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管理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乌蒙山腹地、金沙江沿岸,锁钥南滇咽喉西蜀昭通。坡陡谷深,弯弯曲曲的山路边,耸立无数的扶贫搬迁安置点、就业扶贫车间、产业合作基地。沿着山路往下看便是悬崖峭壁,金沙江水奔腾而过,见证着时代的风起云涌。

珠江西岸、五桂山麓,伶仃洋畔伟人故里中山。“脱贫攻坚”这场战役,让两个山海相隔的城市紧密相连。经过5年的扶贫攻坚,中山对口帮扶云南昭通盐津、大关、永善、绥江4县,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木屑土墙、雨鞋泥腿、粗茶淡饭的生存窘态已成历史。

新的征程已经开始,5月8日,东西部协作交接仪式在昭通举行。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尽管隔着万水千山,但两地山海情不变,在全面小康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中山人民会继续跨越山和大海,全力以赴以更创新的合作方式,接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01


脱贫攻坚 中山样本

山很高路很远,但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梦想成为人民教师的周洋,易迁前山高路远,上放学都需家人接送,到永善县安置区后,在家门口实现了求学梦;划坯子、劈篾条、做框架,在盐津粤滇竹文化有限公司内,做了一辈子竹编的王云春靠着竹编手艺,每个月都有了稳定收入;苹果、李子、天麻、花椒等农产品,在大关县中炬农产品冷链物流基地冷链处理后,二三十小时就能抵达珠三角市场……

站在新的起点上,回首过去5年,中山交上了脱贫攻坚高质量答卷。从结对帮扶开始,中山就积极探索创建东西部扶贫协作的“中山样本”。全市25个镇区组成4个组团,帮扶昭通市盐津、大关、永善、绥江4县,在资金支持、产业合作、人才支援、劳务协作、携手奔小康等方面精准施策,创新聚力拔“穷根”;也通过组织、人社、经信、农业、教育、卫健、旅游、招商、市残联、工商联、红十字会等行业部门签订框架合作协议,形成“1+8+N”部门协作格局开展深度帮扶。


▲中山对口帮扶引进的昭通市盐津县中和镇艾田村三角梅基地正处盛花期,一名在地里除草的女工擦掉脸上的汗水。

在乌蒙大地上书写中山对策,用“中山样本”交出了脱贫攻坚高质量答卷。在广东省参与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六个城市中,中山率先推动对口帮扶昭通市的盐津、大关、永善、绥江4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为持续巩固脱贫成效,2020年中山市投入3.5801亿元帮扶资金,持续让新扶贫车间、新学校、新安置点拔地而起;引进企业26家,带动71615名群众增收;投入3756.61万元用于劳务协作,疫情期间更是千里驰援,出钱出力出人,着手解决帮扶地区遇到的实际困难。

山高坡陡,沟壑交错,绥江县板栗镇清水村红岩片区深藏大山坳里。年逾六旬的村民邱甫华一家就住在梯田上面,两个孙子时常在门口追逐玩耍,纯净的童音缭绕村庄。村里采用“稻鱼”共生的种养模式,让梯田里种下的稻米成了实实在在的“致富米”。

清水村村民彭著国,在昆明、深圳、河南等地辗转工作。迷茫之际,脱贫攻坚给他带来了新转机,靠着得天独厚的种养优势,板栗镇利用中山帮扶启动资金,通过“村集体经济+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引导村民大力发展“稻鱼”共生种植养殖产业,彭著国还主动带头出资5万元,带动村民一起发展稻田养鱼。2019年,该项目投产收益就达90余万元,实现户均增收4500元、群众在公司固定分红的基础上还有务工收入。

建设用地、交通等资源承载力不足,特色农产品市场销路不畅,困在深山的脱贫路,让中山和昭通两座城市联手解决问题成为共同命题。沿着竹林管护道置身于翠绿的竹海中,竹叶在微风中摇曳沙沙作响。盐津县柿子镇新生村任马林说,大山里的竹笋最“金贵”,长得快也老得快,耽误了采摘时间,就失去了食用价值,现在有了生产管护道,就能够实现半个小时内,完成竹笋从采伐到餐桌过程,让更多的新生村民、盐津竹农早日走上致富路。

02


山海协作 情深意浓

听到最多的是“亲人”二字,从没有一条路,让两地人民如此紧密。

立下“军令状”,简单收拾行囊,便一路翻山越岭。中山结出扶贫硕果的背后,是各位扶贫干部舍小家为大家,一步一个脚印换来的。“扶贫也许是我一生做得最有意义的事情,这么多年都熬过来了,眼看还有2年就能取得脱贫攻坚战的胜利,我不想半途而废,我想与乡亲一起见证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今年2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坦洲镇城管住建和农业农村局雇员林德全,作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参加此次会议。

在昭通,仍有许多像林德全一样的扶贫干部,将他乡当异乡,通过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医疗扶贫、教育扶贫等,让贫困地区内生“造血”动力不断增强,书写中山博爱情。前几天,云南省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扶贫干部曾广东“火了”,作为一名老扶贫人,他刚到绥江县,就收获当地干部群众送给他的3个外号“开水干部”“晕车干部”“水泡干部”。每次吃饭装半碗白开水涮菜除辣,被称为“开水干部”;每次下乡请求司机,开慢点,再开慢点,开快了晕车,被称为“晕车干部”;几小时的跋山涉水,双脚磨出水泡,被称为“水泡干部”。


▲云南昭通市绥江县南岸镇互助村肉兔养殖场。

2020年,中山市选派15名党政干部到昭通挂职三年,选派医生、教师以及农业、经济、心理、康复、社工等专业技术人才200名,同比增长23.46%;培训昭通各级党政干部2997人次、专业技术人员10577人次,创建名师名医专家工作室、工作站24个;组织13名高层次人才组成“中山博士团”走进昭通“把脉问诊”,在交通建设、融资、人才交流、农业等领域达成多项合作协议。

红彤彤的大苹果、黄澄澄的马铃薯、翠绿绿的嫩竹笋,2020云南省昭通市农特产品展销推介上,中山对口帮扶的盐津、大关、永善、绥江四个县的农特产品依数展出,3天以来签约售出突破1500万元;2019年中秋节刚过,来自昭通大关县的小伙子王焕东与家人在中山团聚,他们商量着租个三室一厅的房子,一起在中山工作和生活,为中山建设添砖加瓦。临别中山市援建的第三期盐津县中心敬老院时,老人们涌到大门口,里三层外三层,向来自中山的“亲人”挥手告辞,久久不肯散去。

这5年,中山付出了许多,但也收获了许多。不仅是两地产业多元化发展合作、人才对口输出为中山城市建设添砖加瓦,更是那手挽着手,心连着心亘古不变的山海情。


▲中山援建的云南昭通市盐津县敬老院中山博爱楼。

03


重民生 强产业

明亮教室、敞亮新居、扶贫车间,大山深处铺就别样小康路。

“再也不想爬山了。”搬进绥江县最大易地扶贫兆佳坝安置区内的村民孙公力说,未搬迁之前,他们夫妻带着2个孩子,长期在外租房住,因为回家的路太难了,车只能到山脚下,有时上午9点开始从山脚往山上家里走,下午两三点钟才能到家。

孙公力家是随迁户,跟着建档立卡贫困户一起迁到易迁安置点,需要支付1500元/平方米建安成本。当一些家庭还在犹豫要不要随迁时,他们毫不犹豫做了选择。大关县寿山镇颐寿园易迁安置区内,作为一名母亲的周娅辉,她一边忙着手中的活,一边跟记者感叹,希望留在家乡陪伴孩子成长,这份送到家门口的工作,就像是为她度身订做一样。

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是摆脱绝对贫困的标志。山高路远,出行不便,尤其是孩子每天上学放学,打着手电筒上路,雨天要趟过一个个小河沟,路途危险,需要家长护送。为摆脱“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困境,搬下山去,是昭通许多村民的愿望。随着2016年东西部扶贫协作以来,中山援建昭通4 个易地扶贫搬迁示范点,昭通36.24万山民一夜圆梦,成为名副其实的“城里人”。为让搬迁群众搬得出住得稳,中山还在易地搬迁示范点,援建饮水、住房、扶贫车间、乡村道路等基础设施。

“有了蓝莓基地后,一个月两千块左右的收入,比种玉米什么的收入高许多。”2017年4月,万亩蓝莓产业项目正式落户永善县,周边的村民成了最大的受益者,谈起家里的变化,陈光美非常满足,在她看来,这份“家门口”的工作,比以往呆在山里做家务,没有任何生活来源强了很多倍。

没有产业支撑,脱贫就是一句空话。2020年,中山引进中山中汇集团、军蒂集团、绿源公司等26家企业落户昭通,发展竹笋加工、黄牛养殖、乌骨鸡特色产业3个,共建产业园区4个,援建扶贫车间28个,实际完成投资10.0997亿元,同比增长30.01%,累计完成投资26.8483亿元,带动71615名贫困群众。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贫困群众摘掉了“穷帽子”更提振了精气神。


▲云南昭通市大关县旭红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内,有工人正在工作中。

如果没有到中山学习,徐友香也会和姐姐一样,初中毕业后就到社会上工作。徐友香来自盐津县一个贫困家庭,当她得知从2017年起,中山每年招收昭通贫困学生,为其提供免费上学机会并推荐就业,这让她看到了就业脱贫的希望,毫不犹豫报名奔赴千里之外的中山学习。据悉,去年中山在昭通招收职校生600人,2017年首批入学的531名昭通籍学生已经毕业走上工作岗位。

在绥江县最大易地搬迁安置点兆佳坝,93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参加培训,培训后将录用部分人员。记者现场听到,培训人员向工作人员打听,第二天在职中进行的钢筋工、焊工培训班如何安排,他们想让家里人也参加。在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等“物质扶贫”时,开展技术下乡、教育扶贫等“精神扶贫”,激发贫困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内生动力,才是彻底拔除穷根的关键。


▲中山市政府捐资785万元,援建云南昭通市盐津县柿子镇第二小学。

记者手记
山海相逢再出发


从不会离去,只是换种形式,再次出发。

临近支教结束,面对学校许多老师和孩子们说不完的感谢,道不完的感恩,在绥江县凤凰小学支教的老师李莉心中又开始不安起来。孩子们能达到预定的阅读效果吗?能运用好的阅读方法么?阅读能达到一定速度吗?那些留守儿童,没有父母的陪伴,他们会爱上阅读吗?她的心中有一连串问号。

如不是真心帮扶,谁愿意留下家中的老人和孩子,爬坡上坎、披星戴月背井离乡。接触过这么多扶贫干部,他们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想真扶贫、扶真贫,就如一位扶贫干部所言,躬逢盛世是幸福的,倘若还能参与其中,贡献绵薄之力,他仍然会全力以赴。帮扶路上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村一人,已经在扶贫干部心中落地生根,每当回想起这段岁月,他们会想起脱贫攻坚路上的“战友”,也不会忘记那些不向命运低头、努力生活的寻常百姓。

巩固脱贫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已经开始,带着“精准扶贫”的硕果,中山终能安心将“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接力棒交到后来人。虽然帮扶结束,但山海情谊不变,人生何处不相逢,两地山海情,将以新的形式延续下去。


◆中山日报社新媒体中心
◆统筹 吴森林
◆文/记者 陈雪琴 通讯员 汪小峰
◆图/记者 余兆宇
◆编辑:唐益
◆二审:韦多加
◆三审:岳才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
粤公网安备44200002005034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粤B2-20160575 B1-20203854
广告专线:(0760)88881052 88238276 采编热线:(0760)88881029 技术热线:(0760)88881015
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8881029、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