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地狱到天堂:西方印花时尚进化史
如今,数码印花设计已融入时装设计中,一件再普通不过的连衣裙,有着设计感强烈的花纹便可起死回生。但数码印花被主流时尚圈接受也不过是近几年的事情。2013年,时装作家Colin McDowell还在破口大骂:“时装对我而言是关于剪裁、形状、身体和比例的……,悲剧的是最近在伦敦的秀上所展示的时装,用一堆通过数码手段创造的粗暴印花和鄙俗的色彩,掩盖了平庸的廓形。”可见当时一些保守时尚人士对印花的态度。
《圣经》:“不要穿由两种颜色构成的衣服。”
西方时尚对印花的不屑及鄙夷可追溯到圣经时代,《圣经》云:“不要穿由两种颜色构成的衣服。”就连最简单不过的条纹都是下等人的标签。古代日耳曼人规定妓女、江湖艺人、小丑、刽子手等“下九流”人等必须穿着条纹服装,以此与“正派”人士区别。我们现在常见的苏格兰格纹,一开始只是当地古人区别地域、敌我的标识。由此可见古代西方的图案往往有明确的指向性与功能性,装饰意义不大。真正具装饰性图案,要等到现代主义的发端,是西方与远东及伊斯兰国家文化交流的产物。
印花的旅行:东风渐进
与西方不同,东方在艺术上更讲究平面构成。以伊斯兰国家为例,《古兰经》禁止艺术家描绘真主及先知的具体形象,因此伊斯兰艺术极具装饰性,由延绵不绝的抽象植物与集合图形构建。中国服装则大量借用山水花鸟草木等元素,日本纹章也大量采用对称的植物图形。
18世纪,东方艺术开始极大地影响西方,并成为西方现代艺术的启蒙者之一。这个过程由工业革命及旅行完成。蒸汽机和火车的发明,真正缩小了世界版图。在1851年的伦敦世博会及1878年的巴黎世博会上,亚洲艺术让西方人目瞪口呆。整个19世纪,东方都是欧洲人最爱游历和书写的地方,“亚洲”成为异国情调、神秘、深奥及含蓄的代名词。“印花”元素产生井喷效应——远东及非洲的旅行,催生了Art Deco风格,把西方讲求透视的美术观念,拉向东方式装饰图形的新时代。
西方模仿东方图形做设计,在当地大量地、廉价地生产。某些情况下,甚至对东方图案形成窃夺现象。以腰果纹为例,这种来自波斯、中亚、印度泰米尔地区的传统花纹,在西方,竟以苏格兰小镇的名字命名。但当时印花只是面料设计的一部分,剪裁、形状、身体和比例才是高级时装设计师看重的。
60年代的反叛精神:东方艺术的回归
在西方历史上,曾两次掀起对东方艺术的高潮。第二次在20世纪60年代。西方叛逆者假借东方的名义对主流文化进行反叛,嬉皮运动狂热地拥抱印度文化,腰果纹成了嬉皮青年们表达反叛精神的标志性图案,更圆熟的技术及商业手段也及时地介入其中。在印花的长途旅程,许多西方原有的图案,如条纹、格纹的功能性及标识性被磨灭了,一些东方元素被西方吸纳为自己的“新传统”。
二战后,最受瞩目的非时尚中心所诞生的明星级品牌,均以印花为特色。这些品牌大都款式简约,有些直接就是松松垮垮的服装,售价也比巴黎时装低。但随着印花的普及,印花风尚渐渐成为影响奢侈品时装设计的重要元素之一。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一些奢侈品品牌开始寻求与画家合作,靠这些艺术家的图案迎合消费者口味。随着数码印花技术的发展,时装设计师可以在服装上创作出更有表现力的图案,这种表现力也更直接。
较为保守的时装评论人Colin McDowell痛心疾首的其实是时装设计太过商业化。事实证明,印花技术的发展,确实使许多新生设计师过于依赖平面,忽视了廓形研发,但更有抱负的设计师们也借此重新定义当下的时尚“好品味”。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