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管理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高句丽王

高句丽王国的历代国王
收藏
0 有用+1
0
高句丽王国的历代国王。 高句丽 是我国东北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其建立的政权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地方政权。高句丽人长期生活于我国东北 鸭绿江 流域,公元32年建国称王,公元312年势力抵达今天朝鲜半岛北部 汉四郡 的大同江流域,公元668年被唐朝所灭,唐朝在高句丽旧地设置 安东都护府
中文名
高句丽王
立国日期
公元32年(一说公元前37年)
灭亡时间
公元668年

君王世系

播报
编辑
1高句丽侯 东明圣王 高朱蒙 , 邹牟 , 象解 8BC-12AD
2高句丽侯儒留、 下句丽侯 琉璃, 类利, 孺留 12 AD-32 AD
2高句丽王儒留、 琉璃明王 琉璃 , 类利, 孺留 32AD-48AD
3高句丽王大朱留、大武神王无恤 48-74
3高句丽王大朱留、 大武神王 无恤 48-74
4高句丽王莫来、 闵中王 解色朱 74-78
5 慕本王 解忧, (解)爱娄 78-83
大国时代
6 太祖王 , 于漱 105-144
7 次大王 遂成 144-145
8 新大王 伯固 , 伯句 145-190
丸都・国内时代
9 故国川王 男武, 伊夷谟 190-211
10 山上王 廷优, 位宫 211-246
11 东川王 、东 襄王 忧位居, 郊彘 246-248
12 中川王, 中襄王 然弗 248-270
13 西川王, 西襄王 药卢, 若友 270-292
14 烽上王 , 鴙葛王 相夫, 插矢娄 292-300
15 美川王 , 好攘王 乙弗 , 忧拂 300-331
16 故国原王 斯由, 刘, 钊 331-371
17 小兽林王 丘夫 371-384
18 故国壤王 伊连, 于只支 384-391
19 广开土 好太王 谈德 391-413
平壤时代
20 长寿王 巨连, 高琏 413-490
21 文咨王 罗云 , 高云 491-518
22 安藏王 兴安, 高安 518-531
23 安原王 宝廷 , 高廷 531-545
24 阳原王 , 阳岗上 好太王 平成 545-559
25 平原太王 阳成, 汤, 高阳 559-590
26 婴阳王 平阳王 高元 , 大元 590-618
27 荣留王 高建武 , 成, 高武 618-642
28 宝藏王 高藏 , 宝藏 642-668

史料记载

播报
编辑
有关高句丽的问题,在韩国和朝鲜,人们往往站在民族主义的立场上,认为高句丽是韩国人先民建立的国家,而忽略了高句丽政权形成于中国境内的事实以及东北地区各民族之间难以割裂的联系。由于高句丽的特殊地理位置,而且国土横跨今日的中国及韩国、朝鲜,中国学者认为高句丽是中国的藩国,而后世源于南部 新罗 王氏高丽 冒用了高句丽继承者的名分;而韩国人声称高句丽是自己本国的原始民族。
史书 《三国志》 明确记载直到 公元32年 高句骊 部落首领才开始第一次称王:汉光武帝八年,高句丽遣使向东汉王朝朝贡,始见称王。
据《 三国史记 》和《 三国遗事 》记载,公元前37年,扶余王子 朱蒙 因与其他王子不和,逃离 扶余国 到卒本扶余,建立高句丽。一些学者认为 高句丽 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已成立。“高句丽”作为一个公元前113年的地理名词就出现在《 汉书 》中。据《 三国史记 》所载传说, 高朱蒙 幼年便善于狩猎,七岁就自作弓矢射之,百发百中,高朱蒙即为善射之意。他是 河伯 (即 河神 )之女柳花与天帝之子 解慕漱 所生之子,自小被 东扶余 金蛙王 收养。金蛙王于太白山南边的优渤水遇柳花,柳花自称与天帝之子解慕漱私通,因而被逐出家门。金蛙王甚觉奇异,将柳花幽禁于室中。柳花受日光照射而产下一卵,此卵走兽相避不食,禽鸟以翼覆盖保护,且刀不能剖,最后一名男孩自卵中破壳而出,是为高朱蒙。《 三国遗事 》、《 魏书 》及 好太王 碑文均有类似之记载。
《三国史记》又记载,高朱蒙常与金蛙王的七个儿子一起游戏,比试射技高低。他们的技能不如 高朱蒙 ,高朱蒙因此遭嫉恨。王之长子带素说高朱蒙非人所生,必有异心,请王除掉他,免生后患。王不听从,而给高朱蒙养马之职。很有心计的高朱蒙故意将骏马减食,让它消瘦,反将劣马喂肥。王没有察觉,挑选肥马自己乘坐,精瘦但其实是骏马的那匹就给了高朱蒙。后王子及诸臣又想谋害高朱蒙,高朱蒙与鸟伊(乌伊)、摩离、陕父等三人逃走,路上鱼鳖浮出成桥为高朱蒙摆脱追兵。至毛屯谷遇三贤:克氏、仲室氏、少室氏。在卒本川(《魏书》称 纥升骨城 )的沸流水建国。国号 高句丽 ,因此以高为姓。时为汉元帝 建昭 二年,公元前37年,高朱蒙时年二十二岁。
公元前36年 ,降服上游国家沸流国,前19年去世,时年四十岁。葬于龙山,号 东明圣王 。太子类利继位。( 朱蒙 姓 高 不姓 朱)。 中国汉朝建昭二年,北夫余王之子朱蒙建立 高句骊 国。高句丽在由传说中的朱蒙建立政权后就有了王的称号,但这个王,在早期与随时面临罢免甚至被杀的 扶余人 的王类似,不是真正的国家君主。我国史书记载汉朝廷不承认高句骊国,并继续委任高句骊县直接管理高句骊部落行政。所以,西汉时期的 高句丽 还是隶属于汉 玄菟郡 高句丽县 的一个部族。也证明高句丽政权作为中国地方政权而存在,是中国汉王朝在 东北地区 的基层行政组织。
公元12年,高句骊县一小部分人叛乱后,在始建国四年被朝廷镇压,王莽派兵诛杀了高句丽侯,并且高句丽侯不是被贬为 下句丽侯 ,而是直接被废除,高句丽县也改为下句丽县。 公元22年 大武神王 5年,杀 东扶余 王带素,而未灭其国。 公元28年 ,东汉 辽东郡 太守发兵讨伐下句丽县。高无恤退入国都附近的 丸都山城 〔注:今 集安县 西之山城子〕据守。 汉军 围困了三个月, 高句丽人 粮食将尽,高无恤急中生智,以犒军为名,派人送酒和捉到的鲤鱼给辽东太守。太守以为城中粮草充足,遂退兵。 高句丽 躲过了第一次几乎灭县的厄运。四年后 公元26年 ,汉光武帝因偃武修文。公元32年,下句丽县才开始第1次称王,东汉重新恢复了高句丽县的县名。大武神王在位内做出了一个历史性地选择,避开了与中原王朝的直接冲突,南北朝以后,跨过鸭绿江转而进入朝鲜半岛,高句丽国进入了朝鲜半岛历史的范畴。
公元238年 (景初二年),曹魏 太尉 司马懿 公孙渊 ,设高句丽、高显、 辽阳 、望平四县于玄菟郡。
可知在汉朝及三国时期,高句丽与真正的国家相去甚远。在后期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高句丽趁中原内乱之际,得以壮大为横跨中原王朝的东北领土和朝鲜半岛北部的国家。一直臣服中原王朝,受中原王朝册封。公元427年,广开土好太王的继承人长寿王在其即位后把都城从国内城迁到 平壤 ,开启了长达两百年的 朝鲜半岛的三国时代 。# 谥号 韩文 名字 在位时间

政治制度

播报
编辑
历史上,曾出现过两个名为 高丽 的政权。一是立国于 公元32年 ,在我国东汉 玄菟郡 高句丽县 境内出现的名为“ 高句丽 ”的地方政权,我国史书也称之为“高丽”。另一个立国于 公元918年 ,在朝鲜半岛,也名为“高丽”。为将其区分,学界一般以“高氏高丽 ”称呼前者,因为其统治者姓高;以“ 王氏高丽 ”称呼后者,因为其统治者姓王。因为两个政权都名为高丽,后人或以为二者有前后相继的关系,或将其混为一体,致使人们对高句丽历史的认识产生极度混乱,而实际上二者是两个性质截然不同的政权,主要体现在:
一、两个政权立国时间悬殊,历史发展归属不同
高氏高丽建国于 公元32年 ,最初为东汉 玄菟郡 高句丽 管辖,后逐渐强盛,但并未断绝和中央王朝的臣属关系,进入隋唐时期后,因其不遵从隋唐两朝诏令,不断扩张,并阻塞朝鲜半岛其他政权入贡中原王朝的道路,结果导致隋唐两朝的征讨。 公元668年 ,高氏高丽终于为唐朝统一。高氏高丽的辖境最初完全由唐朝 安东都护府 (治所最早在今 平壤 )管辖,几十年后有一些辖境为我国历史上另一个地方政权 渤海国 占据,一些划归兴起于朝鲜半岛南部的政权 新罗 ,一些仍由安东都护府管辖,立国7个世纪之久的高氏高丽最终消失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而 王氏高丽 立国于高氏高丽灭亡250多年后的公元 918年 935年 取代朝鲜半岛的另一个政权新罗,翌年又灭 后百济 国,统一了半岛中南部大部地区。至公元1392年,王氏高丽的大臣 李成桂 废王自立,并在 1393年以“朝鲜 和宁 等号奏请”明朝,明赐李成桂为朝鲜王,王氏高丽遂改号朝鲜,学界一般称之为李氏朝鲜或简称 李朝 ,此即我国明清时期的朝鲜国,其疆土发展为现在的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和韩国,人民发展为现在的朝鲜族和韩族。
二、统辖区域不同
高氏高丽初立国于我国境内的 鸭绿江 支流 浑江 流域及其附近地区,后扩展到鸭绿江以东以南地区和图们江附近,统治中心最初在今辽宁桓仁县,后迁至今吉林 集安 公元427年 迁至 平壤 。据《高丽史·地理志》载, 王氏高丽 在建国110年后的疆域最北在今 大同江 以北龙兴江一线,其北是我国历史上的地方政权渤海国的辖境。也就是说,王氏高丽的辖境基本上是继承了 新罗 的疆域,其北部地区虽然有一部分与高氏高丽的辖境重合,但在高氏高丽灭亡初期即已经归新罗所有。由此看,王氏高丽统辖的区域并非高氏高丽的旧地,早期在今 平壤 以南,一在南一在北,王氏高丽占据平壤以北是后来的事情,全部占有半岛 鸭绿江 以东和图们江以南地区则是14世纪末叶,但此时王氏高丽已经为 李朝 取代,因而在统治区域上两个 高丽 也难以构成继承关系。
三、辖境内民族构成不同
高氏高丽辖境内的人民以 高句丽 族为主。高句丽族的族源是 夫余 高夷 沃沮 、小水貊、东秽等,后又融合了 卫氏朝鲜 遗民的后裔。这些来自于不同民族的成员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融合一体,史书和学界一般以高句丽族称之。 王氏高丽 辖境内的人民以 新罗人 为主。王氏高丽本即是 新罗 国民所建政权,兼并新罗和 后百济 之后,新罗人和 百济 人成为了王氏高丽的主要居民。新罗人主要是源于朝鲜半岛南部地区的 辰韩 和弁韩人,高氏高丽灭亡后虽然有一部分 高句丽人 加入其中,但不是新罗人的主源。百济则主要是源于朝鲜半岛南部的马韩人。也就是说王氏高丽的主要居民以来源于朝鲜半岛南部的“ 三韩 ”人为主,大量的史书记载也表明王氏 高丽人 和我国古人是把王氏高丽看作“三韩氏旧”的。这些源于半岛南部的民族成员,在王氏高丽数百年的历史发展中逐渐融合为一族,史书和学界一般称之为 高丽 族。王氏高丽为 李氏朝鲜 取代后,朝鲜也因此取代高丽,成为其族称,并沿用至今。

对外关系

播报
编辑
总之, 王氏高丽 与高氏高丽无论从那种方面都不能构成继承关系。
1. 高句丽 民族是古代 东北地区 夫余 人所建立的。其领土主要部分处于汉朝的辽东、玄菟、乐浪、带方四郡。公元前37年,夫余人 朱蒙 玄菟郡 高句丽县 辖区内建立政权,国都为纥升骨。
2. 高句丽历史上,对中国时叛时附。高句丽帝国的扩张大致上始于 大武神王 高无恤时代,也就是王莽窜汉时代。王莽贬高句丽为下句丽,从此引发了战火,高句丽占据乐浪。并吞并了周围的小国,势力进入朝鲜半岛。后光武帝刘秀击败高句丽,收复乐浪,以朝鲜半岛上清川江为界,以北归东汉,以南归高句丽。后来, 高句丽 中原内战 时期大举入侵,名义上尊奉北方政权,但暗中掠夺土地,到南北朝末,不仅占有了辽东四郡,而且征服了朝鲜半岛上的 新罗 百济 政权,迫使其臣服。
3. 隋统一后,为收复辽东四郡地方,发动了对高句丽的战争,隋炀帝失败引发国内的叛乱。隋亡后,唐王朝仍然不忘收复四郡,终于在 公元668年 灭亡高句丽,一部分逃入百济,新罗。百济,据说是高句丽贵族所建立的国家,后来唐也灭亡了位于朝鲜半岛的百济。
4. 在高句丽灭亡后250年, 新罗人 的大将 王建 弑主自立,建立了 王氏高丽 政权。之所以叫 高丽 ,是新罗曾经臣服于高句丽,自居为高句丽继承者。但是,新罗人是朝鲜半岛上的三韩人( 马韩 弁韩 辰韩 )的后裔,与 夫余 人的 高句丽 没有 血缘关系 ,有高句丽人融入其中,不等于就是高句丽人。王氏高丽为李氏高丽取代,李氏高丽臣服于中国,自称“中国孝子”(朝鲜《宣祖本纪》37),明清都是如此,直到1910年 日韩合并 ,李氏高丽灭亡。李氏高丽是南北朝鲜的前身。无论 王氏高丽 还是李氏 高丽 ,领土都不出朝鲜半岛。
5. 朝鲜人自己以前也不认为是高句丽后裔。建立王氏高丽的 王建 在临终前的“十训录”中称自己建国“赖三韩山川庇佑”,可见自认为是三韩后裔,不是 高句丽人 。在文化传承上,王氏高丽直到今日朝鲜族继承了高句丽很多,但日本继承中国文化也很多,不能说中国历史就是日本历史。
6. 人们之所以将王氏高丽错误地看作是 高句丽 的继承者,和我国的史书记载有一定关系。我国古代将高句丽简称为高丽。高句丽又称为“高氏高丽”。宋代以前,史书对高句丽的历史定位是准确的,由于战乱导致的文献失散及王氏高丽的误导等原因,到了宋代之后史书的记载开始出现了混乱,乃至明显的错误。

帝王世系

播报
编辑
旧五代史 》和《 新五代史 》是最早将高氏高丽写入王氏高丽传的,《宋史》则是“王建承高氏之位 ”一语的始作俑者。这三部史书的记载直接影响到了以后的几部史书。《明史》则较前几史有了一个更大的发展,为对明王朝册封 李成桂 朝鲜国王 有一个合理的解释,不仅承袭了上述错误,而且为 李氏朝鲜 政权的沿革作出了一个完整但是错误的交代,将属于中国历史的 箕子朝鲜 卫氏朝鲜 汉四郡 高句丽 都纳入到了朝鲜史中。其结果不仅“ 高丽 ”这一我国古代边疆民族使用的称号,为源出于 三韩 新罗 的继承者王氏政权冒名顶替,而且作为王氏政权继承者的 李朝 ,又将箕子朝鲜所用的“朝鲜”戴在了自己的头上。
因此,王氏高丽并不是高句丽的继承者。汉代兴起于朝鲜半岛的 马韩 辰韩 弁韩 发展为新罗、 百济 ;百济为唐朝灭亡,新罗又为王氏高丽取代;后来 李氏朝鲜 取代王氏高丽,最终发展为近代韩国与现在的朝鲜半岛南北朝。这些政权的疆域从来就没有超出过朝鲜半岛及其附属岛屿。
王氏高丽对高句丽历史的歪曲
高丽王朝自称继承 高句丽 ,自《 旧五代史 》开始,历代正史却将不分高氏高句丽与王氏高丽王朝,并承认两者有继承关系。关于中国史书不辨两个 高丽 的原因,从《 续资治通鉴长编 》卷323宋元丰五年(1082)二月 己巳 条可以看出:“史馆修撰曾巩言:‘窃考旧史,高句骊自 朱蒙 纥升骨城 居焉,号曰高句骊,因以高为氏,历汉至唐,高宗时其王高藏失国内徙。 圣历 中,藏子德武安东都督,其后稍自为国。元和之末尝献乐工,自此不复见于中国。五代同光、天成之际,高丽王高氏复来贡而失其名。 长兴三年 乃称 权知 国事王建遣使奉贡,因以建为王。建子武,武子昭,昭子伷,伷弟治,治弟诵,诵弟询,相继而立。盖自朱蒙至藏,可考者 一姓 九百年,传二十一君而失国。其后,复自为国,而名及世次兴废之本末,与夫王建之所始,皆不可考。” 高句丽 21王的谱系清晰可考,但高句丽灭亡之后几百年,怎么会出现一个 王建 的高丽来,史馆坦承“皆不可考”。然而, 王氏高丽 向宋朝奉上了一个将王氏高丽和高句丽连接起来的“ 高丽 世次”,公式继承高句丽社稷。中国各政权从此不辨两个高丽,承认高氏高句丽与王氏高丽王朝有继承关系。
《资治通鉴》卷201中记载了 唐高宗 对高句丽的看法,他认为高句丽百姓也是他的百姓,这表明唐对高句丽所属的态度:“戊寅,上幸九成宫。夏,四月,丙辰,彗星见于五车。上 避正殿 ,减常膳,撤乐。 许敬宗 等奏请复常,曰:“彗见东北,高丽将灭之兆也。”上曰:“朕之不德,谪见于天,岂可归咎小夷!且高丽百姓,亦朕之百姓也。”不许。戊辰,彗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