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蔚:男,1981年生,博士,研究员,纳米离子探针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岩石地球化学学、比较行星学、离子探针分析技术研究。200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化学专业,获学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化学专业,获博士学位;2007-2010年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10-2015年任副研究员;2016年至今任研究员。已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SCI论文30余篇,SCI总引4000余次,h-index 34。2010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评选的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2016年,获得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侯德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青年科学家奖”;2021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排名第3)。
学习经历:
工作经历:
-
2017/06至今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纳米离子探针实验室 主任
-
2016/01至今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
-
2010/03 – 2015/12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副研究员
-
2007/09 – 2010/03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博士后
其中:
-
2010/08 – 2010/11 美国华盛顿卡内基研究所 访问学者
-
2010/03 – 2010/06 美国阿肯色大学 访问学者
-
2008/09 – 2008/12 美国阿肯色大学 访问学者
长期从事岩石地球化学、比较行星学、离子探针分析技术研究,取得如下成果:
(1)建立了辽西中生代火山岩年代学格架和地球化学演化特征,对华北克拉通中生代减薄的时间和机制提供重要制约;
(2)获得了地幔和深部地壳的平均Mg同位素组成,并率先应用Mg同位素示踪深部碳循环,揭示俯冲碳酸盐在地幔不同深度的循环机制;
(3)参与建立国内首个纳米离子探针实验室,将U-Pb、Pb-Pb定年和微量元素分析的空间分辨提升到1微米,为微细锆石和复杂环带锆石的定年和微量元素分析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4)开展嫦娥三号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和嫦娥四号红外光谱仪的地面验证实验和数据处理工作,获得嫦娥三号四号着陆区月壤的化学组成;
(5)开展嫦娥五号月球玄武岩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揭示其源区特征和形成机制。
目前主要聚焦于以下两个研究方向:
(1)月球岩浆洋演化和火山活动历史;
(2)离子探针超高空间分辨分析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