洋乎盈耳哉
理其乱者洋洋乎盈耳聽而美之矣 和漢朗詠註略抄
達巷黨名 並玉燭寳典四
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茲乎
匡人誤圍夫子以爲陽虎陽虎甞暴於匡人夫子弟子剋■時又與虎倶行後爲夫子御至匡匡人相與識剋夫子容貌與虎相似故匡人以兵而圍之 並中論七引論語第五巻子罕篇云 集解作包氏注
私覿愉愉如也
愉顔色和者 並五行三背記 慧琳音義三十九 七十五 八十三 九十二引注者作也 又三十五引作愉愉
君子不以紺緅餝紅紫不以爲一褻服
紺緅紫者玄類紅者纁類紺緅石染紅紫草染 並玉燭寳典六
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鳴鼓聲其罪以青也 並法華經釈文下
踐履也 慧琳音義七十八 七十二引作践■也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于沂風于舞雩詠而饋
暮春者季春所制征衣服衣服已成謂雩祭之服雩者祀上公祈穀実四月龍星見而爲之故季春成其服五六七者雩祭儛者之數風晞儛雩者浴沂於水上自潔清身晞而衣此服以儛雩且詠而饋之禮此禮者憂人之本故論語作詠而歸 玉燭宝典巻三
子曰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
譖人之言始水浸潤以漸或人禍也 三教下之中
棘或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爲子貢曰惜乎子之説君子也駟不及古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
過言一出駟馬追之不及 並祖庭事苑巻二
徹通也 慧琳音義三 三十二 四十五
硜硜然小人也
硜硜小人之皃也 並原本玉篇石部
晋夂公譎而不正
譎詐也 並原本玉篇言部 又慧琳音義八十五 九十三 九十八 百 又九十二作譎猶詐也
萬二千五百人爲軍三〔一本作五〕百人爲旅也 弘決外典鈔巻一 慧琳音義四十五引上句
慧有才智也 慧琳音義六十四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禄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言雖念耕而不學故飢餓也學則得禄雖不耕而不餒此勸人學之也 並三教指歸覺明注上之下
餒餓也 玄應音義八 又慧琳音義七十五 九十二 九十五 原本玉篇食部引並餒作餧 又慧琳音義五十四及玄應音義十三引云餧亦餓也
友便侒損矣
便辯也 慧琳音義二
言未及而言謂之躁
躁不安靜也 並慧琳音義七十二 玄應音義十八 巻二引安静二字倒 慧琳音義十二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八両引 十九両引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五 二十九両引
三十 四十一 四十四 四十七 五十一 五十五両引 五十七両引 六十 六十六 七十二 七十四 七十六 七十八 一百 希麟音義一並引注同 慧琳音義四十七及玄應音義二十三引云躁擾不安静也亦躁動也 慧琳音義十二引云躁動不安静也
鑚鐫鑿也 慧琳音義三十八
子路問津焉
津謂濟渡之處也 並玄應音義二 三 慧琳音義九 二十六 令集解四
櫌〔此下脱而〕不輟
輟止也 並原本玉篇車部 慧琳音義六十 八十九引注同 巻八十引云輟猶止也
聽其言也厲
厲而不爽日 並原本玉篇厂部 注文疑有誤脱集解作厲厳正也
爾雅犍爲舎人注
漢 犍爲舎人 撰
胤継世也 慧琳音義四十六
悠行之遠也 慧琳音義四十六
勞力極也〔慧琳音義四十六〕來強事也 玄應音義十二 慧琳音義五十五
串心之習也 玄應音義十七 慧琳音義四十六 七十
憩臥之息也 玄應音義十九 慧琳音義五十六
伯位之長也 慧琳音義四十六
卒病之終也 慧琳音義四十六
禦圉未有而預防之也 慧琳音義四十六
謂人生有精魂死爲鬼神死則骸骨歸土精魂歸天故言歸也 弘決外典抄一
父爲考母烏妣
生稱父母死稱考妣 倭名類聚抄一
東西■謂之序
東西堂釵尊卑處也 原本玉篇二十二广部
釋草第十三
白華野菅也
白華一名野菅 弘決外典抄一 稱名寺本華作花
亹赤苗也芑白苗也
別朱赤苗也又是伯夷所食首陽草也 秘府略八百六十四百穀部
釋蟲第十五
螝名蛹今蚕也 玉燭寳典二
宋地曰尋桑也 玄應音義九 慧淋音義四十六
熒火即炤夜飛有火虫也 王燭寳典六
食苗心者名螟言冥然不知 玉燭宝典二
釋魚第十六
榮螈蜥蜴蝘蜒守宮
榮螈名黿一名蜥蜴蜥蜴又名蝘蜒蝘蜒又名守宮也 玉獨宝典二
江准以南曰蝮江准以北曰虺 慧琳音義四十六
釋鳥第十七
趣民牧麦令不得晏起也 玉燭宝典一
狂一名茅■憙食鼠大目也 玄應音義六 慧琳音義二十七■作鴟
一名怪鳥一名鵂鴟南陽名鈎 慧琳音義四十六 五十四 七十四 玄應音義九引無一名怪鳥四字 又十七引下一字作又字十九引云謂鵂鶹也南陽名鈎鵅一名忌欺畫伏夜行鳴為怪也 五十六謂作為無下也字餘同上 玉燭寳典十引云南陽謂鵂鶹為鈎鵅玄冬素節或夜至人家
釋畜第十九
駮如馬倨牙食虎豹
駮多力獸也 玄應音義九 慧琳音義四十六
爾雅劉歆注
漢 劉歆 撰
釋草弟十三
葭不菫櫬不菫
主別三名其樹如李且崋朝生暮落 玉燭寳典五
釋木第十四
實有角如栗 玉燭寳典十一
釋蟲第十五
謂蜻■也 玉燭寳典六
釋魚弟十六
龍漦化爲玄螈詩胡爲蚖蜴 玉燭寳典二
釋鳥第十七
■音中木反啄樹蠧而食之 玉燭宝典五
鶉子鳼鴽子鸋
牟鴽■也 玉燭寳典三
爾雅李氏注
漢 李巡 撰
仇讎怨之正也 玄應音義九 慧琳音義四十六引正作匹
卒事之已也 玄應音義九 慧琳音義四十六
替去之廢也 玄應音義九 慧琳音義四十六引元也字
欝盛氣也 玄應音義二 二十 慧琳音義二十五引四十三
東北隅謂之宦
東北者陽始起養育萬物也 弘決外典抄三 稱名寺本宦作■陽下有氣字無起字養育作育養
東南隅謂之■
東南隅萬物動生蟄虫必無■戸穾戸之也 弘決外典抄三 稱名寺本虫下有出字 旡之字 ■作不由
西南隅謂之隩
謂屋中隠隩之處 弘決外典抄三
謂垣音園 倭名類聚抄三
五達謂之康
五達兩道在旁一實道在中央康空也 弘決外典抄一 称名寺本實作空
隄防也障也 玄應音義二 十四 無上也字 十八 二十四 慧琳音義五十九 無上也字 七十 七十二
白蓋謂之苫
白蓋編之以覆屋曰苫也 玄應音義六 慧琳音義二十七 無也字
編菅以覆屋曰苫一音舒焰反苫亦覆也 玄應音義十四 十六 一作又 無也字 慧琳音義五十九 六十四 一作又
春萬物揚始生其色蒼蒼故曰蒼天 玉燭寳典一
夏萬物盛壯其氣昊昊 玉燭寳典四
秋萬物成熟皆有文章旻文也 玉燭寳典七
冬陰氣在上方物伏藏故曰上天 玉燭寳典十
四氣和爲通正謂之景風
景風太平之風也 天地瑞祥志十二
蔬不孰爲饉
凡可食之釆皆不孰曰饉 玄應音義十八 慧琳音義七十二 孰作熟
正月萬物萌牙陬隅欲出日陬陬出之也 玉燭寳典一
二月萬物戴甲負莩其性自如也故曰如 玉燭寳典二
三月陰氣在上陽氣未壯萬物微弱故曰病病微弱也本作病 玉燭寳典三
五月萬物盛壯故日睾大也 玉燭寳典五
六月陰氣將盛萬物將衰故曰旦時也 玉燭寳典六
七月萬物勁剛大小善惡皆可視而相故曰相也 玉燭寳典七
八月萬物成熟刑體剛故曰壯也 玉燭寳典八
十月萬物深藏伏而待陽也 玉燭寳典十
十一月爲事
十一月萬物虛無須陽任養故曰事任也 玉燭寳典十一
十二月爲■
十二月萬物始牙陽氣尚微故曰■■微也 玉燭寳典十二
南風長養萬物萬物嘉樂故曰凱風凱樂也 弘決外典抄三
東風萬物始生故曰谷風谷生也 弘決外典抄三
北風土陰所生其氣寒涼故曰涼風也 弘決外典抄三 稱名寺本土
西風萬物皆終意故曰泰風泰終也 弘決外典抄三
從上下爲頽風
頽下也 弘決外典抄三
從下上爲■風
■上也 弘決外典抄三
降婁白虎宿也 玄應音義二 九 慧琳音義二十六 經文婁下有次字 四十六經文婁下有奎婁二字
四極遠者東至泰遠西至邠國南至濮鈆北至祝栗此極遠也 稱名寺本邠作■濮作樸栗作粟
皆四方極遠之國也 弘決外典抄一
九夷等四此次荒之内國也觚竹等四此極遠荒之國也
觚竹北方國也 弘決外典抄四
四海遠於四荒觚竹等國也庄四極之内者也 弘決外典抄一 稱名寺本触下有音孤二字
釋水第十二
水注川曰谿
水出於山入於川曰谿 慧琳音義四十六
河出崑崙虛色白
河水始出其色白 希麟音義十
水中可居者曰洲
四方皆有水也 倭名類聚抄一
四方右水獨高可處故曰渚 玄應音義十七 十四 無可字 慧淋音義五十九 方作面 水下有中字 渚下有也字七十 處作居 七十三 處作居渚下有也字
釋木第十四
山有苞櫟實■也有杯彙自裹也 玉燭寳典十一
釋蟲弟十五
青而大者螾■黄而小者謂之入耳齊人謂之距窮趙人謂之蛈虷亦或曰長囇皆蚰蜒之異名也 慧琳音義三十八
蚕蛹一名螝 玉燭寳典二
熒火夜飛腹下如火故曰即焰 玉燭寳典六
食禾心爲螟言其奸冥難知 玉燭寳典二
食禾葉者言其假■無厭故曰螣 玉燭寳典二
食其節言其貪狼故曰賊 玉燭寳典二
釋魚弟十六
榮螈蜥蜴蝘蜒守宮
榮蚖一名蜥蜴蜥蜴一名蝘蜒蝘蜒一名守宮 玉燭宝典二
釋鳥弟十七
野曰鳧家曰鶩鶩即鴨也 玄應音義十 經文作野鳥鶩鳥 慧琳音義二十八 野上有椸字 四十九鴨下有是字
鴳一名鳸鳸隻也 玉燭寳典一
釋獸弟十八
鼠從田中銜穀藏鼸名也 玉燭寳典一
鼱鼩一名奚鼠少鼠 三教指歸覺明注巻中
爾雅注
某氏 撰
又為循行也 玄應音義一 案馬國翰云某氏爾雅注即樊光也
紹繼道也胤継世也 玄應音義八
詩曰學有緝熙于光明也 希麟音義十
幽匿蔽微也
謂逃竄也 玄應音義四 慧琳音義四十三
揮振去水為竭也 玄應音義十三 慧琳音義五十七
憩止息之也 玄應音義二
止乏息也 慧琳音義二十六
謂御正之也 玄應音義十六 慧琳音義六十四
謂摸取也 慧琳音義五十五
謂苟旦也 慧琳音義二十四
今江東通言也謂懐意也 玄應音義十五
物稱人意美善好也 玄應音義八 慧琳音義二十八
謂相歸遺也 玄應音義十五 慧琳音義五十八
菼騅〔吐敢反〕青白如菼色也 倭名類聚抄七
即糜也 玄應音義八
謂兄後也此方俗異言耳 玄應音義八
婦謂長婦為姒婦
關西兄弟之妻相呼為妯娌 倭名類聚抄一
閾〔音域〕門限也
棖〔音唐〕門両旁木也 玄應音義七 倭名類聚抄三
楣〔音眉〕門戸上横粱也 玄應音義七無戸字 慧琳音義五十八 倭名類聚抄三
杙橛也樴音徒得反關中言阿樴江南言豚杙也 玄應音義十七 慧琳音義七十中下有之字 又五十八引即橛也
臺〔徒來反〕積土為所以觀望也 倭名類聚抄三
杗廇謂之梁
杗廇〔亡霤二音〕大粱也 同上
其上楹謂之棳
株儒柱也 玄應音義五 慧琳音義四十四
粱上謂之栭〔音而〕欂櫨也 倭名類聚抄三
桶〔音角〕屋四阿大榱也 倭名類聚抄三 令集解雜令裏書
屏〔音餅〕小墻當門中也 倭名類聚抄三
門閫也謂門限也 玄應音義十五 慧琳音義五十八
蠸輿父守瓜
蠸一名守瓜〔蠸音螼〕食瓜葉者也 倭名類聚抄八
一名蛃魚〔上音柄〕衣書中自生虫也 倭名類聚抄白魚作衣魚
土蜂大蜂之在地中作房者也
一名蝤蠐 上才尤反
蟰蛸〔■梢二音〕一名蟢子〔上音喜〕小蜘蛛之長脚者也
一名■■ 子六反
■螉〔悦翁二音〕似蜂而細腰者也 並同上
釋魚第十六
■魚似蛇 倭名類聚抄八下云 今案鮮字即■字
大為王鮪小為叔鮪
貽貝一名黒貝 ■音■
一曰神亀二曰士霊亀三曰攝亀四曰寳亀五曰文亀六曰筮亀七曰山亀八曰澤亀九曰水亀十曰火亀
神亀以下齒各異故別々名之也 弘決外典抄四引某氏注
釋鳥第十七
二足而羽者曰禽〔音琴〕一説飛曰鳥走曰獸惣謂之禽 倭名類聚抄七
在野翼舒飛遠為鳧 玄應音義九 慧琳音義四十六引某氏曰
桃雀小黄雀俗呼為巧婦鳥 李嶠雜詠注
鸄〔音激〕一名鵯鶋〔疋居二音〕一名鸒■〔譽斯二音〕飛而多群腹下白者江東呼為鵯鳥 倭名類聚抄七
恠鴟晝伏夜行鳴以為怪者也
鴟梟分別大小之名也
鸕鶿水鳥也觜頭如鈎好食魚也 並同上
今鵽大如鴿或言如鶉似雌雉鼠脚無後指岐尾為鳥憨急群飛出於北方沙漠地也肉美俗名突厥雀生蒿菜之間 玄應音義十八 慧琳音義七十三名作呼蒿作嵩
今鵽大如鴿似雌雉鼠脚〔玄應音義十五〕今鶴大如鴿似雌雉鼠爪出北方沙漠地也肉美俗名突厥雀生蒿萊之間如鶉大憨 慧琳音義五十八
木兔似鴟而小兎頭毛角 倭名類聚抄七 又引無小免頭三字
蝙蝠名服翼本艸作伏翼也 弘決外典抄四
喉〔音侯〕謂之嚨〔音籠〕 倭名類聚抄二
釋獸第十八
四足而毛曰獸〔音狩〕 倭名類聚抄七
獥〔音叫〕狼子也 同上
麝父麕麕足
麝〔食夜反〕脚似麞而有香 倭名類聚抄五
麢羊〔力丁反字亦作■〕大於羊而大角 倭名類聚抄七
一角青色重千斤也 玄應音義十三 慧琳音義五十五
似牛三角一在頂一在額一在鼻 弘決外典抄一
猩猩小而好啼
猩猩〔音星〕能言獸也 倭名類聚抄七
食已復出嚼之也 慧琳音義五十八
猨嗛〔苦簟反〕猿頰内藏食處也 倭名類聚抄七
釋畜第十九
四骹皆白驓
四骹皆白驓〔音曾〕骹謂膝以下也 倭名類聚抄七
四蹢皆白首
四蹢皆白曰騚〔音前〕蹢蹄也俗呼為踏雪馬
白顚一名的顙俗呼爲戴星馬
回毛左膺宜乘
廻毛一云旋毛
牝馬一名騲馬 上音草
牝牡一名駁馬 上音父
色有深淺斑駮謂之連錢驄
彤白雜毛騢
騢今之赭白馬也
白馬黒脣駩黒喙騎
騧〔音花〕淺黃色馬也
犢〔音讀〕牛子也 並同上
爾雅孫氏注
魏 孫炎 撰
廓張之大也 並慧琳音義四十六
仇相求之匹也 並慧琳音義五十九
惈決之勝也 玄應音義九 慧琳音義四十六決作使
聲竭之盡也 慧琳音義四十六
恙病之憂也 玄應音義五 慧琳音義三十二
恤救之憂也 慧琳音義四十六
庇覆之十廕也 慧琳音義四十六
揆商度也 固上
老人面色如鐵者也 慧琳音義八十八無者字九十六
祈告也叫也
析爲民求福叫告辞也 慧琳音義四十六
父之考為王父父之妣爲王母
人之尊祖若天王故曰王父王母也 倭名類聚抄一
妻之母曰外姑
夫之敬妻之父母如妻之尊敬舅姑故同其名加外字也
女子謂姉妹之夫爲私
謂無正親也 並同上
西北隅謂之屋漏
當室之所白日光所漏入也 弘決外典抄三 稱名寺本無上所日二字
樞〔音朱〕謂之椳〔音隈〕
門戸之樞也 倭名類聚抄三
但有舎也 弘決一 稱名寺本舎作堂
粱上柱謂之梲〔音拙〕
梁上柱侏儒也 倭名類聚抄三
宮門雙觀也 玄應音義六 慧琳音義二十七 七十
橛謂之■〔音■〕
門中央杙也 倭名類聚抄三
一達名道路
二達名跛■
跛道■出也 稱名寺本■旁作技旁
三達曰劇■
■出跛多故曰劇也
康樂也交會樂道也
莊盛也道繁盛也
七達曰劇驂〔倉含反〕 稱名寺本倉作千
驂二道交出復有跂出故曰劇也 稱名寺本交下有也字其下作復一枝出曰劇也七字
八達曰崇期
崇多也多道期會在此也 稱名寺本無會字
逵衢分大多之辭也 並弘決外典抄一
夏天長物氣體昊大故昊天 玉燭寳典四
秋天成物使有文以故曰旻天 玉燭寳典七
冬天藏物物伏於下天清於上故曰上天 玉燭宝典十
春氣青而陽暖日 玉燭寳典一
夏氣赤而光明也 玉燭寳典四
秋氣白而収藏也 玉燭寳典七
冬氣玄而物歸中也 玉燭寳典十
万物皆生如其性也 王燭宝典二
物已絶地有茎柄也 玉燭宝典三
睪物長之貌 玉燭宝典五
且之言麁物麁大 玉燭宝典六
相糠也物實生皮之也 玉燭宝典七
物實完壯而勁成也 玉燭宝典八
純陰用事嫌於無陽故曰陽 玉燭宝典十
十一月爲事
物幽閉蟄伏如有罪事 玉燭宝典十一
十二月爲■
物始牙生生通也 玉燭宝典十二
西風成物物豐泰也 弘決外典抄三
扶揺謂之焱
回風從下上故曰焱 玉燭宝典一
螮蝀謂之雩螮蝀虹也
別三名 玉燭宝典三
角亢下繋於氐若木之有根也 玄應音義九 慧琳音義四十六
娵觜之口營室東壁也
娵觜之歎則口開方營室東壁四星方似口因以爲名也 玄應音義九 慧琳音義四十六
彗星爲纔槍
妖星也四曰彗 玄應音義二
祠食也 玄應音義三 慧琳音義九
既祭披磔其牲以風散也 慧琳音義四十六
始葍殺其草木 玉燭宝典一
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
九夷在東方八狄在北方七戎在西方六蠻在南方海之言晦晦闇於禮義也在四荒之内 令集解二引集注爾雅第六巻釈地第九野篇所引
釋水第十二
水中可居曰洲
水有平地可居者也 玄應音義十七 慧琳音義七十
禹疏九河功難衆懼不成故曰徒駭 希麟音義十
釋草第十三
白蒿也 塵袋三
稷粟也 秘府略八百六十四
援粟也 同上
三輔曰結縷今關西饒之俗名屢草也 玄應音義十四 慧琳音義五十九名屢草作文苟屢草
釋木第十四
音杆 玉燭宝典十一
櫟其實梂〔音求〕
山有苞櫟實橡也有梂彙自裹也〔玉燭宝典十一〕菓之自裹者也 倭名類聚抄九
釋蟲第十五
梁國謂之曰■ 玉燭宝典六
言以假■爲名因取之 玉燭宝典二
言其貪酷取之也 同上
釋魚第十六
海濱謂之鮥河洛謂之鮪 玉燭宝典二
鱯似鮎而大色白也 玄應音義十一 慧琳音義五十六
榮螈蜥蜴蝘蜒守宮
別四名一本云轉相解博異語 玉燭宝典二
蝮虺博三寸首大如擘
江淮以南謂虺爲蝮有牙最毒 玄應音義六 慧琳音義二十七
釋鳥第十七
鵝一名舒鴈方言云江東呼爲鴚鵝也 玄應音義二
釋獸第十八
猶如麂善登木 麂音几
似麞而小其色赤也 弘決外典抄二 稱名寺本引為孫
集注爾雅
梁 沈旋 撰
懈者極也怠者嬾也 玄應音義六 十八 慧琳音義二十七無両者字 七二
羽本曰翮〔下革反字亦作■〕一云羽根 倭名類聚抄七
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
李巡曰九夷在東方八狄在北方七戎在西方六蠻在南方四海遠荒於四海冥無形不可教誨故曰四海也孫炎曰海之言晦晦闇於禮義也在四荒之内餘同李巡郭景純曰次四荒者也餘同李巡也九夷在東方李巡曰一曰玄兎二曰樂浪三曰高句麗四曰秡余五曰索加六曰浮遊七曰東都蘇八曰兒九曰汁沃沮諸家文竝無此句八蠻在南方李巡曰一曰天笠二曰咳首三曰焦僥四曰跂踵五曰穿胸六曰儋耳七曰狗枳軹八曰旁春諸家文竝無此文六戎在西方李巡曰一曰僥夷二曰戎央三曰老曰四曰耆羗五曰鼻息六曰天剛諸家文竝無此句五狄在北方李巡曰一曰月支二曰穢貊三曰匃奴四曰單于五曰白屋諸家文竝無此句 令集解二引集注爾雅第六巻澤地第九野篇
涯陗而高曰岸
水邊曰涯〔五佳反〕 並倭名類聚抄一
釋草第十三
萩〔音秋一音蕉〕一名蕭 倭名類聚抄十
釋木第十四
一名杻一名檍〔杠音紐〕 同上橿字下
栩〔音羽又音香羽反〕一名杼〔音杠又當旅反〕與苧同 倭名類聚抄九
櫰槐大葉而黒守宮槐葉晝聶宵炕
葉小而青曰槐〔音廻〕葉大而黒曰櫰〔音懐〕葉晝合夜開謂之守宮槐 倭名類聚抄十
茶〔宅加反字亦作梌〕小樹似支子其葉可■爲飲今呼早採爲茶晩採爲茗〔音酩〕茗一名荈〔音喘〕 倭名類聚抄四
釋蟲第十五
李巡曰青而大者螾■黃而小者謂之入耳齊人謂之距窮趙人謂之虹虹亦或曰長囇皆蚰蜒之異名也 慧琳音義三十八引集注爾雅
蜩蜋蜩螗蜩蛍蚻蜻蜻
良蜩〔徒貂反〕蝘螗〔偃唐二音〕蟪蛄〔恵姑二音〕螗■〔唐啼二音〕蚻蜻〔札請二音〕螇螇螰〔奚祿二音〕皆蟬類也五釆具謂之良蜩小而有文謂之蚻蜻 倭名類聚抄八
蛄■〔姑翅二音〕今米穀中蠧小黒虫也
蚍蜉〔畩浮二音〕一名馬螘〔宜倚反〕大蟻也
赤駮蚍蜉一名蠪虰〔龍偵二音〕赤蟻也
螱〔音尉〕一名飛蟻蟻有翼而能飛者也
木蜂似土蜂而小在樹上作房者也
蠛蠓〔上亡結反下亡孔反〕小虫亂飛也螘則天風春則天雨
食苗心螟食葉蟘食節賊食根蟊
蝗〔古孟反一音皇〕食苗心曰螟〔音冥〕食葉曰蚮〔音貸〕食節曰蠈〔音賊〕食根曰蟊〔音謀〕 並同上
釋魚第十六
鯇〔胡本反上聲之重字亦作鱓〕似鱄者也 倭名類聚抄八
攝龜一名陵亀小亀也 同上
釋鳥第十七
睢鳩〔上七余反〕鶣屬也好在江邊山中亦食魚者也 倭名類聚抄七
鴗〔音立〕小鳥也色青翠而食魚江東呼為水狗
鴨〔音押〕野名曰鳧〔音扶〕家名曰鶩〔音木〕
燕〔烏見反〕白■小烏也
鴋〔音紡〕一名澤虞即護田鳥也常在澤中見人輙鳴有似主守官故以名之
鸍〔音彌一音施〕一名沈鳧貌似鴨而小背上有文
斵木一名鴷〔音列〕好食樹中蠧者也
鳧鴈醜其足蹼
蹼〔音卜〕鳧鴈足指間有幕相連者也 並同上
釋獸第十八
鹿牡麚牝麀其子麛
牡鹿曰麚〔音家〕牝鹿曰麀〔音憂〕其子曰麑〔音迷字亦作麝〕 倭名七
猪〔微居反〕一名彘〔音弟〕 倭名類聚抄七
羆如能黃白文
羆〔音碑〕似熊而黃白文猛烈多力能抜樹木者也
犀〔音西〕形似水牛猪頭大腹有三角一在頂上一在額上一在鼻上脚有三蹄黒色
鼬鼠〔上音酉〕狀如鼠赤黃而大尾能食鼠今江東呼為鼪〔音性〕
獸呑蒭噬反出而嚼午曰齝〔音台〕羊曰齛〔音泄〕麋鹿曰齸〔音益〕 並同上
釋畜第十九
今交趾所獻丞相牛是也 慧琳音義四十一犎牛下引集注爾雅
狗〔音句〕犬子也 倭名類聚抄七
爾雅音義
晉 郭璞 撰
估 玄應音義六 慧琳音義二十七並云估字書無此字唯郭璞音義釋言注中商賈作此字
婦人之禕謂之纃
此女子許嫁之所著亦繋屬於人義禮記詩曰親結其纃謂母送女重結其可繋者以申戒之也 原本玉篇二十七糸部 案禮記下疑有脱文
詩傳云旻閔也即其義者耳也 玉燭宝典七
四時和祥之美稱也説者云中央失口 王燭宝典十
美稱之別名 玉燭宝典一
甘雨時降萬物以嘉謂之醴泉
漢亦出病者飲之皆愈其味甘也 天地瑞祥志十六
扶揺蝟之焱 音方遙反
尸子曰風爲頽焱 玉燭宝典一
螮蝀謂之雩螮蝀虹也蜺爲挈貳
虹雙出鮮盛者爲雄雄曰虹暗者爲雌雌曰蜺 玄應音義一 十九 二十五 慧琳音義十七 二十四 五十六 七十一節引
蜺或作霓音五奚反俗音古巷反青虹也 〔玄應音義十九 二十五奚作鶏奚 慧琳昔義五十六〕一名螮蝀也 〔慧琳音義十七〕月令季春虹始見 二十四
天根爲天下万物作根故曰天根也 慧琳音義四十六
祭山曰庪縣
詩推度灾云封庪縣山小祭也 原本玉篇二十二广部
狩亦獸字二足而羽曰禽四足而毛曰獸 玄應音義十三 慧琳音義五十九
釋山第十一
山屬者曰嶧
今魯國鄒縣有嶧山東海下邳夏書曰澤陽孤相是也 原本玉篇二十二山部
釋草第十三
今江東呼爲鳧芘者 玉燭宝典十一
同各而實異也 石山寺本香字抄中引原本玉篇
釋木第十四
柚或作櫾山海經字相通 倭名類聚抄九
音甞汝反樹也 玉燭宝典十一
今建平人又名之烏枕 石山寺本香字抄中引原本玉篇
小爾雅子爲橡在彙升中自含裹狀捄蓃然 玉燭十一
杉〔音衫一音纎〕似松生江南可以爲船材矣 倭名類聚抄十
釋蟲第十五
或作■ 王燭宝典六
蛝音閑■音棧 同上
即今子蚄也 玉燭宝典二
貸一音螣〔玉燭宝典二引爾雅音〕蝗類 玉燭宝典二
釋魚第十六
荆楚人又名魦 原本王篇二十四魚部
周禮春献王鮪鱣属其大者爲王鮪小者爲鮪或曰鮪即鱏也以鮪魚亦長鼻體旡連甲鱏音淫鮥音格 玉燭宝典二
榮螈蜥蜴蝘蜒守官
螈音原或作蚖両通蝘音焉典反蜓音殄 同上
蝮虺博三寸首大如擘
説者云今蝮虵鼻上有針一名反鼻虺 玄應音義六 慧琳音義二十七無説者云今四字
以其腹甲能攝斂頭脚閉藏之因名攝 弘決外典抄四
釋鳥第十七
今斵木亦有両三種在山中者大而有赤毛冠 玉燭宝典五
釋獸第十八
或作嗛 玉燭宝典一
爾雅圖讃
晉 郭璞 撰
蚯蚓土之精無足之虫不以分乃婬■螽 孫佃切均
蛇君謂大蟒小則數尋大則百丈也 法華經釈文中
五經異義
後漢 許愼 撰
異義尚書夏侯歐陽説云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腎水此與前同古文尚書説云脾木肺火心土肝金此四藏不同
案禮記月令云春祭以脾夏祭以肺季夏祭以心秋祭以肝冬祭腎皆五時自相得則古尚書是也
駁曰此文異事乖末察其本意月令五祭皆言先無言後者凡言先有後之辭春祀戸其祭也先脾後腎夏祀竈其祭也先肺後心肝季夏祀中霤其祭也先心後肺秋祀門其祭也先肝後心肺冬祀行其祭也先腎後脾凡此之義以四時之位五藏之上下次之耳冬位在後而腎在下夏位在前而肺在上春位小前故祭先脾秋位小却故祭先肝肝腎脾倶在鬲下肺心惧在鬲上祭者必三故有先後焉此義不與行氣同也 己上並五行大義巻三巻四
異義云周禮説天子立三公曰太師太傳太保無官屬與王同職故云坐而論道之三公 三代實録巻四十五再引
異義云顓頊有子曰黎爲祝融火神也祀以爲竈 玉燭寳典巻十二 年中行事秘抄再引
異義曰天子之城高九仭公侯七仭伯五仭子男三仭 李嶠雜詠一百二十首注
許愼五毛經説山陽民祭皆以石爲主由來尚矣 石象乙卵之也 天地瑞祥志巻二十
五經通義
漢 劉向 撰
月中有兎與蟾蜍並月陰也蟾蜍陽也而與兎並明陰係於陽也 三教指歸覺明注下之中
陰陽散爲風風氣旡根也 天地瑞祥志巻十二
陽則散爲雨水寒則凝烏霜雪皆從地而昇者也 倭名類聚抄巻一
王者受命易姓報劫〔當作功〕告成必於岱宗百物姶交代之處 李嶠雜詠一百二十首注
三王教化之官總名爲學 令集解巻十五
秋分之音 李嶠雜詠一百二十首注■作鐘條
編竹爲之長尺有五寸 同上簫條
大者二十三管小者十三管一云舜所造十四管也 倭名類聚抄巻五簫條
士之家樹槐鬼神畏之 和漢朗詠註略抄
六藝論
後漢 鄭玄 撰
六藝論以易詩書〔一本無〕禮樂春秋爲六藝 弘決外典抄巻三
太昊帝庖犧氏姓風虵身人首有聖德燧人皇歿伏犧皇生其世有五十九姓犧皇始序制作以木德王制嫁娶禮受龍圖以龍師在位一萬一千二十二年次皇帝神農氏姓姜人身牛首以火德王有七世合五百年易卦之興重之爲六十四等以通神明 義楚六帖巻十三
宓犧氏爲網罟以田畋取獸也充庖厨故曰庖犧氏斵木爲耜揉木爲耒耨營宮室垂衣裳姶教天下種植故號神農立市鑄器服牛乘馬爲杵臼置舟檝摸鳥跡以造文字因通化而裁禮樂並黃帝也有佐官七人蒼頡造文字大撓造甲子隷首造筭數容成造曆日岐伯造醫方申區造占候奚仲造車作律管興禮典等 固上 又二十三引黃帝佐官以下
軒轅黃帝姓公孫二十五月而生有珠衡日角之相以土德王天下建寅爲歲首生二十五子十二姓凡十三世合治一千七十二年夢受帝籙遂與天老巡河而受河圖師於牧馬小童拜廣成崆峒山 同上
聖證論
魏 王肅 撰
鄭氏以二月爲嫁娶之時謬也詳尋其時古人皆以秋冬詩曰東門之楊其葉牂牂毛曰男女共不逮秋冬也孫卿曰霜降送女冰泮殺止董仲舒曰聖人以男女陰陽其道同類天道向秋冬而陰氣來向春夏而陰氣去故古人霜降而送女冰泮而殺止與陰倶近與陽遠也詩云將子無怒秋以爲期周官仲春令會男女之無夫家者於是時也奔者不禁則婚姻之期盡此月矣故急期會也 玉燭寳典巻二
鄭志
魏 鄭小同 撰
禮經曰蝦蟇鳥也 天地瑞祥志巻十八反舌條
鄭記
鄭玄弟子 撰
禮注云反舌百舌鳥糜信難曰案易説反舌蝦蟆也昔於長安與諸生共至城北水中取蝦蟆剝視之其舌成反向蟜夙荅曰蝦蟆五月中始得水當聒人耳何云無聲是知蝦蟆非反舌鳥春始鳴至五月稍止爲時候 玉燭寳典巻五
五經通論
晉 束晢 撰
吏晢論婚姻阡云鄭氏以爲必以仲春王氏以爲秋冬案春秋魯女出嫁夫人來歸自正月至十二月悉不以失時爲褒貶則婚姻通年之事何限仲春何絶季秋而各守一隅以相非哉桃夭篇序盖謂盛壯之時而非日月之時也故灼灼其花喩以年毛鄭皆用桃夭之月其次章云有蕡其實之子于歸此豈復在仲春乎注曰夏之向晩待冰未泮正月以前也草虫吋々未秋之時也周禮仲春會男女盖一切相配之合而非常婚之節也 玉燭寳典巻二
案月令四時之月皆夏數也殆夏時之書而後人治益 同上序
諡法
漢 劉煕 撰
諡者行之迹也 原本玉篇言部
威儀備悉曰欽欽恭節用曰欽 原本玉篇欠部 玄應音義二十四 慧琳音義七十並引上句
温柔聖善曰懿愛民質淵曰懿 慧琳音義八十四
柔克有光曰懿體和居中曰懿 慧琳音義八十五引下句
慈愛亡勞曰孝從命不違曰孝 玄應音義二十五 慧琳音義七十一 三部經音義巻三
淵源流通曰康温良好樂曰康安樂撫民曰康 原本玉篇厂部
布德執義曰穆中情見皃曰穆 慧琳音義六
法離囂妄曰静 慧琳音義一
布維行紀曰平治而不眚曰平執事有制曰平附不黨疏不遺曰平也 原本玉篇亏部
大慮克就曰貞幹事能正曰貞外内用情曰貞清白守節曰貞不隠旡幷曰貞圖國忌死曰貞内外旡懷曰貞直通不撓曰貞貞德應和曰貞 原本玉篇卜部 慧琳音義七十三引三條外内二字倒懷作壞
貞德二字作徳政
慈仁短折曰懷執義揚善曰懷 慧琳音義八
強德尅義曰肅執心決斷曰肅 慧琳音義四 六再引 三十四引上句
見若堅長曰隠隠拂不成曰隠不顯尸國曰隠壤情不書曰隠 原本玉篇阜部 慧琳音義四再引一條云情懐情盡曰隠
使人悲傷曰愍 慧琳音義三
逆天虐民曰煬好内怠政曰煬 慧琳音義八十七 九十七上句
施而不有曰宣也 令集解巻十五
懸命爲仁曰勇投身爲義曰勇持義不掩曰勇知死不避曰勇 慧琳音義七 又十一 十三並引第一第四條 玄應音義二十三 二十四 慧琳音義四十七 七十並引第一第四條 又四十 七十二並引第四條
昭功寧民曰商仁見中外曰商 原本玉篇冏部 慧琳音義八十二引下句
優恨遂過曰厲暴慢旡親曰厲殺戮不辜曰厲不恩忌愛日厲 原本玉篇厂部 慧琳音義十二引第一第二條
名實不爽曰質中正無喪曰質 慧琳音義七
不悔前過曰戾不思念愛曰戾 慧琳音義三十 又十八 二十六 五十三並引上句
小心敬事曰良順理習善曰良 慧琳音義二十三
好變動民曰躁 慧琳音義十六 五十五 五十七 七十二 七十四 九十七 百 又十二 七十九並引無民字
疏遠繼位曰紹
旡他才德直以遠世族繼功臣之胤如立蕭何後之類也 並原本玉篇糸部 又玄應音義二 二十三 慧琳音義二十九 四十七並引正文 又一 四十五並引正文作遠継先位曰紹
華言不實曰誇 原本玉篇言部 玄應音義十一 慧琳音義十五 五十二 六十 六十二 八十六 又七十四 玄應音義十七 二十五並引言作而 又慧琳音義五十八正文下有誇相誕也謂憍恣過制自夸大也十三字 又七十一正文下有誕謾也欺也不實也大也十字
名與實爽曰謬 原本玉篇言部 慧琳音義七 又六 七並引爽作■ 又九十一名作行
附録 己下録不見於周書序列者
賊人多累曰桀
以悪逆累賢人也因夏桀就以爲諡也 並慧琳音義八十九 又五十七 玄應音義十三並引劉熙注云多以悪逆累賢人也 希麟音義十引正文云賊仁多侈曰桀
殘義害德曰紂賊民多殺曰紂
因殷紂惡如是就以爲諡也 並原本玉篇糸部 希麟音義十引正文害徳作損善
貴賢親親曰仁殺身成人曰仁度功而行曰仁 慧琳音義二十二 二十七及玄應音義六引上二條
尊嚴能憚曰師温故知新曰師 玄應音義二 慧琳音義三 二十五引上句
楷拭規摸曰範也 慧琳音義二十五
亡身從物曰殉 慧琳音義八十八
温工兄〔工兄二字當作克〕令儀曰章法度明文曰章敬春高眠曰章 原本玉篇音部
深謀遠慮曰奥 慧琳音義二十九
推功尚曰讓 原本玉篇言部
照公間民曰高尊上尊号曰高 原本玉篇高部
除天之際曰議能制命曰誼行議不疾曰誼 原本玉篇言部 慧琳音義十二引第二第三條能上有善字 又十七引第三條
達禮不達樂曰素 原本玉篇素部
先義後利曰榮 慧琳音義八十四
寛柔以敬曰強不報無道曰強和叩而不◆曰強 慧琳音義十四
不汚非義曰絜 原本玉篇糸部 慧琳音義三十五引汚住行絜作潔
威而不猛曰徴 慧琳音義八
收今述古曰訾也 原本玉篇言部 慧琳音義十二
自賢曰矜 慧琳音義十三
於事不信曰誣 慧琳音義六
賎而得愛曰嬖
嬖卑也媟卑接媚以色事人也 並慧琳音義五十七 三十三及玄應音義二十並引正文 慧琳音義百引注文下句
江都集禮
隋 潘徽 撰
齊衰不杖朞祖父母之喪 三代實錄巻二十
河圖靈武帝篇
五星聚畢經歲皆失度逆行不出五年天子崩万民失進退大旱飢並起 天文要録■占第廿九
眞人在山謂之神 天地瑞祥志巻第十四
河圖説徴示
〔一作説徵〕
黃帝起丈〔御覽丈作大〕蚓見 天地瑞祥志巻第十八 御覽九百四十七引河圖秘徵
牛四角三足名曰旡下見則主失國 天地瑞祥志巻第十九 開元占經一百十七引作人主失國無下見牛四角二足
牛人頭◆足馬尾名及見則夷将兵 同上
虎牛尾無口目名曰乱朝見則主无德 同上 開元占經一百十六引作主無徳則虎牛尾無口目名曰乱朝
狸三頭名曰孽〔開元占經一百十六孽作■〕華〔占經華亦作〕見則女害 同上
蒼帝之立〔御覽之立作起字〕天雨粟也 秘府略巻第八百六十四百穀部中引河圖説徵徵禾 御覽八百四十引河圓説微
河圖叶光紀
日為陽精 五行大義巻第四論七政引河圖汗光篇汗字恐誤
天立四極各有金剛力士兵長三千丈 玉燭寳典巻第十二
河圖括地象
有玉虎晨鳴雷聲聖人感期之興 天地瑞祥志巻第十九 淵鑑類凾四百二十九有玉上有令訾野中四字又之作而
易有大極是生兩儀両儀〔覺明注無兩儀二字〕未分其氣混沌清濁既分伏〔覺明注伏作仰〕者為天偃者為地 李嶠雜詠一百二十首第一乾象注三教指歸巻上覺明注 初學記一引同
天地初立有天皇氏身佩九翼以木德王無所施自然而化 元弘抄本五行大義巻五背記
河圖帝覽嬉
月者金之精也 李嶠雜詠一百二十首第一乾象注 初學記一占經十一引同
月乘左角法官誅乘右角兵起期一年 占經十三無期一年三字天文要録角占第十一
月暈天陳公子死民飢女后有喪不出二年 同上
月暈角亢間再重状如環連大将軍与大臣相戰而大将負不出一年 同上
月行太陽天下大〔占經無大字〕乱人民啼哭大臣有兩心 天文要録房占第十四 開元占經十三引大臣己下作及天下大荒禍不可禁天下有兩心十四字
月暈房一重〔占經無一重〕太子坐之若財寳出其分〔占經其分作若字〕穀貴〔同上〕 開元占經十五引■萌
月行出房〔占經房下有星字〕心間其旁有虹雲〔占經雲下有一字〕諸侯〔占經侯下有一王二字〕死〔同上〕 開元占經十三
太白暈昂青亦黄天子生聖太子期一年 天文要録昂占第廿八
月犯觜星〔占經星作觹〕小将戰〔占經無戰字〕有死者 天文要録觜占第卅 開元占經十三引河圖帝覽嬉
月犯参伐其分〔占經無其分二字〕有兵事競城保 占經保作堡 天文要録参占第卅一 占經十三引河圖帝覽嬉
魏元帝時斗星晝見經天君臣相違誅五都尉戰流血不出三年 天文要録石氏内宮占第卌四已上四條竝引河圖帝紀
月行陽環暴兵來不出一年 天文要録房占第十四 占經十三引河圖帝覽嬉暴兵已下作多小暴事四字
熒惑守房心間地動兵連於後堂不出半周 同上
尾星暈五重堯帝應天符授不出九十日 天文要録尾占第十六
辰星暉昂大臣死秋多水地動出彗星觜中明年春齊桓公以食樂失珍寳五穀無實民飢分散 天文要録昂占第廿八
月犯畢狼亭〔占經無狼亭二字〕天子用法誅罰急貴人有死者天下有變令 天文要録畢占第廿九 占經十三引河圖帝覽嬉無天下已下五字別題京氏妖占
太白合奄畢星而經旬其邦大乱大侯王誅天子不出三年 同上
輿鬼暈二夕七運其國近臣欲逆交兵見血宮中期半周 天文要録鬼占第卅三
月熒惑太白辰星犯守輿鬼其國有憂大臣誅 同上
客星赤大光守居騰虵虵經五十日四道中有大盗賊 天文要録石氏内宮占第四十
彗孛入天錢民人旬不勤奔兵侵國境 天文巫内外官第五十已上十條引河圖紀
附耳角動不言讒賊将起 天文要録■占第廿九
彗星貫玉衡之間其君五軍合 天文要録石氏内宮占第卌
蒼〔御覽同類聚蒼作倉〕帝起天雨粟血木有生不落〔已上六字類聚無之〕青雲扶日 秘府略巻第八百六十四百殻部中 類聚八十五御覽八百四十引河圖説徵無血木已下十字
雒書甄曜度
伏犧女媧紀各一万六千八百歲也 希麟續一切經音義十
洛書斗中圖
天子擇日月禮大一五天及三萬六千神祗者君臣延壽天下太平百姓豐年灾恠消滅 明文抄巻五
春日日行東方青道曰東陸夏日日行南方赤道曰南陸秋日日行西方白道曰西陸冬日日行北方黒道曰北陸也 李嶠雜詠一百二十首第一乾象注 御覧十八引日春行東方青道曰東陸又廿一引夏日月〔日誤〕行東南赤道曰南陸又廿四引日行西方白道曰西陸又廿六引日冬行北方黒道曰北陸
提含珠含殊 玉燭寳典巻第四
坐德之萌五星若連璧 玉燭寳典巻第四 殿本璧作珠坐作至 類聚一引至德之明日月若連壁 書鈔一百五十引至德之萌日月若連璧 御覽三引至德之萌日月若連璧又七引至德之萌五星若貫珠
易乾鑿度
後漢 鄭玄 注
鄭玄云造出法度也 並諸道勘文巻第四十五
鑿度者因命苞精像條神類 云々
鄭玄云可命之爻所在兼知精像之儀狀條別其神之類 云々同上
三王之郊一用夏正天氣三微而成一着三著而成一體〔本有注〕方此之時天地交而万物通〔中略〕所以法天地之通道 玉燭寳典巻第一 殿本盧本一體下竝有注云五日為一微十五日為一
着故五日有一候十五日成一氣也冬至陽始生積十五日至小寒為一著至大寒為二著立春為三著凡四十五日而成一節故曰三著而成體也正月則泰卦用事故曰成體而郊也 殿本方下有知字殿本盧本竝無交而之而殿本盧本法天上竝有順四時三字殿本無通道之通殿本盧本道下竝有也字
鄭玄曰三微而一著自冬至正月中為天郊之也 同上 殿本盧本書末附注云三微而成一著自冬至正月中為泰云々
天子爵号也〔中略〕天子者継天理物改正統一各得其宜父母天地以養民至尊之号之也 玉燭寳典巻第○殿本慮本爵上竝有者字又無正字又統一作一統又作父天母地又也上無之字 御覽七十六引易緯云天子者継天治物改正一統各得其宜父天母地以養生人至尊之號也 初學記九引易緯云天子者繼天治物改政一統各得其宜父天母地以養人至尊之號也
夫有形者生於無形則乾坤安從而生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有太極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形質具而未相離謂之渾沌 祖庭事苑巻第七 ○殿木盧本下巻竝從下 無而字故下有曰字脱有太極三字氣及三始下皆脱也字謂之作故曰沌作淪 御覽一引夫有形者生於無形故有太易者末見氣也又太初者氣之始也又太始者形之始也又太素者質之始也
易一陰一陽之謂道也〔中略〕故太一取其數以行九宮 五行大義巻第一明數
鄭玄注乾鑿度云太一者北辰神名居其所曰太帝行八卦日辰之間曰太一或曰天一出入所逝息紫宮之外其星因以為名天一之行猶天子巡狩方兵人君亦從而巡省毎卒則復太一行八卦之宮毎四季乃入於中央天數大分以陽出以陰入陽起於子陰起於午是以太一下行九宮從坎始也 五行大義巻第五論諸神 三寳院本神作之曰太一作曰大昊逝作在兵作岳季作方脱乃入之入 殿本盧本竝北辰下有之字神名下有也太帝作太一八上有常字八卦上有於字曰太一作曰天一曰天一作曰太一逝作遊紫上有於字外上有内字為名下有焉故星經曰天一太一主氣之神行猶待也四正四維以八卦神所居故亦名之曰官卅三字天一之之之作下天子下有出字狩下有省字兵作岳其下有之事二字脱人君亦從而巡省七字卒作率行八上有下字脱季字乃入之入作還中央下有中央者北神之所居故因謂之九宮十四字九宮上無行字次下有宮字脱也字
乗皇美者戯 玉燭寳典巻第十二 殿本盧本竝作初世者戯也
注云謂天數也 同上
開闢至獲麟二百七十六万歲 同上
易通卦験
後漢 鄭玄 注
密戯作易仲命德維紀衝 玉燭寳典巻第十二 殿本仲字重衝作衡 説乳本作■義作易仲命德紀衡
注云謂四仲之卦震兌坎離也命德者震則命日木德兌則金德坎則水德離則火德維者四角之卦艮巽坤乾也紀猶数也衝猶當也維者起數所當謂若艮當立春 同上 殿本首謂字上有仲字下震兌坎離下並有也字則命曰作則命之曰下三德並同衝作衡下維者作維卦起數下有之字下艮下有於四時之數五字立作上
冬至日始人主不出宮室商賈人衆不行五日兵革伏■不起 殿本宮下無室字行下有者字
鄭玄曰冬至日時陽氣生微事欲静以待其着定也必五日者五土数也土静故以其数焉革甲之也 殿本至下無日字氣下無生字待作得
人主与群臣左右從樂五日天下人衆亦家々從樂五日以迎日至之大禮 殿本家々作在家 初學記四引首有冬至始三字下人之人作之禮上無大字 御覽二十八引同初學記
從猶就也日旦冬至君臣倶就太司樂之官臨其肆樂祭天圜丘之樂以為祭事莫大此焉重之也天下衆人亦家々徃者時冝学樂此之謂 殿本脱此注初學記四引從猶至大此猶作者日旦二字無之肆下無樂字大下有於字 御覽二十八又引従猶至大此猶作者日旦二字無之事作祀大下有於字
人主致八能之士或調黃鍾或調六律或調五音或調五聲或調五行或調律歴或調陰陽或調政德所行 殿本脱或調五音句政德上無或調二字 御覽二十八首有冬至始三字脱或調五音或調五聲
二句政作正無所行二字 禮記月令正義引初有夏至二字致作正
致八能之士者謂選於人衆之中取於習暁者使之調焉者謂和調之五行者五英也律歴者六莖也陰陽者雲門咸池也政德所行者大夏大護大武之者也 殿本脱此注 御覽引致八至和調之謂作言取下無於字焉下無者字其下作調諧和之也 禮記月令正義引鄭氏八能注云從八能之士謂選於天下人衆之中取其習暁者而使之調黃鍾者縣黃鍾於子其以大小之差展其聲調六律者六律管陽也又有六呂為之合管有長短吹之以調樂器之聲調五音者金為鍾革為鼓石為聲竹為管絲為絃皆有聲變舒疾也匏也木也土也不言調者聲少變故不調調五聲者宮商角徴羽聲弘殺緩急凡黃鍾六律之聲五音之動與神霊之氣通人君聽之可以察已之得失而知群臣賢否調五行者五行謂五英調律麻者律歴謂六茎也調陰陽者謂雲門咸池調正德所行者謂之大韶大夏大濩大武
繋黃鍾之鍾人主敬稱善言以相之 殿本繋黃上有八能以備人主乃縦八能之士十二字主字無之御覽五百七十五引人主冬至日縦八能之士撃黃鐘之宮則人主敬善公卿大夫誠信
相助也善言助之明心和此之謂也 殿本注云八能以備巽之人數足也八能之士各欲誠其事人君於是聽之為之撃黃鍾之鍾則樂事作矣所謂金奏也相助差若言助之明心扣
然後撃黃鍾之磬公卿大夫列士乃使撃黃鍾之皷々用馬革皷員徑八尺一寸瑟用槐長八尺一寸間音以竽補竽長四尺二 殿本然後上有乃權水輕重釋黃鐘之公稱黃鍾之重十五字然下無後字乃使下有八能之士四字馬革作草焉上八尺一寸下有鼓黃鍾之琴五字槐下木瑟二字下八尺下下有吹黃鍾之律句四尺二下有寸者二字 古微書撃黃鍾之磬上有乃權水輕重稱黃鍾之重十字列士下有以德賀于人主句乃使下有八能之士四字上八尺一寸下有鼓黃鍾之瑟句槐下有木字下八尺一寸止作八尺其下有吹黃鍾之律句以竽補竽作以笙笙三字四尺二作四尺一寸一分
鼓必用馬革者冬至坎氣也於馬為美脊為亟心也瑟用槐々棘醜撟取撩象氣上也上下代作謂之間々則音聲有空時空時則補之以吹竽也 殿本注云火數七於冬至之時吹之冬至水用事水數六六七四十二竽之長蓋取之
天地以和應五官之府各受其當 殿本和作払以和下有應黃鍾之音得蕤賓之律應則公卿大夫列士以德賀於人主因諸政所請行卅字
天地以和應神先見也五府各受其職所当之事愛敬之至無侵官也 以上本文注竝玉燭寳典巻第十一 殿本注云扣謂聲磬也鼓也瑟也竽也四者之調而時氣和群臣之功也故當以禮差賜也
夏日至如冬日至之礼儛八樂皆以粛敬為戒 玉燭寳典巻第五 殿本作夏日至之禮儛作舞 古微書脱末句 後漢書律曆志引易緯夏日至之礼
鄭玄曰八樂雲門五英六莖二大巻大韶大夏大護大武 同上 殿本注作如者如其從樂五日致八能之士鼓黃鍾然後撃黃鍾之聲舞八樂者雲門五英六茎大巻大韶大夏大護大武也乃舞八樂備至德 古微書注止作雲門五英六茎大巻韶夏護武也
冬至成天文 玉燭寳典巻第十一 殿本作冬日至古微書亦同 御覽廿八同
鄭玄曰天文謂三光也運行照天下冬至而数訖於是時也祭而成之所以報之者也 同上 古微書注同 報之者作報也
夏日至成地理 玉燭寳典巻第五
鄭玄曰地理者五土也以生万物養人民夏至而功定於是時祭而成之所以報也 同上 已上二條殿本注云天文者謂三光也地理者謂五土也三光行炤天下冬至而數訖五土以生萬物養人夏至而功定於是時祭而成之所以報之也行有參差生有先後大時不齊但人以此為正焉
皷用牛皮皷員徑五尺七寸瑟用桑長五尺七寸間音以蕭補蕭長尺四寸 同上 殿本牛上有黃字桑下有木瑟二字無補蕭二字 古微書同殿本牛上有黃字皮下脱皷桑下有木字脱補蕭
鼓必用牛皮者夏至離氣也離為黃牛瑟用桑柳槐條取其垂象氣下 同上 殿本用皮之用作以氣也之也無之黃牛之下有徑五尺七寸者取於十乘蕤賓之律也此律必以九與十者天地數終焉廿八字桑下有木者二字氣下之下有也簫亦以管形似鳥翼鳥為火禽火數七也於此與夏至之時改之火用事數又有二七四簫之長由此廿三字 古微書注引此律必以九與十者天地數終焉又云簫管形象為鳥翼鳥為火火成數七生數二二七一十四簫之長由此
冬至之日立八神樹八尺之表日中視其晷如度者則歲美人民和順晷不如度者則其歲悪人民為譌言政令為之不平 玉燭寳典巻第十一 殿本視作規 後漢書律曆志注引易緯云冬至之日樹八尺之表日中視且晷晷如度者其歲美人民和順晷不如度者則歲惡人民多偽言政令為之不平 周禮馮相氏疏引易緯通卦驗云冬至日置八神樹八尺之表日中視其影如度者歲美人民和順晷不如度者則歲惡人偽言政令之不平 御覽廿八引云冬至之日立八神樹八尺表日中視其晷如度者則歲美入和順晷不如度者歲惡 古微書引冬至之日立八神樹八尺之表日中視八尺之表日中視其晷晷如度者則歲美人民和順晷不如度者其歲惡人民多僞言政令為之不平
鄭玄曰神讀如引題喪漸之引書字從音耳立八引者椽於杙地四仲引縄以正之因名之曰引必立引者先正方面於視曰晷審也偽言使政令不平人主聞之不能不或為表或為木也 同上 馮相氏正義引神讀如引言八引者樹杙於地四維四中引縄以正之故因名之曰引立表者先正方面於視日審矣又古徴書注引同
晷進則水晷退則旱進尺二寸則月食退尺則日食
同上 殿本同 馮相氏正義引同晷御覽引晷進作 入脱尺二寸之尺 後漢書律歷志注引進尺二寸則月食退尺則日食二句作進一尺則日食退一尺則月食又占微書引同
晷進謂長於度也日行黃道外則晷長者陰勝故水晷短於度者日行入進黃道之内故晷短晷短者陽勝是以旱進尺二寸則月食以十二為数也以勢言之冝為月不食退尺則日食日数備於十也 同上 殿本脱此注 馮相氏正義引晷進謂長於度日之行黃道外則晷長晷長者陰勝故水晷短於度者日之行入進黃道内故晷短晷短者陽勝是以旱進尺二寸則月食者月以十二為數以勢言之宜為月食退尺二寸則日食者日之數備于十 御覽廿八引進謂長于度也一句
冬至之日見雲送迎従其郷来歲美人民和不疾疫無雲送迎德薄歲悪故其雲赤者旱黒者水白者為兵黃者有土功諸従日氣送迎此其徴 玉燭寳典巻第十一 殿本其作下其雲下有青者饑句徴下有也字 類聚三其作下人民作民人徴作俲也 御覽廿八其郷作下嚮美上有大字其上無此字徴下有也字 書鈔一百五十六引冬至至疾疫送迎作遞送脱人字疾作災
璇璣斗魁四星玉衡拘横三星合七齊四時五威五威者五行也五威在人為五命七星在人為七端北斗居天之中當崑崙之上運轉所指隨二十四氣正十二辰建十二月又州國分野年命莫不政之故為七政 五行大義巻第四論七政
堯時龍馬負図見 天地瑞祥志巻第十九
彗孛出四表四邦灾視不出八十日 天文要録房占第十四 占經八十九引云星孛房四邦災
尚書緯旋機鈴
後漢 鄭玄 注
書者如也 李嶠雜詠一百二十首第九文物 尚書序正義引璿璣鈴同 劉知機史通一引云尚者上也上天垂文象布節度如天行也類聚五十五上有尚書篇題號五字度下有書也二字並無此句
禹開龍門導積石決岷山流九貢玄圭出刻曰 原本作日
延喜玉受德天錫 文選九十一引陸善經注 五行四背記作禹開龍門導積石出玄珪上刻曰延喜玉受德天錫佩
禹功既成天出玄珪天賜之者以德佩禹有治水之功者必佩以玄玉 元弘鈔本五行大義巻四背記
白狼衡釣入殷朝
釣縛束之要明湯湯天下之要也 並同上
尚書考霊曜
後漢 鄭玄 注
仲春一日日出於卯入於酉〔又見御覽三無一日二字〕柳星一度中而昏斗星十三度中而明 玉燭寳典巻第二
夏仲一日日出於寅入於戍心星五〔又見御覽三無一日二字夏仲作仲夏〕度中而昏營室十度中而明 玉燭寳典巻第五
仲秋日出於卯入於酉〔又見御覽三〕湏女四度中而昏東辟十一度中而明 玉燭寳典巻第八
仲冬一日日出於辰入於甲奎星一度〔又見御覽三中作用無一日二字〕中而昏五星七度中而明 玉燭寳典巻第十一
春一日日出卯入酉昂星一度中而昏斗星十二度中而明仲夏一日日出寅入戍心星五度中而昏營室十度中而明秋一日日出卯入酉須女四度中而昏東井十一度中而明仲冬一日日出辰入申奎星一度中而昏氐星九度中而明卯酉陰陽交曾日月至此為中道萬物盛衰出入之所故號二八之門以當二八月也 五行大義巻第四論七政
以仲春仲秋晝夜分之時光條照四極周經凡八十二萬七千里日光接故曰分寸之晷代天氣生 玉燭寳典巻第二 晋書天文志引分寸之晷代天氣生以制方員方員以成参以規矩昏明主時乃命中星観玉儀之游鄭玄謂以玉為渾儀也初學記引觀玉儀之旋昏明主時鄭注儀下故曰玉儀句御覽二引同初學記占經三引同 初學記旋作游主時下有乃命中星句
鄭玄曰晷以分寸増減陰陽修而消息生万物也 同上
長日出於寅行廿四頃入於戍行十二頃 玉燭寳典巻第五
鄭玄曰長日夏至時也夏至之日出入天正東西中之北廿四度天地入北六度於四表凡卅度也左右各三頃幷南北十八頃為二十四頃日出尽所行也其北十二頃日入夜所行也 同上
短日出於辰行十二頃入於申行二十四頃 玉燭寳典巻第十一 周髀算經巻下注引云分周天為三十六頭頭有十度九十六分度之十四長日分於寅行二十四頭入於戍行十二頭短日分於辰行十二頭入於申行二十四頭
鄭玄曰短日冬至日也冬至之日々出入天王東西中之南卅度天地又南六度於四表凡卌度左右各三頃以減十八頃日夜所行也 同上
主夏者心星昏中可種黍叔矣 玉燭寳典巻第五 禮記月令孟春正義引云主春者鳥星昏中可以種稷主夏者心星昏中可以種黍主秋者虚星昏中可以種麥主冬者昂星昏中則入山可以斬伐具器械王者南面而坐視四星之中者而知民之緩急急則不賦力役 齊民要術一引云春鳥星昏中以種稷《朱鳥鶉火》秋虚星昏中以收歛《虚玄枵》 御覽八百二十三引云春鳥星昏中以種稷《鳥朱鳥謂鶉火》夏火星昏中以種黍《火大火也》 爾雅翼一引云日中星鳥可以種稷
主冬者昇星昏如中則山人以断伐具器械矣虞人可以入澤梁收萑葦以畜積田獵 玉燭寳典巻第十一
鄭玄曰粱陵也周禮曰拍席用萑也 同上
夏至日日在東井廿三度有九十六分之九十三求昏中者取十二頃如三旁蠡順除之 求明中者取十二頃加旁蠡却除之 玉燭寳典巻第五
鄭玄曰長日尽行廿四頃中止南分之左十二頃也通十二頃三旁得百四十二度有四百分之二百八十三也此日昏明時上當四表之刻与正南中相去数也 同上
冬至日日在牽牛一度有九十六分之五十七求昏中者取六頃加三旁蠡順除之求明中者取六頃加三旁蠡却除之 玉燭寳典巻第十一 文選陸左公石闕銘序引云冬至日月在牽牛一度求昏中者取六項加三旁蠡順除之
鄭玄曰渾儀中縄日道交相錯既刻周天之度又有星名焉故處日所在当以興曰表頃旁相准應也短日盡行十二倶中正南分之左右六頃也通六頃三旁得七十度四分之三百三十二此日昏明時上当四表之列與正南之中相去数也蠡猶羅昏中在日前故言順数也明中在日後故言却也 同上 文選陸佐公石闕銘序注引云盡行十二項中正而分之左右各六項也蠡猶羅也昏中在日前故言順數也明中在日後故言却也
氣在於春其紀歲星是謂大門禁民無得斬伐有実之木是謂伐生絶氣於其時諸道皆通与氣同光 〔道徑路也礼孟春令曰審徑術季春日啓通道路者之也〕佩倉璧〔人君佩玉以象德之也〕乗倉馬以出遊衣青之時而是則歲星得度五穀滋矣 玉燭寳典巻第一 占經廿三引尚書緯云時五紀氣在於春紀可勧農桑禁斬伐以安國家如是則歲星行度五殻滋矣政失于春星不居其常 御覽十八引云春佩蒼璧《佩蒼玉以象德也》乘蒼馬《又見書鈔一百五十四》以出遊《又見事類賦》發令于外春行政順天之常《八字又見御覽四百十九》以安國也又三十五引云春政不失五穀孳
氣在於夏其紀熒惑是謂發氣之陽可以毀消金銅擧與氣同光使民備火皆盛以甕是謂敬天之明必勿行武與季夏相輔初夏之時衣赤與季同期而是則熒惑順行甘雨時矣 玉燭寳典巻第四 占經三十引尚書緯云氣在初夏其絶熒惑是謂發氣之傷可以毀消金銅與氣同光使民備火皆清已膺是謂敬天之明必勿行武與季夏相輔初是夏之時衣亦與季夏同期如是則熒惑順行甘雨時矣又曰政失于夏則熒惑逆行 御覽三十五引云初夏政不失甘雨時
鄭玄曰火星出可用火之天地火倶用事為熾故盛之也 同上
氣在季夏其紀塡星是謂大静無立兵々々命曰犯命奪人一畝償以干里殺人不當償以長子不可起土功是謂觸天犯地之常滅德之光可以居正殿安處擧有道之人與之慮國家以順盛時々利以布大德脩礼義不可以行武事可以大赦罪人其礼衣黃是謂順陰陽奉天之常而主德中央而是則塡星得度地無灾近者視遠者来矣 玉燭寳典巻第六 占經卅八引尚書緯云氣在於季夏其紀塡星是謂大静無立兵立兵命曰犯命奪人一畝償以千里殺人不當償以長子不可起土功是謂犯之常滅德之光可以若正殿安處擧有道之人與之慮國人以順式時利以布大德修禮義不可以行武事可以赦罷人與德相應其禮衣黃是謂順陰陽奉天之常也如是則塡星得度其地無 書鈔一百五十四引季夏可以居正殿又季夏大静無立兵合兵命曰奪地一畝償以千里御覽卅五引云季夏政不失地無菑
鄭玄曰用兵所奪土地所殺民人也 同上
氣在於秋其紀太白是謂大武用時治兵是謂得功非時治兵其令不昌〔注出曰至旅也〕禁民無得毀消金銅是謂犯陰之則當秋之時使太白不明秋以起士功与氣倶彊殺猛獸事欲急〔注猛獸至者也〕以順秋金衣白之時而是則太白出入當五穀成熟民人昌矣 玉燭寳典巻第七 書鈔一百五十四引云秋紀太白是謂大武用時治兵得功 御覽引秋政不失人民昌
鄭玄曰出曰治兵入曰振旅也猛獸熊羆之属者也 同上
氣在於冬其紀辰星是謂陰明無発冬氣使物不蔵無害水道與氣相葆物極於陰復始為陽〔注十一至中也〕其時衣黒與氣同則〔々去之也〕如是則辰星冝放其郷冬蔵不泄少疾喪矣 玉燭寳典巻第十 文選顔延年宋郊祀歌注引氣在於冬其紀辰星是謂陰明 御覽三十五引云冬政不失少疾喪 占經五十三引尚書緯云文政失於冬辰星不効其郷
鄭玄曰十一月陽始起於陰中也 同上
春發令於外行仁政從天常其時衣青夏可以毀清銷銅使備火敬天之明其時衣赤中央土擧有道之人與之慮國可以殺罪不可起土功犯地之常其時衣黃秋無毀金銅犯陰之剛用其時持兵宜殺猛獸其時衣白冬無使物不藏毋害水道與氣相保其時衣黒 五行大義巻第論治政
歲星爲規熒惑爲矩鎭星爲縄太白爲衡辰星爲權權衡規矩縄竝皆有所起周而復始故政失於春歲星滿偃不居其常政失於夏熒惑逆行政失於季夏鎭星失度政失於秋太白失行出入不當失政於冬辰星不效其郷正政倶失五星不明春政不失五穀孳夏政不失甘雨時季夏政不失時無菑秋政不失人民昌冬政不失少疾喪五政不失日月光明此則日月五星共為七政之道亦名七耀以其是光耀運行也 五行大義巻第四論七政
元紀已々先起■蒙攝提格之歲畢娵之月正月已々朔旦立春日月五星皆起営室至度 玉燭寳典巻第一
鄭玄曰歲在寅曰攝提也 同上
天地開闢曜滿舒光元歴紀名月首甲子冬至日月五星倶起牽牛初日月若懸璧五星若編珠 玉燭十一又十二引舒下脱光字又巻第四引日月若懸已下若顕作如合 初學記一引尚書中候云天地開闢甲子冬至日月若懸璧五星若編珠又引尚書考霊曜曰日月五星冬至起牽牛日月若懸璧仰觀天形如車蓋衆星纍々郊連貝又廿七引作甲子冬至日月五緯倶起牽牛日月若編珠 文選潘安仁西征賦注引天地開闢又王文考魯霊光殿注引天地開闢曜滿舒光 占經五引云天地開闢七曜滿舒光元歴紀名月首甲子冬至日月五緯倶起牽牛初日月若懸璧五星若連珠 御覽十七引云天地開闢元歴紀名月首甲子冬至日月五緯倶起牽牛初日月若懸璧五星若編珠青龍甲子攝堤格孳青龍歲也歲在寅日攝堤格孳猶生也又廿八及八百二引並略
閏者陽之餘 玉燭寳典巻第十二
注云陽日也日以一歲周天為十二次月一歲十二及日而不盡周天十九今次之七故言閏者日之餘 同上
二十八宿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 五行大義巻第四論七政
七政曰日月者時之主也五星者時之紀也 同上
尚書刑徳放
大辟象天刑罰贖之數三千應天地人 五行大義巻第二論刑 書鈔四十五引大辟之屬二百象天之刑
東方春蒼龍其智仁南方夏朱鳥奸禮西方秋白虎執義北方冬玄龜主信會中央土之精 五行大義巻第五論禽虫
丈夫淫亂割其勢 倭名類聚巻第二形体部莖垂類 御覽六百四十八引上有宮者女子淫亂執置宮中不得出也割者又無亂字勢下有也字
尚書帝命驗
玉弩發天下 李嶠雜詠一百二十首第十武器注 類聚六十北堂書鈔一百廿五竝引王弩發驚天下書鈔有注曰秦野有枉矢兵精也天下見之而驚呼 御覽三百四十七引云玉弩發驚天下賤類出高將下注云秦有枉矢西流枉矢即弩星也兵精主天下見之而驚西流秦滅也賤類謂秦始皇也呂不韋之妻任身而秦襄王納之生始皇高謂丞相趙高始皇出趙高下言天生之也賤或為賤
季秋之月甲子赤雀銜丹書入鄷止昌戸 元弘鈔本五行大義巻四背記
詩推度災
魏 宋均 注
甲者押也春則開也冬則闔也 五行大義巻第一論支干名
節分於天保微陽改刑 玉燭寳典巻第二
宋均節分謂春分也楡莢落故曰改刑也 同上
立火於嘉魚万物成文 玉燭寳典巻第四
宋均曰立火立夏火用事成文時物鮮潔有文餝也 同上
戊己正居魁中為黃地 玉燭寳典巻第六
宋均曰為黃地者着中央為土交也 同上
金立於鴻雁陰氣殺草木改 玉燭寳典巻第七
宋均曰金立々秋金用事也 同上
水立氣周剛柔戰德 玉燭寳典巻第十
宋均曰水立冬水用事也気周者周亥復本元也剛柔猶陰陽言相薄者也 同上
卯酉之際為改政 五行大義巻第四論七政 初學記二十一引云建四始五際而節通卯酉之際為革政午亥之際為革命神在天門出入候聽御覽六百九引節上有八字無神在已下二句
関睢悪露乗精随陽而施必下就九淵以復至之月鳴求雄雌 玉燭寳典巻第十一
宋均曰随陽而施随陽受施也渕猶奥也九奥也九喩所在深邃復卦冬至之月鳴求雄雌鳴々々相求者也 同上
鵲巢以復至之月始作家室鳩因成事天性自如 玉燭寳典巻第十一 詩鵲巢正義引鵲下無巢家室作室家鳩上有鳴字自如作如此也三字
宋均曰自如自如天性所有 同上
四牡草木萌生發春近氣役動下民 玉燭寳典巻第一
宋均曰大夫乘四◆牡行役倦不得已亦如正月物動不止故以篇繋此時也 同上
詩紀歴樞
魏 宋均 注
子者孳也天地壹鬱万物蕃孳上下接體天下治也 玉燭寳典巻第十一
宋均曰鬱温也 同上
丑者好也陽施氣陰受道陽好陰々好陽剛柔相好品物厚制禮作樂道文明也 玉燭寳典巻第十二
宋均曰厚猶盛 同上
寅者移也陽氣動從内戯盍民執功天兵脩 玉燭寳典巻第一
宋均曰盍民執其農功之事天兵脩 同上
卯者質也陰質陽 玉燭寳典巻第二
辰者震也雷電赴而萬物震 玉燭寳典巻第三
宋均曰震動 同上
巳者已也陽氣已出陰氣已蔵万物出成文章 玉燭寳典巻第四
午件也〔又引午下有者字〕陽氣極於上陰氣起於下陰為政時有武故其立字十在人下為午 玉燭寳典巻第五
宋均曰午件也適也皆相敵之言也 同上 又引作皆相對敵之稱
未者昧也昧者盛也 玉燭寳典巻第六
宋均曰昧者昧々事衆多之類故曰盛也 同上
申者伸也 玉燭寳典巻第七
宋均曰陽気衰陰氣伸 同上
酉者老也万物衰枝葉槁 玉燭寳典巻第八
亥者核也 玉燭寳典巻第十
甲押者也春則闓冬則闔春下種秋藏穀万物権輿出萌 玉燭寳典巻第一 五行大義巻第一論支干名引詩緯推度災云甲者押也春則開也冬則闔也
宋均曰狎之為言苞押言万物苞押也 猶出也下猶投 同上
丙者柄也丁者亭 玉燭寳典巻第四
宋均曰亭猶止陽気着止而止也 同上
戊者貿也陰貿陽柔變剛也 玉燭寳典巻第六
宋均曰貿男也 同上
己者紀也陰陽造化臣子成道 同上
紀琮 同上
庚者更也陰代陽也辛者新也万物成熟始甞新也 玉燭寳典巻第七
宋均曰新既辛螫且兼物新成者也 同上
壬者任也陰任事於上陽任事於下陰為政民不與陽持為政王天下故其立字壬似土也 玉燭寳典巻第十
宋均曰民不与則不能王者也 同上
癸者揆也度息陽持法者則也 同上
度陰當消滅時可施法則者 同上
詩含神霧
魏 宋均 注
其東倉帝坐神名霊威仰 玉燭寳典巻第一 史記天官書索隠引云五精星坐其東蒼帝坐神名霊威仰精為青龍
宋均曰霊神也神之威儀始抑◆赴於東方
其南赤帝坐神名熛怒 玉燭寳典巻第四
宋均曰熛怒者取火性蜚楊成怒以自名也 同上
其中黃帝坐神名含樞紐 玉燭寳典巻第六
宋均曰含樞機之綱紐也 同上
其西白帝坐神右拓柜 玉燭寳典巻七
宋均曰為柘擧也柜法也西万義擧法理也 同上
其北黒帝坐神名汁光紀 玉燭寳典巻第十
宋均曰汁合也合日月之光以為数紀也 同上
鄭代已之地也位在中宮而治四方參連相錯八風氣通 玉燭寳典巻第六
禮稽命徴
魏 宋均 注
布政十二尊卑有序 五行大義巻一明數
祭五岳四瀆得其冝則黃雀集 天地瑞祥志巻第十八 類聚九十九御覽九百二十二竝引集作見又有黄雀土精注 占經一百十五引同
内外之制各得其冝四方之士無留滞則入有德星見 相庭事苑巻第四御覽八百七十二引云内外之制各得其宜四方之事無有流滞則天苑有德星見又一百九十六引云外内之制各得其所四方之事無有蓄滞則麒麟遊■六畜繁多天苑有德星應
王者君臣父子夫婦尊婦〔當作卑〕有別則石生於澤 天地瑞祥志巻第十七 御覽八百七十三引上婦作妻下婦作卑澤下有也字
孔子謂子夏曰鸜鵒至非中國之禽也 玉燭寳典巻第五 御覽九百二十之引鸜作群
宋均注云穴處之鳥而来巢去安就危昭公将去國周流也今則處々皆有 同上
禮含文嘉
魏 宋均 注
燧人始鑚木取火 天地瑞祥志巻第十六 類聚八十引同 文選張景陽雜詩注引云燧人始鑚木取火炮生為熟 應邵風俗通義巻一火下有炮生為熟令人無復疾有異於禽獸遂天之意故曰遂人也 類聚十一 初學記九羅苹路史前紀巻五注竝無有異於禽獸五字又路史注始作氏 書鈔一百四十二引燧人至腹疾無令字
伏者別也犧者獻也法也伏犧德〔云々〕作易卦 元弘本五行五背記
伏羲德洽上下天應以鳥獸文章地應以龜書伏羲則象作八卦 五行大義巻第五論五帝 周易正義序論義作犧龜書作何圖洛書則下有而字象下有之乃字 類聚十一末句作伏義乃則象作易 御覽七十八首有伏者別也犧者獻也法也二句易下有卦字 路史後紀巻一注龜書作河圖洛書其下作乃則象而作易六字 占經一百二十引伏義德洽上下故地應以龜書伏羲乃象以作卦
神者神也農者濃也始作耒耜教民耕其濃厚若神故為神農也 元弘鈔本五行大義五背記
神農作田道就耒耜天應以嘉禾地出以醴泉 五行大義巻第五論五帝 御覽八百七十三引神農作耒耨天應以嘉禾又引神農修德作耒耨地應以醴泉路史後紀巻三注引耨作耜
黃帝脩兵革以德行則黃龍至鳳皇來儀 同上
堯廣被四表致于龜龍 同上
舜損已以安百姓〔又見御覽八十一〕致鳥獸■々鳳凰來儀 同上
内外之制各得其冝則山澤出霊龜寳石 天地瑞祥志巻第十七 續日本十八引無寳石二字
推之以上元為始起十一月甲子朔旦夜半冬至日月五□倶起牽牛之初斗左回日月五□□行 玉燭十二 御覽一引至牽牛之初其下有鄭玄云上元太素已來至所求年
明堂所以通神霊感天地正四時
注云明堂堂八窓四達窓通八卦之氣布政之宮在國之陽三室四面十二法十二月也天子孟春上幸於南郊惣受十二月之政還藏於祖廟月取一政斑於明堂也諸侯以孟春之月朝于天子受十二月之政藏於祖廟月取一政行之閏月無常処則闔門西居之 並五行背記 又巻四背記節引
孔子曰丘吹律定姓一言得土曰宮三言得火曰徴五言得水曰羽七言得金曰商九言得木曰角 五行大義巻第一明數
樂緯叶圖徴
魏 宋均 注
自艮立春雷動百里 玉燭寳典巻第一
宋均曰雷震百里天之分也 同上
坤立秋昆虫首穴欲蟄 玉燭寳典巻第七
宋均曰首始也蟄蔵也 同上
土所以無位在於四季者地之別名土於五行最尊故不自居部 玉燭寳典巻第六
坎主冬至宮者君之象人有君然後萬物成氣右黃鍾之宮然後萬物調所以始正天下也能與天地向儀神明合德者則七始八終各得其宜而天子穆穆四方取始故樂用管艮主立春陽氣始出言雷動百里聖人授民田亦不過百畝此天地之分黃鍾之度九而調八音故聖人以九頃成八家上農夫食九口中者七口下者五口是爲富者不足以奢貧者無飢餒之憂三年餘一年之蓄九年餘三年之蓄此黃鍾之所成以消息之和故柴用塤 震主春分天地陰陽分均故聖王法承天以立五五均均者亦律調五聲之均也音至衆也聲不過五物至蕃也均不過五爲富者慮貧強者不侵弱智者不詐愚市無二價萬物同均四時當得公家有餘恩及天下與天地同德故樂用鼓 巽主立夏言萬物長短各有差故聖王法承天以法授事焉尊卑各有等於士則義譲有禮君臣有差上下皆次治道行故樂用笙 離主夏至至陽始下陰又成物故聖王法承天以法授衣服制度所以明禮義顯貴賤明燭其德卒之以度則女功有差男行有禮故樂用絃 坤主立秋陽氣方入陰氣用事昆蟲首穴欲蟄故聖王法之授宮室度量又章制有宜大小有法貴賤有老上下有順故樂用磬
兌主秋分天地萬物人功皆以定故聖王法承天以定爵祿爵祿者不過其能宮為君商月爲臣商章也言臣章明君之功德尊卑有位位有物物有宜功成者爵賞功敗者刑罰故樂用鍾 乾主立冬陰陽終而復始萬物死而復蘇故聖王法承天以制刑法誅一動千殺一感萬使死者不恨生者不怨故樂用祝梧 五行第三配聲音
宋均回祝圉從中發聲人情死亦從中起 五行三背記
鸜鸜四方鳥也狀似鳳皇鳩喙専形身義戴信嬰仁膺智至則旱疫之減〔當作感〕為旱備也 天地瑞祥志巻第十八
發明東方鳥也状似鳳皇烏喙入頸羽翼又大足脛身仁戴智嬰義膺信負礼至則兵喪之感為兵備也 同上
焦明南方鳥也狀似鳳皇鳩喙疎翼負尾身礼戴信嬰仁膺智負義至則水之減〔當作感〕為水備也 同上 南齊書五行志引云焦明鳥質赤至則水之感也 史記司馬相如傳索隱引云焦明狀似鳳皇宋衷曰水鳥也文選司馬長卿上林賦注引樂汁圖明作朋 文選江文通擬鮑昭詩注引樂緯云鷦鵬狀似鳳皇《又見難蜀老父注》身礼戴信嬰仁膺智負義宋均曰身礼質赤色
幽昌北方鳥也状似鳳皇鋭喙小頭大身細足■翼若鄰葉身智戴義嬰信膺仁負礼至則旱之感爲旱備也 同上 已上四條並引樂斗図 又後漢書五行志注引云五鳳皆五色為瑞者一為孽者四《已上引列志正文》似鳳有四並為妖一曰鷫鸘鳩喙圓目身義戴信嬰禮膺仁負智至則旱役之感也二曰發明烏喙大頸大翼大脛身仁戴智嬰義膺信負禮至則喪之感也三曰焦明長喙疏翼圓尾身義戴信嬰仁膺智負禮至則水之感也四曰幽昌兌目小頭大身細足脛若鱗葉身智戴信負禮膺仁至則旱之感也
均長八尺施絃以調律 文選七十九引陸善經注 文選思玄 賦注又舞賦注引為注文
樂稽曜嘉
魏 宋均 注
夏以十三月為正息卦受泰法物之始其色尚黒以平旦為朔 玉燭寳典巻第一 禮記檀弓上正義引春秋元命苞及樂緯稽耀嘉法作注云二字平日作寅
宋均曰陽用事曰息々敏息也始々出於地之也 同上
殷以十二月為正息卦爰臨法物之牙其色尚白以雞鳴為朔 玉燭寳典巻第十二 禮記檀弓上正義引春秋元命苞及樂緯稽耀嘉法作注云二字
宋均曰牙物萌牙 同上
周以十一月為正息卦受復法物之萌其色尚赤以夜半為朔 玉燭寳典巻第十一 禮記檀弓上正義引春秋元命苞及樂耀嘉無法物之萌四字
宋均曰萌物始萌生於黃泉也凡物初生多赤者也 同上
用鼓和楽於東郊為太皞之氣勾芒之音歌随行出雲門致魂霊下大一之神 玉燭寳典巻第一 初學記十五引樂計圖徴曰鼓和樂於東郊致魂靈下太一之神
宋均曰随行楽篇名言物氣而出也雲門黃帝楽名用樂随氣如是足以致精魂之霊下天神也 同上
用声和樂於中郊為黃帝之氣后土之音歌黃裳從容致和散霊 玉燭寳典巻第六 北堂書鈔一百五引樂緯云樂當宮於中効為皇帝之氣后土之音黃裳從容致散雲下太一之神
宋均曰黃裳從容樂篇也散靈使暢於四水 同上
用動和樂於郊為顓頊之氣玄冥之音歌北湊大閏致幽明靈 玉燭寳典巻第十又引無用動二字和作如郊上有北字
宋均曰動當為勲々土樂也北湊大閏樂篇名北方物所蔵故曰幽明々即神也 同上
樂動聲儀
魏 宋均 注
大樂与條風生長德■ 玉燭寳典巻第一
宋均注云條風條達万物之風 同上
韶之為樂穆々蕩々温潤以和似南風之至万物壮長 玉燭寳典巻第四
天地一變五日月倶合起牽牛曰四更易氣辰更易光 玉燭寳典巻第十二
注云牽牛前五度 同上
鎮星不逆行則鳳皐至 天地瑞祥志巻第十八 類聚九十九御覽九百十五竝引同 占經卅八引云宮音和調塡星如度不逆則鳳凰至
春秋緯
魏 宋均 注
月暈辰星三重二夕一運女主乱攻賢臣退 天文要録月占第五
月十一日盈別十二日ヤ虧是謂陰道失四時君臣兵喪並連起不出三年 同上
月生而五日中兵大起在外大戰 同上
月生經一月盈滿乍入其國聖女出更易王天下萬民豊不出十二年 同上
月出則入天下大旱草木枯死百穀不登禽獸死万民飢亡 同上
月散必有立王陰精駭擾欲為王 同上
月生色白登變乍經三日於四面五雲曲乍下臣試其君 同上
月犯守右角其國大臣有變不出五十日 天文要録角占第十一
月四紀行中道天下和平安寧 天文要録房占第十四
月暈尾第六星其君不安火兵行不出二年 天文要録尾占第十六
月失行離於箕行天下風糴貴 天文要録箕占第十七
月失離千畢則大雨 天文要録畢占第廿九
五星含留七十日已上強臣奪君政期八十日 天文要録房占第十四
五星守畢留經歲天下大乱君臣失節諸侯亡國不出三年 天文要録畢占第廿九引春秋緯表傳
五星暈輿鬼三公争國民人多飢不出二年 天文要録鬼占第卅三引春秋表傳
歲星暈兩角經一運一夕女后出入失節諸侯逃外堺趡士卒期一年 天文要録角占第十一
歲星蝕犯破七星陽臣謀君民亡貴人飢死 天文要録七星占第卅五
歲星太白守犯天園貴人失坐大將耗 天文要録甘外官占第卌九
熒惑入箕經七旬不動其君失安坐期八十日 天文要録箕占第十七
熒惑暈箕星五色八運二変其國有遠賊來為害有大喪不出三年 同上
熒惑留亭昂星經百日其國君臣倶死棄注律不出三年 天文要録昂占第廿八
熒惑逆行畢失度田獵不時囚車 天文要録畢占第廿九
熒惑入守觸觜参星其國有逐功臣從呑石堕其野有恠在以入日占河分野 天文要録觜占第卅
熒惑入参主威亡下國廢 天文要録参占第卅一
熒惑入鬲留輿鬼主以淫樂失其功臣大賊在側民人相食兵喪並起 天文要録鬼占第卅三
熒惑入注侯中貴客來飲味沉酒不出半周 天文要録七星占第卅五
熒惑臨巻舌天下多乱謀大臣其君以口舌之害起冦 天文要録石氏内宮占第卌
熒惑蝕天倉登廻天子有喪並太子薨期一年 天文要録石内宮占第卌一
熒惑流犯三能天下枌撃臣子謙王公擅恣期二年 天文要録石内宮占第卌三
熒惑入文昌庭守之廿日已上必有兵喪君不康 同上
熒惑太白守留九遊入子有悲憂諸侯謀起百賤迫君 天文要録甘外官占第卌九
塡星居舎兩角其色不明者女后立太子為天子期一年諸侯人臣倶大戰 天文要録角占第十一
塡星犯湏女其國大旱穀絶亡 天文要録須女占第廿
塡星鬲留婁客軍暴起趙侵内失地 天文要録婁占第廿六
塡星入守觜星其盗賊殺王侯 天文要録觜占第卅
塡星入守觸亭七星經歲不出三年魏地大敗諸侯所戮 天文要録七星占第卅五
太白干文昌六星及兵満都以官占之也 天地瑞祥志巻第七 占經五十一引云太白入文昌三軍反兵滿都以弱亡
太白犯文昌都尉有變臣不出半周 天文要録石内宮占第卌三
太白犯守兩角經七十日君弱臣強將兵變征其主不出二年 天文要録角占第十一
太白乘陵婁星客試主人奪地 天文要録婁占第廿六
太白暈房三重其天子車牛急奔不出二年 天文要録房占第十四
太白暈昂星有背女主有喪諸侯争國不出三年 天文要録昂占第廿八
太白出入留舎居畢其邦王侯有喪期三年 天文要録畢占第廿九
辰星運夕暈婁星經八十日地動水大出道路不通明年春懷帝崩 天文要録婁占弟廿六
角星其色黒赤變乍經三月女主有喪不出一年 天文要録角占第十一
參星息運不明天子暴死不出半周 天文要録参占第卅一
觜星指逆經旬三主争國大將軍戰死期百廿日 天文要録觜占第卅
天船星主渡之通絶異其四頭常在漢中大將以水戰不成若有没國水大出 天文要録石氏内宮占第卌
巻附耳揺世方讒侫讒用 同上
五車中三柱不具兵革起 天文要録石内宮占第卌一 占經六十六引春秋元命苞
辟之矢樞旬始出於五諸侯天下有大灾万物不成 天文要録石内宮占第卌一
斗魁星五日不見其國侫臣誅其后黨作群姧以訋為忠朝廷閉塞 天文要録石内宮占第卌四引春秋表緯紀
輔星芒角夕表小人謀公結私以脅其上 同上
使星出入紫宮右其國無兵器 天文要録石内宮占第卌五
北極明星亡不見其邦天子亡天下大乱諸侯三公走亡百姓迷惑失門 同上
太一離位而亡奄不出九十日兵起代北方 同上
太帝之正妃也 同上 北極鈎陳條引春秋緯表
輦道一名妾宮一名遊宮主君臣德盛庭也 天文要録廿内宮占第卌八
大角者天王席為坐候也 同上
酒旗主上尊 同上 占經六十九引元命苞
天横主河梁所以度神四方若五星守九州異政名主其王 同上
咸池池天横五帝東舎一名横龍一名五横一名天津一名横池一名天大井一名咸井一名天渕豊隆大陰々々者蒼龍之舎也五帝車也 同上 占經六十九引咸池至東舎池不重横作洋潢東作車
天街德冒色黒諸侯亡家貴人倚天子期百廿日 同上
天田附光迫運臣不忠民人侵内上下不和 天文要録甘外宮占第卌九
霹靂不見君法令不正臣多作姧 同上
軍井位避經旬不賅坐天下泉井盡移徙軍馬水飢 同上
天狗主守敗 同上 占經七十引元命苞敗作賊
大流星長五六丈貴令星經三夕諫兵暴内宮中誅其天子期八十日 天文要録石内宮占第卌四
流星入危星天子法令不行五穀不収三兵暴内侵有表民分國不出三年 同上
白流星長二丈餘貫元池宮中有陰謀事不成臣死 天文要録甘内宮占第卌八
客星色赤留守兩角間其邦有兵國門閉人主有殃期七十日 天文要録角占第十一
客星入奇光中經八十日人民大飢糴大貴不出二年 天文要録房占第十四
客星入尾第六星經一月天下靡散其灾應楊州不出三年洛陽没其後楊 天文要録尾占第十六
客星守三公色亡冒宮中有愕哭聲 天文要録甘内官占第卌八
彗出軍人反也 天地瑞祥志巻第七引傳緯己下二條亦同 占經九十引春秋緯曰彗星出羽林軍人有反
彗出主以妄誅將叛臣反者也之 同上 占經九十引春秋緯曰彗星出鉄■淫兵多主以妄誅將校之臣反
彗出骨肉争死尸滿野之也 同上参旗 占經九十引春秋緯曰彗星出天弓暴骨將死死尸滿路流血千里
彗星其三色而守右角經二月天下不安君臣相滅亡地不出五年 天文要録角占第十一
彗星孛於房赤帝之後受命天子有亡國民飢不出一年 天文要録房占第十四
掃星出婁大臣謀君女主失安床 天文要録婁占第廿六
彗孛出昴畢閒大國王死 天文要録昂占第廿八 占經八十九引春秋運斗樞曰彗星出昂畢門大邦起王
彗星出天鼓々旗鳴武士發天子為賊 天文要録石氏内宮占第卌 占經九十引彗出河鼓嗚武士發
彗星出王良粱主好遊馳奉車反 同上 占經九十引運斗樞無梁字
彗星出巻舌君以聽譛之禍過誡大臣變 同上 占經九十引作彗星出巻古主川以聽讒之主遇弑大臣反
彗星出天船外夷侵 同上 占經九十引天船作舟星
彗星出五車五穀霜兵起主賣位天下賢名起 天文要録石内宮占第卌一 占經九十引作彗星出五車穀貴兵起兵者王□位天下賢名起
彗星出三台西相變出其中大尉變出其東大司馬變 天文要録石内官占第卌三 占經九十引運斗樞變作反 大作太
彗星出文昌奇星大将軍為變戰出表星左右將軍為變流血出信文司徒為變呑血出威武大臣得勢為變出進上天下君臣倶為變誅出玄公諸侯為變飢死出文鏡三公飢死天下大乱易政 同上 占經九十引運斗樞曰彗星出文昌上將星大將軍反出次將左右將軍反出貴相大司徒反出司祿主得勢大臣反出司命天下有權者倶反亂為甚
彗星出斗星中九卿為變而害其主政内乱率士多死亡不出三年 天文要録石内宮占第卌四 占經九十引作彗星出北斗七星中九卿反如星所主其政毀其人乱
星孛干紫宮将有陰謀變者 天文要録石内宮占第卌五 占經九十引感精符變作反
彗星入天樞五覇起帝王亡貴人争國小人讒言多起 同上 占經九十引作彗星入樞期八年五覇起帝王亡
彗星入天菀三公退謀奸 諸道勘文巻第四十五
彗星出天市豪傑中外倶起 同上
彗星出酒旗天子宮以餘酒臣為所害見血 天文要録甘内宮占第卌八 占經九十引作彗星出酒旗主以酒過為相所害
彗星出司怪其國多妖祥大臣与侯王同伐君位大戰流血 同上 占經九十引作彗星出司怪主多妖祥僻偽起大臣侯王代主位
彗星出王星九州有兵起諸侯争國民散乱 同上 占經九十引作彗星出諸王星諸侯稱皇王以南吳楚北燕趙東齊宋西秦晋
彗星出闕丘天子位耗民飢貴女無家 天文要録甘外官占第卌九 占經九十引彗星出闕丘帝賊
彗星貫長恒有邊城及臣匈奴侵内民絶糧 天文要録巫内外官占第五十 占經九十引作彗星出長垣邊□反
五色氣入貫昂星天下有憙不出半周 天文要録昂占第廿八
内階主明堂 天地瑞祥志巻第七 占經六十九引合誠圖階下有星字
左傳曰階道也天皇之階也 同上 占經六十九注云階星内星也
九游統九州別邦熒白守之天子憂諸侯之兵其星明大則位多大人微小人臨州之也 同上 占經七十引元命苞云九遊統九州別邦又曰九遊星明大則其位多大人微則小人臨州
其星忽然不明安靜明而衆則天子出騎兵大臣為乱之也 同上郎位條
火入守之廿日以上必有兵君不康 同上文昌條
狼孤張乘之四年之後天下水也張者明也 同上 占經六十八引作孤張四年之後天下永乱
人感十而生故十月方生也 五行大義巻三配藏府
正朔三而改夏白帝之子以十三月為正 玉燭寳典巻第十二引春秋説又見春秋元命苞
陽〔一本作湯〕理七十内懷聖明知第在己
宋韵〔一本作均〕曰有聖明之德故知己膺録第當代之康安也 群書類聚改元部類
天延有德絀不肖也 同上
春秋緯云大陰所在之名與淮南爾雅不同 五行第一論支干名
春秋説題辞
魏 宋均 注
天之為言鎮也居高理下為人君陽精也合為太一分為殊名故立字一大為天 玉燭寳典巻第一 禮記月令正義引首句鎮作顚 陸德明經典釈文爾雅音義引作天之言鎮也居高理下為人經緯故其字一大以鎮之也廿二字 爾雅釋天疏引天之言鎮也居高理下為人經紀故其字一大以鎮之 御覽一引作天之為言顚也居高理下為人經也《白虎通又云》群陽精也合為太一分為殊名故立字一大為天
招昴星為仲冬法四星伐中 玉燭寳典巻第十一
宋均曰招為仲冬而昂星中凡物成而不順其時色者四星伐中之氣使之然 同上
星之為言精也熒也陽之精也陽精為日日分為星故其字日生為星 元弘鈔本五行大義四背記
一歲卌六雨天地之氣〔此下一字不明〕十日小雨應天文十五日大雨以升運也 天地瑞祥志巻第十二 類聚二 御覽十竝引卌作三十升作斗氣下作宣字
春蠢興也 玉燭寳典巻第一 廣韻平聲上十八諄春字注引作春蠢興也六字
山之為言宣也含澤布氣調五神也 天地瑞祥志巻第十七 類聚七初學記五御覽卅八皆引同 白孔六帖五交廣諸山引神作行
言山者氣之苞所也舎精藏雲故觸石南〔此一字不明疑而字之偽〕出之也 同上
馬十二月而生 倭名類聚抄巻第七毛群部獸体 初學記廿九引作地精為馬十二月而生應陰紀陽以合功故人駕馬任重致遠利天下月度疾故馬善走
牛為陰事牽耦耜耕也 五行大義巻第五論禽虫 三寳院本同
鳳離封之精故出於南方丹穴山以比陸生也 文選四十八引文選鈔
雞為積陽南方之象火陽精物炎上故陽出則雞鳴以類感也 五行大義巻第五論禽虫 三寳院本無火字物字 類聚九十一引炎作美脱則字又南方之象下有注云離為日積陽之象也又以類感也下有注云日將出預喜於類見而鳴也 爾雅釋畜邢氏疏引脱則字 初學記卅引脱則字又感也下有鶏之為言佳也佳而起為人期莫寳也十五字其下有注云善為人制晏早之期 御覽九百十八引同初學記卅
槐木者虚星之精 李嶠雜詠嘉樹注 初學記廿八廣韻平聲上十五灰槐字注並引同精下有也字陸佃埤雅巻十三御覽九百五十四並引春秋説
地精為十二月而生應陰紀陽以合功故人駕馬任重致遠利天下月度疾故馬善走 元弘鈔本五行大義五背記
嘉禾之孳七莖五尺連生世五穗 年號上東宮切韻引麻果切韻 世疑卅之誤
禾者生於仲春以八月成嘉得陰陽宜適三時節和陽精斗性得秋之宜 玉燭寳典巻第二
宋均曰仲春人〔此一字不明〕分之時謂二月也八月秋分時也春分種至秋分而成嘉禾故曰得陰陽之宜也三時者歴夏也陽斗性言法陽成於三也得秋之宜得収成之氣而成之者也 同上
黍者緒也若仲夏物並長故縦酒人衆聚厥象也 玉燭寳典巻第五
宋均曰緒當作序言使人尊卑有次序黍稷散布而相牽連此又衆集會有次序列居之象也 同上
黍者緒也蒲節明道精布略緒相牽連起若仲夏物並長故縦酒人衆聚憂厥象也 秘府略巻第八百六十四百穀部中黍
緒當作序欲使人尊卑為欠序故曰蒲節明道也黍穂散布而相牽連此又衆集會有次序至君之象也 同上
精移火轉生黍夏出孟秋改故其立為字禾入米黍酒以扶老也 秘府略巻第八百六十四百穀部中黍 御覽八百四十二引出下無孟字秋改下有黍者縮也四字立下無為字米下有為字老下無也字
杜預注曰春之夏故移也豊書曰黍之言暑也必湏暑也得涼乃成〔已上本在秋改之下〕酒為以序尊卑且亦為報物亦宜養老也 同上 御覽八百四十二亦引杜預注春上有去字豊作農也得涼作改得陰成下有也宇酒為作為酒亦作禾報作柔 馬國翰云杜預是宋均之誤
粟五變以陽化生為苗秀為禾三變而發謂之粟四變入臼米出甲五變而蒸飯可食人以養魄外稟精助陽扶性含天德故粟之為言續也禾者衝滋液神霊接期相属續陽員故粟嫥嫥有■甲尾蟠龍有秓■故栗埀有莖葉精連樹着陽以一立十為法故粟積人一分穗長尺文以七列精以五立故其立字西米者為栗西者金所立米者陽精祭言陰成陽以収德故西合米字為粟 秘府略巻第八百六十四百穀部中粟 類聚八十五引粟五至可食五變下無以陽化三字發作祭入臼米出甲作曰米二字 初學記廿七引粟五至可食禾上無為字食下有之字 御覽八百四十粟五變上有粟助陽扶性粟之為言續也十一字五變下有一變而三字以陽下無化字為苗下有二變而三字發作粲然二字 初學記廿七御覽八百卅九竝引禾者衝滋液句衝作銜又御覽八百四十蒸飯可食下即接引陽以一立十為法已下無十字尺上有一字列作烈其下無立字西米下無者字脱祭言至収德八字故西下有字字米字之字作而
宋均曰粟受五行氣而成故五變乃成可食也〔已上本在可食之下〕以養其精魄以生者以粟〔已上本在天德之下〕續陽生長也〔已上本在續也之下〕銜滋液以生故以和軟為名也〔已上本在滋液之下〕神霊猶陰陰也〔已上本在属續之下〕嫥々圜皀〔已上本在樹着之下〕 類聚八十五引粟受至可食也粟作稟食下無也字 御覽八百四十亦引作粟受五行氣而五變故乃成可食又末有注云續謂陽生長也受五行氣有變
粟生為苗秀為禾三變而祭謂之粟四變曰米五變而蒸飯可食稟受五行氣而成故變乃成 同上引翰苑注
周成王時喜禾之孳七長五尺連至卅五穗是謂連孳 同上引翰苑注
高而平者為原下而平者為濕平者和故冝粟下者濕故冝麦 同上 御覽八百四十引作高而平者為原平者和故宜粟十二字
蚕羽絲有四月孟夏戴絍出以任氣成天律 玉燭寳典巻第四
宋均曰仕而戴之明当趣時急也珥猶吐也律法也 同上
春秋元命苞
魏 宋均 注
甲乙者物始莩甲乙者物蟠詘有々萌欲出陽氣含栄以一達 玉燭覽典巻第一
宋均曰甲字本形如此乙者一之詰詘者也因物從莩甲一自達含栄蟠詘而以日名之也 同上
東方其色青新去水變含栄若淺黒之形
宋均曰栄猶釆也變黒更生故青也形々牧也
其味酸々之為端也氣始生陽分専心自端
酸酢也取木実味酢也不言酸義取以聲自端正也食酸則栗然心端感木氣自端正使之然
其音角々者氣騰躍有殺精動並萌文出鹿
有殺者凡物萌出皆未殺小而本大有似於牛羊之角就之而成音焉文々象也物觸地萌動欲出故精象在天為角星鹿々然別居之也
其帝太々昊々者大起言物動擾々
物擾々而大起故因就以名其帝也
其神勾芒者始萌
亦因物始萌以名其帝
其精青龍々之言萌也
獸之眇莫若龍故就青萌以名之 已上玉燭寳典巻第一
酸之言端也氣始生專心自端也 五行大義巻第三配氣味
其日丙丁丙者物炳明丁者強
宋均曰時物炳然且丁強囚以為日名也
時為夏々者物滿縦
夏大也人故滿縦也
位在南々方々者任長
任含任之任也
其帝祝融祝融者属續也
不言其炎帝而祝融者義取属續也今儒家皆以祝融於古帝顓頊氏之子曰黎為火官者也此与上帝感五精之帝而生者自相違
其神朱芒朱芒者注芒也
升火神為帝則芒冝代為神朱赤也但未知朱芒何家之子耳注芒者注春所物産使生芒
赤朱也朱鳥鶉火也 已上玉燭寳典巻第四
苦者勤苦乃能養也 五行大義巻第三配氣味
其日戊者茂也已者仰詘而起
宋均曰此陽物尽盛抑詘者猶起故曰以為日名焉
其音宮々者中也精明
宮以八十一糸為音故取着明之也
其味甘々者食甞
土吐万物不以為勞性甘甞之故其味甘 已上玉燭寳典巻六
甘者食常言安其味也甘味為五味之主猶土之和成於四行也 五行大義巻第三配氣味
其日庚辛者物色更辛者陰治成
宋均曰於是物更而成故因以為日名之也
時為秋々者物愁
愁猶遒也物至此而遒熟
名為西方々々者遷方者旁也
物已成熟可遷移方者言物雖遷不離其旁側也
其帝少皞者少斂
物至此不斂者少故以號其帝名之也
其神蓐收者紉收也
物結紉而彊也彊故七十二糸以次宮也
其味辛々者陰螫人持度自辛以固精
陽王生陰殺戮必々施毒故其尚為味也尚行毒法以自辛則入旡敢犯之者志得辛故所行既槩且精審者也 已上玉燭寳典巻第七
秋愁也物愁而入也 同上
陰害故辛殺義故辛刺陰氣使其然也 五行大義巻第三配氣味
其日壬癸壬者陰始任癸者有度可揆繹
宋均曰壬始任育至癸萌漸欲生可揆尋繹而知因以為日名焉
時為冬々者終也
万物畢入蔵旡見者歲時之終名為北方北方者伏万也物蔵伏因以為方名
其帝顓頊顓頊者寒縮
時寒縮因以名其帝
其神玄冥玄冥入冥也
亦以物入蔵玄冥之中因以名其神也
其音羽々者舒也言物始孳
亦因生物以名其音者
其味鹹々者鎌々清也言物始萌鎌虚以寒
鎌々寒清難犯因以名其味者 已上玉燭寳典巻第十
鹹者鎌鎌清也至寒之氣故使其清而鹹 五行大義巻第三配氣味
壮於子々者孳也
宋均曰番孳生物也
律中黄々鐘々者始黄也
始萌於黃泉中 已上玉燭寳典巻第十一
衰中於丑々者紐也
宋均曰紐心不進避陽之解紐當生也於是紐合義
律中大呂々々者略曙起
略較略也万物於是萌漸故出較略可見也 已上玉燭寳典巻第十二
陽道左故少陽見於寅々者演
宋均曰陽氣出地見於寅謂泰卦乾一體也成演猶生也
大簇者湊未出
物始生於黃泉陽随上湊地書出未達也 已上玉燭覽典巻第一
壮於卯卯者茂也
宋均曰至卯益壮茂也
夾鐘者始俠謂遊俠之俠言壮健之也 己上竝玉燭寳典巻第二
衰於辰々者震也
宋均曰震懼於衰老形消去也三月揄莢應此變也
沽洗者陳去新来少陽至辰氣■易蒸
沽猶稿也即陽也蒸幹也 已上玉燭寳典巻第三
氣相漸錯以云糺故三月揄莢落
宋均曰錯雜也云旋也糺轉相糺纒氣漸雜相入弥相糺纒故物或消落或轉而明也 同上
至辰氣爍季月楡消鍼鍜死
宋均曰爍消々櫟也木行盡故楡莢落以應節鍼鍜未聞也隆冬凉冰款東鍼凍鍜而出華三月則死款東一名鍼鍜乎也 同上
大陽見於已已者物畢起律中々呂々者大踊
宋均曰中踊也相應而呂出故曰中呂者大踊也 已上玉燭寳典巻第四
盛於午々者物滿長
宋均曰午五也五陽所立故應而謂満長也
盛於午々者物満長
注云午五也五陽所立故應而滿
律中蕤々賓々者委賓
委猶予也賓見帰予也此陽用事而謂之賓者時陰在下為主尊奉之故變陽云賓南方為礼万物相見立賓主以相承車取此義之 已上玉燭寳典巻第五
衰於未々者昧也
宋均曰昧朦昧明少貌也
律中林鍾林鍾者引入陰
林猶禁也禁林而月之也 已上玉燭寳典巻第六
上生金故少陰見於申
宋均曰積土成丘生鳥故曰生金
呑陽所生而成之也
律中夷則夷則者易其法
易法者陽性仁施而之也 已上玉燭寳典巻第七
壮於酉々者老也物收殿
宋均曰物壮健極則老々則當殿
律中南呂南呂者任紀
紀法也言物皆任法備成者也 已上玉燭寳典巻第八
鳥獸饒馴子蔵寳物歸其母故大陰見於亥々者駭
宋均曰子為母主蔵寳物亦還帰其母出入旡畏懼之心故鳥獸饒馴不可驚駭也
律占應鐘其種
應鐘者應其種也 已上玉燭寳典巻第十
正朔三而改夏白帝之子金精法正故以十三月為正物見色黒 玉燭寳典巻第一 文選斑孟堅答賓戯注類聚二十二引正朔三而改文質再而復干令升晋紀論注引再而作乘亦 詩何草不黃正義引春秋元命苞稽耀嘉皆云夏以十三月為正物生色黒 禮記檀弓正義論語為政正義路史夏禹紀注引春秋緯元命苞及樂緯稽耀嘉云夏以十三月為正息卦受泰其色尚黒以寅為朔通典五十五亦引寅作平明
宋均曰法正所法以為正朔也見色黒初◆出見日而黒之也 同上 檀弓為政正義受泰下有注云物之始
黒帝之子以十二月為正物牙色白 玉燭寳典巻第十二 禮記檀弓正義論語為政正義通典五十五皆引作殷以十二月為正息卦受臨其色尚白以鶏鳴為朔
宋均曰水見日故白 同上 檀弓為政疏受臨下有注云物之牙
周赤帝之子以十二月為正法陽氣始萌色赤 玉燭寳典巻第十一 禮記檀弓正義論語為政正義通典五十五皆引作周十一月為正息卦受復其色尚赤以夜半為朔 詩七月正義節引周人以十一月為正殷人以十二月為正夏人以十三月為正
宋均曰物萌初於孳生時皆赤者 同上
火離為孔雀 慧琳音義四
■川賓國多孔雀不必疋合正以音影相接或聞雷聲便感有孕胎也 同上
夏至百八十日秋冬相援 玉燭寳典巻第五
宋均曰陰起於夏至用事如陽月数而終也或言爰丘成相也 同上
冬至百八十日春夏成道 玉燭寳典巻十一 書鈔一百五十三引作冬至百八十日春夏成夏至百八十日秋冬成合三百六十日歲數擧注曰擧猶備也
宋均曰冬至陽用事歴春至夏百八十二日八分日之五而用陽道成之也 同上
開闢至獲麟二百七十六萬歲 玉燭寳典巻第十二 後漢書律暦志云元命苞乾鑿度皆以為開闢至獲麟二百七十六萬歲 路史九頭紀注餘論太素之年並引易乾鑿度春秋元命苞云自開闢至獲麟二百七十六萬歲毎紀為二十七萬六千年
陽以一起故日日行一度陽成於三故有三足烏烏者陽精其言僂呼俗人見僂呼似烏故以名之 五行大義巻第四論七政 後漢書班固傳注引烏者陽之精句 初學記卅引日中有三足烏者陽精其僂呼也《僂呼温潤成長之言》 御覽九百二十引同初學記卅脱中字 楚詞天問王逸注引陽成於三故日中有三足烏者陽精也文選張景陽七命注引同王注但烏字重脱也字 御覽三引陽數起於一成於三故日中有三足烏
天尊精為日日行一度所以行一度者陽以一紀日以發紀
發行也行陽以一動之法也
陽成於三故日中有三足烏
設三足以承一礼明陽以三自成也
烏者陽精其為言嘔呼也
精所以名為陽之意也嘔呼温潤長之言 並元弘鈔本五行大義巻四背記引春秋元命苞第二云
日有三足烏者陽精其僂呼也
僂呼温潤生長之言 並同上
數或於三故合於三三月陽極於九故一時九十日也 五行大義巻第一明數 文選阮嗣宗詠懷詩注引作陽氣數成於三故時別三月陽數極於九故三月一時九十日宋衷曰四時象此類不唯春也又王元長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注引陽氣數成於三故時別三月二句有注云四時皆象此類不惟秋也
火精陽氣故外熱内陰象烏也日尊故満満故施施故仁仁故精精在外在外故大日外暑外暑故陽精外吐天有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布在四方日日一歴無差遲使四方合如一故其字四合一也 五行大義巻四論七政 書鈔百四十九引日尊故満滿故仁仁故明明故精精在外日滿者常盛無虧也 占經五引天尊精為日陽以一起日以發紀尊故滿滿故施施故仁仁故明明故精精故外光故火日外景陽精外吐 御覽三引一歲三百六十五日四分度之一言陽布散立數合一故立字四合其一
月者陰精為言闕也中有蟾蜍與兎者陰陽兩居相附託抑詘合陽結治其内光炬中氣似文耳兎善走象陽動也兎之言僖僖呼呼温煖名也月水之精故内明而氣冷陰生不滿者詘於君也至望而盈者氣事合也盈而缺者詘嚮尊也其氣卑卑故脩表成緯陰受陽精故精在内所以金水内景内景故精陰沈執不動月為陰精體自無光籍日照之乃明猶如臣自無威假君之勢乃成其威月初未政對日故無光缺月半而與日相對故光滿十六日已後漸缺亦怐不對日也 五行大義巻第四論七収 禮記月分正義爾雅釋天正義引月闕也 文選古詩十九首注引月之為言闕也兩説以詹諸與兎 初學記一引月之為言闕也而設以詹諸與兎者陰陽雙居明陽之制陰陰之倚陽文選謝希逸月賦注亦引而設作兩説御覽四亦引而設作兩設 文選江文通擬謝臨川詩注引月盈而缺者詘卿尊宋均曰詘還也尊君也
月之為言闕也兩設以蟾 與兎者陰陽雙居明陽之制陰陰之奇陽 並元弘鈔本五行大義巻四背記
陰精為月日行十三度常詘任而受
受明精在内故金水内景 同上
烏正日中象陽懷陰也 五行大義巻第五論禽虫 三寳院本同
兔居月中者陰懷陽也 同上 三寳院本缺下六字
胎錯儛連以鈞一動合於二故陰陽受成於三故日月星序張於四故時起立於五故行動布於六故律踊分於七故宿改萌於八故風布極於九故州吐畢於十故功収數止 五行大義巻第一明数 元弘鈔本五行大義背記引胎作■無釣字
錯離也物初動於孚甲■斂之中離起時背儛連任一陽氣以生也交受陽起於子左行陰起於子右動交相受氣於卯酉也凡言動也受也序起也踊也故布也止也互相須乃義備故援神契云以一立以二謀以三出以四孳以五合以六嬉以七變以八舒以九列以十釣十義相終始乃辞究■或作為胎也 元弘鈔本五行大義巻一背記又巻三背記有節文 原標春秋元命苞第二云
陰陽有遲疾數氣不齊等惣言陰陽有遅疾者言陽性躁動亦有遅時陰性遅靜亦有躁疾以起事也 並元弘鈔本五行大義巻一背記 案惣言以下疑注文
蒼精用事象歲星赤精用事象焚或黃精用事象鎮星白精用事象太白黒精用事象辰星 五行大義巻第五論五帝 三寳院本焚作熒
鈎鈴三日不見其分野大臣内乱天子以弱亡諸侯誅四方期三年 天文要録房占第十四
熒惑入房守留經七十日其分君与諸侯戰失地千里期七十日 同上
塡星入房留廿日暈再重貫白赤青氣交廻其國忠臣管政期九十日 同上
客星天杵並守東辟經三日天子子及女主並崩喪車連行期一旬明年春民飢死亡 天文要録東壁占第廿四
畢星光大色度和同天下太平君臣之德盛 天文要録畢占第廿九 占經六十二引末句作國號未央四字
附耳■中國微邊侯驚外國反闘連 同上
五諸侯生角其國禍在中央若五諸侯流四去外故傷天子避宮公奔逃 天文要録石内宮占第卌一 占經六十六引五諸侯星流四去外牧傷天子避宮公卿逃
三台主明德宣将也西奇文信二星謂上能為司命主壽次二星謂中能為司中主宗室震方二星謂下能為司禄主兵武所以照德塞違也 天文要録石内宮占第卌三 占經六十七引作魁下六星兩兩而比曰三能主德聞德宣符也西近文昌二星曰上台為司命主壽次二星中台為司中主宗室東二星曰下台為司祿主兵
陰陽聚為雲 李嶠雜詠一百二十首第一乾象注 後漢書五行志注引陰陽之氣聚為雲氣 初學記一御覽八竝引同又十五雲下有氣字 白孔六帖二引陰陽聚三字
陰陽凝雨為雪 同上 初學記二御覽十二並引雨作而 占經一百一引無雨字
陰陽和為雨之也 天地瑞祥志巻第十二 御覽十引和下有而字無之也二字 廣韻上聲九麌雨字注引無之也二字
陰陽怒為風也 天地瑞祥志巻第十二又見倭名類聚抄巻第一天地部風雨類怒下有而字無也字
天地怒而為風 李嶠雜詠一百二十首第一乾象注
霧陰陽之氣陰陽怒而為風乱而為霧 同上 初學記二御覽十五並引同御覽氣下有也字 文選宋玉風賦注廣韻平聲上一東風字注並引陰陽怒而為風 占經一百一廣韻去聲十遇並引陰陽乱為霧
陰陽激為電 三教指歸巻下覺明注 占經一百二御覽十三並引同
地者易也言養物懷任交易變化含吐應節故其立字吐力之物一者為地 玉燭寳典巻第一 類聚六引吐力之物者為地作土力於乙者為地 占經四引脱交字吐力之物一者為地作土力于一者為地 白孔六帖一脱立字吐力已下作力於一者為之六字 御覽三十六引吐力已下作土力於一者為地七字 廣韻去聲六至地字注引物上有萬字故其立字已下作故立字亦従水土者為地十字
宋均注云地加土以力者言地變化成物功着也加一者奉太一也 同上 御覽卅六引地加土以力又加一者言奉太一也
地不足東南右動終而入虚門 五行大義巻第二論支干 元弘鈔本五行大義巻二背記 御覽卅六引右上有陰字虚作靈
地不足東故言立子午以相明之子午者陰陽之象所見處也故以二辰廻轉所不同以為門也右動動而東也霊門已也陰蔵於已也 五行二背記 下已原誤以字
地所以右轉者氣濁精少含陰而起遅故轉迎天佐其道
地生於離既而不敢當陽動退居少陽則亦冝右行而迎陽老受其施育而成陽故曰佐其道也 並五行二背記
土無位而道在大一不與化人主不任部也 玉燭寳典巻第六 白虎通巻二五行引也作職御覽卅六引大作太興作興部下有地出雲起雨以合從天下勤勞出於地功名歸於主廿字又有注云土以謙自正以卑自斂終不自伐生養之苦乃興雲下雨不以為功一歸于天
金生水子為母候書曰霄中星虚以殷仲秋 玉燭寳典巻第八
宋均曰水金之子也子為母侯故水精虚當秋分金用事而昏中以為將時之表也霄夜也謂秋分為夜者以當日入以後故之者 同上
水之為言演也陰化淖濡流施潜行也故立字兩人交一以中出者為水一者數之始兩人譬男女陰陽交以起一也水者五行始焉元氣之湊液也 五行大義巻一 御覽五十八引水之至一也故下有其字女下有言字陽交下有物字起一作一起 水經注一引五行始焉萬物之所由生元氣之湊液也 文選郭景純江賦注引水者已下 初學記六引水者天地之苞幕五行之始焉萬物之信由生
水之為言淮也 天地瑞祥志巻第十六
陽吐陰化故水生木也 五行大義巻第二論相生
木生火火為子子為父侯故書曰日中星鳥以殷仲春 玉燭寳典巻第二
宋均曰鳥朱鳥也火宿也火為木子主候時故木用事而朱鳥昏中也殷猶當也仲春々分之月 同上
木者陽生於陰故水木之母也 五行二背記 水原誤木
木之為言觸也氣動躍故其立字八推十者為木八者陰之合十者陽數足言陰舎陽起十之法 玉燭寳典巻二
含猶備也極也故風八而周陽起於一至十而五行陰陽成故曰足既備人足故能觸土出物共成木用事之法也 同上
木者觸也觸地而生 五行大義巻第一釋五行名
金水母為子候書曰日短星昂以定仲冬 玉燭寳典巻第十一
宋均曰母助子故用事而昴星中作時候也 同上
土之為言吐也含吐氣精以生於物 五行一 御覽卅七引作土為言吐也言子成父道吐也氣精以輔也陽立於三故成生其立字十從一為土
人両乳者象閏月陰之紀 玉燭寳典巻第十二
注云両乳巽生也巽生則象閏餘也以陰之二数 同上
積骨成山流血成淵 三教指歸巻中覺明注 文選木玄虚海賦注引同
膏者神之液也 同上 廣韻平聲下六豪膏字注引同 御覽三百七十五引無也字
脾者弁也心得之而貴肝得之而興肺得之而大腎得之以化肝仁肺義心禮腎智脾信肝所以仁者何肝木之精仁者好生東方者陽也萬物始生故肝象木色青而有柔肺所以義者何肺金之精義者能斷西方殺成萬物故肺象金色白而有剛心所以禮者何心者火之精南方尊陽在上卑陽在下禮有尊卑故心象火色赤而光腎所以智者何腎水之精智者進而不止無所疑惑水亦進而不惑故腎象水色黒水陰故腎雙脾所以信者何脾土之精土主信任養萬物為之象生物無所私信之至也故脾象土色黄 五行大義巻第四配藏府
目肝使肝氣仁而外照 同上
肝生筋 同上
律之為言卛也〔又見五行大義巻第四論律呂〕所以術氣令違 玉燭寳典巻第一 五行四背記引術作率達作建
犬斗精以度立法也不言斗以犬設其朴故両犬夾言為獄 玉燭寳典巻第二
宋均曰犬斗精別気也作獄字不可以天文故取其精犬能別善悪且臥蟠屈象斗運取其質朴言治獄貴知情而已也 同上
凡掌盗賊及伺察官皆尉尉罸也言以罪罸姦非也 元弘鈔本五行大義巻五背記
刑者侀也刀守井々飲人人入井陥於淵乃守之割其情也 玉燭寳典巻第四 初學記廿引首句 釋元應一切經音義巻廿四阿毗達磨倶舎論巻廿分別業報略集並引作刑字從刀從井井以飲人人入井爭水陥於泉以刀守之割其情欲人畏愼以全命也故字從刀従井也 大治本分別業報略集音義同阿毗達磨倶舎論音義刑誤形守誤字欲人下有有字愼誤塡全下有身字脱也字 高麗本慧琳一切經音義巻七十阿毗達磨倶舎論同巻七十六分別業報略集音義情欲作惰慾
宋均曰井飲人則人樂之樂不已則陲目陥於渕故井加刀謂之刑欲人畏慎以全節也 同上
十一月子執苻精纇滋液五行本苞摳細萌緒以立刑拊 玉燭寳典巻第十一
宋均曰言律應黃鍾所含気如是也苻信也執信以行事也精即水也苞々胎物之所出也摳本也細要也緒業也本要萌生業以立刑躰之拊端自此詩云常様之華鄂不■々之也 同上
天地闔辟歷數之經改命新起天子易名 云々
天地開辟自人皇以來也
人始伏犧帝位生
宋均曰始伏犧者起立八卦以教以化脩佃漁之利人之有事自此始也
黃帝龍顔得天庭陽上法中宿取象文昌
注云顏有龍像似軒轅也庭陽太微庭也
帝俈戴于是謂清明發節移蓋象招揺
于楯也招揺為天戈楯相制戴之像見天中以為表 已上並元弘鈔本五行大義巻五背記
堯火精故慶都感赤龍而生 五行大義巻第五論五帝 三寳院本感作減
堯眉八彩是謂通明曆象日月璇璣玉衡 五行五背記
天命文王以九尾狐 天地瑞祥志巻第十九 文選張景陽七命注王子淵四子講德論注並引同
代殷者為姫昌 文選五十九引文選鈔
武王騈齒是謂剛強取象參房誅害以從天心
注曰房為明堂主布政參為大辰主斬刈兼此二者故重齒為表 並五行五背記
樹槐而聽訟其下者槐之言皈也情見皈實 李嶠雜詠一百廿首第四嘉樹注 類聚八十八引樹槐聽訟其下 文選王元長注文同 初學記廿引作樹棘槐聽訟於其下棘赤心有剌言治人者原其心不失赤實事所以剌人其情令各歸實槐之言歸也情見歸實御覽六百三十九引同下上無其字情見實下有也字 御覽九百五十九引樹棘聽訟其下棘赤心有剌言治人者原心不失其赤實也又九百五十四引樹槐聽訟其下
織女主果蓏收藏珍寳以保神明 秘府略巻第八百六十八布帛部三繡 御覽九百六十四引織女星主果
果木實蓏爪瓠之属也保養也 同上
織女之為言神女也成衣立紀故齊能成又繡應天道 同上 初學記廿七引同
仰即特字有両品耳女工之事恃女故縣以示人也齊人於天下特巧得此氣故也 同上 初學記注作女功之事齊能神天下故懸以衣人得此氣
三月楡莢落 五行二背記
猛虎嘯谷風起 麈袋九
人髪與星辰倶設髪時堕落者以星不流絶也 弘決三
春秋文燿鈎
黃帝龍願得天庭法中宿取象文昌 五行大義巻第五論五帝 三寳院本願作顔宿上有法字 初學記九引春秋元命苞云黃帝龍顏御覽七十九亦引入元命苞願作顔庭下有陽上二字文昌下有戴天履陰秉數制剛八字又有注云顏有龍像似軒轅也庭陽太微庭也戴天天文在首履陰陰字在足下也制剛紀也紀正四輔也
顓頊併幹上法月參集威成紀以理陰陽 同上 三寳院本參傍朱書祭字 御覽七十九入元命苞又有注云併猶重也水精主月參伐主斬刈成功兼此月職重助費以為表又三百七十一引併作騈脱威
帝嚳載于是謂清明發節移度葢象招揺 同上 三寳院本同 朷學記九引春秋元命苞曰帝嚳戴干是謂清明宋均注曰干盾也 路史史皇紀注引帝佶戴干是謂清明 御覽八十引入元命苞于作干脱度字象作像又有注云干楯也招揺為天戈楯相副戴之像見天下以為表又三百五十七嚳作捁揺作徭又有宋均曰干楯招揺為天戈戈盾相副戴之者象見天中以為表者也
堯眉八彩是謂通明曆象日月陳剬考功 同上 三寳院本考作孝傍朱書考字 書鈔巻一白孔六帖巻卅一並引首句入元命包 路史史皇紀引初二句 類聚十一引入元命苞彩作釆曆作曆陳剬考功作璇璣玉衡 御覽八十引入元命苞曆作歷陳剬考功作璇璣玉衡
舜重瞳子是謂■諒上應攝提以統三光 同上 三覽院本■諒作滋涼 初學記九引春秋元命苞曰舜重瞳子是謂滋涼宋均注滋涼有滋液之潤且清涼光明而多見 路史史皇紀注引舜目重瞳是謂無景又有虞紀引舜重童子是謂重原上應攝提下應三元
氣隨人形故南方至溫其人大口象氣緩舒也北方至寒其人短頸象氣急縮也東方川谷所經其人小頭兌刑象木小上也西方高土日月所入其人面多毛象山多草木也中央四通雨露所施其人面大象土平廣也 五行大義巻第五論諸人 三寳院本經作注
熒惑守尾鬲星繞繯經一旬其分野■道絶期二年 天文要録尾占第十六
辰星守房心間經六十日地裂大水 天文要録房占第十四
熒惑守箕天下枌撃臣子謀天下蔵兵人民相食糟糠更政易 天文要録箕占第十七 占經卅一引云熒惑守箕主恐又曰人民食糟糖又曰其國更市
太白入昂天子以微誅 天文要録昂占第廿八 占經四十九引微作歲
太白貫運畢其邦倉廩虚邊兵繕四夷侵禍謀成不出一周 天文要録畢占第廿九 占經四十九引脱運其邦不出一周七字
太白守鉄■三公據天子誅不出二年 天文要録鬼占第卅三
太白守諸侯四猾起兵官誖貴人多死 天文要録石氏内宮占第卌一 占經五十一引作太白守五諸四猾起兵官亂十一字
天子軟弱憒愚則熒惑守五諸侯 天文要録石内宮占第卌一 占經卅五引天子軟弱憒愚作主軟弱憤愚
春秋運斗樞
魏 宋均 注
舜以太尉受号即位為天子 玉燭寳典序 御覽八十一引舜以太尉受號即位為天子五年二月東巡狩云々注云太尉公官名也云々
樞星散為龍馬旋星散為虎機星散為■星散為虵玉衡散為鷄兎鼠闔陽散為羊牛揺光散為猴猿 五行大義巻第五論禽虫 三寳院本旋作提傍書旋字虎作虎衡下有光字兔作菟揺作樞猴作獲猿作猪傍書猿字
天有將相之位佐列宿為衞皆據璇璣玉衡以齊七政四時布德三道正氣 五行大義巻第四論七政
牽牛神名略緒 玉燭寳典巻第七璇荆楚歲時記注引無緒字
璇樞星散為橘 李嶠雜詠一百二十首第四嘉樹注 類聚八十六引同 初學記二十八御覽九百六並引無樞字
機星鵲為鶉德義小殘百家則鶉生 天地瑞祥志巻第十八 御覽九百二十四引鵲作散小作少
德義小殘則機星不明雉連飛 同上 類聚九十引璣星散為雉御覽九百十七亦引璣作機
機星散爲鷃常晨嗚如鷄也 慧琳一切經音義巻九十七
輔星亡登耶臣狭私擅邦苻則輔星生翼不出三年君誅其臣為天子 天文要録石氏内宮占第卌四
行主之號諸侯爭權天下倍畔兵合耦構遂乱之變不出七年 同上 占經九十首句作主虐倍畔作皆叛耦構遂作禍構逆變下有也字無末句
揺光得則山出神車陵出黒芝 天地瑞祥志巻第十七 文選王文考魯靈光殿賦注引揺光得陵黒芝 御覽八百七十三引云揺光得則陵出元芝又九百八十五引無則字元作黒
行失揺光則服翼兩頭並翔江淮山瀆之祠則揺光不明服翼九足 天地祥瑞志巻第十九 類聚九十七引揺作瑶服作伏光下無不字翔下有廣字 占經一百十六無上十一字江上有廢字 御覽九百四十六引行失揺光作揺光攜江上有廢字祠下無則字
宋均曰伏翼陰物也 同上 御覽九百四十六引注云服翼附鼠也
變江淮之祠斬伐無度則象八足陰起翔 同上 占經一百十六引變作廢則下有揺光不明象負車命八字起作敖
大陰之物是故行八方臣亦自恣之甚也 同上 占經一百十六引注云象太陰之物八足是欲行知八方之事臣如此自恣之甚也
鳥者陽■猨陰微鳥載猨者兩■游猴騎鶉制其雄江淮廢不調壞山破渠則鶉載猴也 同上
遠雅頌著倡優則鼠連體也 同上 初學記卅引玉衡星散為雞又見類聚九十一星下有精字御覽九百十八遠雅頌著倡優則雄雞五足 類聚八十一御覽九百九十九並引玉衡星散為菖蒲遠雅頌着倡優則玉衡不明菖蒲冠環也 御覽九百六十八引玉衡星散為李遠雅頌著倡優則李生瓜又九百七十八引遠雅頌已下
四方煩擾小民失恩虎々銜々魚々喩屈不呻也 天地瑞祥志巻第十八 御覽九百卅五引四方至銜魚
女兩舌則蝟生冠也 天地瑞祥志巻第十九 占經一百十六引無兩字也字
偏任不移兩血■流廣三尺長五尺大如錢小如麻後二年王奔 天地瑞祥志巻第十七 占經三引偏任至■流兩■作漂
樞星散為麞 五行五背記
春秋合誠圖
魏 宋均 注
黃帝遊玄扈雒上与大司馬客光■臨觀鳳皇倒圖置帝前帝再拜受圖 天地瑞祥志巻第十八 類聚九十九引雒下有水字客作容倒作銜 初學記卅引脱黃帝之黃字遊作坐雒作洛客作容光作先倒作銜帝再拜之帝上有皇字 御覽四十三引雒上作上洛客作容光下有左右輔周昌五字等下有百二十八人五字觀作之有二字脱皇字倒作銜置上有以字脱帝再拜受圖五字 路史黃帝紀引遊作坐客作容倒作銜置下無帝字受下脱圖字
玄扈石室之也 同上 類聚九十九引玄扈石室 初學記卅引玄扈石室名也 御覽四十三引元扈山在上洛縣北一百里
客星守左角經一旬又入舎左角有兵民飢匈奴歸兵起若逆守左角五穀貴守右角其分多暴雹事期九十日 天文要録角占第十一
塡星暈尾四重暮終其分野大寒大暑大風大雨君失節期一年 天文要録尾占第十六
尾星鬲宿色亡廿日不見其分野民亡有暴死者 天文要録尾占第十六
塡星犯守留息廻湏女經七十日君有咎大臣姧起不出二年 天文要録須女占第廿
北斗有七星天子有七政斗者居陰布陽故稱北斗 五行大義巻第四論七政
斗第一星名樞二名璇三名璣四名權五名衡六名開陽七名標光 同上
樞星為雍州璇星為翼州璣星為青兗州權星為徐楊州衡星爲荆州開楊星為梁州標光星為豫州 同上
天不獨立陰陽倶動扶佐立緒合於二六以三為擧故三能六星兩兩而比以為三公三三而九陽精起故北斗九星以為九卿三九二十七故有攝提少微司空執法五諸侯其星二十七以為大夫九九八十一故内列倍衛閣道即位扶匡天子之類八十一星以為元士凡有百二十官下應十二月數之經緯皆五精流氣以立官延 五行大義巻第五論諸官 三寳院本脱二六之二三為作為三比作北北斗上無故字二十皆作廿
包始主爭丘狀如雄鷄 和漢年號字抄中
獄漢主逐王 元弘鈔本五行大義巻四背記
大微宮天庭符〔云々〕其中五星帝坐之像
太一分精為五帝故五星為其坐像也 並五行五背記
堯母慶都有名於世蓋大帝之女出觀三河之首有赤龍負圖出慶都讀之下有圖人衣赤光面八彩署曰赤帝奄然陰風雨赤龍與慶都合婚有娠龍消不見〔注〕既乳堯如圖表〔云々〕 五行五背記
春秋演孔圖
魏 宋均 注
天子官守以賢擧則鸞在野 天地瑞祥志巻第十八 類聚九十九御覽九百十六竝引同
九刃之魚出占言陽位失制陰類爭名 同上
天命復白虎戯朝其将終也白虎在野號无勞 天地瑞祥志巻第十九 類聚九十九引湯地七十内懷聖明白虎戯朝 御覽八百九十一引作天命湯白虎戯朝其終白虎在野
麟為木精 五行大義巻第五論禽虫 三寳院本麟作驎 類聚八十八引麟木精也四字 初學記廿九引作蒼之滅也麟不榮也麟木精也又有注云麟木精生水故曰陰木氣好土土黃木青故麟色青黃不榮謂見絏也 御覽八百八十九引蒼之滅也麟不榮也麟木精也麒麟闘則日無光又有宋均注云麟木精木生于水故曰陰木氣好土土黃木青故麟色青黃不榮為見絏也麒麟少陽精鬪作于下則日月亦將爭于土也 路史餘論麟本説作麟木之精蒼之滅也麟不榮也
鳳火精 五行四背記
虎金精 五行大義巻第五論禽虫 三寳院本同
正氣為帝間氣為臣宮商為姓秀氣為人
正氣為君木則人得蒼龍之形霊威仰之氣火則得朱鳥之形赤熛怒之氣以生之 並五行五背記
彗星出則國失璇璣 諸道勘文巻第四十五再引
春秋感精苻
魏 宋均 注
十一月建子天始施之端謂之天統周正服色尚赤象物萌色赤也十二月建丑地始化之端謂之地統殷正服色尚白象物牙色白正月建寅人始化之端謂之人統夏正服色尚黒象物生色黒也 五行大義巻第四論律呂 御覽二十六引作天統十二月建子天始施之端也謂之天紀者周以為正又廿九引作人統月建寅物生之端謂之人統夏以為正
帝王之興多從符瑞周感赤雀故尚赤殷致白狼故尚白夏錫玄珪故尚黒 五行大義巻第四論律呂
蒼帝望之廣視之博赤帝望之火煌煌燃視之尖上黃帝望之小視之大廣厚正方白帝望之明視之茂黒帝望之巨視之穉 五行大義巻第五論五帝 三寳院本蒼作倉火作大燃作然尖作兌茂下有方字傍注方字在諸本五字
三公非其人則山崩三能移九卿非其人則江阿潰輔星角大夫非其人則丘陵偃墀少微等有變元士非其人則谷阜毀扶匡失是以王者仰視象於天俯察法於地中擇賢能以任之任得其人則國昌民安任非其人則邦危民弊 五行大義巻第五論諸官 三寳院本阿作河微作徴視作観弊作■
君失陽事則旡雲雨 天地瑞祥志巻第十二
宋均注云四月純陽用事失陽故旡雲而雨 同上
星孛入北斗中大賊起大國結謀伐天子 天文要録石氏内宮占第卌四 占經九十引作孛賊入北斗中者大國結謀伐天子
麟一角明海内共一主也 祖庭事苑巻第四 白孔六帖九十五麟引同文選劉越石勸進表類聚九十八占經一百十六御覽八百八十九皆尚引王者不刳胎不剖卵則出於郊十二字但御覽剖作破無於字
春秋考異郵
魏 宋均 注
八風殺生以節冬至卌五日條風至條者達生也 天地瑞祥志巻第十二 御覽九五行四背記引節下有■翔距三字 文選百十六引文選鈔引作八風距曰冬至卌五日條風者達生也
立春之候也長用事成風應其方而來生万物也 同上 御覽九注五行四背記引作距猶起也自冬至後四十五日而立春此風應其方而來生萬物
卌五日明庶風至明庶迎惠 同上 御覽五行四背記引同書鈔惠下有也字
春分之候也震用事庶衆言陽以施恵之思德迎衆物生之也 同上 御覽注五行四背記引作春分之候言衆也陽以施惠之恩德迎衆物而生之
卌五日清明風至清精芒挫収也 同上 御覽無清也字 五行四背記挫作拄
立春夏之候也翼用事挫猶止也時暦麥之属事挫猶秀出已備故挫止其鋒芒收使成實也 同上 御覽及五行四背記引春字翼用事三字暦作薺属下無事挫楢三字挫倶作拄收下有之字實下無也字
卌五日景風至景者強也強以成之 同上 御覽五行行四背記者作風
夏至之候也禹用事強言万物強盛之也 同上 五行四背記無禹用事三字盛下無之字
卌五日澋風至澋者寒也寒以閉也 同上 御覽五行四背記澋作涼澋者寒也作涼風者書鈔澋者已下作涼寒以明閉也
立秋之候也坤用事閉収也言陰寒収成万物之也 同上 御覽五行四背記無坤用事三字物下無之字
卌五日閶闔風至閶闔者當寒也寒天収也 同上 御覽五行四背記無也寒二字 書鈔無者字當寒作寒當寒下也字作入字天作大
秋分之候也兌用事閶盛也時盛収物蓋藏也閶或當也 同上 御覽五行四背記無兌用事三字閶下有闔字藏下也作之當上爲字
卌五日不周風至不周者不交也陰陽未合化也 同上 御覽五行四背記同 書鈔無者字交下無也字
立冬之候也乾用事未合化言消息純坤旡陽也月令曰天地不通閉寒而成之也 同上 御覽五行四背記冬下脱之字無乾用事三字通下有而字寒作塞無而字成之作成冬
卌五日廣莫風至廣莫者精火滿也 同上 御覽五行四背記火作大
冬至之候也坎用事廣太也莫讀為上通旡莫之莫者言冬物旡見者風精火滿羨旡不徧之也 同上御覽五行四背記作冬至之候也言冬物無見者風精大滿美無偏
風之為言萠也其立字虫動於几中者為
虫動於几言陽氣無不周也明昆虫之属得乃生遇則死故風為陰中之陽者也 並五行四背記
霜之為言亡人物以終 玉燭寳典巻第一 御覽十四引霜者陰精冬令也四時代謝以霜收殺霜之為言亡也物以終也占經一百一亦引代謝作相代殺作穀亡作已
獺祭魚俟鴈翔 同上
宋均曰言陽上達司耕之候 同上
日冬至辰星升 玉燭寳典巻第十一 初學記四引同
宋均曰着陽氣於是始升也 同上
日夏至水泉躍 玉燭寳典巻第五又引無日字 御覽廿三無日字水作井
宋均曰日夏至陰氣起故泉水躍以應之流湿之義 同上
孟夏戴絍降 玉燭寳巻第四 後漢書襄楷傳注引戴勝降立秋促織寫言雖微物不失信也 御覽九百廿三引孟夏戴絍也云云
宋均曰戴勝也孟夏則織絍止以趣蠶故各因時要物惟以明其所為戴之而已言不施也 同上
立秋趣織鳴 玉燭寳典巻第七 類聚三文選古詩十九首注御覽九百四十六竝引同 御覽廿五引作立秋趣織鳴女工急趣之
宋均曰趣織蟋蟀也立秋女功急故趣之也 同上 文選注之下無也字御覽九百四十九無之字
恣盛地裂坼 五行四背記
彗孛貫房天子官室内乱淫泆並起期九十日 天文要録房占第十四 占經八十九引彗孛貫房王室大亂
后疾專則土踊之 天地瑞祥志巻第十六 御覽卅七引疾作族無之也二字有注云陰盛也
北狄之氣生幽都色黒如羣畜穹閭南夷之氣生交趾色亦聚隅如旙旗鳥類東夷之氣生菜柱色蒼揆激布散如林木西夷之氣生沙丘色白鋒積如刀刃之浮中央土會色黃如城墎之形黃氣四塞土精舒 五行大義巻第三配五色 御覽七百九十九引北■之氣主生幽都句
含牙戴角著■垂芒皆為陰也陰有殺氣故備有爪牙之毒螫蠆之類也飛翔羽翮柔善之獸皆為陽也陽有仁氣無殺性也 五行大義巻第五論禽虫 三寳院本著作着■作距陰有之有傍書為字殺作殺下同爪作含無作旡
麟者陰精 同上 三寳院本麟作驎
參代虎之德義王斬刈 同上 三寳院本代作伐虎作虎王作主
虎班文者陰陽之雜虎為毛虫定是金獸 同上
鷄火畜刃近寅寅陽有生火喜故嗚武事必有號令故在西方巽為鷄亦為號令 同上 三寳院本鷄火之火作六
鸜鵒者飛行属於陽夷狄之鳥穴居而属於陰木巢者奪陽時季氏遂昭公夷狄之類也 天地瑞祥志巻第十八 御覽九百二十三引鸜鵒至於陰無而属二字於作于
本夷狄之鳥也 同上
黃帝將起有黃雀赤頭帝占曰黃者土赤火雀賞余當為立 同上 隋書五十八許善心傳引作軒轅有黃爵赤頭立日傍占曰土精之應 類聚九十九赤頭下有立日旁三字土作玉精赤火雀賞作赤者火熒雀者賞萌立上無為字御覽九百二十三赤頭下有立白日旁四字土下有精字赤下有者字火下有榮字雀下有者字賞下有萌立上無為字又八百七十二引起作興赤頭下有立於日旁字帝占作黃帝土下有精字赤火雀賞作赤者火榮爵者賞也立上無為字立下有大功乎黃雀者桑也八字
虫八日而化微故今促 五行大義巻第五論禽中 三寳院本而作八傍書而字今作命促作役 御覽九百四十四引二九十八主風精為虫八日而化風列波激故其命從虫虫之為屈申也
二九十八主風精為虫八日而死 五行五背記
三九二十七七者陽氣成故虎七月而生陽立七故虎首尾長七尺般般者陰陽雜也 同上
春秋漢合孳
魏 宋均 注
仲夏陰作綿々更起威盛相爍 玉燭寳典巻第五
宋均曰作起也綿々微意爍消也言陰集陽有漸亦綿々微如景因時稍起用事至致相消滅也 同上
冬陽用 玉燭寳典巻第十一
宋均曰用事也下有仲夏陰作已在前也 同上
春秋命曆序
魏 宋均 注
人皇九頭 五行大義巻第五論諸神 文選注引九頭下有提羽蓋乘雲車出暘谷分九河十二字 類聚七十一引九頭下有駕六提羽乘雲車使風雨十字 初學記引九頭下有駕六羽乘雲谷口七字 御覽七十八引皇下有氏字九頭下有駕六羽乘雲車出谷口分九州十二字
宋均注云兄弟九人 同上 三寳院本同 魯靈光殿賦注引九頭九人也提羽蓋鳥之羽十一字 御覽七十八引九頭兄弟九人六字
春秋保乾圖
魏 宋均 注
歲星為麟 五行大義巻第五論禽虫 三寳院本麟作驎 塵袋十一引作歲星散為麟
江充之害其前交喙反舌鳥入殿 玉燭寳典巻第五 類聚九十二引前作萌脱交喙二字 御覽九百廿三引前作萌
宋均注云交喙反舌百舌鳥也 同上 御覽九百廿三引宋均曰百舌鳥也四字
江充之害其萌反舌入殿 天地瑞祥志巻第十八
神明之應疾俗風吹鴻毛 塵袋九
春秋佐助期
魏 宋均 注
第一星神名執陰姓頸梁第二星神名斗諒姓伊偊當第三星神名拒理姓英■領許第五星神名防仵姓鷄尹堵第六星神名開寳姓蚩一名蒼兒部第七星神名招姓肥脱絡馮七星之名竝是人年命之所屬恒思誦之以求福也 五行大義巻五論諸神 三寳院本防上有阿字尹作君鷄君堵傍朱書鷄尹■開作関一名作茗部作邴絡作終
恒星者列星也周四月夏二月也昏鳥星中夏宿注張位為春候 玉燭寳典巻第二
宋均曰為春候故仲春而鳥星中 同上
織女神名收陰 玉燭寳典巻第七 荆楚歳時記注引同
辰星効於仲冬精自望 玉燭寳典巻第十一
宋均曰望猶得也自効於仲冬故曰得也 同上
黍神名侢■姓蘭郝 秘府略巻第八百六十四百穀部中 御覽八百四十二引侢作侜■作佞脱姓字
粟神名許給姓慶矢天 同上 御覽八百四十引脱矢字
春秋潜潭巴
魏 宋均 注
鳥星昏中以殷中春精霊威仰 玉燭寳典巻第二
宋均曰時候然也殷猶當也 同上
天赤有大風發屋折木兵大起 天地瑞祥志巻第十二 御覽八百七十六引大起下有行千里三字
久雨臣下必遂主々死于野也 同上
山有長光臣不良地出光如火照國亡 天地瑞祥志巻第十七 占經九十九引山有至不良臣下有下字
五色照于宮天子旡道兵革倶曾 同上 蔡中郎集答詔問災異八事引作五色蜺迭至照於宮殿有兵革之事 御覽八百七十八引虹五色迭至照于宮殿有兵革之事 占經九十八引虹五色殃至照於宮有兵革之事
宋均曰天子无道天下各以其色照似飛兵並集也 同上
天子鐘自下土動有兵鐡之自飛陰自陽也 天地瑞祥志巻第十六 占經一百十四引作天子鐘自鳴下土動
天子文繡布地地必動絶無嗣 秘府略巻第八百六十八布帛部三繡又見同上引初學記地不重嗣作副 初學記廿七引繡作綉嗣下有也字 御覽八百十五引同
天雨粟無德者與有德者不禄小人進大臣辱 秘府略巻第八百六十四百穀部中粟 御覽八百四十引與作興
宋均注曰賢者食禄常道也今天雨穀使凡人得食是君無別並禄之祥也京房易妖占又載 同上
山石浦出臣下盈 天地瑞祥志巻第十七
日食之敗山石行也 天地瑞祥志巻第十七
河水逆流陰深盛聖人有命万民喜流故逆也其揚沙下不静君失道聖人受命 天地瑞祥志巻第十六 藝文類聚卅引河水逆流怨氣盛也 占經一百引河水逆流怨氣甚
井中叩君走下人有名得衆心兵威 同上
叩讀曰■々猶鳴也井在陰之下而乃鳴呴下賤人欲為焳之祥也 同上
國井沸為政乱妃勝夫君亡 同上
宋均曰井陰也今沸則女子欲乱政之祥之也 同上
倉帝始起斗指寅精霊威仰 玉燭寳典巻第一
宋均曰指寅者々受倉帝使始王天下也 同上
衣有血身將僇其有赤毛不死必逝 天地瑞祥志巻第十七
其有赤毛不死則逃履下生毛不死尅逃 同上
宋均曰赤血亦死祥毛從風倚逃癙象也 同上
五味生五藏者醎生肝酸生心苦生脾甘生肺辛生腎 五行大義巻第三配氣味
有虎兩口君走諸侯絀 天地瑞祥志巻第十九 占經一百十六引君下有出字
虎子思今復兩口象大臣欲有所■嚼也 同上 占經注云虎可畏今復兩口欲有所咀嚼也
宮中有牛馬鳴故教衰諸侯幷牛者兵之符也 同上 占經一百十七引宮下有殿字馬作悲 御覽八百九十九引宮下無中字馬作嗚幷上有相字牛下無者字
牛有角立象也嗚喩教令 同上 占經注云牛有戴角兵象也嗚喩教令也
有馬走入宮大臣不忠不從行也馬有嗚走臣有名於天下而主命不行也 同上 占經一百十八引作有馬走入宮大臣不従行不忠其有聲也臣名於天下主令不行輕見虜注云馬行地精也從人無所不之今忽入宮臣欲奪主位居其宮之祥也有聲是日而鳴聲走欲行主教令也
兩足赤口諸侯強 天地瑞祥志巻第十八 占經一百廿引兩足上有山蟲字
朝有大蜂武士忠蜂赤強黒不梁 天地瑞祥志巻第十八 類聚九十七引忠作中
蜂有剌毒以杵難武士象也梁或為良也 同上 類聚九十七引杵作扞無也字
孝經鈎命決
魏 宋均 注
伏羲日角珠衡戴勝 五行大義巻第五論五帝
失仁則龍麟不舞失禮則鸞鳳不翔 占經八十九引云天子失禮則孛於翼
失智則黃龍不見〔占經二十九引云天子失和則黃龍不見歳星五角〕失義則白虎不出〔占經三十引云天子失義不德則白虎不出熒惑逆行後漢書五行志注引云失義不德白虎不出〕失信則玄龜不見〔占經卅八引云天子失信則玄龜不見塡星大動五行大義巻第五論禽虫〕削肌刻骨 三教指歸巻下覺明注 文選曹子建上責躬應詔詩表注骨下有挈挈勤思四字
先立春乙日勑賊獄吏決辭訟有罪當入無罪當出 玉燭寳典巻第一御覽二十乙日作七日賊字無之辭作詞富出下有立春敕門欄無關籥以迎春之精下弓載楯鼓示音聲動昆蟲也二十五字
華胥履跡恠生皇犧
跡霊威仰之跡也履跡而生以為奇恠也 並五行五背記
象鈞星也 並同上 星原作是
宋鈞注云彗五彗也蒼則王侯破天子苦兵赤則賊起強國恣黃則女容色推奪於后妃白則將軍匿二年兵大作黒則水精賊江河決賊處々起也 諸道勘文巻第四十五
孝經援神契
魏 宋均 注
春分榮華出 玉燭寳典巻第二
宋均曰木謂之華草謂之榮 同上
斗指卯鳥星中春分序趣種禾事墾黍 玉燭寳典巻第二 類聚巻三引孝經緯有斗指卯為春分句
宋均曰鳥星注張也序々列用事也黍生於夏春豫墾和其田 同上
夏至陰始動也□□□□ 玉燭寳典巻第五 白虎通巻二誅伐引孝經讖陰下有氣字無也字其下聯冬至陽氣始萌句
仲夏繭始出作〔初學記無作字〕婦女〔初學記女染練〕練染〔初學記作染練〕既成〔初學記無既成二字〕咸有作務 玉燭寳典巻第五 初學記四
仲夏火星中布穀降野穫麥鉏穢別苗秀蠶任絲戴維下繭始出作婦女 玉燭寳典巻第五 御覽引戴絍下蠶始生一句
立秋鷹撃雀 玉燭寳典巻第六巻第七引雀作爵
虚□中秋分效獲禾報社 玉燭寳典第八 白虎通社稷章引云仲春獲禾報社祭稷以三牲何重功故也 北堂書鈔八十七引云仲春穫禾祭社稷以三牲何重功也
宋均曰社為土主能吐生百穀祭報其功 同上
秋分物類強 玉燭寳典巻第八 書鈔一百五十五強下有也字
宋均曰強猶成 同上
冬仲昴星中效莒芋獲豆稲田不作農不起男家作女事枲無空日無游手桑麻五穀所以養人者也 玉燭寳典巻第十一
宋均曰莒赤芉重言通方言語也家作野事々畢入保也枲麻也女有事於麻 同上
冬至陽氣萌 同上 白虎通誅伐章引孝經讖氣下有始字 書鈔一百五十六御覽廿八萌作動
魂者芸也魄者白也
宋均注云芸除穢濁也潔白情性所以芸情白性者時以苞合供奉之道也 令集解巻第二
王者德至山陵則慶雲出 李嶠雜詠一百二十首乾象注 續日本後紀巻三引無王者二字御覽五十三引德至山川邱陵則景雲出宋均注曰景雲應間澤不偏也
天子孝亦德至山陵景雲出 續日本後紀巻三
王者德至山陵則景雲出 元弘鈔本五行大義巻四背記
德至山陵則山出根車也 天地瑞祥志巻第十七 類聚七十一也字無之御覽七百七十二亦同 御覽七百七十三引云上徳至山陵則山出木根車
根車應戴養万物也 同上 類聚七十一御覽七百七十二又七百七十三竝戴作載
王者德至山陵而黒丹出 天地瑞祥志巻第十七 山海經大荒西經傳引同 文選張平子東京賦引云徳至于山陵則出黒丹 御覽九百八十五引云徳至山陵則陵出黒丹 又有宋均注曰丹應五典備五色也
德至山陵則澤出神馬 天地瑞祥志巻第十九 續日本後紀巻十一引無澤字
德協道行政至山陵則澤出神馬 續日本紀巻二十九
王者德至天則降甘露 五行四背記
王者孝及於天甘露降澤及地醴泉湧 集注文選巻六十八引文選鈔
德至於草則木連理也 天地瑞祥志巻第十六 類聚九十八草下有木字也字無之 礼記礼運正義文選左太仲魏都賦注劉越石勧進表注並引云徳至草木則木連理
德至渕泉海出名珠 天地瑞祥志巻第十七 占經一百十四引云王者徳至渕泉則海出明珠珠可照闇也 御覽八百二引云徳至渕則海出明珠
天子孝則天龍降地亀出 續曰本紀巻九
王者德澤洽則神亀來孝道行則地亀出 續日本紀巻十六 又巻十八
王者德至於地則嘉禾生 元弘鈔本五行大義巻四背記
至德及渕泉則黃龍見有至仁則青龍見王者德至渕泉赤龍見之也 天地瑞祥志巻第十九 禮記禮運正義引徳至深泉則黃龍見一句 類聚九十八引云徳至水泉則黃龍見者君之象也 三國志蜀先主傳引云徳至渕泉則黃龍見龍者君之象也 爾雅釋天正義引云徳至深泉則黃龍見醴泉湧
德至鳥獸則鳳皇翔 天地瑞祥志十八 公羊哀十四年注同路史餘論麟難引孝經緯同禮記禮運正義翔作來下有鸞鳥舞麒麟臻白虎動狐九尾雉白首 論語子罕正義翔作來 類聚九十九無則字 御覧九百十五首有王者二字
德至鳥獸則鸞則鸞儛 天地瑞祥志巻第十八 礼記礼運正義類聚九十九御覧九百十六竝引鸞下有鳥字儛作舞
德至鳥獸則白雉至 同上 禮記禮運正義引云德至鳥獸則雉白首 類聚九十九引云德至鳥獸故雉白首 御覽九百十七同首有王者二字
德至鳥獸則白鳥下 同上 續日本紀巻二十九
德至鳥獸白虎動 天地瑞祥志巻第十九 禮記禮運正義獸下有則字 類聚九十九動作見 占經一百十六引云王者德至鳥獸則白虎動
德至鳥獸則狐九尾 同上 禮記礼運正義類聚九十九 占經一百十六竝引同占經有宋均注云王宴嘉賓則狐九尾也
赤羆姦軌息佞人遠則入國成王時東胡獻黃羆 同上 御覽九百八引云赤羆見姦宄息佞人離則出 廣韻平聲上五支羆字注引云赤羆見姦宄自遠也
周成王時越裳献白雉〔去京師三万里〕王者祭祀不相踰飲食衣服有節則白雉至 天地瑞祥志巻第十八 類聚九十九御覽九百一十七竝引飲作宴無下白雉二字又去京師三万里六字竝列入正文 後漢書班固傳注引首二句又典引注献上有來字
魯照公時雉銜環入 雉之為言弟也喩照公弟為季氏人之為君之也 天地瑞祥志巻第十八 類聚九十九引春秋感精符照作昭無之也二字
丹甑不煩而自孰五穀豐稔則見 天地瑞祥志巻第十七 占經一百十四引云丹甑者不炊而自熟五穀豐穰則見 禮記禮運正義云銀甕不丹甑援神契文
銀甕平甕也不及自滿 同上 御覽七百五十八引銀甕也不汲自隨不盛自盈 又八百十二引云神靈滋液有銀甕不汲自滿 禮記禮運正義云銀甕丹甑援神契文
金縢象人所引華縢而金色四夷賓服則出 同上 占經一百十四引金勝者象人所剜勝而金色四夷來即出 類聚八十三引云四夷賓服則金勝出
玉英石華王者尊卑不先其服則出 同上 占經一百十四先作出 出作見 御覽八百四引云神靈液百寳用則玉有英下宋均注曰尊卑不失其服玉有英華也
神露孳隨百實為用則琅玕景王者德礼之制則谷有白玉君乘金而王其政象平則紫玉見深山王者慈仁則王典見也 同上 占經一百十四引云神靈滋液百寳為用則琅玕景宋均曰事神明得理則琅玉有光景也 御覽八百九引云神靈滋液則琅玕景宋均注曰事神明得理則琅玕有光
王者事神明得理則瑾■見 同上
珊瑚鈎王者恭信則見一本曰不珍弄則出 同上 御覧八百七引云珊瑚釣瑞寳也神靈滋液百珍寳用則見
天覆地載謂之天子 玉燭寳典巻第一 白虎通義爵篇引天子下有上法斗極四字
蝙蝠伏匿故夜食 同上 御覽九百四十六引同 類聚九十七首有道德遺遠四字
注云大陰之物牲伏隱故夜乃食 同上
蜂蠆垂芒爲其毒在後也 希麟續一切經音義六
水伏故無脉 玉燭寳典巻第四 御覽九百三無作去
注云彘太陰之物閉蔵氣脉不通故可無脉以其好水使以鼻動象水虫鳥 同上
伏犧氏日角衡連珠
宋均曰伏犧木精人也日角有骨表取象日所出房所立有星也
衡中有骨表而連珠象玉衡有星也 並五行五背記 角原作甫
宓戯作易立卦以應樞 玉燭寳典巻第十二
注云應斗樞發節移度故作八卦化方面 同上
三三參行四四相扶 五行大義巻第一明数
以一立以二謀以三出以四孳以五合以六嬉以七變以八舒以九列以十鈞 同上
五行土出利以給天下 五行大義巻第二論相生 周禮載師疏引云五嶽藏神四瀆含靈五土出利以給天下黃白宜種禾黒墳宜種麥蒼赤宜種菽洿泉宜種稲
土之精黃木之精青火之精赤金之精白水之精黒 五行大義巻第三配藏府
肝仁故目視肺義故鼻候心禮故耳司腎信故竅寫脾智故口誨 五行大義巻第三配藏府
性者人之質入所稟受産情者陰之數内傳著流通於五藏故性為本情為末性主安靜恬然守常情則主動觸境而變動靜相交故間微密也 五行大義巻第四論情性 詩蒸民正義引云性者生之質命者人所稟受也情者陰之數精内附著生流通也 中庸正義引孝經説云性者生之質 命人所稟受度也 也字命上有者字人下有之字
木氣生風火氣生蝗土氣生蟲金氣生霜水氣生雹失政於木則風來應失政於火則蝗來應失政於土則蟲來應失政於金則霜來應失政於水則雹來應作傷致風侵至致蝗貪殘致蟲刻毒致霜暴虐致雹此皆幷隨類而致也 五行大義巻第四論治政
音義云五者亦數之一極日月並當極數名爲二五 玉燭寳典巻第五 案日本國現在書目錄著錄孝經援神契音隠一巻此所引音義疑音隠誤
孔子夜夢豊沛邦有赤煙氣起顔回曰子夏侶往親之驅車到楚西北范氏之庿見芻兒捶麟傷其前左足束薪而覆之孔子曰兒汝來姓為誰兒曰吾姓為赤松子孔子曰汝豈有所見乎吾所見一禽如■羊頭頭上有角其末有肉方以是西走孔子發薪下麟視孔子而蒙其耳吐三巻書孔子精而讀之 元弘鈔本五行大義巻五背記
歲星冠〔占經冠字無之〕入五車王義絶乱〔占經乱下有帝字〕家 天文要録石氏内宮占第卌一 占經二十八
孝經雄雌圖
彗星出三台者〔占經者作有〕陰謀奸軌〔占經軌作宄〕起〔占經起有一曰二字〕宮中火起 天文要録石氏内宮占第卌三 占經九十火起下有一曰臣害君禍大起八字
彗星出北斗中其天子〔占經上三字無之〕宮中火起不出半周 占經上四 天文要録石氏内宮占第卌四 占經九十字無之
論語隆嬉效
聖人用機之數順七寳 玉燭寳典巻第四
注云七寳北斗七星 同上
鳳冠距珠 李嶠雜詠一百二十首第十二玉帛注
舜登首陽山觀河見五老々々飛為星上入昴也 同上第一 類聚巻一引仲尼曰吾聞堯率舜等遊首山觀河渚有五老飛為流星上入昂凡二十五字 文選王元長三月三日曲水詩序注任彦升宣德皇后令注占經巻七十二御覽巻五巻八十一又巻三百八十三並引有異同
![]() |
俊逸的萝卜 · 第五届国际室内乐音乐节在浙音举办_北京日报网 1 年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