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管理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泰国佛教圣迹
作者:王孺童 编辑:顺兴

泰国,全称泰王国( Kingdom of Thailand ),位于中南半岛中部。其领土东北接老挝,东南接柬埔寨,西北接缅甸,南边接马来西亚。泰国佛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3 世纪,那时已经有上座部佛教传入该地区。在随后的 1600 多年里,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先后传入。直至公元 13 世纪,在泰国第一个独立的素可泰( Sukhothai )王朝建立以后,举国逐渐归依南传上座部佛教,一直延续至今。继素可泰王朝之后,泰国还经历了大城( Phra Nakhon Si Ayutthaya ) 王朝、吞武里( Dhonburi )王朝和曼谷( Bangkok )王朝,佛教也就随着政治中心的迁移而发展。目前泰国著名的佛教遗迹,大部分都集中在上述地区。其中素可泰与大城两座历史名城,于 1991 年分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我先后三次去过泰国。在第一次赴泰国期间,参观了位于曼谷的五世皇柚木行宫( Vimanmek MansionPalace )、大皇宫( The Grand Palace )及玉佛寺( WatPhra Keo );参观了位于芭提雅( Pattaya )的为现任泰王普密蓬·阿杜德( Bhumibol Adulyadej )修建的九世皇庙、七珍金佛山,以及位于曼谷的金佛寺( WatTaimit) )。这些地点已为当前赴泰国旅游团的必去之处,其历史介绍随处可查,故不赘述。 第二次赴泰,正值泰国国内经历巨大水灾。我虽乘直升机去到大城府,但整个古城大部分地区仍然被水淹没,无法于陆地上逐一细观,只能于空中俯视。很多寺塔等佛教遗迹矗立于水面之上,又是另一番景象。 在此准备详细记述的,是我第三次专程赴泰国考察素可泰佛教历史遗迹的情况。由于当时正处国庆放假期间,赴泰国机票比较紧张,便于一早 7 30 分,先乘坐 CA1479 航班从北京抵珠海,然后从拱北口岸过关至澳门,乘坐当晚 22 10 分亚洲航空 FD767 航班,从澳门飞抵泰国曼谷廊曼国际机场( Don Mueang International Airport )。办完入境手续已是次日凌晨 1 点多,于机场坐等休息数小时后,乘坐早上 8 10 分的 FD3308 航班,于 9 时抵彭世洛( Phitsanulok )机场,出来后早有亚航接驳中巴等候。从机场出来不久,就看到一座占地规模宏大的寺院,由于只是路过,没能下车详观,不知是否为供奉有“清那叻铜佛”( Buddha Jinasraj )的大舍利寺( Wat Phrasri Ratnamahadhatu )。 10 10 分在素可泰新城的亚航办事处停留了 10 分钟后, 10 30 分抵达老城,并停在了离素可泰历史公园( Sukhothai Historical Park )不远处的“曼高醒来精品酒店”( Wake up at Muang Kao Boutique Hotel )门口。在交了 1000 泰铢安顿好当晚住处后,管老板娘借了一顶帽子,又花 30 泰铢租了一辆自行车,开始了一天劳累而充实的佛教遗迹巡礼。 根据公园售票处所给的地图所示,历史遗迹主要分为城内和城外两个区域,保存较为完好的是在城内。素可泰老城有三道城墙,正门朝东,而城外部分是从西门出去,在一片山地森林里面。这两片区域分别要买门票,门票为 100 泰铢,骑自行车进去再加收 10 泰铢。在东门不远处,有一所“孟高村印拉第小学”( Ban MuangKao Sri-Intratit School )。这是以素可泰首任国王印拉第王( King Sri Intratit )命名的学校,校门口有现任泰王和王后的巨幅照片。由于只身来到此地实属不易,所以我是咬定牙根,就算不吃不喝,也要尽可能走遍所有佛教遗迹。 下面,以我实地考察之先后顺序,将“城内区域”遗迹逐一记述如下: 从东门进去, 首先能够看到的, 就是保存最为完好, 也是规模最大的“ 玛哈泰寺”( Wat Mahathat )。该寺位于老城的中心位置,是素可泰最为重要的寺院,现存的主要建筑包括:主塔、精舍、柱廊、布萨堂,以及 200 座附属小塔。主塔呈莲华状,是素可泰建筑艺术的典型风格。周围有八座小塔,四角的四座小塔属于“骇黎朋猜”( Hariphunchai )与“ 兰纳”( Lanna ) 王国时期建筑风格, 四面的四座普朗式( Prang )小塔则具有典型的高棉建筑风格。在主塔基座四周装饰有 168 位佛弟子双手合十经行的浮雕,在主塔两侧分别各有一尊高 12 米的阿塔洛( Attharot )立佛造像。另据刻石记载,在主塔前的皇家精舍中,供奉有一尊巨大的青铜或金制佛像,这尊佛像后来被泰王拉玛一世( King Rama I 1737 1809 )移至曼谷苏泰寺( Wat Suthat )供奉。该寺现存遗址,以主塔为中心,分为中、西、南三个区域。 “尼恩帕萨”( Noen Prasat )在“玛哈泰寺”东面,有一处长 51.5 米、宽 27.5 米、高 2.5 米的长方形基座遗址,装饰有正、倒莲华图案,在前后各有 5 级台阶。 1833 年, 泰王拉玛四世( King Rama IV 1804 1868 )在这里发现了一块刻石,上面记述了素可泰的历史故事。他还发现了一个讲台,曾是素可泰第三代王兰甘亨( Ramkhamhaeng ,约 1275 1317 )主持政务,或听高僧讲经的地方。刻石还描述了兰甘亨王种植过糖棕( Palmyra palm )的情景。因此,泰王拉玛六世( King Rama VI 1880-1925 )认定此处为素可泰国王王宫遗址。 从“尼恩帕萨”往北,就来到“兰甘亨王大帝纪念碑”( Monument of King Ramkhamhaeng the Great )。该纪念碑是为了彰显和纪念伟大的素可泰王朝国王兰甘亨王而修建的,他创造了泰文字母。整个纪念碑的建筑规划由泰国文化部艺术厅( the Fine Arts Department )负责,由时任泰国总理的他侬·吉滴卡宗( Thanom Kittikhajon 1912 2004 )上将直接领导,他还亲自主持了 1969 11 26 日的落成开幕式。纪念碑上塑有国王坐像,整个身材比例完全体现出素可泰时期的贵族气质,其脸部又带有素可泰佛像的风格。兰甘亨王端坐于一个长 4 米、宽 2.88 米的四脚方座之上,右手拿着经典。在他左侧的座位上,置有一个高脚圆盘,里面放有一把匕首。该坐像是按照真人的两倍比例,用铜铸造的,总重量约为 3 吨。在坐像两边的空地上,还安置有展示兰甘亨王生平的浮雕六块。 在纪念碑东南不远处, 就是“ 迈寺”( Wat Mai )。该寺位于“玛哈泰寺”东北方,主体建筑是一个具有双层基座的巨大精舍,其基座的装饰显然受到了大城建筑风格的影响。在精舍周围,还分布有五座小塔。从精舍往北 100 米处,有九个塔的塔基遗址,主塔位于中间,其余八个附属小塔环绕周围。 从纪念碑后往东北方向有一座被护城河环绕的寺院,该寺是 1907 年才被定名为“特拉观寺”( Wat Tra Kuan )的。这一名称是在“索拉萨克寺”( Wat Sorasak )里发现的一块公元 15 世纪早期的石刻碑记中提到的,上面记载了尊敬的圣法特莱洛大长老( Mahathera Dharmatrailok ) 从道岛( Dao Kho )来素可泰看望他的侄子,在他参访期间就一直住在“特拉观寺”中。泰王拉玛六世认为该寺修建于“拉达那哥欣”( Rattanakosin 1782 1851 ) 时期,“ Tra Kuan ”原为高棉语,意思是指一种蔬菜的名字,类似于泰语或英语的“空心菜”( Phak Bung or Morning Glory )。目前该寺现存的主要建筑包括一座“覆钟式佛塔”和“布萨堂”,考古者曾经在这里发现了素可泰早期风格的佛像。 查那松康寺 “查那松康寺”( Wat Chana Songkhram )位于“玛哈泰寺”北面,现存一个规模巨大的“覆钟式佛塔”,其东面是一座精舍。值得注意的是,在主塔东侧有两座小塔,从塔顶至下呈层层环状结构,这十分类似于“银湖寺”( Wat Traphang Ngoen ) 和“西萨查那莱”( Si Satchanalai )历史公园内“柴迪伽拓寺”( Wat Chedi Chet Thaeo )的佛塔。据推测,这种独特的佛塔样式应当修建于大城王朝后期。 “沙西寺”( Wat Sa Si )位于“玛哈泰寺”西北“特拉庞特拉观湖”( Traphang Trakuan )中的小岛上,现存的主要建筑包括一座“斯里兰卡式的佛塔”、“精舍”和“布萨堂”,该“佛塔”已经作为素可泰地区僧伽罗佛教传播的历史见证。“布萨堂”位于整个小岛的中心处,四面被水环绕,以彰显僧人在进行佛事活动时的神圣纯洁。在 1978 年,当时的 Charot Withi Thong 公路从寺院穿过,对寺院本身及周边环境造成了人为的破坏。后来泰国文化部艺术厅决定将穿过寺院的道路进行拆除,并绕过寺院从旁边修建了一条新路。“沙西寺”与“特拉庞特拉观湖”是泰国农业银行与泰国文化部艺术厅,于 1981 年联合整修的。 “银湖寺”( Wat Traphang Ngoen )位于“玛哈泰寺”往西 300 米处,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古老寺院,现存主要建筑包括位于湖水中的“主塔”、“精舍”和“布萨堂”。“主塔”呈莲华形,塔的四面设有佛龛,供奉“行走的佛陀”造像。在“主塔”塔身上有许多深陷的凹槽,这成为区别于其它寺院佛塔的显著特点。而位于“主塔”东侧的“布萨堂”,正好修建在“银湖岛”的正中。 “希沙瓦寺”( Wat Si Sawai )位于“玛哈泰寺”南面,其主体建筑是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三座高耸的印度教锡卡拉( Hindu Shikhara )式塔。整个寺院占地规模很大,四面被围墙圈定。塔基的外饰十分精细,很多图案具有典型的元代中国元素。在塔身门楣以上,雕刻有斜倚在龙座上的毗湿奴神( Vishnu ),以及象征湿婆神( Shiva )的“林伽石”( Linga )等图案,可知此地最初为印度教神庙。后来在塔前空地增修了精舍,使其逐渐转变成佛教寺院。泰王拉玛六世在他还是王储时,就曾参访过该寺。他根据在精舍中发现的湿婆神造像,也断定该寺在变成佛教寺院前曾为印度教神庙。 除了上述保存比较完好、规模较大的寺院遗址外, 还有很多不知名的寺院遗址散落林间。从城内骑自行车又回到售票处所在的东门, 在马路对面就是“ 兰甘亨国家博物馆”( Ramkhamhaeng National Museum )。该博物馆门票 150 泰铢, 里面陈列有从素可泰及周边遗址中出土的各种造像、文物,其中不乏一些公元十三世纪的中国瓷器。由于当日天气炎热,也时至正午,博物馆里空调开得十分充足,所以我就借助慢慢细览展品之机,着实得凉快了一番。 从博物馆出来,再次登上自行车,沿着老城墙,向城外的寺院遗迹进发。在途中遇到一群白牛,身体显得有些羸瘦,可十分有趣的是,这些牛都长了一双很长的耳朵,在低头吃草时可耷至地面。 从老城往北的“ 索拉萨克寺”( Wat Sorasak )是一处规模不大,具有锡兰风格的寺院。该寺“主塔”的塔基,由 24 只大象环绕装饰,是整个素可泰地区佛教遗址中最具特色的。而其“柱厅”是用砂岩建造的,这不同于其它寺院。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载文章、图片,版权均属《佛教文化》杂志,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510-82760303)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