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社交网络建立在已有的熟人关系之上。正是依赖于提取手机通讯录中的已有联系人,我们才在微信中建立起了最初的好友体系。
传统社交平台的功能也是围绕熟人社交设计的。比如说,微信提供的即时通讯和语音消息功能,帮助我们更方便地和朋友们保持联系;而在微信朋友圈里,我们可以和朋友们分享彼此的生活状态和新鲜信息,互相点赞、评论。即使没有时间组织聚会,也能维持活跃的社交关系。
但是,随着熟人关系的愈渐广泛,传统社交网络上承载的信息变得越来越繁杂。尤其在微信平台上,它的社交网络以通讯关系为基础,许多只有少量通讯需求的人也会被包含其中。这是一种广义的泛社交。
在泛社交网络中,每个人的性格、兴趣、乃至价值观都大不相同。我们发布的社交信息可能找不到共鸣,接收到的社交信息又往往无效。甚至有人抱怨:“朋友圈就像一个混杂着各种信息的黑洞,把你往里吸。不断刷屏,浪费时间,空掷生命。”
究其原因,是由于传统的泛社交平台未能满足人们的所有社交需求。
除了和认识的人保持联系这样基本需求之外,人们还希望与一群志同道合、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进行更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这也正是垂直社交得以兴起的原因所在。
垂直社交是基于特定职业、兴趣、人群特征而形成的社交网络,拥有相同特征是进入这一社交网络的关键所在。它不以熟人关系为导向,而更多地在陌生人中寻找同好。
由于这样的社交网络在入口处对用户加以筛选,其中的社交内容更有针对性,交流也更为深入、有效。Linkedin、唱吧、啪啪等正是垂直社交的典型。
在传统社交网络之外,垂直社交平台是否有存在的可能其实颇受争议。
一种质疑是:在传统社交网络中同样可以圈出垂直领域。比如说,我们可以在微信上建群,把拥有相同爱好的人都拉到这个群里来,并不需要专门的垂直社交平台。
但是,将有相同特征的人聚在一起并非就是垂直社交的实现。
有同样下厨爱好的人的社交一定离不开在菜谱、食材挑选等方方面面的交流,有同样唱歌爱好的人的社交一定离不开对歌声的录制和分享。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应功能,是真正的垂直社交平台需要搭建的最为重要的“基础设施”。
但由于微信的核心功能是通讯,微信群能提供的主要功能仍限于此。个性化的需求很难被满足,更不用说同时满足各式各样的个性化需求了。
即使搭建起了相应的“基础设施”,垂直社交平台面临的另一重困难在于:用户数量和用户粘性的不足。
我观察认为:这一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目标人群的特性。
比如说,在厨师人群,由于这个群体的网络使用习惯不活跃,可用于分享和讨论的东西不多,相应的垂直社交平台很难积累起足够多、足够活跃的用户。但如果用户都是实名的独立设计师,他们就会有很强的分享设计作品、发布工作心得的需求。这样的垂直设计平台就能拥有较高的用户粘性。
在法律人群这样的专业服务领域中,互相交流、学习、讨论案例,分享经验教训是“刚需”,也就有很强的垂直社交的需求。
另一方面,传统社交网络依托于熟人关系,把线下的社交关系线上化,积累用户数量相对容易。而垂直社交则需要把有相同特征的陌生人聚在一起,社交关系从无到有,也没有熟人关系的背书,自然更难搭建。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仍然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创设贴合相关人群社交需求的社交场景,用户才能有不断参与社交的欲望。
在法律人群中,阅读就是一个绝佳的社交场景。
一篇篇优质的阅读材料,不仅满足了法律人学习的刚需,还能为法律人之间的专业交流源源不断地提供内容。同时,借助于阅读材料的广泛传播,越来越多有相同阅读、学习、专业讨论需求的用户可以被吸引到这个平台上来。
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无讼阅读在短短半年时间里吸引到了近十万法律人用户,为垂直社交的实现奠定了良好基础。
垂直社交平台的用户数量问题和用户粘性的确是一个难题,但并非没有解决之道。
我对于移动互联时代社交产品的发展趋势有一个自己的判断:微信固然是当今社交产品的霸主,其基于基本通讯需求的功能已经“简单到不能再简单,底层到不能再底层”,而且已经积聚了巨量的人群,它在通讯领域的霸主地位的确无法撼动。
但是,附加在其上的其他社交功能,比如微信公众号这样的媒体功能和微信群这样的有垂直性质的社交功能,将有可能被各个领域的垂直社交平台分流。
这些垂直社交平台的发展意味着什么?
此前,很多人都从广告投放的角度来分析:在这样的平台上,受众群体特征分明,属性清晰,可以展开更有针对性的营销,提高营销的传播度和转化率。
但我认为,在诸如法律等专业服务领域,垂直社交的价值还远远不止于此。
在过去的分析文章中,我曾经指出,律师客观评价体系的缺失是最为重要的行业痛点之一。客户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律师,甚至会因为难以判断面前的律师是否可靠而打消聘请律师的念头,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法律服务市场的健康发展。
但在专业的法律人社交平台上,这一痛点将有可能得到解决。
客户的确难以评价律师的专业水平,但律师同行,以及其他有相应专业能力的法律服务参与者却有着当之无愧的发言权。法律人群在垂直社交平台上的互动、互评数据一旦被整合和分析,就能形成更为可靠的律师评价指标。
比如说,律师受到同行好评、点赞的次数越多,就说明这位律师的专业服务能力越强;律师的好友数量越多、层次越高,就说明他的影响力越大,受欢迎程度越高。
由此看来,在法律类的专业交流平台上,法律人不仅可以收获与“知己”交流的乐趣,业务水平的精进,同时还能完成个人数据的积累,塑造可信的个人品牌。
垂直社交的意义由此凸显了:
它不仅仅有关社交,还有可能解决行业痛点,为整个行业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