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練習有風格》
〈
建立基本風格,要先理解自己〉
餐具選這種類型、服裝挑那種款式,渡假就去這些地方
……
當我們對生活中的每個細節都擁有「基本風格」,心情就不會浮躁,生活也會更恬適、平靜。
擁有自己的「基本風格」,是避免浪費的重要方法。
或許有些思想固執或眼界偏狹的人會覺得,一旦建立了自己的基本風格,生活就會變得枯燥乏味,或是只能欣賞世界極小部分的美好
……
因而對此有著莫名的恐懼。
建立基本風格確實需要勇氣,同時也要對現今的自己有正確的接納與理解。況且,很多時候我們還是會因為情境、感受或衝動,渴望一些與既有風格不同的物品,而一旦買下了它們,就有責任善加利用。
此外,人的一生中會面臨無數次環境、際遇及人生階段的改變,在這些時期都需要再次檢視自己,以重建新的風格。
生活方式改變了,基本風格也要跟著調整。
這也就是說,我們雖然有必要建立基本風格,但無需誤以為現在的風格就代表全世界。除了自己的風格,也必須認識其他的品味,如此一來,當人生出現變化時,這些知識將有助於我們快速地重建嶄新的風格。
當改變的時刻來臨,請記得拿出勇氣推翻過去的自己。
〈
堅持只使用美的東西,多餘之物就會消失
〉
一旦擺脫了便利優先的想法及蒐羅物質的欲望而重拾冷靜,接著我們該注意什麼呢?
——
加強對「美」的意識。
能夠自古流傳至今的各種生活用品、服裝、住居,沒有一樣是不美的。無論外表是樸實、家常或華美
……
各種層級的物品都蘊含最佳的功能與極致的技術,更具備登峰造極的美感。這是透過長年經驗累積、歸納出的生活型態所造就的「用之美」,便利性已與美感合而為一。
以量產的材料、低成本的工法製造的現代替用品,徒有相似的外型,即使用途一樣,卻是完全不同的東西。就算便利性提升,但與歷經歲月考驗的老東西相比,多少還是顯得缺乏底蘊。
從現代講求便宜耐用的標準來看,這或許也沒什麼不好。例如,製作竹製的瀝水籃時,需要在竹片斷面下工夫強化瀝水效果,塑膠及不鏽鋼製品就不需要這道做工。不同的素材,使用方法及處理模式也會有所差異。
就像這樣,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東西,產生了劇烈的變化。而現代人在這個過程中喪失的,就是對美的意識、對美的感受。
這並不是指我們應該將所有的生活用品全都換成過去的老東西,而是希望我們能使用屬於這個時代的美好物品。這是能找回個人專屬美感的唯一方法。
無論是老物或新品,都要反覆琢磨美感、仔細挑選、善加珍惜,相信每個人都有發掘出「用之美」的能力。
不使用不美的東西,多餘之物自然會從生活中消失,也在市場上減少,因為我們會下意識地排斥無端的浪費。
如果總是無法克制浪費,代表心中對物質還留有某種不必要的執著,只要提升對美的意識及感受,體會使用美好物品的喜悅,就能擺脫這樣的執著。
〈鍛鍊五感,培養鑑賞好物的眼光〉
一般說來,高級用品只有在待客時才會曇花一現,日常生活中只會出現一般的用品,尤其餐具等更是如此。然而,這種態度卻會使我們越來越缺乏鑑賞好物的能力。
每天讓自己被美好的物品包圍,是提升品味的最佳捷徑。
平常不使用好東西的理由,無非是擔心會弄壞或損傷,或是覺得保養很麻煩。但如此一來,就無法讓日常變得美好,更無法磨練鑑賞真品好物的眼光。只有
盡量使用自己擁有的好東西,不去區分待客場合和一般用途,才是真正不浪費的生活,也才能自然而然培養出美的意識,進化品格與視界。
如何才能培養出鑑賞好物的能力呢?唯一的方法就是鍛鍊自己的五感,讓自己處於能帶來正面影響的環境。
視覺上可以盡情接觸美麗的大自然及優秀的藝術品;聽覺上可以聆賞美妙的音樂;觸覺上可以觸摸上乘的質料;嗅覺上可以品聞花朵及美食的不同香氣,以及各個季節的可口料理。
懂得鑑賞好物,身邊就不會再出現廉價的劣質品,有人認為這樣會養成眼高手低的心態,反而造成不幸,其實是杞人憂天。
培養鑑賞好物的眼光,將會體驗別開生面的樂趣,一是豐富的想像力,另一則是不會被虛假代替品迷惑的篤定,因而不再被無謂的執著所綑綁。
〈順應人生的階段,學會調整與捨棄〉
年齡的增長、家族構成的改變,人跟人之間雖然有年代的差別,但都會經歷人生階段的變化。
從年齡的變化來說,每個人一生要歷經幼兒期、兒童期、求學期、青年期、壯年期及老年期。以中國的五行而言,就是青春、朱夏、白秋、玄冬。青春是自我學習的時期,朱夏是安身立業的時期,白秋是為他人傳道解惑的時期,玄冬則是自由自在但又不偏離正道。
從家族構成的變化來看,新婚=全新生活的開始,育兒=以孩子為中心的重要時期,教育成長=共同成長的時期,孩子獨立=從家庭中解放,老夫老妻=再次開啟新生活。
人生最有趣的就是,無論事前計畫得再縝密,結果的好壞永遠都未必如自己所預期。即使如此,我們還是必須有意識地去理解自己人生階段的異動。現今的生活型態不可能永遠都不改變,也不可能永遠適合自己及家人。
為了讓此刻過得更加美好,我們必須確認當下這個階段自己需要的是什麼,如此一來就能發現生活中有哪些無謂和多餘。
就像孩子獨立離家後遺留下來的房間,我們也要學會捨棄過去才需要的一切。日常生活的膨脹與縮減,要時時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既然會出現變化,就代表相同的狀況已經無法再持續。不被過去緊緊綑綁,不為未來過度擔憂,只是全力做著現在該做的事,然後再穩實、自在地邁向毫無負累的下一個階段。
〈
先選適合的剪裁,而非喜歡的顏色〉
聽到別人稱讚自己的洋裝很漂亮,不見得就代表這件衣服適合你,那也許是衣服太搶眼,對方稱讚的焦點是服裝而不是人。當個人對服裝的喜好傾向與適合風格變得一致,衣服才能穿得長久,自然不會浪費。
人們常會執著於某種喜歡的顏色,選擇服裝時就以此為基準。如果喜歡的顏色適合自己,實屬幸運;但多半的情況都是喜歡的顏色不見得適合自己。如果你容易被色彩誘惑,比較聰明的方法是,在選擇衣服時暫且忘記顏色這件事。
版型及剪裁主導著服裝的材質及色彩。服裝設計中有一些基礎原則,這種版型剪裁要搭配這種材質、這種材質較適合這種色彩……所以,
選購服裝時最好從版型
及剪裁著手,先判斷這兩項元素是否適合自己;只要沒有問題,再確認材質是否得宜、顏色是否相襯即可。
花色圖案適合風格華麗或個性強烈的人,因為這類圖案較為搶眼,容易蓋過個人特質,也比素色更難搭配,較會讓人看膩。因此,除非花色圖案真的很適合自己,最好不要輕易嘗試。
穿上自己不是那麼偏好的衣服,卻被身邊親近的人稱讚「非常好看」時,就表示那種風格的衣服或許也適合你。你可以試著攤開自己所有的衣服,做一次品味測試,把這些衣服當成是別人的,想像每一件衣服適合什麼樣的人,然後逐一分類。
分類之後,要是出現了好幾種不同類型,就要小心了,你得仔細留意自己到底更適合哪一種風格。如果所有服飾的風格都呈現一致,則沒有太大問題,接下來只要從中找出最適合自己的衣服,這些裝扮會讓你看起來更美。
Ⅱ
《在畫裡,與幸福相遇》
〈身心忙亂時最好的鎮靜劑〉
睿智地慢慢走,跌倒的往往是奔跑的人。
——
英國劇作家 威廉.莎士比亞
在美國過了三個月,令重返家中的我真正感到驚慌的,不是積滿各處的灰塵,也不是陌生的空氣,而是滿出信箱的罰單。三張超速、三張違規停車……「是啊,我去美國前的確很忙,發生這種事也是無可奈何吧……」我邊合理化挨罰的事,邊細看每張罰單,試著扮演偵探盤問自己,究竟是什麼讓我的內心變得如此繁忙,忙到不惜超速駕駛呢?
雖然我清楚記得平日開車的往來路線,卻怎麼也記不起,自己是為何如此匆忙……霎時間,原本用事不關己的表情冷漠俯視罰單的我,變得慚愧不已、黯然失色。不,真正黯然失色的是我那段過去的時光。最終,我淪為被急躁、不安的情緒,掠奪真心與從容的輸家。
仔細想想,那天像是被閃電擊中的賽車手急速駕駛的我,勢必是被「急躁」、「不安」的情感,誘發了「匆促」的心情,最終隨著「莫名想趕快結束一天」的感覺,犯下了超速的過錯。那樣的日子,其實不在少數……儘管當時的我,可能根本不是忙著什麼攸關生死的緊急要務。
【約翰尼斯.維梅爾
——
熟悉又神秘的藝術大師】
哪些畫家擁有悠然從容的生活態度呢?具有這種特質的畫家,無疑也會以緩慢的步調創作,因此作品並不算太多。畫家生涯不到十年的梵谷,繪有四千餘幅油畫;活了將近一世紀的畢卡索,創作了一千九百幅繪畫、三千兩百件陶瓷、一千兩百件雕塑、七千多幅素描和三萬多幅插畫。梵谷和畢卡索無疑是連兒童都熟知的著名畫家,而《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的創作者——荷蘭畫家約翰尼斯.維梅爾(Johannes Vermeer, 1632-1675),雖有著不亞於這兩人的響亮名氣,享年僅四十三歲的他,卻只留下為數不多的三十多幅作品。
即便數量不多,維梅爾的作品卻時被仿造,甚至經常成為竊盜鎖定的目標。一九七四年時,收藏於英國倫敦肯伍德宅邸的《吉他演奏》(
The Guitar Player
)曾經消失;波士頓伊莎貝拉嘉納藝術博物館的館藏《演奏會》(
The Concert
)也於一九九○年遭竊。所幸幾經波折,《吉他演奏》已在倫敦某間教會的庭院找回,《演奏會》卻始終下落不明。最神奇的是,竊盜事件頻傳反而使維梅爾更加聞名。
維梅爾對後世的影響力,與他留下的作品數量恰成對照反比。未曾留下任何正面自畫像的他,終其一生過著安靜、隱密的生活,有時扮演旅館的老闆、有時扮演畫家,慢條斯理地過著平凡日子。
【沉靜光線凝結了時間,讓心隨之沉澱】
如果將畫家流傳後世的軼聞分為個人性格和作品故事兩類,維梅爾的作品故事要更引人注目
。婚後住在岳母家,與妻子卡特琳娜育有多達十五名子女,其中四名不幸早夭,已是我們對維梅爾所知的一切。他的畫作中時常出現大腹便便的女子,應與他的家庭生活有關。維梅爾的妻子在二十年間生了十五個孩子,他勢必比任何人都更熟悉孕婦在家中走動的場景。
維梅爾的畫作固然深獲喜愛,軼聞不多的他,更激發世人對他的好奇。這種心情,或許就像眺望著一名擁有絕世美貌的神祕女子,夜夜獨自佇立在海邊的身影吧?
維梅爾留下的大部分作品,都採用類似的創作手法。瀰漫室內的隱約光線、位於構圖左側的窗戶、充滿裝飾的牆面、人物站在灑落陽光的窗戶附近……凝視維梅爾的畫作,有時會令人忍不住想走進畫中,仔細環顧周圍,探究如此曖昧的光線從何而來。
生活於一六七○年代的維梅爾,不僅擁有來自二十一世紀的畫迷,甚至還有不少人為了一睹其真跡,特地設計欣賞維梅爾作品的美術館地圖。但直至十八世紀之前,維梅爾始終不是廣獲關注的畫家,始終默默無名的他,在十九世紀中才漸受矚目,畫作價格也突然開始飆升。聽說原本一心成為畫家,卻在美術學校考試失利的希特勒,也因深深著迷於維梅爾的畫作,甚至將他的作品小心地收藏在奧地利的某座鹽礦裡。
究竟是什麼原因,使維梅爾得以躋身藝術大師之列?我認為是他一以貫之的創作主題——「日常的恬靜」,恍如透過光的魔法,凝結了時間,進而使觀者的心隨之沉澱。另一個引人入勝的理由,則是他的畫作中不存在直接了當的答案。越是充滿秘密的對象,往往更擁有讓人難以自拔的魅力。維梅爾的畫作,正是永遠沒有解答的考卷。
【維梅爾的畫作,是永遠沒有解答的考卷】
嚴禁任何人進入工作室的維梅爾,不僅加倍放緩繪畫的速度,創作過程更是連熟人也不得而知。關於維梅爾神秘的創作過程,當代英國藝術家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認為,他是使用十八世紀出現的相機暗箱(Camera Obscura,)繪製畫作。不過,生活在十七世紀的維梅爾,是從哪裡取得暗箱設備?又是如何運用?則始終是個問號。
美國發明家提姆.詹尼森(Tim Jenison)為了加強證實維梅爾使用相機暗箱和鏡子完成畫作的假設,曾進行數種實驗。根據他的主張,以相機暗箱的鏡頭照映繪製對象後,只要在對面的牆壁掛上鏡子,影像自然就能呈現於畫布,而維梅爾只要細細沿著投映的影像描繪即可。
為了掀開披覆於維梅爾畫作的神秘面紗,難以數計的人們投入奮戰。連創作過程也充滿神秘感、甚至成為研究對象,往後探究維梅爾之謎的人數,想必也只會隨著時光流轉持續增加。
當身體因心境的匆忙而不由自主疾走的日子,維梅爾的畫作是最好的鎮定劑。緩緩滲透而入的陽光、彷如沉浸於寂靜室內的人物,這些活在靜止時間中的畫作,彷彿靜靜對著你我述說:「『緩慢』的態度雖不見得全然正確,但與其焦躁不安,倒不如嘗試過著稍有從容的人生吧!」
相較於拚命追逐結果,樂在其中才是我們更應該想望的人生。
詳細資料 |
書籍代號:1I003001
商品條碼EAN:8667106509893
ISBN:8667106509893
印刷:雙色╱彩色
頁數:304
裝訂:膠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