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20个中国航海日,参加中国首个大西洋载人深潜科考“大西洋底来的人”接受了新华社记者专访,透露一系列重要成果并揭秘“下大西洋”非凡历程。
2024年5月28日,“深海一号”船搭载“蛟龙”号抵达青岛母港,圆满完成我国首个大西洋载人深潜科考航次任务。
从2023年12月17日由青岛起航,中国大洋83航次历164天、经三大洋、总航程3万海里,中国大洋83航次四跨赤道,两越东西半球分界线,两过好望角。“几乎近一半作业,都是在临界或接近临界海况下完成的。”本航次船长张志平说。
地球上最长、最年轻的山脉在哪里?在浩瀚大洋深处,这就是洋中脊。洋中脊穿过所有大洋,蜿蜒曲折,绕地球一圈,长8万公里,就像一条盘在大洋中的巨龙,“龙脊”偶尔露峥嵘,浮出海面。
中国大洋83航次首席科学家、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研究员孙永福说,这是地球多圈层物质能量交换的热点、观测地球深部活动的窗口,也是海底金属矿产宝藏。
洋中脊发育了最复杂多样的环境和生态系统,孕育了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包括盲虾、贻贝在内的高温、高压、强酸条件下的生态系统。这里蕴藏着生命起源进化的密码。无尽的生物资源,在天然药物和活性化合物、特殊功能酶和基因、生物材料等方面有无可限量的应用前景。
本航次取得大量深海数据样品,探明了大西洋洋中脊海底热液活动区环境及生物群落特征,发现多个海洋生物新物种,提升了我国深海基因资源储备质量。
“北大西洋以前一直被认为是欧美‘后花园’。本航次将我国载人深潜调查由太平洋、印度洋拓展到大西洋,实现中国大洋工作新拓展。”中国大洋83航次临时党支部书记许学伟说。
本航次首次证实采蘩、洵美、允臧、德音等4个热液区活动状态,精细刻画15个热液区地质、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采蘩、洵美、允臧、德音,是不是很熟悉?这些命名都来自《诗经》:“于以采蘩,于沼于沚”“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卜云其吉,终焉允臧”“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海洋局在我国大洋航次成果基础上,按有关国际规定,以《诗经》及古代中国人名,为相关海底地理实体命名,体现了我国对国际海底活动的贡献,也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精髓。
首潜大西洋的“蛟龙”也是科技与文化结晶。《楚辞·离骚》说:“麾蛟龙使梁津兮,诏西皇使涉予。”
作为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大深度作业型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助力我国实现了深海技术装备从“跟跑”“并跑”到“领跑”跨越。
记者11日从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获悉,中国大洋86航次第二航段将于8月10日从青岛起航,“深海一号”船将搭载“蛟龙”号执行“数字化深海典型生境”大科学计划。多国科学工作者,将首次乘坐“蛟龙”号,“蛟龙入海”。
(据新华社北京7月11日电)
图为工作人员在大西洋海域布放“蛟龙”号载人潜水器(3月23日摄)。(新华社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