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方案(2021版)
一、专业历史沿革
同济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是国家一流学科,测绘工程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同济大学测绘学科历史悠久,是我国民用测绘高等教育的发祥地。夏坚白院士(同济大学第17任校长)、叶雪安教授、王之卓院士、陈永龄院士、方俊院士等测绘界先驱曾在同济大学测量系任教,宁津生院士、许厚泽院士、张祖勋院士、史惠顺教授等是测绘界的同济大学杰出校友。
1932年同济大学工学院高等测量系正式成立,是当时国立大学中唯一的测量系,1933年开始招收测量专业本科生。1949年6月人民政府正式接管同济大学,测量系开始了新的发展历程,经过1952年和1954年两次调整,设有三个本科专业:工程测量、航空摄影测量、天文测量。1956年同济大学测量系调整至武汉测量制图学院;此后,测量系建制缩编为路桥系测量教研室;1958年恢复招收工程测量专业本科生。
1981年5月同济大学恢复成立测量系,1983年获工程测量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获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专业二级学科博士点;同年划归土木工程学院,全称为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测量与国土信息工程系;1999年测量工程专业更名为测绘工程专业。2003年获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同年获准设立测绘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2007年大地测量学与测绘工程获国家重点学科。
2012年测绘科学与技术入选上海市一流学科建设计划,同年5月成立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2017年测绘科学与技术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是测绘类全国两个双一流学科之一;2019年测绘工程专业入选“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同济大学是上海市唯一设有测绘工程专业的高校,其测绘学科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现设测绘工程本科专业,每年招收80余名学生。
二、学制与授予学位
四年制本科。本专业所授学位为工学学士。
三、基本学分要求
四、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够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卫星导航、深空探测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卓越测绘人才,能在国家基础测绘、国土、城市、土木、水利、交通、环境、地质、海洋、军事等领域从事测绘地理信息方面的生产、开发、科研和管理工作,并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和较强的领导意识、创新能力和终生学习能力。毕业后经过5年左右的实际工作和锻炼,能够成为测绘地理信息相关领域的卓越人才,达成以下目标:
1.
工作能力:
具备在国家基础测绘和自然资源调查、城市和工程建设测绘、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导航等领域,从事复杂生产、设计、开发、研究、教学及管理等工作的能力。
2.
职业道德:
能够在测绘工程实践中履行测绘工程师的责任,以法律、社会、环境、经济等系统视角管理和参与多学科项目。
3.
沟通能力:
能够就复杂测绘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交流沟通,并能作为负责人领导团队开展测绘相关领域的工作。
4.
国际视野:
能够在多元文化的团队中工作,并能快速适应国际竞争与合作共存的工作环境。
五、毕业要求
毕业生具有扎实的专业能力、人文社会素养、社会责任感、团队精神和国际视野,能够在工程实践中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工程问题解决的关键环节体现创新能力;掌握资料检索和文献信息获取的综合性方法,具备通过不断学习适应社会和技术发展需求的能力。毕业要求体现在以下12个方面,包括37个具体指标:
1.
工程知识:
能够综合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理论方法等知识,解决复杂测绘工程问题。
1.1掌握数学、计算机、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等语言工具,并能用于表述复杂测绘工程问题;
1.2针对具体的空天地自然和人工等地理空间对象,能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求解;
1.3能够综合专业知识和数学模型方法,分析和推演复杂测绘工程问题;
1.4针对复杂测绘工程问题,能够应用数学、自然和工程的理论方法比较和分析各种可行的解决方案。
2.
问题分析:
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和表达复杂测绘工程问题,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从而获得有效结论。
2.1能够基于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的原理和方法,识别和判断复杂测绘工程问题中的关键环节;
2.2能够综合应用基于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的原理和方法,正确分析和表达复杂测绘工程问题;
2.3能认识到有多种方案能够解决同一测绘工程问题,能够通过查询文献、检索资料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方式,探寻并建立不同的解决方案;
2.4能运用基本原理并借助文献研究,分析测绘遥感和地理信息过程的影响因素,进行归纳并提炼有效结论。
3.
设计和开发解决方案:
针对复杂测绘工程问题,能够设计合理的解决方案,包括满足特定需求的数据采集方案、技术流程、应用系统等,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并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和环境等影响因素。
3.1掌握各类复杂测绘工程的项目设计、产品开发全流程和全周期的基本技术方法,了解影响设计目标和技术方案的各种因素;
3.2根据复杂测绘工程的特定需求,能够有效制定技术方案和实施计划,正确解决问题;
3.3能够将测绘新技术和方法运用于方案设计,并体现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3.4掌握测绘相关技术规程和规范,能够在测绘产品和方案设计中考虑安全、健康、法律、文化和环境等制约因素。
4.
研究:
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来研究复杂测绘工程问题,包括实验设计、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模型建立、数据分析等全过程,通过分析、解释与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并应用于测绘工程实践。
4.1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通过文献研究等相关方法,调研和分析复杂测绘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
4.2能够根据地球自然和人工对象的特征,选择合理的研究路线,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
4.3能够根据实验方案构建实验系统,并安全地开展实验,正确地采集测绘实验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有效处理、建模和分析;
4.4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解释与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并应用于测绘工程实践。
5.
使用现代工具:
能够针对复杂的测绘地理信息问题,选择、开发和使用恰当的技术、空间信息资源、现代测绘仪器和信息技术工具,对复杂测绘工程问题进行模拟和预测,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和适用范围。
5.1了解测绘工程专业常用的现代测绘仪器、信息技术工具、测绘工程软件系统等的使用原理和方法,并理解其局限性和适用范围;
5.2能够选择和使用恰当的测绘仪器、空间信息资源、测绘工程软件和专业模拟软件,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设计与计算;
5.3能够针对具体的对象,选用或开发满足特定需求的现代测绘和信息技术等软硬件工具,模拟和预测专业问题及地理空间现象,并能够分析其局限性和适用范围。
6.
工程与社会:
能够基于工程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测绘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和文化的影响,并能够理解应该承担的责任。
6.1了解测绘行业的技术标准体系、知识产权、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理解不同社会文化对测绘工程活动的影响;
6.2能分析和评价测绘工程实践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的影响,以及这些因素对项目实施的影响,能认识到测绘成果对国家安全、领土完整的重要性,并能够理解应该承担的责任。
7.
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针对复杂测绘工程问题,能够理解和评价工程实践对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7.1了解并掌握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内涵;
7.2能够站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思考测绘工程实践的可持续性,评价产品运行周期可能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隐患和损害。
8.
职业规范:
具有人文社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在测绘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伦理要求、隐私保护政策、敏感位置保密规定、职业道德规范,履行测绘工程师的责任。
8.1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了解中国国情并能够为测绘工程相关的国家战略服务;
8.2理解诚实公正、诚信守则的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在测绘工程实践中遵守工程伦理要求、隐私保护政策、敏感位置保密规定、职业道德规范,并能在工程实践中自觉遵守;
8.3理解测绘工程师对公众安全、健康和福祉,以及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能够在测绘工程实践中自觉履行责任。
9.
个人和团队:
能够在多学科背景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9.1具有合作精神和国际视野,能与其他学科的成员有效沟通、合作共事;
9.2具有独立工作能力和合作共事精神,能够在团队中独立或合作开展工作;
9.3能够作为负责人组织、协调和指挥团队开展工作。
10
.沟通:
能够就复杂测绘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社会公众等进行有效交流沟通,包括设计文稿、撰写报告、陈述发言、清晰表达和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0.1能针对测绘工程的专业问题,以口头、文稿、图表等方式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回应质疑,理解与业界同行和社会公众交流的差异性;
10.2了解测绘专业领域的国际发展趋势、研究热点,理解和尊重世界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10.3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能就测绘工程的专业问题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基本的沟通和交流。
11.
项目管理:
理解并掌握测绘工程管理的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1.1掌握测绘工程项目中涉及的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
11.2了解测绘工程和产品的全周期、全流程成本构成,理解其中涉及的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问题;
11.3能在实际或模拟的多学科环境下,在设计开发测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运用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
12.
终身学习:
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能够根据需要选用适当的学习方法获取、学习、理解和应用新知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12.1能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认识到自主和终身学习的必要性;
12.2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包括对测绘技术问题的理解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等。
六、主干学科
测绘科学与技术。
七、课程体系知识结构图
见附表一。
八、核心课程
地球空间信息概论、数字地形测量学、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大地测量基础、摄影测量基础、遥感原理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导航定位原理与应用等。
九、教学安排一览表
见附表二。
十、有关说明
1
、专业选修课:
需修满10学分,在同一模块内至少选修6学分(共3个模块:“空间大地测量与卫星导航定位”、“摄影测量遥感与计算机视觉”、“地理信息系统与位置服务”),再在其他模块选修4学分。
2
、通识选修课:
(1)至少修满8个通识选修课学分,建议在低年级完成修读;
(2)至少选修1门精品类通识选修课(精品类通识选修课包括校级核心通识课程、同济烙印课程、长青系列课程、交叉融通课程、校级精品通识课程),建议在一年级完成(在8个通识选修课学分修满之前,每个学生每个模块最多选修两门课程);
(3)必须修读1学分的在线美育通识课程(《大学美育》(课号:002140))及1门线下美育类实践通识课程(美育类实践课程可通过选读、认定多种途径完成);
(4)必须修读2学分创新创业通识选修课程。学生除在创新创业通识选修课程库中选修外,还可通过申请校级《创新创业实践》课程认定和学院《创新创业能力拓展项目》课程认定取得学分,具体实施细则参考学校相关管理办法及学院实施细则;
(5)必须修读《570061:地球空间信息概论》(长青系列)课程。
3、
全英语课程:
至少选修2门全英语课程,开设的全英语课程包括: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原理与应用、卫星导航定位原理与应用、地理信息科学前沿、卫星大地测量与导航进展、摄影测量与遥感进展。
4、
科技报告会:
选听测绘地理信息科技报告会至少4次。
学期
类别
形势与政策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地球科学概论
数据结构
工程力学B
数字地形测量学1
数字地形测量学2
测绘编程实践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
地理信息系统
数字图像处理
数据通讯技术
摄影测量基础
大地测量基础
遥感原理与应用
卫星导航定位原理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