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盐城市各地抢抓晴好天气,全力推进秋收秋种工作,粮食生产再传捷报。
“今年夏粮丰收是在历史罕见的四季连旱背景下取得的,多亏了气象部门及时开展人工增雨,秋粮生产也受到9月中旬气温偏低,影响了水稻灌浆结实等不利天气的影响,但气象等部门提供精细化科技服务,帮助农民加强田间管理,并没有影响今年水稻的收成,预计单产和总产都将高于往年。”盐城市副市长在全市农业工作总结会上表扬了气象服务工作。这是对一年来盐城市气象局开展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取得成绩的充分肯定。
气象信息入田畴 农业生产有保障
3月29日,江苏省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会议的在盐城大丰召开。在与会代表现场参观华丰农场时,农民正在忙着播种育秧,现场的育秧技术指南上气象服务详细介绍了棉花和水稻育秧气象条件及育秧期间的天气预报。农业气象的贴心服务得到了农民的高度赞扬“气象服务送到田间地头,我们科学种田有了保障,增产创收的底气更足了!”
江苏省委常委、副省长黄莉新参观盐土大地现代农业科技园,当她看到现代化的生产大棚内布设了可移动式农业小气候观测站和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生产大棚外则布设了7要素自动气象观测站,正在进行着大棚气象对比观测时,在现场连声称赞:“气象部门的高效农业气象服务开展得很好!”并强调:“加大农业气象服务和防灾减灾力度,强化气象灾害预测预报,不断提高农业气象服务水平”。
据统计,今年来盐城市气象部门共发布为农服务气象产品130多期,下派气象科技人员现场指导农业生产240人次,免费发送为农服务短信700多万条,96121农业气象信息自动咨询超过1200万人次。
人工增雨润旱田 标准化作业促粮食丰收
8月10日,江苏省气象局收到来自盐城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一封沉甸甸的感谢信,感谢信特别提到“在2010年10月份以来,盐城出现了历史上少见的“四季连旱”,面对旱情,盐城市各级气象部门主动服务,加强预测预报,严密监测天气形势,及时提供准确的气象信息,适时开展人影作业,为盐城市实现大旱之年无大灾,夺得夏粮生产“八连增”,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大旱之年,盐城市夏粮总产实现“八连增”,这背后离不开气象部门人工增雨的贡献。为应对干旱,盐城市组织开展人工影响标准化作业体系建设。市级建立卫星移动通讯车、数字化车载雷达、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平台;各县(市、区)按照标准统一配置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车辆、火箭发射架、火箭弹、人工影响天气操作体系、安全防护设施、应急移动指挥系统等设备,设立1-2个标准化固定作业点建设,投入资金新增作业设备。仅上半年就在全市范围增雨作业三次,每次均取得良好效果。
农业保险来牵线 高效农业气象服务更给力
11月8日,盐城市农业保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关于加强农业保险气象服务保障工作的通知》,要求充分发挥气象为农业保险的服务保障功能。
“目前政策性农业保险是以气象灾害为主,因此,强化农业保险气象服务,提前掌握气象灾害和气候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对于指导农业生产的防灾减灾显得尤为重要。”盐城市农险办负责人说。
盐城农业保险气象服务遵循“保障重点,低费高效”的原则,重点将参保规模种养业大户、高效农业生产大户和重点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以及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纳入服务体系。盐城市气象局徐良谋副局长介绍“农业保险服务面向高效农业、设施农业,体现了农业气象服务向集约化发展的方向。种植业承保面积在50亩以上,能繁母猪和育肥猪承保量在300头以上,奶牛承保量在100头以上,肉鸡承保量在5万羽以上,高效农业承保连片面积在100亩以上的生产基地都将受惠于更加便捷的气象服务。”
高效农业气象服务是盐城市气象局近两年来重点打造的服务特色。目前,盐城市气象局已与首乌、花卉、草莓、西瓜、大蒜、菊花、滩涂养殖等200多个特色高效农业生产基地(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根据不同的生产需求,提供“量身定做”的个性化气象服务,并形成了一名气象灾害防御责任人、一个气象观测站、一块电子显示屏、一个气象信息服务站、一个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一个气象科普宣传栏的“六个一”服务模式。
农业保险气象服务建立在有效模式之上进行推广,成立市农业保险气象服务联动小组,将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纳入农业保险工作目标考核内容,组织更加有力。同时,农业保险气象服务产生的通讯费用、气象科普知识宣传费用、农业保险专用气象服务平台建设及维护等相关费用由市农险办和市各农险承办公司承担,保障也更加到位。
放大示范效应,“两个体系”建设遍地开花
11月24日上午,盐都区气象局会议室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盐城市气象局局长吴云荣和盐都区委常委武炳光双手紧紧握在一起,一份推进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建设合作协议刚刚签订。根据合作内容,气象部门和区政府将共同投入,重点加强农业气象现代化监测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
“盐城是江苏乃至全国的农业生产大市,农业增加值位居江苏第一,全国第三,未来五年农业增加值将实现全国第一的目标。气象为农服务要紧密跟上,“两个体系”建设是有效载体。”盐城市气象局吴云荣局长说。据他介绍,盐城“两个体系”建设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乡镇自动雨量站网建设已成规模,全市布设了170多个自动气象站,间距达到10公里;全省率先开展农村基层气象灾害防御“三支队伍”建设,建立政府主导的气象灾害防御责任体系;建立了盐城市县乡村四级气象预警短信平台8个,每年发送免费预警短信上千万条;全市建立预警信息文字向语音转变的农村大喇叭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的乡镇已接近1/3;高效农业气象示范服务点建成30个。
“没有气象服务现代化,就没有完整的农业现代化,盐都区将认真合作协议内容,一定为全市农业气象现代化作出示范!”武炳光表示对“两个体系”建设给予充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