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管理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龍潭洪聖殿位於廣州市海珠區江海大道龍潭村西約43號,歷史悠久,屬海珠區一般不可移動文物,《廣州市文物普查彙編·海珠區卷》記錄了洪聖殿的基本情況:

2018年洪聖殿屋頂坍塌,直至2019年11月9日終於展開重修工程。

工程期間主殿右側的潛建物逐漸被拆除,右墻露出八通碑刻,加上正殿內地上平置的一通,即洪聖廟共有九通碑。

今將以往留存的舊照逐一附上:

20200105攝,主殿右側建築的屋頂被拆除並清走雜物後,可見部分石碑,但後加的墻體還未拆完,另外一些碑石被墻隔開或被白色KT板覆蓋。

20210403攝,拆掉後加的隔墻後,已露出八通碑,只是其中兩通石碑依然被KT板粘住。

由於膠水粘力大,強行撕下KT板會連碑石上的刻字一併破壞,故有人寫著“請勿亂撕”。

20230130、20230216攝,疫情放緩後複察,KT板被恰當清除,八通碑刻已可完整展現,只是有關單位出於“保護”心態,用紅白藍膠布遮蓋。

【碑文識讀】

統觀這八通石碑是自右而左按時間先後順序砌築的,為便於分析,故將墻上八通碑自右而左編號1-8,如下圖:

以下試將碑文斷句加標點讀出,並將原文附於文末備查。由於部分碑石殘缺,加上本人才疏學淺,一些未能識別或不確定之字均用“囗”替代,如需引用請先對照原碑。

碑1. 《重修洪聖廟宇題名碑記》(1682)

重修洪聖廟宇康熙二十一年歲序壬戌初秋甲子日之吉。

切惟,聖王靈殿肇自鼎建以來,老稚同沾福,庇水路咸賴。鴻床因歷年久,風雨侵凌鳥鼠巢穴,遂致墻垣倒塌、薨榱折摧,殊不雅觀,是以通鄉輿議拆卸通脩。革故更新,鼎建何異?於是鄉衆踴躍舍題材料工金,共成厥美。隨即卜吉陞樑,連工督理,幸今落成。廟貌壯麗,城村勝舊規模;神相威嚴,閭里沾新,恩澤如茂如苞,美輪美奐,千齡有永,帶砺無疆,谨序。

(以下捐助人名單略)

此碑保存完好,四周飾有簡單的雙勾線卷草紋,內容主要分為序文和捐助人名單兩部分。序文說“洪聖廟聖王靈殿”存在已多年,墻體坍塌,木構損壞,這次大修幾乎等同重建一樣,並提到新塑了神像。重建年份“康熙二十一年”(1682),表明龍潭這間洪聖在三百四十年前已存在。

捐助人名單前後出現了兩次“緣首”、“信士”,應是龍潭當時兩個片區的領頭人和捐助人,故而要分列。同時還可以看到單列出“認塑神容”的十人,當中的“李泰福”還是“緣首”。

碑2. 《重建洪聖廟題名碑記》(1758)

重建囗聖廟碑序

羊城東南十有餘里鄉曰新城,古建 洪聖諸神一廟,鎮鎖潮流,左控赤崗,右連瀝水,背三山而面七澤,誠昔人相地立廟之得宜也。乃奉祀以來,赫灈聲靈,凡有祈禱,捷於影響且顯跡現潮,誠動宸衷,遣官致祭。但斯囗聖廟幾歷復修,迄今囗破墻穿風雨,飄零囗然,難免更嫌堂卑座淺,歲時擠擁,膝幾不容,因之議修,建添頭座。善信簽題,揮毫恐後,督理罔辭,閱月而成,喜見前日淺隘今已遂深,前日卑廉今已堅崇,美舉共勷,鳥可無紀用勒貞珉,永垂不朽須至序者。

(以下捐助人名單略)

囗囗囗十囗年歲次戊寅仲冬穀旦重建

首事 吳國楚 黃汝文 白成羣 黃應忠 黃聚勝

此碑未見紋飾,碑面有幾處損毀脫落較嚴重,導致年份不清及捐助人名單不全。猶幸序文完整,且信息量較大。一是透露了龍潭村的曾用舊名是“新城”(儘管不知何故有故意劃花的痕跡)。二是強調了舊洪聖廟淺窄,這次擴建了頭門。

三是提到洪聖廟因為靈驗,出現了官祭,即其級別已經不局限於村廟了。

四是將洪聖廟乃至龍潭村,當時的地理位置描述得非常清楚,廟左(北)可通往赤崗,廟右(南)連著瀝滘河道,背靠三座山,前有小河流淌,風景宜人。

關於年份,碑文落款處可辨“囗囗囗十囗年歲次戊寅”字樣。屬“戊寅”干支的清朝年份有1638年、1698年、1758年、1818年、1878年五個,而這排石碑是按時間先後順序排列的,即此碑的年份必定會在前一通石碑年份1682年與後一通石碑年份1794年之間。經篩選符合此區間的就只有1758年這一個戊寅年,由此可判定此碑落款的年份為乾隆二十三年。

捐助人名單後段出現了“中社”、“東社”字眼,估計前面的捐助人屬於“西社”,且“西社”捐助人佔大部分。龍潭被河流大致分隔成東、中、西三個片區,西片應該是最先發展起來的,洪聖廟也在西片,查1929年民國地形圖非常明顯。由此反映出龍潭當時受自然地理環境影響的聚落形態及村落發展。

碑3.《 重修洪聖廟助金碑記》(1794)

本廟坐辛向乙兼戌辰。序曰:嘗思神明者,地方志保障攸賴也,廟宇者,神囗之依棲攸関也。地勢勝則廟宇得地而神益靈,人心誠則神明感人而福自增。我村自元建立,古號新成,地泝東囗,遙接羊城之脉,近乘星崗之氣,其形其勢磅磚蜿蜒,有如龍躍龍飛之象。今改額曰龍騰,寔因地勝而確號也。舊建洪聖諸神一廟,鎮潮流奠村土,歷古如斯矣,我村士民虔祀弗懈,祈求皆應,沐囗恩無窮。但歷日久遠,廟宇未囗頹壞,風雨時侵,衆弟子共睹不寧。歲值三秋,老壯合議,舉簿簽題,踴躍爭先,擇吉鳩工,不日而廟宇落成。廟旁廚所規模勝舊,煥然維新,自是廟貌脩而神益安,神明安而地益寧,奉囗香于不戩,共獲福而無疆矣。所有衆信喜助囗金芳名敬勒于石,以垂不朽。

(以下捐助人名單略)

乾隆五十九年甲寅歲季冬十二日 立石

此碑無飾紋,有裂,可幸碑文清晰,基本不受影響。序文辭藻華麗,文采飛揚,氣勢如虹,亮點不少。

一是,首次具體地記載了洪聖廟的坐向為“坐辛向乙兼戌辰”。風水學上“辛乙”和“戌辰”是兩個可以相兼的字向,古人認為立這些相兼的字向是吉祥的,可以得運發財。站在洪聖廟正門現場實側,洪聖廟坐西北向東南約113°,介乎東與東南交界。東112°即辛乙向,東南113°即戌辰向,與碑文描述相符。也就是說,洪聖廟的坐向至少自乾隆五十九(1794)年起,至今沒變。

二是“廟旁廚所規模勝舊”透露了此次工程重建或翻新了廟宇旁邊的廚房。

三是記載了龍潭村建村時間是元朝。

四是,記載了龍潭村的村名變更。接上一塊碑,龍潭村“古號新成”(/城),在乾隆五十九(1794)年,改稱“龍騰”。

捐助人名單也有亮點。一是上一塊碑的“中社”、“東社”改稱為“中約”、“東約”,“約”較“社”範圍更大,顯示人口有增長。但“東約”的捐助人特別少,除了可能因為東約距離西約的洪聖廟比較遠,還可能因為東約的人口不多,經濟發展也不太給力。碑文中沒有“西約”,大概是因為洪聖廟在西約,這屬於本約的事情,本約的人大家都認識,故無需再另外備註捐助人所屬地域。

二是名單後段的名字刻得有點淺,且故意與前文保持了一定距離,明顯是後加上去的,顯示當時很可能是邊收助金邊重修的。

三是名單中出現了龍潭村以外的捐助人。如:“大塘鄉陳耀宗”、“大塘鄉蘇茂華”、“省城何景全敬送工金”、“官洲鄉陳升叶”、“塘步鄉陳秉公”、“芝蔴庒邱章元”。“大塘”、“官洲鄉”等都是龍潭附近的村,水路來往省城(廣州城)也會經過龍潭,這幾個可能是往來的商人,捐金修廟求平安。當然這幾個人也可能是修廟的工匠,他們給洪聖廟打了個折,捐出了自己的部分工錢,在封建年代為神佛做事也有“例規”。無論如何,這些外地人的出現,顯示龍潭村與外界交流頻繁,不再是一個偏僻閉塞的新村莊,經濟在進一步發展(怪不得要改名“龍騰”。。。)。

四是名單最後還有女子的名字。如:“信婦白門黃氏”、“信婦白門李氏”、“黃女黃觀贃”、“信婦黃門馮氏”。某門是她的夫姓,即她是某家的媳婦,某氏是本姓。某女即家中未出嫁之女。封建觀念中女子地位低下,且被認為與陌生男子共處一室有傷風化,鄉紳曾明文有令不讓婦女入廟祭拜,要拜只能在家中自設神位。而在這塊碑上,幾位已婚婦女及一位未婚女子都竟然榜上有名(雖然在碑文末),那肯定是來廟中拜過,知道有這位神仙了。可見隨著經濟發展,村民思想也開放了一點。這也是洪聖廟碑文中最早出現的幾位女捐助人。

碑4. 《增修洪聖廟宇神相助金碑記》(1820)

嘗思神道正直千秋仰德相之容,廟貌巍峩萬世瞻含弘之大。茲因 洪聖諸神寶像金身,日久塵封烟積,亟宜肅整衣冠,繡瓦丹楹,囗深破朽,虫侵尤貴,墍茨塗葺。所賴各信捐金樂助,俾得鳩匠庀材不一日而告俻,繪畫工費未半月而成功。將見規模勝舊妝,瀝水而囗宇宙之崇觀,氣象維新,接星崗而盡神人之壯麗故,洪德無私光矣,波平南國聖恩廣大洵哉,澤及龍潭,從此神靈人傑,人傑而神益靈蔫,馨香扵靡,既獲福祉而無疆,并將襄力芳名詳列于左:

(以下捐助人名單略)

嘉慶二十五年季冬吉旦增修勒石

此碑無飾紋,碑文清晰,有微裂,不影響識讀。序文文縐縐,繁瑣不似碑3直白,信息有三。一是此次修葺的項目是翻新“洪聖諸神寶像金身”、木構除蟲重漆。

二是響應迅速,招集工匠、準備材料只用了一天,籌集資金只用了半個月。三是當時的村名已從“龍騰”改成“龍潭”。

捐助人名單並未如前幾塊碑那樣分區,但當中提到“西南社 助金二十一兩正”,可見龍潭村的村民組織已有成熟的管理,並有公費。

碑5. 《重修洪聖廟神相助金碑記》(1820)

蓋聞神道設教,相必莊嚴,古處成風,事求樂助。茲因 洪聖諸神一廟,久虔享祀,亟次葺脩,丹艧塈茨。固一人而難就廩襄工刀,賴衆信以樂成,再肅儀容德相,又開新氣象,重脩寶座英靈,加播舊恩光,將見濟萬物之慈航坎功擁護,施九天之甘露水德覃敷,故相莊嚴而神益顯,神明顯而地愈靈蔫。蘋蘩扵不替護相囗扵罔既矣,謹將襄力芳名詳列扵左:

(以下捐助人名單略)

嘉慶二十五年季冬吉旦重修勒石

此碑無飾紋,碑文清晰,曾斷,重新拼接後有深痕、微裂。然禍不單行,此碑之前剛好在隔墻的交接處,拆掉隔墻後依然留有較多灰沙,掩蓋了刻字。

疫情後往視,所幸灰沙已被清理好,基本不影響識讀。

序文不短,但信息不大,只交待了修葺項目是翻新神像、重修寶座。

捐助人名單如碑4並未分區,同樣有以村民組織單位為名義的捐款,如“黃廣善祖 助金弍拾兩正”。名單中再有出現了龍潭村以外的捐助人,如:“石牌 池隆友”、“大塘 林瑞志”、“蔘涌 唐湛楊”。

名單中也有兩位“信女”捐助人,也有後來加刻名字的。

值得注意的是,碑4與碑5同年同季节所立,且碑石大小相若,序文的风格也相类,似为同一人所撰。碑4是“增修神相”,修葺內容是神像和木構。碑5是“重修神相”,修葺內容是神像。據此推測碑5应立于碑4之前,或因工程开展后发现经费不够而再筹集资金,故有碑4。

碑6. 《重修本廟碑記題名碑記》(1862)

粵稽祀典,凡有功德於民,與夫能捍大患禦大災,具崇享祀。我龍潭西約之有洪聖王廟,由來久矣,其中並奉祀列聖尊神,莫不赫聲濯靈、恩膏遠布。故夫陰陽愆囗旱潦藿苻,有禱於心悉蒙默佑顧。欲報之德罔極難酬,無亦飾其殿庭、塗其丹臒,廢者舉,傾者扶,以妥以侑,而使香火延綿於勿替,庶幾略表厥誠乎。茲廟遞經修建,今亦多歷年,所風雨飄䬙,丹青剝落,何以妥神靈而崇享祀?於是僉謀修理,量力輸誠,殿宇之殘缺者飾之,廳廚之傾倒者復之,並廟前之里門亦固而重建之,細規模之式煥,仰金相之重圓,自天降康民,其永賴偉哉,斯舉其可忘諸?爰將樂助芳名具詳如左:

(以下捐助人名單略)

同治元年歲次壬戌季冬里人黃蘭脩薰沐拜撰

此碑無飾紋,碑文清晰,有裂紋,底部表層刻字有小面積剝落。

與碑5一樣,此碑之前也在隔墻的交接處,拆掉隔墻後也留有灰沙,但情況較碑5好,灰沙只淺蓋了部分刻字,被清理後,刻字更加清晰。

序文由本村人黃蘭脩撰寫,遣詞造句文雅,實際只交待了兩個較有價值的信息。一是明確洪聖廟位於龍潭村西約。二是此次集資重修的項目,包括重建傾倒了的神廳、廚房、“廟前之里門”,翻新了神像、舊有的建築裝飾。

捐助人名單無分區域,捐款單位增加了不少,有“黃廣山祖”、“黃何西社”、“白東南社”、“吳南社”、“囗案社”、“宏義堂”。龍潭村以外的捐助人有,“省城 譚囗”、“赤沙 莫齊光”、“廖溪 黃啟昌”。可見龍潭人口增加,村民組織管理更趨成熟,經濟也持续發展。

碑7.《 修築廟前及石埗頭碑記》(1879)

修築廟前及石埗頭碑記

昔范文正公為布衣時,凡遇傾圮之區無不極力捐修,誠千古樂善好施之宗也。如我洪聖廟,聲靈既赫,堂局宜新,矧橋外之埗頭,始而波瀯石突悄甚鷄潮,繼而雨剝泥囗溙來蚓竅。雖經營于在昔,業有成形,倘修築之無,人孰能安步?爰醵金之麕至用,按數以鳩工囗幾,步履不患于崎嶇,磐石載瞻其鞏固矣。所有捐築芳名敬勒于左以垂不朽:

(以下捐助人名單略)

督理耆老 黃朝有 黃朝享 白茂彩 黃開泰 值事 黃忠能 白詩浦

光緒五年歲次己卯季春吉日仝立石

此碑之前被KT板粘貼覆蓋,KT板被清除後可見碑文清晰,無飾紋,無裂紋有小坑。碑面雖依然留有膠水印痕,但不影響識讀。

此碑立石時間距離上次重修洪聖廟只有十七年,洪聖廟還是“堂局宜新”,自然不是為了修廟。如題,此次集資是為了“修築廟前及石埗頭”。序文所指的“矧橋外之埗頭”,當指洪聖廟前的吉地及供上落船的渡口。此後可能也有再修整過,今概貌尚存。

碑8. 《重建洪聖吉廟碑記》(1888年)

自昔胇胃甲作驱歹凶魅以禦鮭蠪,江漢沮漳焚鬻而安河瀆,弭越禨之濕氣,平海若之洪流,威燿禮囗,誠孚普淖波清,囗表厰奠三靈,此我龍潭鄉所以建有洪聖神廟也。其地則左倚七星翠屏碧璋石,環三滘玉水璇源幽勝,咸推聲靈愈赫,以故禱祈者螘集,膜拜者鳧趨。顧思日久時多,囗剝之虞囗潰,尤賴葺修之力,將錢繁社無不稱神,徙鼎入齊當先用眾。茲幸青蚨佽助,集狐腋以裘成銅雀,凋傾連鳩工而材兀分,八功之水流為大川合,千鐙之光混成一色,是則法鼓沈而更震,經幢毀而復開,祀典清嚴,恩光鳥奕。丹青式煥,奚如鸞手寫生,袞冕端臨,尚覩龍神不睡,助到下方黃鐵千秋垂不朽之碑文,揮來南海靈旅萬古仰維新之廟貌。

福主 黃朝楊

值事 黃悅才 黃洁囗 黃英才 黃永年 何慶鉉 白詩傑 黃囗習 何慶達 白秋紅

督辦耆老 白耀豪 黃開遠 黃名琚 何光洪 吳耀彩 黃開滿

謹將助金芳名列左

(以下捐助人名單略)

光绪十四年歲次戊子季囗立石

此碑由左右兩塊石拼成,同樣之前被KT板粘貼覆蓋,KT板被清除後可見碑文清晰,無飾紋,有微裂,碑面留有膠帶、膠水印痕。最初的不當揭取造成部分膠水帶走了小塊刻面,造成了不可逆的永久損害。拍攝時木條卡住了墻壁遮擋了碑石下部,而我未能移開,導致碑面拍不全。以上兩個因素影響了部分捐助人名單識讀。

序文艱澀隱晦,用詞文縐縐,記載的修葺信息不多,唯是最後一句提到了壁畫。從“丹青式煥,奚如鸞手寫生,袞冕端臨,尚覩龍神不睡,助到下方黃鐵千秋垂不朽之碑文”一句的內容來看,極有可能描述的是神像背後的墨龍圖。

這面百年歷史的墨龍畫壁,本為碩果僅存的大畫幅神像背圖,已被收錄於多本廣府壁畫圖冊。

可命運多舛,自2018年洪聖殿屋頂坍塌,該畫壁被有關單位用塑料膜封存,水汽無法揮發,最後直接導致壁畫脫粉掉色,甚至剝落。到2020年屋頂蓋好之時,該墨龍畫壁已回天乏術。

大門的石額刻有“洪聖殿”,並有款“光绪戊子仲秋重建”、“蘇若瑚敬書”。

左聯“嶺嶠顕威靈恩周海外”有款“光绪十四年仲冬台城陳善百撰并書”。

兩者均與此碑立石同年(光绪十四年歲次戊子,1888年),序文雖未提及,但相信門額及石聯也是在此次重建時所刻。

捐助人名單需要分兩塊碑石才能刻完,除了顯示此時龍潭村人丁旺盛,熱衷捐益,也從側面反映了龍潭村的經濟發展達到一個新高度,有更多閒錢投入到公共建築中。

名單無分區域,但部分人名前綴有“中約”或“東約”,以此區分片區。捐款單位有“李裕德堂”、“瑞勝堂”。女捐助人有“黃梁氏”。

有趣的是,碑8的捐助人名單中,有不少帶有功名官銜,且均是白家子孫,如“欽加二品銜候選道白進賢”、“候選直棣州分州白樂賢”、“附貢生白廷璋”、“舉人白廷囗”,國學生的白廷囗、白廷琮、白廷囗、白樹囗、白樹銘、白詩齡。這顯示白家極力想從“富”邁向“貴”,提升自己的社會階級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此時龍潭村以外的捐助人不但有附近幾條村的個人、民事單位、商號,如“小洲簡汝九”、“赤沙何妹”、“容村伍盈廣”、“官洲鄉 陳德星堂”、“塘步 延壽堂”、“土華 梁囗囗”、“大塘 蘇安記”;還有省外的“香港 昌隆號”,甚至國外的“星架波 協隆”(今新加坡)。可見龍潭村與外界的交往範圍在不斷拓展,出現了對外貿易,當時還只是1888年。

總結以上碑文信息:

一、龍潭村自元朝建村,古名“新成(/城)”,乾隆五十九年(1794)改稱“龍騰”,嘉慶二十五年(1820)再改成現在“龍潭”這個名字。

二、不算同年增修的和重修埠頭,有碑可考的,洪聖廟過去有六次重修或重建記錄,分別在1682年、1758年、1794年、1820年、1862年、1888年。每次重修或重建相隔的時間長短不一,顯示洪聖廟並非定期維護,而是壞了修、倒了再建。

三、洪聖廟的修葺捐助人主要是本村人,其中包括少量的女捐助人,另也偶有數量不多的外村人。

四、儘管捐助人名單只代表了龍潭村的部分人,且以洪聖廟所在的西約(/社)為主,但還是可以看出龍潭村的人口在逐步增長。隨著人口增加,村民組成了不同級別的團體,即堂、社、約。村民的對外交流範圍也在不斷拓展,從鄰村、省城到外省再到外國,經濟漸漸發展的同時,民智也有所開化。

五、八通碑實際是九塊碑石,大部分保存良好,小部分碑面脫落、刻字模糊或有裂,基本不影響識讀序文,但捐助人名單不全。除碑1有卷草紋,其他塊碑石均無飾紋。碑石內容主要為序文和捐助人名單,原則上名單是按金額大小排序的,實際也有後來加刻造成排序混亂的。詳見下表:

【數據分析】

以上只是文字內容的比對,進一步梳理捐助人名單、捐款金額等數據再作比較,會更有趣。

  1. 從上表可見,最後一次重修洪聖廟,即光绪十四(1888)年,無論是捐助人姓氏、總人次還是最大金額,都是歷來最多的,反映龍潭村的人口及經濟達到一個歷史新高。

2.除了碑2的捐助人名單不全,歷次領導集團中,黃氏佔的人數最多,而且保持在權力核心位置,不是“緣首”、“福主”就是“督辦耆老”,是主要發起人、負責人、監督人。在白氏崛起之前,最大金額捐助組織/人一直是黃氏族人。

歷次捐助人的姓氏合共有38個,其中黃氏族人的捐款人次佔了一半,是其他姓氏的幾倍以上,其次是白姓、何姓。

可見黃姓族人對洪聖廟的修葺工程非常積極,也從側面反映出龍潭西約是黃姓族人的地盤,勢力較大。

像黃氏族人在這八通碑中均留有基數比較多的名字,進一步整合數據甚至可以按規則排出字辈,繼而推出谱系。

4.值得留意的是,碑文也記錄了白進賢的資料。白進賢,即白綸生(1823~1893),原名京,字綸生,“進賢”是他的號。他是龍潭村的一個名人,或者說富人,以樂善好施而聞名。在他出現之前,白家人丁不多,捐助的金額也不算多,家族算不上特別興旺。自從他在十三行發跡後,白氏族人的財和勢都迎來了爆發式的飛躍。

碑文記錄了他的三次捐款,分別是同治元年(1862)的十五大員,光緒五年(1879)的肆拾大員,光绪十四年(1888)的弍百八拾五大員,後兩次均為該次的最大金額。最後這次捐的285大員是什麼概念呢?當時整個李裕德堂和黃華有分別捐了120大員,名列第二,也就是說他的捐款是別人的兩倍有多。他為什麼要捐那麼多錢給洪聖廟呢?看看地圖就會明白,綸生白公祠與洪聖廟是幾乎是背靠背的。白氏族人於1872年開始興建綸生白公祠,工期長達27年,於1889年才完工,正好是重修洪聖廟以後的一年,不能說是毫無關係。

有錢開始求權,此時的白氏族人很多考取了功名,以改善社會地位,在碑8中有非常直接的體現。儘管白進賢做了很多善事,捐了很多錢修建洪聖廟及村內其他公共設施,甚至已經是“欽加二品銜候選道”,但他的名字從來沒有出現過在洪聖廟的領導班子裡。有時錢真不是萬能的。

5.從上述的比較表中,我們還可以直觀地看到清朝貨幣單位的變化,嘉慶年增用“元”,同治元年開始用“大員”、“中員”。碑1至碑6均是“助金”,而碑7和碑8則用“助银”字眼了。

最後,比較最大及最小捐款金額,大概可以了解當時貧富差距。最小金額浮動幅度不大,最大金額卻是不斷倍增,到最後白進賢的285大員直接拉出了幾千倍的巨大差距。貧富懸殊會激化社會矛盾,造成生活不安定,政治動蕩,制約進一步經濟發展,這或許就是清朝滅亡的征兆吧。。。。

碑9.《 告示》(1842年)

特調番禺縣正堂加一級記錄一次張為出示曉諭事案,照大塘村人投訴龍潭村橋路滋訟一案,先奉各憲囗行飭令教職曹謨照依橋路舊式修竣具報等因當經押囗教職曹谟遵照修復完竣,本縣親請诣勘明,橋路悉如舊式,一律修砌完固,其龍潭村石路接連大塘村坭路仍照前,陛縣斷定路靣以橫濶二尺五寸為率,不得砌石,如有壞爛,聽龍潭村人隨時補築,囗遇水口,用石鋪蓋,各具遵結在案。誠恐尓等村民未能週知合行,出示曉諭,為此示諭大塘龍潭兩村民人知悉,尓等即便遵照,所有龍潭村被毀橋路現已照依舊式修築完復,嗣後不得妄生異議,再滋訟端,其龍潭村石路接連大塘村來城坭路,亦照前縣斷定路靣橫濶二尺五寸,照舊通行,日後如有壞爛,龍潭村人隨時補築,不得砌石。該兩村衿耆,務宜永敦和好,顧惜身家,深思。

本縣是非禍福之訓,約束子弟一體遵照,倘敢抗違定即嚴拿究辦,絕不姑息,各宜凜遵毋違,特示。

道光二十二年七月廿一(印)日仰示

此碑是一塊告示碑,與洪聖廟無關,只是一直放在洪聖廟內,故而一併讀完。碑文內容很簡單,就是大塘和龍潭的村民為了爭路而產生糾紛,互相破壞路面,官府出告示,定了路寬“以橫濶二尺五寸為率”,從此互相愛護之意。兩村爭路由來已久,據說是風水原因,調停多次未果,看告示的語氣似乎也是無可奈何。

此碑遭遇不如前八通,由於頻繁移動,多次不當搬動後,碑石已斷,現被置於露天垃圾桶之後。

20180508,碑石被橫置於洪聖廟頭門內。

20200105,洪聖廟展開修葺工程後,碑石被搬到右側工人宿舍中,與工具隨意同置。

20210403,右側工人宿舍已拆,碑石被露天放置在墻邊,此時可見碑石已斷作兩塊。

20230216,碑石與建築廢料、垃圾桶露天同置,並無遮擋或任何保護。

此碑立於1842年,原或立於兩村之間的道路上,至今已181年。如果說之前八通碑多少記載了大塘村民助捐重修洪聖廟的恩德,這塊碑9則是坦露了兩村的積怨,龍潭與大塘的百年恩怨就在這九通碑石之中了。

以上拙見,意玩心粗,掛一漏萬,敬請指正。

【附錄原碑文】

1.【重修洪聖廟宇題名碑記】(1682)

重修洪聖廟宇康熙二十一年歲序壬戌初秋甲子 日 之吉 切惟聖王靈殿肇自鼎建以來老稚同沾 福庇水路咸賴 鴻床因歷年久風雨侵凌鳥鼠巢穴遂致墻垣倒塌薨榱折摧殊不雅觀是以通鄉輿議拆卸通脩革故更新鼎建何異於是鄉衆踴躍舍題材料工金共成厥美隨即卜吉陞樑連工督理幸今落成 廟貌壯麗城村勝舊規模神相威嚴閭里沾新恩澤如茂如苞美輪美奐千齡有永帶砺無疆 谨序

緣首黃瑞球 何奕綉 黃汝安 何奕緣 李泰福 何起成 認塑神容 黃汝恆 黃汝蛟 李泰福 黃瑞珉 白元畧 楊勝餘 黃汝德 何奕綉 白元英 何能孔 何起明 信士何瑞豪玖錢 白云運捌錢 吳日安 何奕維俱柒錢黃瑞瑆 白元昌俱柒錢 白起虬 黃汝安 何奕倫 白起敬俱陸錢貳分 杜奇生伍錢伍分 黃汝榮 黃汝伯 李兆福 吳日進 黃汝熊 黃帝相 黃汝侯 黃汝麟俱伍錢 何奕緣肆錢伍分 何起成 何能通俱肆錢壹分 黃瑞璨 白崇志 楊業囗 吳潤庭俱肆錢黃汝忠 杜日倫 梁興華 吳連生 馮孟志 黃帝臣俱肆錢 黃诲霄 黃汝良 黃汝常 黃裔琳 黃汝傑 黃汝囗 楊裔囗叁錢伍分 黃帝興 黃帝賢 黃汝爵 何能遜 李泰興 吳日勝 黃英諒 吳日勤 杜世麟俱叁錢李三祐 何能道叁錢伍分 何餘廣 吳潤璋 何逢泰 何能智叁錢伍分 何能惠 杜耀朗 吳日存 鄧耀連 何廣進 鄧耀科 白天顏 杜耀明 黃汝和 梁雲彩叁錢貳分 梁富華 馮連奇 梁伯華 黃汝勝 黃汝祿 黃汝翔俱叁錢白起蛟 黃瑞球 梁啟魁 何能仁 何能國 麥洪秀俱叁錢 馮孟良 杜瑞垣 白子德 吳日聚 白天威 吳恆秀俱貳錢 黃汝鵬 黃應祥 黃世餘 郭懿良俱壹伍分 馮孟耀 何餘聚 何能鳳 黃瑛進 李裔福 黃帝明 何餘成俱壹錢緣首陳仲華 杜瑞華 陳達賢 杜勝奇俱貳錢 信士杜德敘 陳敬鳳杜德進 陳友源 杜德友 陳敬友 馮萬勝 陳囗華陳禎華 杜德祿 陳耀宗 陳耀俊 李起明 陳勤明杜毓枝 杜自成 陳貴囗 杜德球 陳敬福 陳達勝 陳達志杜孟華 陳有達 李尚華 陳勤勝 杜德潤 陳啟明

2.【重建洪聖廟題名碑記】(1758)

重建囗聖廟碑序

羊城東南十有餘里鄉曰新城古建囗洪聖諸神一廟鎮鎖潮流左控赤崗右連瀝水背三山而面七澤誠昔人相地立廟之得宜也乃奉祀以來赫灈聲靈凡有祈禱捷於影響且顯跡現潮誠動宸衷遣官致祭但斯囗聖廟幾歷復修迄今囗破墻穿風雨飄零囗然難免更嫌堂卑座淺歲時擠擁膝幾不容因之議修建添頭座善信簽題揮毫恐後督理罔辭閱月而成喜見前日淺隘今已遂深前日卑廉今已堅崇美舉共勷鳥可無紀用勒貞珉永垂不朽須至序者

...廣 ...助金四兩三錢一分...助金二兩八錢八分...已上助金各二兩一錢一分...奏德...梁殿客 梁斐禎 黃廷可 李乃千 已上助金各三錢六分 白爵朝 黃聚勝 黃應魁 黃朝宗 已上助金各壹兩四錢四分 白顯相助金壹兩二錢九分 黃天培助金壹兩二錢 黃智廣助金壹兩零八分 鄧順廣助金壹兩零七分 何昌宰助金九錢六分 何昌高助金九錢二分 黃應友 白會相 黃應國已上助金八錢七分黃應惠 白永相 已上助金各八錢六分 黃心廣 黃勝韜 已上助金八錢二分 吳世孔助金七錢九分 黃應科助金七錢八分 吳世超助金七錢六分 黃琚廣 黃韜廣 王簡璋 吳國楚 黃帝寵 白萬相 已上助金各七錢二分 白毓相 吳達超 黃應忠 已上助金各囗錢 何朝吉 白喬相 已上助金囗囗 黃應貴 黃應囗...何昌明 吳國興 黃耀廣 已上助金各五錢一分 黃應華 黃進廣 黃應侯 已上助金四錢八分 白成宰助金四錢七分 白昇朝 何昌士 黃汝文 盧興作 何海泰 林興到 黃勝廣 白秀山 白殿相 已上助金各四錢六分 何朝霭助金四錢五分 何昌遠 何卓昇 已上助金四錢四分 黃汝師 助金四錢二分 何昌秀 冼朝昇盧經有 吳國惠 白仕剛 鄧悅芲 何彩昇 已上各四錢一分 何昌君 助金四錢 白鄉囗 何遠逢 已上各助金三錢九分 黃朝簡 白鄉燦 黃成貴 黃聚廣 楊瑞廣 黃聚長 白國相 白權相 黃仁廣 囗應囗 何昌勝 囗囗囗 黃囗囗 白囗囗 白囗相 黃帝爵黃權廣 何昌紹 黃殿廣 何朝君 白堅朝 黃應蒼 黃應奇 何遠朋 黃應會 白廷相 黃應學 黃燦廣 黃應作 何遠聚 黃應祿 盧國望 黃應望 冼帝國 黃侯囗 已上助金各三錢六分 吳國仰 囗應璋 已上各三錢四分 何昌子 黃成囗 黃應囗黃禮廣 白興祿 馬昌垣 黃陞廣 白彥相 吳世始 已上助金各三錢 黃應雄助金二錢九分 白光朝 林興義 何昌贊 黃應享 白潤長 黃地壯 白華相 已上助金各二錢五分 黃應全助金二錢四分 何昌儒助金二錢一分 黃成囗 何囗囗 黃應囗 楊囗囗 白囗囗 譚囗囗 黃囗囗 黃應囗黃應常 何朝紳 已上助金各二錢 黃應輝 黃上選 黃社琚 已上各一錢八分 何社蒼助金壹錢七分 吳國祥 何日新 已上各一錢六分 黃龍廣 黃應彥 已上助金一錢五分 黃尚廣助金一錢三分 黃良貴 黃文簡 吳世楚 黃龍耀 黃應秀 白善長 黃囗嵩 已上助金一錢二分 何昌有 助金二錢一分 吳日廣 何會泰吳世友 黃榜彥 白達相 吳世和 黃榜傑 白囗相 吳會超 黃榜俊 黃同廣 黃士圻 林藏賢 已上助金各一錢 楊瑞可 白華申 已上各六分 白能相助金五分 黃門郭氏 黃門黎氏 已上助金各囗囗 中社 緣首 杜文瑞 信士 李成囗 李爵囗 已上助金各壹兩四錢四分 白鄉囗杜文啟 杜文瑞 白鄉囗 杜文囗 李爵囗李爵琚 李爵昇 已上助金四錢二分 杜文客 白鄉囗杜文有 杜文錦 杜昌偉 杜昌顯 杜昌耀李爵應 杜昌朝 李爵科 杜昌雄 杜昌盛 已上助金各三錢六分杜文會囗囗囗囗 李成舉助金三錢 白秀長助金二錢一分 杜文可 杜文傑李爵登 白杜本 已上助金弍錢東社...杜國潤 陳萬高 已上助金各七錢二分李瑷業 李存業 陳萬積陳仕楚 陳仕敏 陳遠海陳啟龍 陳啟鳳 陳宦顯 已上助金三錢六分陳啟璋助金三錢四分 陳耀積 陳囗囗

囗囗囗十囗年歲次戊寅仲冬穀旦重建 首事吳國楚 黃汝文 白成羣 黃應忠 黃聚勝

3.【重修洪聖廟助金碑記】(1794)

本廟坐辛向乙兼戌辰 序曰嘗思神明者地方志保障攸賴也廟宇者神囗之依棲攸関也地勢勝則廟宇得地而神益靈人心誠則神明感人而福自增我村自元建立古號新成地泝東囗遙接羊城之脉近乘星崗之氣其形其勢磅磚蜿蜒有如龍躍龍飛之象今改額曰龍騰寔因地勝而確號也舊建洪聖諸神一廟鎮潮流奠村土歷古如斯矣我村士民虔祀弗懈祈求皆應沐囗恩無窮但歷日久遠廟宇未囗頹壞風雨時侵衆弟子共睹不寧歲值三秋老壯合議舉簿簽題踴躍爭先擇吉鳩工不日而廟宇落成廟旁廚所規模勝舊煥然維新自是廟貌脩而神益安神明安而地益寧奉囗香于不戩共獲福而無疆矣所有衆信喜助囗金芳名敬勒于石以垂不朽

福主黃殿陞緣首黃朝宗 黃榜俊 黃應煥 何朝緒 白貴長 黃應澤 吳鳳邦

今將助金芳名開列扵左信士黃榜俊 助金伍兩壹錢六分 何朝紀 黃上進 各助金叁兩七錢 黃世爵 黃勝德 各助金叁兩六錢八分 黃榜達 助金弍兩九錢六分 黃應運 助金弍兩九錢四分 黃應讓 助金弍兩二錢二分 黃應享 助金壹兩五錢 白殿相 何朝緒 黃應澤 各助金壹兩四錢八分 大塘鄉陳耀宗 助金壹兩壹錢 李奕仕 助金七囗二分 省城何景全敬送工金七錢五分 官洲鄉陳升叶 助金叁錢六分 塘步鄉陳秉公 助金叁錢六分 芝蔴庒邱章元 助金二錢正 大塘鄉蘇茂華 助金壹錢二分黃應囗 黃尚嵩 白恩長 各助金壹兩四錢六分 黃上明 助金壹兩二錢二分 白能相 白貴長 黃上貴 各助金壹兩一錢二分 黃上德 助金一兩一錢 白明長 黃上顯 各助金壹兩零八分 黃尚廣 白喬相 黃陞廣 黃殿陞 黃朝宗 黃應煥 黃上選 黃榜遇 黃應開 黃上賢 白廷輝 黃應浩 黃上華 黃應才 白廷耀 何超闡 黃上揚 黃朝貴 黃高縱 黃朝柱 何超斌 黃高占 各助金七錢四分白郁相 黃榜仕 黃同廣 黃上星 何恩耀 黃朝舉 黃上力 白俊長 黃上強 各助金七錢二分 黃上儀 黃上文 各助金五錢二分 黃應朝 黃應作 黃上旦 各助金五錢正 黃榜伯 黃朝第 各助金四錢二分 黃應仕 何遠成 陳有成 各助金四錢正 何昌受 黃上贊 黃上垣 黃榜近 黃上魁 黃上培 黃榜遠 黃上歡 吳鳳揚 各助金三錢七分 何箓俸 黃應通 黃帝侯 吳會超 白廷瑞 何恩朝 各助金三錢六分

東約南社緣信助金弍兩弍錢二分 杜機成助金二錢 陳良囗助金七錢四分 陳良箓 陳良忠 陳良贊 陳良仕 陳良奉 各助金三錢七分

中約白茂囗 李德高 李德超 各助金三錢六分 白秀華杜昌囗 杜信友各助金二錢 李德光 助金一錢六分 李德輝 白秀尚 白茂德 各助金一錢囗分李德耀 李德珍 白玉文 各助金壹錢正 白華傑助金一錢黃應顯 三錢六分 吳世高 黃仕囗 何恩囗 白秀囗 白秀文 何遠朝 黃應望 吳鳳邦 黃應喜 何朝德 黃上占 黃應憲 白善良 白維長 黃上鳳 黃開疆 吳世仝 黃上浣 吳鳳祥 白富長 黃上堯 白廷俊 白積長 黃上會 黃上信 白秀魁 白奇長 各助金三錢六分白文長 三錢六分 黃上憲 何超潤 黃應巨 黃上容 何恩廣 黃高義 何秉銓 黃應恆 黃高侶 何遠高 黃上智 黃榜連 吳鳳燦 吳鳳璋 黃上英 黃上球 何超沛 黃上攜 白高長 楊善昌 何昆囗 吳鳳信 黃上燦 白廷漢 何超問 黃上成 各助金三錢六分黃高謙 三錢六分 白耀貴 白耀祥 黃阿樂 陳有就 各助金三錢六分 白茂廣助金三錢 黃聚勝 白廷碧 黃上燦 各助金二錢六分 黃應科 何昌隆 黃上遠 黃朝達 白茂富 各助金二錢五分 黃應兆 何昌贊 黃上權 各助金二錢二分 黃應輝 黃應熙 黃榜魁 白明俊 何遠德 黃上嚴 黃玉輝 何秉耀 何達俸 白廷相 各助金二錢白茂才 各助金二錢 黃應金 黃應鐸 黃高懷 白耀顯 何遠有 黃上礼 黃榜廸 各助金二錢 白華有 何超燰 黃榜遂 吳鳳有 何秉贊 何超閎 何秉揚 白華端 黃閠興 黃阿楚 白閠九 各助金二錢 何遠安 黃應寬 白茂新 白耀鎔 何超博 白茂全 黃湖洞 各助金一錢八黃朝棟 一錢八分 白茂盛 黃阿政 黃阿林 黃阿象 黃岳雲 黃阿囗 黃阿傑 各助金一錢八分 吳世明 白明德 何超俊 黃開枝 白耀達 何景揚 白耀茂 何阿坤 譚信義 各助金一錢五分 馬禮楚 何遠樂 黃朝行 黃帝活 各助金一錢二分 黃阿琰 助金一錢一分吳達超 助金一錢 黃上汁 白阿鑑 黃阿恬 黃高堯 黃朝降 黃上佩 黃上清 黃上白 黃上彩 黃上祿 白華錦 白會漢 白耀鐸 黃河水 黃逢閠 黃阿印 黃朝勝 黃金全 黃華協 白阿養 助金一錢三分 黃朝斟 黃阿森 黃名箓 白彥相 各助金一錢正黃上高 助金一錢 黃阿騷 黃上可 白阿坤 各助金一錢 白護相 助金七分 馬德權 黃上業 何阿滔 黃阿漢 黃亞港 黃上勝 黃上有 各助金五分 黃清雲 五囗 許惠國 助工金三錢六分 信婦白門黃氏 助金七錢四分 信婦白門李氏 助金二錢正 黃女黃觀贃 助金一錢正 信婦黃門馮氏 助金七分

乾隆五十九年甲寅歲季冬十二日 立石

4.【增修洪聖廟宇神相助金碑記】(1820)

嘗思神道正直千秋仰德相之容廟貌巍峩萬世瞻含弘之大茲因 洪聖諸神寶像金身日久塵封烟積亟宜肅整衣冠繡瓦丹楹囗深破朽虫侵尤貴墍茨塗葺所賴各信捐金樂助俾得鳩匠庀材不一日而告俻繪畫工費未半月而成功將見規模勝舊妝瀝水而囗宇宙之崇觀氣象維新接星崗而盡神人之壯麗故 洪德無私光矣波平南國聖恩廣大洵哉澤及龍潭從此 神靈人傑人傑而神益靈蔫馨香扵靡既獲福祉而無疆并將襄力芳名詳列于左

福主 黃上朝 緣首 白恩長 何超沛 黃朝棟 吳耀成 白玉枝

西南社 助金二十一兩正 信士 黃上容 助金七兩四錢 何超沛 助金一兩八錢四分 何朝紀 白恩長 黃朝柱 黃朝棟 已上各助金一兩四錢八分 白耀貴 白茂祥 各助金一兩一錢二分 何超賦 助金一兩零二分 何慶揚 助金九錢二分 白貴長 何建開 各助金八錢四分 何朝緒 白明長 何恩繡 何超問 白茂富 何囗揚 吳鳳開 何超博 何超斌吳耀信 吳耀成 白耀敬 何慶祥 白茂盛 白耀彩 何超賢 何超寶 何慶雲 何慶龍 黃開源 已上各助金七錢四分 白茂蘭 助金七錢二分五厘 白耀德 白耀富 各助金五錢二分 何貴楊 何恩勝 已上各助金四錢二分 白善長 何遠德 吳鳳翔 白廷漢 白耀珍黃槐玉 黃廷玉 已上各助金三錢七分 白富長 吳世全 何達俸 何同聲 何揚聲 吳世廣 吳鳳燦 白耀顯 白耀達 何超宏 白耀茂 黃朝善 白耀鐸 黃朝典 何恩恆 何禮揚 何漢揚 黃朝第 白耀俊 白耀盛 吳鳳貴 何建章 何恩茂吳鳳枝 黃開經 白玉枝 何瑞揚 何超貴 何瑛揚 何耀貴 白潤泰 已上各助金囗元 白秀享 助金三錢二分 何恩錦 白茂恆 黃朝坤 已上各助金三錢正 何慶圖 助金二錢八分 白華彬助金二錢五分 白積長 助金二錢一分 何超俊 何炳楊 白茂才 吳鳳揚 白茂新 何慶修 白茂彩 吳耀琚何慶文 白耀祖 白廣賢 白茂彬 白玉朝 白茂彤 白容開 白禮賢 已上各助金二錢正 何茂楊 何耀和 何耀光 黃開緒 何潤秩 吳潤志 黃開綸 白繼賢 何天賜 白富賢 已上各助金一錢八分 何慶彬 助金一錢六分 黃上華 白彥長 何遠有 何遠貴白耀歡 白茂林 白茂枝 白華幹 白瓊琚 白潤經 已上各助金一錢五分 何炳高 何慶湖 何慶璠 已上各助金一錢二分 吳鳳有 吳亞冬 各助金一錢一分 白明進 吳鳳邦 黃上堯 何憲揚 黃上炎 何遠開 白耀高 白耀明 何遠維 白茂章 白會漢何慶章 白囗囗 黃朝珮 白玉成 何志揚 吳鳳華 何慶棠 白禧賢 吳耀光 白聘賢 何慶福 黃觀臻 白容光 吳囗囗 白招賢 何慶囗 白亞全 吳亞恆 黃文祿 黃閏炳 何先開 黃和平 何燦賢 何慶祷 吳閏冬何帝才 何遺書 已上各助金一錢正 白華照助金五分 黃伍氏 黃陳氏 各助金一囗 黃珮環 助金囗囗

嘉慶二十五年季冬吉旦增修勒石

5.重修洪聖廟神相助金碑記(1820)

蓋聞神道設教相必莊嚴古處成風事求樂助茲因 洪聖諸神一廟久虔享祀亟次葺脩丹艧塈茨固一人而難就廩襄工刀賴衆信以樂成再肅儀容德相又開新氣象重脩寶座英靈加播舊恩光將見濟萬物之慈航坎功擁護施九天之甘露水德覃敷故相莊嚴而神益顯神明顯而地愈靈蔫蘋蘩扵不替護相囗扵罔既矣謹將襄力芳名詳列扵左

福主 黃上朝緣首 黃榜遇 黃上顯 黃上祿 黃高謙 黃朝貴

黃廣善祖 助金弍拾兩正 黃榜達 助金弍兩錢八分 黃高占 助金弍兩三錢弍分 黃朝瑞 助金壹兩八前弍分 黃高明 助金壹兩九錢弍分 黃高桂 助金壹兩四錢四分 黃高全 助金壹兩四錢四分 黃上祿 助金壹兩四錢四分 黃上顯 助金壹兩弍錢 黃上貴 助金壹錢壹兩壹錢 黃高縱 助金壹兩零八分 黃朝玉 助金壹兩零八分 黃朝貴 助金九錢弍分 黃榜遇 助金八錢 黃榜遂 助金七錢五分 黃世爵 黃上德 黃高魁 黃高謙黃高信 已上各助金壹大元 黃上球 助金六錢八分 黃應澤 助金五錢弍分 黃上湖 助金五錢 黃開枝 助金四錢六分 黃榜連 助金四錢五分 黃上崑 助金四錢 黃名策 助金四錢 黃應享 助金三錢七分 石牌池隆友 助金三錢六分 大塘 林瑞志 助金弍錢 蔘涌唐湛楊 助金壹錢八分 黃榜迪 黃明芳 黃高第 黃上贊 黃開遠 黃上占黃朝岳 黃高惟 黃榜仕 黃高懷 黃高印 黃應協 黃上白 黃福綸 黃上文 黃開業 黃上楊 黃朝泰 黃上垣 已上各助金三囗六分 黃應聚 助金三囗五分 黃朝囗 助金三囗二分 黃海安 三囗 黃上明 三囗 黃朝禧 三囗七分黃朝戴 弍囗六分 黃高囗 黃高冠 黃朝華 譚信義 已上助金弍囗五分 黃名權 弍囗一分 黃應金 黃朝就 黃上力 黃朝彩 黃上培 黃潤囗 黃應儒 黃朝輝 黃開爵 黃名教 璜朝顯 黃華盛黃華派 黃啟泰 黃木根 馬禮楚 黃上郁 黃上可 黃朝章 黃上珍 黃朝旺 黃朝國 黃上豪 黃上完 已上各助弍囗 黃朝珍 壹囗九分 黃囗宏 黃華竹 黃高兆 黃高發 黃朝嶺黃朝福 黃朝滄 黃啟盛 黃朝贊 黃上龍 已上各壹囗八分 黃上成 黃高耀 黃亞九 黃朝享 黃應憲 黃潤祶 黃上奉 黃啟茂 黃朝動 已上各助壹囗六分 黃上朝 黃上惟 黃二會黃朝光 黃朝漢 黃朝謰 黃金豪 黃名翰 黃順榕 黃順才 黃高秀 黃朝興 黃上能 黃斈元 黃應巨 黃朝澤 楊善容 楊貴新 楊貴珍 黃啟貞 黃亞玖馬有良 馬有善 黃名玉 黃朝志 黃上潤 黃聯煥 黃華聖 黃華經 黃上義 黃榜登 黃潤祖 黃閏明 黃名贊 黃名忠 黃上富 黃潤培 黃榜魁 已上各助金一囗五分信女黃囗囗 助三囗五分 信女黃囗氏助囗錢囗分 黃亞囗 黃亞囗 許義和 梁興發 梁亞二 梁亞為 已上各助壹囗五囗

嘉慶二十五年季冬吉旦重修勒石

6.【重修本廟碑記題名碑記】(1862)

粵稽祀典凡有功德於民與夫能捍大患禦大災具崇享祀我龍潭西約之有洪聖王廟由來久矣其中並奉祀列聖尊神莫不赫聲濯靈恩膏遠布故夫陰陽愆囗旱潦藿苻有禱於心悉蒙默佑顧欲報之德罔極難酬無亦飾其殿庭塗其丹臒廢者舉傾者扶以妥以侑而使香火延綿於勿替庶幾略表厥誠乎茲廟遞經修建今亦多歷年所風雨飄䬙丹青剝落何以妥神靈而崇享祀於是僉謀修理量力輸誠殿宇之殘缺者飾之廳廚之傾倒者復之並廟前之里門亦固而重建之細規模之式煥仰金相之重圓自天降康民其永賴偉哉斯舉其可忘諸爰將樂助芳名具詳如左

福主 黃朝泰 值事 黃高信 何超貴 白玉培 黃朝有 黃朝試

黃廣山祖助金五十六兩正 黃何西社助金壹十五兩正 白東南社助金壹十五兩正 吳南社助金四兩八錢正 白進賢助金十五大員 黃睿斯助金四大員 黃朝華助金弍兩弍錢弍分 黃朝福助金弍兩壹錢六分 黃朝珍助金弍兩壹錢六分 廖溪 黃啟昌 助金壹大員 中約李景漢 助金壹中員 赤沙 莫齊光 助金弍錢正 囗案社 助金弍兩八錢緣首 黃名流 黃開遠 何積善 黃開泰 黃裕才 白樂賢 黃開沂 白詩浦 黃懷才 白祐賢 黃名成 黃名題 黃啟茂 黃浩才 黃悅才 黃朝勝 白國賢 黃朝俸何積科 白爜坊 白尚賢 黃朝英 白耀豪 黃名深 白昌賢 黃上鑑 黃名堅 黃傳任哦黃開桂 白玉培 黃義才 黃志才 已上各助金弍大員 黃朝禧 助金壹兩弍囗正 宏義堂 助金壹兩正 黃達才 白智賢 白詩廩黃高照 黃名根 黃開能 已上各壹大員 黃怡才 何超貴 各四囗二分 黃傳凱 黃朝進 黃盛才 黃名光 黃朝有 白照賢 白耀彩 何光泰 黃福厚 黃開源 黃開裕 黃寬球 黃開氏 已上各壹中員何光傑 黃囗 各弍囗六分 黃朝澤 何光祿 各弍囗五分 何光裕 何光耀 何光炳 已上各弍囗四分 黃珠牛 弍囗弍分 黃發賢 黃賜壽 何光祖 黃開囗 黃開囗 黃賜銅 黃炳焜 白茂彬 黃炳光 黃開敬 何瑛楊 黃英才 已上各弍囗正 何成就何慶禱 何慶鍾 何慶鐸 何慶錕 何慶鉉 黃寬堯 黃連習 何慶旺 已上各壹囗八分 何名揚 省城 譚囗 黃禮才 黃上權 黃上榆 黃上诠 黃上溢 黃朝儀 已上各弍錢 黃啟佃 黃啟任 黃傳樂 已上各壹囗八何慶蕃 助金壹囗八分 黃炳東 黃炳勇 黃金棠 黃濟湩 黃金球 白華錢 黃傳俸 黃啟作 助金囗囗八分 黃朝和 黃高發 黃開旺 黃開廣 助金弍囗正 已上各壹囗五分 白炳豪 助金弍囗正 黃開執 助金弍囗正羅章翰 羅應瑰 羅蔭堂 各弍囗

同治元年歲次壬戌季冬里人黃蘭脩薰沐拜撰

7.【修築廟前及石埗頭碑記】(1879)

修築廟前及石埗頭碑記

昔范文正公為布衣時凡遇傾圮之區無不極力捐修誠千古樂善好施之宗也如我洪聖廟聲靈既赫堂局宜新矧橋外之埗頭始而波瀯石突悄甚鷄潮繼而雨剝泥囗溙來蚓竅雖經營于在昔業有成形倘修築之無人孰能安步爰醵金之麕至用按數以鳩工囗幾步履不患于崎嶇磐石載瞻其鞏固矣所有捐築芳名敬勒于左以垂不朽

白智賢 助銀肆大員 白進賢 助銀肆拾大員 白樂賢 助銀肆大員 黃朝華 助銀叁兩正 黃浩才 助銀叁大員 黃朝俸 助銀弍大員 黃悅才 助銀叁大員 白詩浦 助銀弍大員 白叢芳 助銀弍大員 白叢莊 助銀弍大員 白叢英 助銀弍大員 白叢昌 助銀弍大員 白叢康 助銀弍大員 黃義才 助銀弍大員 黃裕才 助銀捌錢正 黃達才 助銀七錢六分 黃惇才 助銀七錢五分 黃開泰 助銀壹大員 黃怡才 助銀壹大員 黃開遠 助銀壹大員 白尚賢 助銀壹大員 白育賢 助銀壹大員 白詩濂 助銀壹大員 白詩城 助銀壹大員 黃高第 助銀壹大員 黃啟珠 助銀壹大員 黃開連 助銀壹大員 何光政 助銀壹大員 黃名琚 助銀五錢正 白茂或 助銀壹中員 白耀彩 助銀壹中員 黃亞成 助銀壹中員 黃廷相 助銀壹中員 黃朝英 助銀壹中員 黃傳樂 助銀壹中員 黃閠金 助銀壹中員 黃永銅 助銀壹中員 黃啟茂 助銀壹中員 黃惠才 助銀壹中員黃盛才 助銀壹中員 吳亞鹿 助銀壹中員 黃名光 助銀壹中員 黃上榆 助銀壹中員 白容錦 助銀壹中員 白業英 助銀壹中員 白慕賢 助銀壹中員 白詩雄 助銀壹中員 黃文興 助銀壹中員 黃文光 助銀壹中員 黃華注 助銀壹中員 黃名娣 助銀壹中員 黃英才 助銀壹中員 黃莊才 助銀壹中員 黃朝蔭 助銀壹中員 黃開悅 助銀壹中員 白詩棠 助銀壹中員黃開桂 何亞運 黃炳光 何潤達 黃名祥 黃名注 石獅囗 陳敏安 黃開鍍 黃效才 黃祺才 黃華乙 黃傳凱 黃名成 黃名階 黃名流 黃名珍 黃啟滔黃祐才 黃禮才 黃傳禮 黃志才 黃冬九 黃廣才 黃開贊 惠州 徐合盛 譚良玉 黃名根 黃閏炳 黃名煐 以上弍錢正 黃開葵 黃亞冬 何慶蕃 白勝賢黃呈祥 黃朝谷 黃信才 白秋成 白秋洪 白寶賢 黃朝實 黃致祥 白昌賢 何華棟 何慶禱 黃朝清 黃朝深 白端賢 何光祖 何積亨 黃裕祥黃金耀 黃名提 黃傳任 黃朝高 黃亞成 何名揚 白光賢 黃大興 黃傳俸 黃灼献 何亞官 黃啟英 何華慶 何慶鉉 黃開茂 黃上元 黃上溁黃開智 吳窩全 黃高照 黃開賢 羅彰翰 吳亞宏 吳耀骈 黃開芬 黃熾昌 黃名達 黃華帶 以上壹錢八督理耆老 黃朝有 黃朝享 白茂彩 黃開泰 值事 黃忠能 白詩浦

光緒五年歲次己卯季春吉日仝立石

8.【重建洪聖吉廟碑記】(1888年)

(碑甲:)

自昔胇胃甲作驱歹凶魅以禦鮭蠪 江漢沮漳焚鬻而安河瀆弭越禨之濕氣平海若之洪流威燿禮囗誠孚普淖波清囗表厰奠三靈此我龍潭鄉所以建有 洪聖神廟也其地則左倚七星翠屏碧璋石環三滘玉水璇源幽勝咸推聲靈愈赫以故禱祈者螘集膜拜者鳧趨顧思日久時多囗剝之虞囗潰尤賴葺修之力將錢繁社無不稱神徙鼎入齊當先用眾茲幸青蚨佽助集狐腋以裘成銅雀凋傾連鳩工而材兀分人八功之水流為大川合千鐙子光混成一色是則法鼓沈而更震經幢毀而復開祀典清嚴恩光鳥奕丹青式煥奚如鸞手寫生袞冕端臨尚覩龍神不睡助到下方黃鐵千秋垂不朽之碑文揮來南海靈旅萬古仰維新之廟貌

福主 黃朝楊值事 黃悅才 黃洁囗 黃英才 黃永年 何慶鉉 白詩傑 黃囗習 何慶達 白秋紅

督辦耆老 白耀豪 黃開遠 黃名琚 何光洪 吳耀彩 黃開滿

謹將助金芳名列左

欽加二品銜候選道白進賢助銀弍百八拾五大員 囗裕德堂助銀壹百弍拾大員 黃華有 助銀壹百弍拾大員 附貢生白廷璋 助銀叁拾大員 舉人白廷囗 助銀叁拾大員 國學生白廷囗 助銀叁拾大員 國學生白廷琮 助銀叁拾大員国學生白廷囗 助銀叁拾大員 瑞勝堂 助銀叁拾大員 黃悅才 助銀壹拾七大員 黃浩才 助銀壹拾七大員 國學生 白樹囗 助銀壹拾五大員 國學生 白樹銘 助銀壹拾五大員 白樹焯 助銀壹拾五大員 候選直棣州分州白樂賢助銀壹拾弍大員 國學生白詩齡 助銀壹拾弍大員 白文郁 助銀壹拾弍大員 黃佑才 助銀壹拾弍大員 黃怡才 助銀壹拾弍大員 黃逢才 助銀壹拾弍大員黃華蔭 助銀壹拾弍大員 黃裕才 助銀八大員零四毫 黃開沂 助銀八大員零四毫 黃英才 助銀八大員零四毫 黃富敘 助銀八大員零四毫 黃大亨 助銀八大員零四毫 囗囗白尚賢 助銀七大員 囗傳信 助銀六大員 白詩城 助銀六大員 白詩傑 助銀六大員 白詩聯 助銀六大員 白林氏 助銀六大員 白祥源 助銀六大員 黃名深 助銀六大員 白玉滔 助銀五大員 星架波協隆 助銀五大員 黃莊才 助銀五大員 官洲鄉 陳德星堂 助銀五大員 白囗樑 助銀四大員零八毫 杜傑囗 助銀四大員白詩諫 助銀四大員 白寶賢 助銀三大員零六毫 黃文興 助銀三大員零六毫 黃惇才 助銀三大員零六毫 黃名成 助銀三大員零六毫 黃囗才 助銀三大員零六毫 香港 昌隆號 助銀三大員 黃啟囗 黃瓚聰 黃瓚彬 黃朝俸 黃開連 黃榮敘 黃華閣 黃錫康 黃錫莊 黃開葵 黃占能 黃定安 黃桐棲黃達能 黃金樹 黃金蔃 黃棲杏 黃福才 黃啟志 黃惠才 黃容秋 黃閏彭 黃傳意 黃敏政 黃高照 黃開永黃朝谷 黃展能 黃名彬 黃莫氏 黃衍昌 黃進光 黃啟才 黃朝浦 黃名娣 黃始能 黃朝清 黃朝啟 黃燿能 黃焯能 黃鏗祀 黃傳心 黃上如 黃永年 黃傑能 白昌賢 勝昌號白炜鎥 白澤霖 白文鉅 白利昌 白汝材 職員 黃開泰 黃積善 白洪悌 吳玲順 吳秋宏 已上弍大員 黃玉廷 黃炳初 黃開能 黃開瓉 黃開滿 黃啟珠 黃瑞能 黃炳文 黃賢豪 黃政才黃星垣 黃傳耀 黃樹骈 黃悅能 黃傳烒 黃朝寶 黃榮才 黃恕納 黃光稔 黃萬盛 黃萬昌 黃深能 黃志才 黃上銓 黃裕簾 黃上榮 黃囗能 黃桐芳 黃名泮 茭塘 黃綺雲 大塘 林裕祥黃傳基 凌子高 高邑 吳石麟 范紹西 白業英 白煒鎏 白煒? 塘步 延壽堂 白詩棠 白應年 白信潮 白信棉 黃兆煊 東約 杜述基 杜述田 東約 杜炳樞 陳宗義 白詩雄 土華梁囗囗 東約 杜政蕃 白囗惇白趙氏 白馮氏 何慶達 何慶鉉 何光彩 何國居 吳金樹 東約 李滿昌 上涌 黃義隆 南邑 何幹臣 譚陳昌 要邑 鍾達高 新洲 公昌店 白程氏 金鼎 凌亮臣 已上壹囗囗 黃囗囗 黃囗囗 吳囗囗

(碑乙:)

黃焯檀 黃焯賢 黃晉生 陳英 黃妙筹 黃國材 黃國源 黃桂柟 黃桂鏘 黃潤河 黃開裔 黃名鏗 黃春荣 黃蔭祺 黃顯才 黃上元 黃楷 黃賢才 黃福培 黃朝饎 黃景珍 黃篆棉 黃福廷 黃光準 黃敬 垣 黃敬緒 黃日和 黃金錫 黃金銓 容村 伍盈廣黃梁氏 黃念廣 黃念蒲 黃傳善 黃開全 黃名流 大塘 蘇安記 蘇棠 黃籍攜 黃籍扳 黃籍描 黃籍揚 黃定沛 黃金美 黃朝戴 黃廣敘 黃美坤 黃開悅 黃稷栓 黃炳濘 黃炳祚 李黃氏 黃貴聚 苔涌 韓莊 黃文英 黃傳盛 黃仲才 大塘 李照記 東約 黃順昌 黃啟略黃昌學 黃昌絮 黃昌遠 黃萬興 黃照雲 黃瑞多 楊潘氏 白業聠 白業祥 白業洪 白業勝 黃運基 白詩泰 白妹仔 白細妹 白秋閏 白招賢 白荣光 白荣富 白信賢 白順容 白啟鋈 白順鎕 白詩傳 白滿潮 中約 白蘇仔 中約 白進瑞 中約 李始昌 白廣荣 白敬賢白汝囗 白汝深 白汝駒 白映常 白業全 白金慶 白耀豪 黃熾昌 黃熾芬 白業昌 東約 陳紹星 杜行祥 張囗安 白衍麒 東約 杜光全 白業鈿 白孻姑 何蔭坤 何文德 何新桐 黃啟英 何文熾 何文煒 何祖泰 黃懷漠 黃潤水 吳桂源 吳容根吳囗臻 吳囗亮 吳亞根 羅松 吳耀澤 何慶錕 何國祿 東約 杜名基 黃開囗 何光瓚 何德荣 黃啟達 黃伯焜 何高其 何國福 伍何氏 小洲 簡汝九 黃茂宣 黃順培 黃維堦 已上壹中員 黃荣根 黃沛鏗 黃楷珩 黃楷杭 大塘 李傑賢 黃金球 李福全堂 何翰霖 黃楷乾何囗囗 何積樂 何光焰 吳亞囗 吳圳堃 已上三囗正 羅麗水 李机昌 黃廩偕 黃敬焜 黃敬全 黃祐囗 黃有根 黃熾根 黃忠能 白秋成 白明信 白明有 白金珠 白金成 白同損 白熾顕 白其滔 中約 白業囗 中約 白廣添 中約 白廣鉅 白鎮就 白鎮湘 黃樟浦 黃名棟白囗囗 白囗揚 何日見 何翰漳 何翰彭 何翰珍 何光彥 何金棠 何世果 何啟桐 何振存 何金耀 黃旋基 林裕泰 白鎮由 白鎮紹 已上弍囗四分 黃秀雲 黃根暖 黃根替 黃福達 黃記潘 黃桂才 黃啟裕 黃瑞賢 黃日忍 黃鍵銕 黃廷玉 黃盈坤 黃滙鑼黃囗囗 黃名喜 黃秀彥 黃泰裕 黃灼華 黃宗囗 黃家堯 囗囗倫 囗囗囗 黃佩橋 黃錦興 黃佩源 黃維献 黃炳權 黃銳雄 黃傳俸 黃囗禧 黃泳囗 黃朝森 黃潤囗 黃衍藩 黃炳維 黃陳塤 黃滙祥 黃朝高 黃有全 黃朝佩 土華 譚士囗 黃囗囗黃囗囗 黃開芬 黃興囗 黃開敬 黃盈浩 黃修能 黃照能 黃囗囗 ... 黃容囗 黃東彩 黃華德 劉鑑鐸 莫住培 李顕登 黃灼囗 囗囗囗 黃滿達 衛囗囗 關威義 黃名煥 黃名焜 黃子囗 黃子許 黃囗有 黃囗囗囗囗囗 黃名題 黃萬效 黃鏡江 黃建儒 黃貴朝 黃閏囗 黃竹雲 黃傳凱 花囗 黃囗囗 黃傳礼 黃伍囗 黃成號 黃翰崧 黃馮氏 黃容焯 黃鎮囗 赤沙 何妹 黃連習 黃囗科 黃囗囗 黃連仲 黃連登 黃連囗 黃連亨 黃開友 黃朝議 黃常樂 囗囗囗 囗囗囗黃玉囗 黃開囗 黃西橋 黃永安 黃名居 黃開大 黃炳兆 黃泰澤 黃傳献 黃名根 黃蚤甜 黃錦江 黃洪囗 黃佑囗 黃佑廣 黃佑祐 黃簡氏 黃念祖 黃念國 黃啟巷 花女 黃連仲 黃福蟾 黃兆能 黃滙能 黃福囗 黃福囗 黃囗囗 黃囗囗 黃囗囗...莫溪 黃囗囗 梁妙可 黃耀焜 黃佩囗 黃時孟 黃啟盒 黃稷囗 黃傳英 黃燧火 黃燧隆 黃燧台 黃燧涉 黃瑞環 黃潤全 黃順囗 黃錫囗 黃囗囗 ...白洪氏 白翠琼 白其春 白玉囗 白業安 白業勤 白囗賤 白棟囗 白滙囗 崔囗囗 李囗囗 ... 吳囗光 吳囗德 吳囗全 吳耀駢 吳玲科 吳囗添 吳梁氏 囗黃氏 囗囗善 李錫齡 囗樂昌 囗囗囗 囗囗喜 李囗喜 白長喜 黃開裕 黃仔子 黃桂芳 何積林何囗囗 何囗囗 何囗囗...黃囗囗 黃華梁 黃華聯 黃澤才 黃福樣 黃福銀 陳耀 李發囗 李鏡台 梁寶森 譚囗珍 梁黃氏 吳灼垣 已上弍囗正 黃容練

9.地上告示(1842年)

告示

特調番禺縣正堂加一級記錄一次 張為出示曉諭事案照大塘村人投訴龍潭村橋路滋訟一案先奉各憲囗行飭令教職曹謨照依橋路舊式修竣具報等因當經押囗教職曹谟遵照修復 完竣本縣親請诣勘明橋路悉如舊式一律修砌完固其龍潭村石路接連大塘村坭路仍照前 陛縣斷定路靣以橫濶二尺五寸為率不得砌石如有壞爛聽龍潭村人隨時補築囗遇水口用石鋪蓋各具遵結在案 誠恐尓等村民未能週知合行出示曉諭為此示諭大塘龍潭兩村民人知悉尓等即便遵照所有龍潭村被毀橋路現已照依舊式修築完復嗣後不得妄生異議再滋訟端其龍潭村石路接連大塘村來城坭路亦照前縣斷定路靣橫濶二尺五寸照舊通行日後如有壞爛龍潭村人隨時補築不得砌石該兩村衿耆務宜永敦和好顧惜身家深思

本縣是非禍福之訓約束子弟一體遵照倘敢抗違定即嚴拿究辦絕不姑息各宜凜遵毋違特示

道光二十二年七月廿一(印)日仰示

參考資料

《宣統番禺縣續志》

1929年《一萬分一廣州市全圖》

《廣州市文物普查彙編·海珠區卷》

hp20230130202104032020110720200508

cp2018051420200105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