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管理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对于入住ICU的患者,我们通常监测其PCT水平来评价其感染及病情危重情况,现将降钙素原( PCT )检测及临床意义总结如下。

一、概述 PCT 是无激素活性的降钙素前肽物质,由 116 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 13 KD 的糖蛋白。 PCT 的半衰期为 25-30 小时,在体外稳定性很好。健康人血浆 PCT 含量极低 .

PCT 选择性地对系统性细菌感染、真菌感染及寄生虫感染有反应,而对无菌性炎症和 病毒感染 无反应或仅有轻度反应。许多学者研究发现,全身性细菌、真菌和寄生虫感染时, PCT 水平异常增高,增高的程度与感染的严重程度及预后相关,在全身性细菌感染和 脓毒症 辅助鉴别诊断、预后判断、疗效观察等方面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PCT 水平的监测,对于严重威胁生命的 感染性疾病 过程和跟踪治疗方案是很有用的, PCT 浓度的升高标志着炎症反应正在进行中,使用足够的抗生素、炎症灶清除术治疗等, PCT 值下降,证明治疗方案正确,预后良好,反之改变治疗方案。

PCT 为所有不知病因的炎症性疾病的鉴别诊断提供帮助与支持,如细菌性与毒素性的急性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 ARDS )的鉴别;胆源性与毒素性 胰腺炎 的鉴别;细菌性与病毒性脑膜炎的鉴别;微生物诱导的发热与非细菌性发热的鉴别,特别是发热待查( FOU )的诊断, 病毒感染 或自身免疫失调与免疫抑制条件下的急性细菌感染的鉴别,发热的病因的鉴别,如在肿瘤患者中被肿瘤溶解物或化疗诱导与细菌、真菌或其他感染病因区别,早期诊断新生儿和婴儿全身性细菌感染与 败血症 引起的急性发热;术后常规,包括术后感染预警及用药监测,术后切除感染灶(如腹膜炎、软组织感染)后的治疗指导,监测腹膜炎、吻合口漏和无典型腹部症状的疾病过程;器官移植后的监测,移植前排除急性细菌或其他感染,鉴别急性器官排斥、急性病毒、细菌与真菌感染;长期在 ICU 的患者及长期机械通气患者的监测,监测疾病过程及指导治疗;监测高危患者,早期获得有关并发症和内环境衰退的信息。

许多临床研究证明, PCT 在不同医学领域对诊断和指导治疗有很高的价值,与目前所应用的诊断指标相比, PCT 在鉴别诊断和控制感染及严重炎症方面提供了额外的信息。随着临床实践性研究的不断深入,临床数据的不断积累, PCT 作为一个全身性细菌感染和 脓毒症 辅助和鉴别诊断的常规指标将成为共识,并将得到广泛的应用。

二、PCT分子生物学结构 PCT 来自定位于第 11 号染色体上( 11P15 4 )单拷贝基因(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为同一基因)。该基因由 2800 个碱基对组成,含 6 个外显子和 5 个内含子,基因全长约 7.6Kb 。转录后经特定剪辑产生 PCTmRNA ,再翻译成降钙素原前体( Pre-PCT ),在高尔基复合体及分泌囊中,经一系列水解酶作用最终形成 PCT 氨基酸多肽( aminoPCT ),降钙素( CT )及羧基端 21 个 氨基多肽( CT CCP-1 )。

三、血清 PCT 来源及可能的生物学机制 正常条件下人血清 PCT 含量极低,约 2.5pg/ml (运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而成熟 CT 含量约 6.3 pg/ml 。髓质甲状腺肿瘤或其他 神经内分泌肿瘤 患者血清 PCT 及其组分均增高,组分相对含量也发生变化。在一些非甲状腺损伤如慢性肾衰、吸入性 烧伤 、急性细菌感染、中风、 败血症 等患者血清 PCT 及其组分也均增高,有些甚至成倍的上升,而 CT 略微升高,说明除甲状腺髓质细胞分泌贮存 PCT 外,仍有其他细胞具有这些功能。

血清 PCT 升高的可能的生物学机制:靶细胞( PBMCs 等)在 LPS 各种 败血症 相关因子作用下应急分泌 PCT ,这种应急分泌超过细胞后转录过程(由 Pro-CT 分解为 aminoPCT CT CT CCP-1 )或后转换过程缺少必需的水解酶,从而导致实验所观察到的 PCT 成倍增长,而 CT 水平不变或稍增高。四、检测方法及正常参考值范围目前除了费时不易自动化的凝胶层析法及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检测 PCT 较特异与敏感的分析方法有:双抗夹心免疫化学发光法(双抗夹心法)和放射免疫分析法( RIA )。

双抗夹心法运用双单克隆抗体,其一作为捕获抗体直接结合 PCT96-106 氨基酸残基即未成熟 CT CCP-1 部分,另一作为示踪抗体直接结合 PCT70-76 氨基酸残基,即未成熟 CT 分子,人工合成的 PCT 作为标准。该方法比较特异无交叉反应,其检测最低为 10pg · ml-1l ,标准曲线线性范围为 10-60pg · ml-1 。批内、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 7 ℅和 8 ℅。该法已有商品试剂,所需时间较短,易自动化,但该法不能检测到正常人血清中 PCT RIA 使用一种对人工合成的 aminoPCT 特异的多克隆抗体 RIB7 RIB7 直接作用 PCT aminoPCT 部分,故 RIA 既能检测游离的 PCT ,又能检测结合型的 PCT ,也可检测降钙素基因相关前体( Pro-CGRP ),此法可信的敏感度为 4 pg · ml-1 。线性范围 10-77pg · ml-1 50 ℅的结合游离比为 140 pg · ml-1 ,该法能检测正常人血清 PCT ,故较双抗夹心法敏感,另一优点是 RIA 与患者病程呈现正相关( r=0.47,p=0.071 )。 RIA 缺点是所需时间较长。五、 PCT 检测在不同临床科系的应用

1.血液肿瘤科 对因接受化疗或骨髓移植而引起的免疫抑制和中性 粒细胞减少 的患者来说,严重的感染是致命的并发症,化疗期间有多种原因引起发热。发热通常是细菌、病毒或真菌感染的症状,但有时是治疗过程中对药物的反应。肿瘤细胞溶解引起的发热较常见,大多数病例的发热源仍不清楚。 PCT 有助于对细菌和真菌引起的系统性感染作出明确的诊断。即使是化疗患者, PCT 对是否有 败血症 感染也能作出可靠的检测和评估。

中性 粒细胞减少 症患者常常缺乏炎症的特异性症状。 PCT 在免疫抑制和中性 粒细胞减少 患者中的表现与无免疫抑制患者中观察的结果相似。其诊断价值已明显优于 CRP 和细胞因子。

骨髓移植患者或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均存在体液和细胞免疫缺陷这将掩盖因细菌、真菌、病毒及原虫引起的严重的系统性感染。 PCT 浓度的升高对细菌性全身感染有很高的诊断率。如果同种异体移植后出现 败血症 休克 ,血浆 PCT 浓度极度升高,表明预后不良。

2 麻醉科 术后 败血症 感染和多器官功能衰竭仍然是现在重症监护病房中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中小手术血浆 PCT 浓度通常在正常范围内,大手术如大的腹部手术或胸部手术,术后 1-2 天内 PCT 浓度常有升高,通常为 0.5-2.0 ng · ml ,偶尔超过 5 ng · ml ,这种情况常以 24 小时的半衰期速度几天内降至正常水平。因此术后因感染造成的 PCT 高浓度或持续高水平很容易给予鉴别。

复合创伤后 12-24 小时, PCT 中度升高,可达 2.0 ng · ml ,严重的肺或胸部创伤, PCT 可达 5 ng · ml ,如没有感染并发症一般以半衰期速度降至正常范围。

3 .内科内科重症监护 医疗中的问题常围绕着感染的诊断及是否与感染有关的鉴别诊断而进行。对炎症严重程度及其治疗结果的评价是否有效,是有效治疗方案的必要前提。

PCT选择性地对系统性细菌感染、相似菌感染及原虫感染有反应,而对无菌性炎症和 病毒感染 无反应或仅有轻度反应。因此, PCT 能很方便地运用于内科医疗中常见的疾病和综合症的鉴别诊断,如:成人呼吸窘迫症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病因学的鉴别诊断; 胰腺炎 感染坏死和无菌性坏死的鉴别诊断;鉴定感染时发热,如接受化疗的肿瘤和血液病患者;在接受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中,鉴别诊断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急性恶化与风湿性疾病伴系统性细菌感染;鉴别诊断细菌性脑膜炎与病毒性脑膜炎;对接受化疗的中性粒细胞低下症患者,明确是否存在有生命危险的细菌和真菌感染;对接受免疫抑制疗法的器官移植患者,明确是否存在有严重的细菌和真菌感染,同时用于感染和移植排斥反应的鉴别诊断。

4.移植外科 成功的器官移植常受到像 严重感染 这样的并发症的挑战。 31 ℅的患者器官移植后第一年内发生感染,感染症状可被急、慢性排斥所掩盖,因此对排斥反应期出现的感染不能作出早期和可靠的诊断。器官移植患者使用 PCT 检测,可早期引入治疗从而提高生存率以及缩短住院时间。

PCT 用于器官移植患者感染的诊断,免疫抑制疗法严重削弱了器官移植患者的抗感染能力。 PCT 可早在感染发生仅 2 小时即可提示有系统性感染的存在。感染早期 PCT 0.1 ng · ml ,其灵敏度 77 ℅,特异性 100 ℅,逐月的 PCT 浓度监测可对抗微生物疗法的疗效作出可靠的评价。

PCT 应用于器官排斥反应,器官移植后监测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能明确区分感染与器官排斥。因为 PCT 的释放不是由急性或慢性器官排斥反应刺激引起的,所以高浓度的 PCT 即可认为有感染存在。如果 PCT 浓度超过 10 ng · ml 98 ℅的可能是感染而非器官排斥。

5 新生儿科 许多疾病在早产儿和新生儿中无特异性表现。血液学检查和传统的实验室指标和急性期蛋白对 新生儿败血症 均不能作出可靠的诊断。微生物检查的结果需要几天的时间,而且阴性结果并不能排除临床感染的存在以及与此相关的高死亡率。与其他炎症诊断指标相比, PCT 是一种改进的实验室指标,它对新生儿出生后 败血症 的诊断具有高度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PCT 也可用于对治疗结果的评价。

早产儿和新生儿 PCT 年龄依赖性正常值: PCT 于出生后 24-30 小时达其生理性高峰 21ng · ml ,但平均值仅为 2 ng · ml ,。出生后第三天起, PCT 正常参考值同成人。

PCT 新生儿败血症 高度特异性的指标:早产儿和 新生儿败血症 感染, PCT 可作出较传统方法更早更具特异性的诊断,它对新生儿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可达 100 ℅。

6 儿科 小儿高热用临床手段常常难以区分不同的感染源,这一问题尤其会影响到因患血液、肿瘤疾病而给予免疫抑制疗法的患者的准确诊断。而且许多疾病伴有继发性免疫病理改变,如风湿性发热等,因此对患儿很难将其与原发性细菌感染相区别。

PCT对细菌和 病毒感染 的鉴别诊断有很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由于细菌感染和 病毒感染 治疗上存在本质性的差别,因此 PCT 对具有非特异性感染症状的患者的治疗可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检测脑脊液中的蛋白和细胞无助于鉴别小儿细菌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膜炎,而且许多具有特异性的检测指标之间存在明显的交叉现象。高浓度的 PCT 只出现于细菌性脑膜炎;而病毒性脑膜炎 PCT 仍保持在正常范围内(脑脊液中检测不到 PCT )。每天按时间对 PCT 浓度进行监测,可对治疗结果作出可靠的评价。

7.外科 败血症 感染和多器官功能衰竭是术后致命的并发症,尽管现代医学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对此仍无良策。术后能对并非由原有疾病或手术创伤本身引起的 败血症 感染作出早期和准确的诊断是成功治疗的关键。

PCT 浓度不受业已存在的疾病如癌症、变态反应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影响, PCT 明显优于其他炎症因子如 CRP 和细胞因子,是一种客观肯易检测的指标,有其独特的诊断优势,甚至优于那些带有侵入性,风险性和造价均高的诊断方法,如细针穿刺病理检查法。

术后 PCT 的应用: PCT 与严重细菌和 败血症 感染的发生及其过程有密切的关系,能准确反应引起病变(如腹膜炎)的感染源是否得到根除。每天对 PCT 浓度的监测可对治疗结果做出可靠的评价。 PCT 可用于手术创伤或复合创伤的监测。 PCT 用于心脏手术患者,心脏手术使用心肺机,即使患者有白细胞增多症,中性粒细胞增多症,嗜酸性细胞减少症或 CRP 升高不充分等疾病, PCT 浓度通常不升高或仅有轻微升高,故 PCT 很适合用于 败血症 的检测。

六、展望 随着临床和实验室性研究的不断深入,大量临床资料的积累, PCT 作为一个全身性细菌感染和 脓毒症 辅助和鉴别诊断的实验室常规指标将成为共识,并将得到推广。另外在全身性细菌感染和 脓毒症 PCT 的确切来源和病理生理作用还有等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七、参考文献

1. Karzai W Oberhoffer M Meier-hellmann A et al. Procalcitonin A new indicater of the systemic response to severe infections.Infection 1997 25 329

2. Gebdrek D Assicot M RaymondS et al. Procalcitonin as a marker for early diagnosisof neonatal infection. J Pediatr, 1996,128 570

3. Oberhoffer M Stonans I Russwurm S et al. Procalcitonin expressionin Human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and its mudalution bylipopolysaccharides and sepsis related cytokines in vitro. J Lab Clin Med 1999 134 49

4. Michael Meisner. Procalcitonin A new markerof severe infection and sepsis. Thleme 2000 179

5. Hergert M Kestln HG Scherkus et al. Procalcitonin in patients with the ACCP/SCCM consensusdefinitions than other specific markers of the inflammatory polytrauma. ClinLab 1998 44 659

6. Mersner M Tschaikowsky K Palmaers T et al. PCT and CRP Comparison of plasma concentrations at different SOFA scores during the course of sepsis and MODS. Shock Abstract 1997 8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