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管理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Attention! Your browser does not seem to support JavaScript syntax, but it does not matter, the JavaScript syntax here does not affect the content of the statement, such as the need to select the word size, IE6 please use the keyboard to hold down the ALT key + V → X → (G) maximum (L) Larger (M) Medium (S) Smaller (A) Smaller, to choose the size of the text that suits you, and IE7 or Firefox browser can use the keyboard Ctrl + (+) to zoom in (-) zoom to change the word Size, if you need to go back to the previous page, you can use the Alt+Left Arrow (←) Quick Key function provided by the browser. You can use the (Ctrl+P) function provided by the browser. Main content
  • Cultural and Intellectual History
  • Institutions and Society
  • Taiwan and Southeast Asian Archaeology
  • Images and Artifacts
  • History of Health and Healing
  • Custom, Religion, and Daily Life
  • World History
  • Digital Humanities
  • Dissertation

    "The Tower of Seven Jewels: The Style, Patronage and Iconography of the T’ang Monument" (Ph. D. Dissert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1986).

    Books
  • 《藍瑛與仿古繪畫》(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0)。
  • 《臺灣美術全集1 ——陳澄波》(臺北:藝術家,1992)。
  • 《臺灣美術全集11——劉啟祥》(臺北:藝術家,1993)。
  • 《臺灣美術全集18——廖德政》(臺北:藝術家,1995)。
  • 《臺灣美術全集21——呂基正》(臺北:藝術家,1998)。
  • 《臺灣近代美術大事年表1895-1945》(臺北:雄獅,1998)。
  • 《風景心境——臺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上、下冊(臺北:雄獅,2001)。
  • 《水彩.紫瀾.石川欽一郎》(臺北:雄獅,2005)。
  • 顏娟英 、黃琪惠、廖新田,《臺灣的美術》(臺北縣淡水鎮:群策會李登輝學校,2006)。
  • 《油彩.山脈.呂基正》(臺北:雄獅,2009)。
  • 《鏡花水月:中國古代美術考古與佛教藝術的探討》,台北:石頭出版社,2016。
  • Journal Articles
  • “The Double Tree Motif in Chinese Buddhist Iconography,” National Palace Museum Bulletin , 14.5(November/December 1979):1-14;14.6(January/February 1980):1-13.
  • “The Tower of Seven Jewels and Empress Wu,” National Palace Museum Bulletin 22.11 (March/April, 1987): 1-16.
  • 〈唐長安七寶臺石刻佛像〉,《藝術學》1(1987):40-89。
  • 〈唐代銅鏡文飾之內容與風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0.2(1989):289-366。
  • 〈日據時代臺灣美術史年表〉,《藝術學》8(1992):57-98。
  • 〈殿堂中的美術——臺灣早期現代美術與文化啟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4.2(1993):469-610。
  • 〈盛唐玄宗朝佛教藝術的發展〉,《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6.2(1995):559-678。
  • 〈北齊石窟的淨土變與觀法——從小南海石窟到響堂山石窟〉,《東方學報》70(1998):375-440。
  • 顏娟英 、謝振發,〈本所傅斯年圖書館收藏佛教造像拓片整理工作簡報〉,《古今論衡》2(1999):89-92。
  • 〈近代臺灣風景觀的建構〉,《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9(2000.9):179-206。
  • 〈1872-1911《申報》藝術條目索引〉,《中央大學人文學報》26(2002):1-48。
  • 〈官方美術文化空間的比較——1927年臺灣美術展覽會與1929年上海全國美術展覽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3.4(2002):625-683。
  • 〈日治時期畫家的臺灣意識問題——從「水牛」到「家園」系列作品〉,《新史學》15.2 (2004):113-141。
  • 〈唐代十一面觀音圖像與信仰〉,《佛學研究中心學報》11(2006.7):85-116。
  • 〈日治時期寺廟建築的新舊衝突——1917年彰化南瑤宮改築事件〉,《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22(2007.3):191-269。
  • "Tradition Transformed: Ink Painting in Taiwan, 1950-2000,"《金澤大學考古學紀要》30(2009.3):17-27。
  • 〈「日本画」の死——日本統治時代における美術発展の困難〉(塚本麿充訳),《美術研究》398(2009.8):293-313。
  • 〈自畫像、家族像與文化認同問題──試析日治時期三位畫家〉,《藝術學研究》(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7(2010.11):25-69。另收入劉瑞琪主編,《近代肖像意義的論辯》,(臺北:遠流出版社,2012),頁82-131。
  • “Self-Portraits and Portraits of Women: Cultural Identity in the Colonial Period in Taiwan,” Southeast Review of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Vol. 33(2011/12): 34-68。
  • 〈관방미술전람회의비교:1927년台灣美術展覽會와1929년上海全國美術展覽會〉,收入번역(譯者):文貞姬∕李寶妍,《美術史論壇》32(2011):211-257。(網址 http://ppt.cc/b3E4 )。〔舊稿增補修訂〕
  • 〈一九三〇年代台湾美術と文学運動〉訳注 [in Japanese],日本《福岡大學研究部論集》,甲斐勝二、羽田Jessica等譯, The bulletin of Central Research Institute Fukuoka University. Humanities , Series A, 12.3(2012):41-57。 (舊作修訂並增研究回顧)
  • 〈生與死─北朝涅槃圖像的發展〉,《國立台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39(2015.9):1-48。
  • 〈涅槃變圖像的發展:從西魏麥積山石窟到初唐敦煌莫高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92.2(2021):339-396。
  • Book Chapters
  • 〈試論魏晉南北朝至唐代佛教雕刻〉,收入郭繼生、劉岱總主編,《中國文化新論——美感與造形》(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頁323-357。
  • 〈中國佛教藝術風格的演變〉,收入國立故宮博物編輯委員會編,《金銅佛造像特展圖錄》(臺北:故宮博物院,1987),頁35-57。
  • 〈河北南響堂山石窟寺初探〉,收入宋文薰等主編,《考古與歷史文化——慶祝高去尋先生八十大壽論文集》(臺北:正中書局,1991),頁331-362。
  • 〈日據時期臺灣美術史的研究〉,收入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編,《民國以來國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組,1992),頁1511-1577。
  • “The Art Movement in 1930's in Taiwan,” in John Clark ed., Modernity in Asian Art (Broadway, Australia: Wild Peony; Honolulu, Hawaii: University of Hawaii, 1993), pp. 45-59.
  • “Writing Taiwanese Art History: The Art of Liu Chi-hsiang,” Art and Asia Pacific, Supplement to Art and Australia (1993), pp. 48-51.
  • 〈一九三〇年代美術與文學運動〉,收入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編,《日據時期臺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大學歷史系,1993),頁535-554。
  • “Taiwanese Painting,” The Dictionary of Art (London: Macmillan Publishers Ltd, 1994), pp. 246-250.
  • 〈北齊小南海石窟與僧稠〉,收入釋恆清主編,《佛教思想的傳承與發展——印順導師九秩華誕祝壽文集》(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頁561-598。
  • 〈臺灣早期西洋畫的發展〉,收入郭繼生編選,《臺灣視覺文化:藝術家二十年文集》(臺北:藝術家,1995),頁29-70。
  • 〈天龍山石窟的再省思〉,收入臧振華主編,《中國考古學與歷史學之整合研究》(臺北: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出版品編輯委員會,1997),頁839-928。
  • 〈臺灣近代美術史〉,收入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臺灣近代史.文化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頁71-189。
  • 〈日治時代美術後期的分裂與結束〉,收入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策劃主辦;雄獅美術月刊社承辦,《何謂臺灣?:近代臺灣美術與文化認同論文集》(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7),頁16-37。
  • 〈戰後初期臺灣美術的反省與幻滅〉,收入張炎憲、陳美蓉、楊雅慧編,《二二八事件硏究論文集》(臺北:吳三連文教基金會,1998),頁79-82。
  • 〈唐長安七寶臺石刻的再省思〉,收入韓偉主編,《遠望集:陝西省考古硏究所華誕四十周年紀念文集》(西安市: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頁829-842。
  • 〈佛教藝術方法學的再檢討〉,收入中華民國史專題討論會秘書處編,《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第四屆討論會》(臺北縣新店市:國史館,1998),頁647-666。
  • 〈中國中古時期美術考古的省思——一個側面的觀察〉,收入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 所七十周年硏討會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學術史與方法學的省思——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七十周年硏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出版品編輯委員會,2000),頁173-179。
  • 〈北朝華嚴經造象的省思〉,收入邢義田主編,《中世紀以前的地域文化、宗教與藝術》,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歷史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2),頁333-368。
  • 〈一九一〇年代、台湾の美術活動——植民地官方品味の変遷〉,收入東京文化財硏究所美術部編,《大正期美術展覽會の研究》(東京都:中央公論美術出版,2005),頁413-432。
  • 〈不息變動的上海美術學校〉,收入顏娟英主編,《上海美術風雲——1872-1949申報藝術資料條目索引》(臺北: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2006),頁47-117。
  • “The Decorative Motifs on Tang Dynasty Mirrors,” in Claudia Brown and Ju-hsi Chou eds. , Clarity and luster: new light on bronze mirrors in Tang and Post-Tang Dynasty China, 600-1300: papers from a symposium on the Carter Collection of Chinese bronze mirrors at the Cleveland Museum of Art (Cleveland, Ohio: Cleveland Museum of Art; Turnhout, Belgium: in association with Brepols Publishers, 2005), pp. 1-23.
  • “Colonial Taiwa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Landscape Painting,” in Liao Ping-hui and David Der-wei Wang eds., Taiwan under Japanese Colonial Rule, 1895-1945: history, culture, memor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6), pp. 248-261.
  • “The Demise of Oriental-style Painting in Taiwan,” in Yuko Kikuchi ed., Refracted Modernity: Visual Culture and Identity in Colonial Taiwan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7), pp. 83-110.
  • “Images of Cultural Identity in Colonial Taiwan: From Huang Tushui’s Water Buffalo to Lin Yushan’s Home Series ”, in Naomi Noble Richard and Donald E. Brix eds., The History of Painting in East Asia: Essays on Scholarly Method (Taipei : Rock Publishing, 2008), pp. 555-586.
  • 〈モダニティーと伝統——嘉義出身の三人の美術家の物語〉,收入東京文化財研究所美術部編,《日本における外来美術の受容に関する調査‧研究報告書》(東京:東京文化財研究所,2007),頁301-312。
  • 〈大足石窟宋代複數大悲觀音像初探〉,收入重慶大足石刻藝術博物館編,《2005年重慶大足石刻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頁434-448。
  • 〈佛教造像、題記與拓片——整理傅斯年圖書館拓片側記〉,收入顔娟英主編,《北朝佛教石刻拓片百品》(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8),頁iii-xi。
  • “Art Exhibitions, 1850-1949,” in David Pong ed., Encyclopedia of Modern China (Detroit: Charles Scribner's Sons, 2009).
  • 〈臺灣近代美術史的觀察〉,收入中央研究院編,《知識饗宴系列.五》(臺北:中央研究院,2009),頁217-260。
  • 〈彰化南瑤宮的變容——日治時期媽祖廟建築的新舊衝突〉,收入廖炳惠主編,《臺灣及其脈絡》(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2)。
  • 〈南国美術の殿堂建造——台湾展物語〉,收入五十殿利治編,《帝國と美術——帝國日本の對外美術戰略》(東京:國書刊行會,2010),頁341-378。
  • 〈自畫像、家族像與文化認同問題──試析日治時期三位畫家〉,收入劉瑞琪主編,《近代肖像意義的論辯》,(臺北:遠流出版社,2012),頁82-131。
  • 〈官方美術展覽會的比較──1927年台灣美術展覽會與1929年全國美術展覽會〉,收入馬敏編,《博覽會與近代中國》,(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頁583-628。(舊稿增補修訂)
  • 〈從涼州瑞像思考敦煌莫高窟323窟、332窟〉,收入陳光祖主編,《張光直先生逝世十週年紀念論文集.東亞考古學的再思》,(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3),頁443-471。
  • 〈佛教造像緣起與瑞像的發展〉,康豹、劉淑芬主編,《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信仰、實踐與文化調適》上冊,(臺北:中央研究院,2013),頁271-307。
  • 〈日本占領下における台湾の美術 ― 1895-1945年〉,收入北澤憲昭編,《美術の日本近現代史──制度・言說・造型》,(東京:株式會社東京美術,2014),頁338-351。
  • 〈帝展と台展─殖民地畫家にわける作風の二面性〉《東京‧ソウル‧台北‧長春─官展にみる近代美術》(福岡:福岡アジア美術館,2014),頁116-121;240-241。
  • 〈導論:從追求神仙到淨土世界──漢唐之際圖象的變遷〉,收入顏娟英、石守謙主編,《藝術史中的漢晉與唐宋之變》,(臺北:石頭出版社,2014)。
  • “Life and Death: the Development of Nirvana Images in the Northern Dynasties,” in Mu-chou Poo, H. A. Drake et Lisa Raphals, ed., Old Society, New Belief: Religious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and Rome, ca. 1st-6th Centuri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7), pp.183-199.
  • 〈從涼州瑞像思考敦煌莫高窟323窟,332窟〉,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編,《圖像與儀式:中國古代宗教史與藝術史的融合》(上海:中華書局,2017.3.1),頁103-128。
  • 〈日本近代美術與國族文化的建設〉,收入林曼麗總編輯,《日本近代洋画大展》展覽圖錄(台北:典藏藝術,2017.11),頁26-37。
  • 〈導讀:浴火鳳凰:日本佛教藝術巔峰的再現〉,收入John M. Rosenfield著,顏娟英譯《奈良大佛與重源肖像:日本中古時期佛教藝術的蛻變》,(Portraits of Chogen: The Transformation of Buddhist Art in Early Medieval Japan, Japanese Visual Culture I, Leiden-Boston: Brill, 2011),台北:石頭出版社,2018.6.1。
  • 〈玉峰凌雲春風迴─1950年代畫家林玉山的進退〉,收入編輯《嘉邑.故鄉─林玉山110紀念展》,嘉義:嘉義文化局,2018.07.1。
  • 〈導論:一位日本佛教美術史學者的心路歷程〉,收入肥田路美著, 顏娟英 、張名揚、曹德啟、郭珮君、曾堯民譯,顏娟英審定,《雲翔瑞像:唐代佛教美術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8.9.21)。
  • 〈唐代における十一面観音の图像と信仰〉,肥田路美主編,《アジア仏教美術論集 東アジア〈2〉 隋‧唐》(東京:中央公論美術出版,2019.03.25),頁379-412。
  • 顏娟英 、蔡家丘、邱函妮、黃琪惠、楊淳嫻共著,《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2020.10.17-2021.1.17展覽圖錄),北師美術館,2020,負責〈總論:不朽的作品.他們的青春〉、〈I:破曉的覺醒〉〈II:生命的凝視〉三篇主題文,以及十三件作品圖說,頁14-31;42-51;58-63;110-111;166-167;178-179;200-201;206-207。
  • 顏娟英 、蔡家丘總策劃,《臺灣美術兩百年(上):摩登時代、(下):島嶼呼喚》(台北:春山出版社,2022),撰寫四篇主題文,〈總論:台灣美術史與自我文化認同〉、〈第六章、新時代男與女〉、〈第七章、山與海的呼喚〉、〈第十章、風景與社會〉,以及18篇作品圖說。共約5萬字左右。
  • 〈《甘露水》的涓涓水流〉,賴毓芝主編,《物見:四十八位物件的閱讀者,與他們所見的世界》(新北市:遠足文化,2022)。
  • Book Editor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北魏紀年佛教石刻拓本目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2)。
  • 顏娟英主編,《臺灣學者中國史研究論叢‧美術與考古》上、下冊(北京: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
  • 顏娟英主編,《上海美術風雲七十八載——1872-1949申報藝術條目資料索引》(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6)。
  • 顏娟英主編,《北朝佛教石刻拓片百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珍藏史料暨典藏系列之三(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8)。
  • 張勝彥、 顏娟英 編纂,《續修台北縣志(卷九藝文志)第二篇美術工藝》上、下冊,臺北縣政府文化局,2009。
  • 顏娟英主編,《中國史新論——美術考古分冊》,中央研究院叢書(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社,2010)。
  • 顏娟英 、石守謙主編,《藝術史中的漢晉與唐宋之變》,(臺北:石頭出版社,2014)。
  • 顏娟英編著,《與佛有約-佛教造像題記中的祈願與實踐》特展圖錄,歷史文物陳列館叢書5,(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4.5)。
  • 顏娟英 、蔡家丘總策畫,《臺灣美術兩百年(上):摩登時代、(下):島嶼呼喚》(臺北:春山出版社,2022)。
  • Conference Papers
  • “The Dawn of the Modern Art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in Transcending Turmoil: Chinese Painting of the 19th Century Symposium (Phoenix, Arizona: Phoenix Art Museum, September 24-27, 1992).
  • “The Pure Land Illustration and Hua-yen Visualization,” paper presented in Localizing the Imagery: Paradise Representations in the Far East (Cambridge, Mass.: Fine Arts Department, Harvard University, October 20-21, 1995).
  • 〈近代臺灣風景的美學觀點〉,發表於「東北亞現代美術的潮流與文化意識 1900-1945」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9.3.5。
  • 〈官方品味的變遷——石川欽一郎與臺灣書畫會1908-1917〉,發表於「李澤藩與臺灣美術學術研討會」,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李澤藩藝術基金會,2004.8.4。
  • “ Iconography and Faith of the Tang-dynasty Eleven-headed Avalokitesvara,” paper presented in the Fourth Bi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hamma and Abhidamma” (印度孟買大學, 2006.3.6-8).
  • “Tradition Transformed: Ink Painting in Taiwan, 1950-2000,” paper presented in M. Victor Leventritt Symposium, Chinese Painting: The 20th Century and Beyond (Harvard University Sackler Art Museums, 2007.11.2-3).
  • “Buddhist Epigraphy in China State of the Field and New Mrthodologies,” 發表於「佛教造像、題記與拓片—整理傅斯年圖書館拓片側記」,德國海德堡大學, 2008.7.
  • 〈山西風峪の華厳経刻経——石刻と傅圖拓本の比較対照〉,發表於ワークショップ「中国石窟寺院と石経」,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2008.11.22。
  • 〈官展の自画像と女性像—日本統治期における文化アイデンティティについて〉,發表於「亞洲近代美術公開研究會─日本殖民統治與美術活動」研討會,福岡:福岡近代亞洲美術館主辦,2010.2.25-3.1。
  • 〈顏水龍與林獻堂—故鄉理想的文化〉,「台灣典範人物研習營」,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13.7.12。
  • 〈藝術與社會〉,「第十三屆高中生人文及社會科學營」,臺灣大學主辦,2013.7.16。
  • 〈官展的兩面—殖民地台灣美術的早期發展〉,「亞洲近代美術史國際學術研討會」,日本九州大學、福岡美術館主辦,2014.2.24-27。
  • 〈光照大千─絲路傳播與佛陀思慕的變遷〉、〈瑞像的緣起與流變─以敦煌石窟為主〉,「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中國文化講座」,2015.1.21-23。
  • 〈生與死─中國早期涅槃圖像〉,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講論會,2015.03.31。
  • 〈初唐佛教藝術圖像學〉,第五屆 「亞洲宗教、藝術與歷史研究」夏季研修班,復旦大學文史學院主辦,2015.6.24-7.30。
  • 〈時代與風格─佛教雕刻的內在精神〉,「藝術史中的作品研究─藝術史研習營」,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2015.8.24-29。
  • 〈佛教石窟經變圖像的發展──從西魏麥積山石窟到初唐敦煌莫高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講論會,2018.01.22。
  • Other Writings
  • “The High Tang Buddhist Art,” The Chinese Pen (1990): 39-48.
  • 〈從肖像畫到空間宇宙之畫——李石樵回顧畫展〉,《現代美術》(臺北市立美術館館刊)21(1988):18-31。
  • 〈寫生與自畫像〉,《雄獅美術》227(1990.1):87-91。
  • 〈藝術創作的尊嚴——我看劉耿一的近作〉,收入蕭瓊瑞主編,《1991臺灣藝評選》(高雄:炎黃藝術文教基金會,1992),頁268-272。
  • “The Compelling Images: Ku-yang Buddhist Cave at Lung-men,” The Chinese Pen (1991): 58-69.
  • “Sacred and Profane: The Imperial Buddhist Cave at Lung-men,” The Chinese Pen (1992): 58-67.
  • “Empress Wu and the Feng-hsien Cave-Temple,” The Chinese Pen (1992): 49-61.
  • “Cave of thousand Buddhas: the Wan-fo Cave at Long-men,” The Chinese Pen (1992): 191-201.
  • 〈洗心滌靈——廖德政創造風景的歷程〉,《雄獅美術》262(1992.12):36-45。
  • 〈畫家的左手——江兆申先生的藝術史成就〉,《名家翰墨》35(1992):56-65。
  • 〈臺灣文化與美術的沈思——代序〉,收入王行恭編,《日據時期臺灣美術檔案——臺灣畫家西洋畫圖錄》(臺北:編者,1992)。
  • 〈情感投影的空間——第二屆雄師美術創作獎評審感言〉,《雄獅美術》264(1993.2):44-48。
  • 〈蕭如松先生採訪追憶〉,收入臺北市立美術館展覧組編,《蕭如松藝術展》(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3),頁5-7。
  • 〈談山西太原天龍山石窟的唐代造像〉,《人生》119(1993):31-35。
  • “The Ornament on Chinese Bronze Mirror of the Tang Dynasty (A.D. 618-906),” The Chinese Pen (1993): 113-128.
  • “The Golden Dharma at the Fa Men Monastery,” The Chinese Pen (1993): 99-110.
  • “The Pottery World of Fantasy: Tang Three-color Wares,” The Chinese Pen (1993): 144-155.
  • 〈談河南林縣共谷寺千佛洞〉,《人生》123(1993):38-45。
  • 〈走過智慧的歲月——劉耿一個展評述〉,《雄獅美術》274(1993.12):26-30。
  • 〈陳澄波繪畫風格的形成〉,收入臺北市立美術館展覽組編,《陳澄波百年紀念展》(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4),頁10-14。
  • 〈臺灣百年美術發展簡史〉,收入雄獅臺灣美術年鑑編輯委員會編,《臺灣美術年鑑(1995)》(臺北:雄獅,1995),頁1-2~1-11。
  • “Small Caves on the Hills by the River: The Hsiao-nan-hai Cave-temple at Henan,” The Chinese Pen (1994): 91-103.
  • “The Epitaph of the Late Ch'an Master Great Wisdom and the Early School of Meditation,” The Chinese Pen (1994): 138-151.
  • “The Five Terraces Mountain: Sacred Site of Manjusri Bodhisattva,” The Chinese Pen (1994): 91-104.
  • “Carving the Sacred Words in Stone,” The Chinese Pen (1994): 64-78.
  • “The Immortal World in Tomb Murals,” The Chinese Pen (1994): 81-94.
  • “Sui Buddhist Monuments at I-tu in Shantung,” The Chinese Pen (1995): 88-105.
  • “The Caves of T'ien-lung Shan near Tai-yuan, Shansi Porvince,” The Chinese Pen (1995): 91-110.
  • “The Thousand-Buddha Cave of Kung: Ku Temple, Lin County, Henan Province,” The Chinese Pen (1995): 76-93.
  • 〈李德印象記〉,《雄獅美術》287(1995.1):45-52。
  • 〈臺灣美術的新希望與破滅——魯迅及其他〉,《文化通訊》1(1995):2-4。
  • 〈創造臺灣的風貌─陳植棋畫風試析〉,收入臺北市立美術館展覽組編,《古雅的青春——陳植棋作品展》(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5),頁6-14。
  • 〈生命的延續與文化的傳承——劉氏父子〉,《雄獅美術》290(1995.2):96-101。
  • “The Southward Movement of Buddhist Cave Construction in the High T'ang Period,” The Chinese Pen (1996): 71-99.
  • “The Chai Family Cave: Cave 220 at Tun-huang,” The Chinese Pen (1996): 77-93.
  • “Tun-huang Cave 285 and Meditational Representation,” The Chinese Pen (1996): 83-99.
  • 〈臺灣早期西洋畫壇的長者——倪蔣懷〉,收入臺北市立美術館展覽組編,《藝術行腳——倪蔣懷作品展》(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6),頁6-11。
  • 〈畫家的創造世界與自我的面貌〉,收入《劉耿一》(臺北:彩田藝術空間,1997)。
  • “Entering the Buddhist Way with the Bodhi Mind--Relief Sculpture in Cave 1 in South Hsiang-t'ang-shan,” The Chinese Pen (1997): 97-118.
  • “A Courageous Paiter of a Pioneering Age: Chen cheng-p'o (1895-1947),” The Chinese Pen (1997): 106-120.
  • “The Artists from Ta-Tao-Cheng--The History Of The Chi-Yuan Painting Society,” The Chinese Pen (1998): 54-72.
  • 〈自然風景的認知歷程——臺灣風景畫的誕生〉,收入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策劃,《大家來寫生》(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8),頁50-54。
  • 〈重建回憶的庭園——李澤藩晚年鄉土作品〉,收入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藝鄉情真——李澤藩逝世十周年畫集》(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9),頁22-27。
  • “A Constant Appreciation For Moonlight:The Artist He Huaishuo,” The Chinese Pen (1999): 48-80.
  • “Colonial Taiwa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Landscape Painting,” The Chinese Pen (2000): 66-87.
  • 〈臺展時期東洋畫的地方色彩〉,收入臺北市立美術館展覽組編,《臺灣東洋畫探源》(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00),頁7-18。
  • 〈臺灣畫壇上的個性派畫家——鹽月桃甫〉,收入上田雄二編,《情熱.愛.詩情——鹽月桃甫展》(宮崎縣立美術館,2001),頁43-49。
  • 〈脈動的臺灣山岳——彩繪宇宙天地的生命力〉,收入戈思明主編,韋心瀅執行編輯,《登高行遠——呂基正的臺灣山岳群像》(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3),頁8-25。
  • 〈南臺灣油畫的啟蒙者——劉啟祥的繪畫語言〉,收入《空谷清音——劉啟祥作品回顧展》(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2004)。
  • 〈規範的空間與追求新知——殖民地臺灣近代美術〉,收入朱紀蓉、蔡雅純執行編輯,《正言世代——臺灣當代視覺文化》(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04),頁10-41。
  • 〈臺灣風景畫的變貌〉,收入吳方正主編,《視覺藝術與文化》(桃園縣中壢市:國立中央大學,2005)。
  • 〈傳統與學習之間——日治時期林玉山的素描作品〉,收入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觀物之生——林玉山的繪畫世界》(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6),頁10-23。
  • 〈折射的西洋美術潮流——臺灣水彩畫的誕生〉,收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化創藝產學中心編,《臺灣水彩一百年》(臺北:歷史博物館,2008),頁14-18。
  • 〈美術館收藏的艱辛與幸福感——從嘉義女傑張李德和家屬的捐贈談起〉,收入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組編,《臺灣美術近代化歷程——1945年之前》(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09)。
  • 〈官方美術展覽會的比較──1927年台灣美術展覽會與1929年全國美術展覽會〉,收入馬敏編,《博覽會與近代中國》,(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頁583-628。(舊稿增補修訂)
  • 〈時光的回顧——跨越生與死的創作〉,收入劉永仁編,《劉耿一回顧展——生命感知與詠嘆》(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11),頁16-23。
  • 〈修行人的藝術實踐——大樹之歌‧畫說佛傳〉,收入雷逸婷編,《心與手三部曲——奚淞畫展》(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11),頁12-17。
  • 〈逆水而上的理想實踐者──顏水龍〉,收入雷逸婷編,《走進公眾.美化臺灣:顏水龍》(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12),頁12-27。
  • 〈臺灣風景的人文精神──顏水龍油畫創作〉,收入雷逸婷編,《走進公眾.美化臺灣:顏水龍》(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12),頁286-299。
  • 〈快速變動的時代與心懷夢想的畫家陳澄波〉《藏鋒─陳澄波百二誕辰東亞巡迴大展台北》,台北: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2014,頁42-50。
  • 〈近代台灣女性畫家的崛起──陳進與女性圖像〉,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畫粧摩登──陳進作品集》(台北:史博館,2015.4),頁16-25。
  • 〈源自作品回歸作品的一部美術史〉《台灣製造.製造台灣》,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2016,頁24-29。
  • 〈導讀羅森福教授《奈良大佛與重源肖像》一書〉,收入《典藏‧古美術》第287期8月號(台北: 典藏藝術家庭,2016.8),頁88-99。
  • 〈鏡花水月──佛教艺术史的研究及断想〉,收入《書城》2016年9月號(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6.9),頁40-48。
  • 〈天際明亮的光芒─臺灣手工藝的導師顏水龍〉,《臺灣工藝》(台北:遠流出版社,2016.12),頁8-13。
  • 〈日本近代美術與國族文化的建設〉,收入林曼麗總編輯《日本近代洋画大展》(台北: 臺北教育大學MoNTUE北師美術館,2017.10),頁26-37。
  • 〈浴火鳳凰:日本佛教藝術巔峰的再現〉,收入John M. Rosenfield著,顏娟英譯《奈良大佛與重源肖像:日本中古時期佛教藝術的蛻變》[ Portraits of Chogen: The Transformation of Buddhist Art in Early Medieval Japan, Japanese Visual Culture I , Leiden-Boston: Brill, 2011] (台北:石頭出版社,2018.6.1),頁12-25。
  • 〈玉峰凌雲春風迴─1950年代畫家林玉山的進退〉,收入編輯《嘉邑.故鄉─林玉山110紀念展》(嘉義:嘉義文化局,2018.07.1) ),頁4-8。
  • 〈導論:一位日本佛教美術史學者的心路歷程〉,收入肥田路美著,顏娟英、張名揚、曹德啟、郭珮君、曾堯民譯,顏娟英審定,《雲翔瑞像:唐代佛教美術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8.9.21)。
  • 〈前世的情人,今世的妻子──台灣現代美術中的女性畫像〉,「漫遊藝術史X中央藝研所」網站,2020.04.09。
  • 〈私人收藏與重建台灣美術史〉,「漫遊藝術史X中央藝研所」網站,2020.07.09。
  • 〈傳統與現代之間──嘉義畫家林玉山(上),「BÍ-SU̍T Taiwan」網站,2020.09.19。
  • 〈傳統與現代之間──嘉義畫家林玉山(下),「BÍ-SU̍T Taiwan」網站,2020.09.28。
  • 〈當嘉義成為世界終站──壯志未酬陳澄波〉,「BÍ-SU̍T Taiwan」網站,2020.09.30。
  • 〈黃土水的苦心談(上)〉,「BÍ-SU̍T Taiwan」網站,2020.11.25。
  • 〈黃土水的苦心談(下)〉,「BÍ-SU̍T Taiwan」網站,2020.11.29。
  • 〈台灣美術史的悲哀──沒有美術館的年代〉,「BÍ-SU̍T Taiwan」網站,2021.05.15。
  • 〈威權時代的同床異夢──台北劍潭公園的故事〉,「BÍ-SU̍T Taiwan」網站,2021.07.16。
  • Book Reviews
  • 〈書評[Marylin Martin Rhie, Early Buddhist Art of China and Central Asia ]〉,《漢學研究》22:1=44(2004.6):451-459。
  • 〈評An-yi Pan [潘安儀], Painting Faith: Li Gonglin and Northern Song Buddhist Culture (圖繪信仰:李公麟與北宋佛教文化)〉,《漢學研究》28:1=60(2010.3):405-411。
  • Translation
  • James Cahill著,顏娟英譯,〈錢選和趙孟頫〉,《故宮季刊》12:4(1978):63-82。
  • 曾布川寬著,顏娟英譯,〈唐代龍門石窟造像的研究(上、下)〉,《藝術學》7(1992):63-267;8(1993):99-163。
  • 塚本善隆著,林保堯、 顏娟英 譯,《龍門石窟:北魏佛教研究》(新竹: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2005),共200頁。
  • 五十殿利治著,陳譽仁、顏娟英譯,〈文部省美術展覽會的開幕與觀眾〉,《藝術學研究》4(2009.4):1-52。
  • John M. Rosenfield 著,顏娟英譯,《奈良大佛與重源肖像:日本中古時期佛教藝術的蛻變》,(台北:石頭出版社,2018.6.1)。(譯自:Portraits of Chogen: The Transformation of Buddhist Art in Early Medieval Japan, by John M. Rosenfield, Japanese Visual Culture I, Leiden, The Netherlands ; Boston : Brill, 2011
  • 肥田路美著, 顏娟英 、張名揚、曹德啟、郭珮君、曾堯民譯,顏娟英審定,《雲翔瑞像:唐代佛教美術研究》,(《初唐仏教美術の研究》,東京:中央公論美術出版,2011.12)(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8.9.21)。
  • Current Position:
    2020.9- , Adjunct Research Fellow,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Previous Positions :
    1986.9-1995.8, Associate Research Fellow,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1995.8-2020.8, Research Fellow,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1996.8-2001.3, Head of Archaeology Division,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1988-1995, Adjunct Associate Professor, Graduate Institute of Art Histor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1995-2016, Adjunct Professor, Graduate Institute of Art Histor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2001.8-2003.7, Director, Graduate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2002, The Golden Tripod Awards For Publication, Government Information Office ( Landscape and Mindset: Introduction to Documents of Early Modern Taiwanese Art )
    2003, Outstanding Research Award,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2018, The Academic Award, Ministry of Education
    2022年 OPEN BOOK 年度十大好書,中文創作: 顏娟英 、蔡家丘總策劃,《臺灣美術兩百年(上):摩登時代、(下):島嶼呼喚》(台北:春山出版社,2022)。
    2023年台北國際書展大獎 編輯首獎: 顏娟英 、蔡家丘總策劃,《臺灣美術兩百年(上):摩登時代、(下):島嶼呼喚》(台北:春山出版社,2022)。
    2023年第47屆金鼎獎(2023,非文學圖書獎): 顏娟英 、蔡家丘總策劃,《臺灣美術兩百年(上):摩登時代、(下):島嶼呼喚》(台北:春山出版社,2022)。

    ⟸ Back
  • Address: 130 Academia Road, Section 2, Nankang, Taipei 115201, Taiwan ( Map )
  • TEL: 886-2-27829555
  • FAX: 886-2-27868834
  • Email: [email protected]
  • Update: 2021-03-02
  • Follow us:

    Facebook Twitter
  • Cultural and Intellectual History
  • Institutions and Society
  • Taiwan and Southeast Asian Archaeology
  • Images and Artifacts
  • History of Health and Healing
  • Custom, Religion, and Daily Life
  • World History
  • Digital Humanit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