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医院肾内科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30余年的发展,已成为湖北省技术力量最雄厚、诊疗设备最完善、治疗水平最先进的科室之一。目前学科带头人为徐钢主任。现有专科医师50人,其中正高级职称医生人数12人,副高级职称医生人数20人,博士生导师 6人,硕士生导师8人。目前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能力建设项目单位、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核心单位和湖北省肾脏替代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总科技量值2023年(2024年公布)排名全国第7。肾内科有人才项目多项:徐钢获“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新世纪优秀...
申请去进修
同济医院肾内科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30余年的发展,已成为湖北省技术力量最雄厚、诊疗设备最完善、治疗水平最先进的科室之一。目前学科带头人为徐钢主任。
现有专科医师50人,其中正高级职称医生人数12人,副高级职称医生人数20人,博士生导师 6人,硕士生导师8人。目前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能力建设项目单位、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核心单位和湖北省肾脏替代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总科技量值2023年(2024年公布)排名全国第7。肾内科有人才项目多项:徐钢获“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新世纪优秀人才”、“华中卓越特聘教授”称号;何凡获“国家优秀青年医生”、“湖北省青年拔尖人才”称号;曾锐获“武汉中青年医学骨干人才”称号。多位专家为省、市肾脏病学会的主要负责人和学术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其中学科带头人徐钢为中华预防医学会肾脏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委员、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非公医疗协会肾脏病分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湖北省肾脏替代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在国内享有较高声誉。
肾内科是集医疗、教学和科研于一体的肾脏病中心,具有稳定的临床特色和科研方向。设有免疫性肾脏病、慢性肾脏病营养及腹膜透析、肾小球疾病及肾脏病理、介入肾脏病、血液净化、急性肾损伤6个亚专科。医疗方面,以疑难重症肾脏病的诊疗及肾脏纤维化的防治为特色,在肾小球疾病和终末期肾脏病的诊治及重症肾脏病患者的抢救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同济医院本院区有三个病区、血液净化中心、腹透中心、门诊和肾病实验室等部门。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和中法新城院区设有肾内科病房和血液净化中心。现均已开展血管通路技术和肾穿刺技术。肾内科病房每年收治大量省内外肾脏病患者,年均专科门诊量和住院人次数为省内首屈一指,能够诊断和治疗各种肾脏疾病及肾脏病相关的急、危、重症,临床经验丰富,诊疗水平达到国内先进。
血液净化中心除开展常规高、低通量血液净化治疗外,广泛开展连续性血液净化、血液灌流、血浆置换、二重滤过及免疫吸附治疗,是同济医院急危重症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肾内科为中南地区疑难血管通路会诊中心,常规开展自体血管移植动静脉内瘘术、人造血管移植动静脉内瘘术、内瘘放射介入、内瘘B超介入等新技术。腹膜透析中心具备自动腹膜透析机4台(含中法新城腹膜透析机1台),开设营养门诊,建立了完善的腹膜透析随访制度,腹透质量国内领先。肾病实验室现拥有荧光显微镜,全自动组织脱水机,冰冻切片机,石蜡包埋机及切片机,超低温冰箱,低温离心机,细胞培养箱,超净工作台,酶标仪,凝胶成像分析仪等多台实验仪器及设备;围绕肾病专科,可开展多项临床检验项目,包括:肾穿刺活检病理,ANCA,抗GBM抗体,尿位相镜检、血/尿渗透压及急性肾损伤预警指标检测等。尤其在肾活检病理学检查方面,除常规肾脏病理外,还开展分子病理诊断,每年接受大量肾内及省外的病理会诊。2005年被批准为“国家级临床药物实验基地”,每年组织并参加10余项全国多中心的临床研究。
学科带头人准确掌握国际肾脏病发展方向,在肾脏纤维化的防治、免疫性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肾脏病理学以及肾脏病替代治疗等研究方向正与国际先进接轨。已完成或正在实施的国家自然基金和省、部级项目5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1项、国际临床药物试验合作项目1项,近年来科研项目累计金额达2000余万元,发表专业论文170余篇,其中SCI论文80余篇,包括Cell Metabolism, Circulation Research,Sciences Advances等国际知名期刊。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三五”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划教材内科学 肾脏内科分册(第2版)”副主编、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九轮第十轮规划教材《内科学》编委,并且是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临床肾脏病杂志》的主编。科研成果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肾内科长期致力于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的营养管理,在患者评估、教育、培训、一体化治疗等方面形成了系统化的管理特色,造福了广大肾病患者。借助科学的管理模式和高效的信息化管理平台让CKD患者接受系统化和规范化的营养治疗和全程管理,从而减少并发症、显著延缓肾脏病进展,推迟进入透析的时间,提高了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在医生、营养师和专职护士“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下培养了一批“内行患者”,打造的爱心、耐心和细心的“三心团队”在全国独树一帜,赢得了患者及家属和同行们的一致赞誉,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肾内科深入开展“新型重组蛋白A免疫吸附疗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ANCA相关性血管炎、抗GBM肾炎、肾移植前的脱敏和术后抗排斥等疾病,利用其对致病抗体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结合可逆性好、免疫原性低、吸附效力强、处理血浆量大、不需补充新鲜血浆制品、不增加感染几率、治疗后维持治疗激素用量低和复发率低等优点,不仅能特异性地清除ds-DNA、sm、anti-GBM、ANCA等致病抗体,同时也能有效清除IgG、IgA、IgM等自身免疫性抗体,从而迅速改善器官功能、控制病情发展,为挽救患者肾功能赢得时间和创造机会。
率先引入专门针对脓毒症急性肾损伤的新型吸附材料百希瑞(oXiris),通过其独有膜材涂层技术联合CRRT持续吸附清除引起脓毒症级联反应的源头—内毒素、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显著降低了HMGB1(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IL-6(白介素6—IL-6)和PCT(降钙素原—PCT)的水平,同时也显著降低SOFA评分并显著改善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患者血压,减少抗凝剂的使用剂量,降低滤器凝血风险,有效解决了以往大量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患者治疗方案的短板。
除此之外,肾内科全面推进介入肾脏病中心的建设,广泛开展各类血管通路技术及开放手术,包括:内瘘超声腔内介入、腔内放射介入,深静脉管后中心静脉介入,肾动脉造影及介入等;以及自体、异体及人工材料血管移植内瘘,做到“透析通路——内瘘手术无禁区”。广泛推广肾内科血管通路中心首创的血管通路介入治疗技术,包括:小尺寸动静脉内瘘的建立,无切口动静脉内瘘限流术等。建立慢性肾脏病血管病变的基础研究团队,展开血管增生、钙化、狭窄及闭塞的基础及转化医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