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tention!
Your browser does not seem to support JavaScript syntax, but it does not matter, the JavaScript syntax here does not affect the content of the statement, such as the need to select the word size, IE6 please use the keyboard to hold down the ALT key + V → X → (G) maximum (L) Larger (M) Medium (S) Smaller (A) Smaller, to choose the size of the text that suits you, and IE7 or Firefox browser can use the keyboard Ctrl + (+) to zoom in (-) zoom to change the word Size, if you need to go back to the previous page, you can use the Alt+Left Arrow (←) Quick Key function provided by the browser. You can use the (Ctrl+P) function provided by the browser.
Main content
Cultural and Intellectual History
Institutions and Society
Taiwan and Southeast Asian Archaeology
Images and Artifacts
History of Health and Healing
Custom, Religion, and Daily Life
World History
Digital Humanities
《莊子校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二十六,上海:商務印書館,1947;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3)。
《列子補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三十一,上海:商務印書館,1948;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2年景印一版)。
《呂氏春秋校補》(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三十三,1950;1992年景印一版)。
《郭象莊子注校記》(中國科學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三十三,上海:商務印書館,1950;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3年景印一版)。
《斠讎學》(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三十七,1959;臺北:臺聯國風出版社,1972)。修訂稿更名為《斠讎學(補訂本)》(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5)。
《劉子集證》(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四十四,1961;1992年景印一版)。
《顏氏家訓斠注》(香港:香港大學,1964;臺北:藝文印書館,1975)。
《諸子斠證》(臺北:世界書局,1964)。
《陶淵明詩箋證稿》(臺北:藝文印書館,1975)。
《世說新語補正》(臺北:藝文印書館,1975)。
《文心雕龍綴補》(臺北:藝文印書館,1975)。
《莊學管闚》(臺北:藝文印書館,1978)。
《古籍虛字新義》(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8)。
《慕廬演講稿》(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
《史記斠證》(一百三十卷)(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七十八,1983)。
《校讎別錄》(臺北:華正書局,1987)。
《慕廬雜著》(臺北:華正書局,1988)。
《莊子校詮》(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8;1999年景印三版)。
《古籍虛字廣義》(臺北:華正書局,1990)。
《鍾嶸詩品箋證稿》(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2)。
《先秦道法思想講稿》(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2)。
《慕廬憶往》(臺北:華正書局,1993)。
《列仙傳校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5)。
《左傳考校》(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8)。
《慕廬雜稿》(臺北:大安出版社,2001)。
Poems
《四餘齋詩草》(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
《南園雜詠》(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
《舊莊新詠》(臺北:華正書局,1985)。
《寄情吟》(臺北:華正書局,1990)。
《倚紅小詠》(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
《落落吟》(臺北:華正書局,1993)。
《論詩別錄》(臺北:華正書局,1993)。
《慕廬餘詠》(臺北:大安出版社,2001);(附)《簡陽王耀卿先生遺稿》(編輯)(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
Monographs
〈書鶡冠子後〉《中央日報》(南京),1945.2.11,12版,《文史周刊》第三十八期。
〈書文中子中說後〉,《說文報》,1946.9.2,3版;收入《慕廬雜著》,頁395-401。
〈呂氏春秋與莊子〉,《大公報》(上海),1947.3.19,9版,《文史周刊》第二十一期。
〈論郭象本莊子〉《中央日報》(南京),1947.7.14,9版,《文史周刊》第五十期。
〈老子通論〉《現代學報》(南京),1.6/7(1947);收入《慕廬雜稿》,頁35-57。
〈列子與莊子〉《中央日報》(南京),1947.8.4,9版,《文史周刊》第五十三期。
〈淮南子與莊子〉《中央日報》(南京),1947.10.27,9版,《文史周刊》第六十五期。
〈鍾嶸詩品序疏證〉《中央日報》(南京),1947.12.15,9版,《文史周刊》第七十二期。
〈莊子向郭注異同考〉,《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1.4(1947):1-8;收入《莊學管闚》,頁113-130。
〈茆泮林莊子司馬彪注考逸補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6(1947):111-126;收入《莊學管闚》,頁131-157。
〈鴟夷子皮不是范蠡〉《申報》(上海),1948.1.17,文史第六期。
〈莊子通論(上)〉,《學原》1.9(1948):1-8。
〈莊子通論(下)〉,《學原》1.10(1948):12-20;收入《莊學管闚》,頁179-222。
〈南宋蜀本南華真經校記〉,《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0上(1948):249-263;收入《宋史研究集‧第一輯》,臺北:中華叢書委員會,1958,頁1-23;收入《諸子斠證》,頁143-157。
〈章太炎莊子解故正誤〉,《文史雜誌》6.3(1948):36-40。
〈莊子校釋後記〉,《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1.1(1948):43-54。
〈論鍾嶸評陶淵明詩〉,《學原》2.4(1949):68-69。
〈孟子校補〉,《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1(1950):137-147。
〈跋日本高山寺舊鈔卷子本莊子殘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2(1950):161-170;收入《諸子斠證》,頁549-558。
〈論今本列子〉,《大陸雜誌》1.2(1950):12-14;收入《慕廬雜著》,頁263-272。
〈鍾嶸詩品疏證〉,《學原》3.3/4(1951):136-143;收入《慕廬雜著》,頁435-461。
〈論校古書之方法及態度〉,《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3(1951):37-59;收入吳福助編,《國學導讀》(臺北:牧童出版社,1978),頁55-85;收入吳福助編,《國學方法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頁447-474。
〈錢穆先生的莊子纂箋〉,《自由中國》7.1(1952):31-34。
〈校讎通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3下(1952):303-347;收入吳福助編,《國學方法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頁547-616。
〈倫敦博物館敦煌莊子殘卷斠補〉,《國立臺灣大學傅故校長斯年先生紀念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1952),頁21-27;收入《諸子斠證》,頁159-165。
〈日本高山寺舊鈔卷子本莊子即成玄英疏本試證〉,《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4(1952):67-71;收入《諸子斠證》,頁559-563。
〈淮南子斠證(上)〉,《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5(1953):15-90。
〈淮南子斠證(下)〉,《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6(1954):1-66;收入《諸子斠證》,頁327-468。
〈商君書斠補〉,《國立中央研究院院刊》1(1954):11-17;收入《諸子斠證》,頁135-141。
〈跋日本古鈔卷子本淮南鴻烈兵略閒詁第廿〉,《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5(1954):127-133;收入《諸子斠證》,頁565-571。
〈韓非子斠證〉,《國立中央研究院院刊》2.下(1955):225-274;收入《諸子斠證》,頁261-310。
〈文子斠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7(1956):1-47;收入《諸子斠證》,頁493-539。
〈淮南子斠證補遺〉,《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7(1956):9-22;收入《諸子斠證》,頁469-482。
〈晏子春秋斠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8.上(1957):55-105;收入《諸子斠證》,頁51-101。
〈跋元刻本晏子春秋〉,《國立中央研究院院刊》3(1956):199-205;收入《諸子斠證》,頁541-547。
〈孟子校補補遺〉,《金匱論古綜合刊》(香港:陳仁濤出版)1(1957):16-17。
〈莊子斠補〉,《金匱論古綜合刊》(香港:陳仁濤出版)1(1957):18-20。
〈莊子校釋補錄〉,《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8(1958):1-10;收入《諸子斠證》,頁167-176。
〈淮南子斠證續補〉,《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8(1958):11-20;收入《諸子斠證》,頁483-492。
〈管子斠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9.下(1958):389-438;收入《諸子斠證》,頁1-50。
〈墨子斠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0.上(1959):71-102;收入《諸子斠證》,頁106-134。
〈經驗與材料(斠讎學問題之一)〉,《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9(1960):1-16;收入《校讎別錄》,頁1-22。
〈淮南子與莊子〉,《清華學報》新2.1(1960):69-82;收入《諸子斠證》,頁573-585;修訂稿收入《莊學管闚》,頁65-83。
〈說郛本韓非子斠記〉,《慶祝董作賓先生六十五歲論文集》(上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0),頁33-47;收入《諸子斠證》,頁311-325。
〈論檢驗古注類書與斠定古書之關係〉,《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10(1961):15-37;收入吳福助編,《國學方法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頁517-545。
〈劉子集證自序〉,《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3(1962):1-18;收入《校讎別錄》,頁83-110。
〈論語斠理〉,《孔孟學報》3(1962):49-84;收入《論語注疏及補正》(臺北:世界書局,1963);收入《慕廬雜著》,頁43-93。
〈顏氏家訓斠注補錄〉,《大陸雜誌特刊》2(1962):15-16。
〈荀子斠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4.上(1962):115-197;收入《諸子斠證》,頁177-259。
〈顏氏家訓斠注補遺〉,《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12(1963):39-43;收入《顏氏家訓斠注》,頁105-111。
〈孟子斠理〉,《南洋大學圖書館學季刊》3~6月號(1964):13-25;收入《慕廬雜著》,頁101-134。
〈劉子集證補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5(1964):31-40;收入《慕廬雜著》,頁273-289。
〈顏氏家訓斠注〉,《香港大學五十週年紀念論文集》第一冊(香港:香港大學中文系,1964),頁65-125;收入《顏氏家訓斠注》。
〈文心雕龍斠記〉,《新加坡大學中文學會學報》5(1964):7-18。
〈慕廬絕句〉,《新加坡大學中文學會學報》5(1964):21。(按:計收有〈孤芳〉、〈霜楓〉、〈康橋〉、〈夢裏〉、〈離愁〉五首七言絕句)
〈古書虛字新義〉,《慶祝李濟先生七十歲論文集》上冊(臺北:清華學報社,1965),頁169-187;收入裴學海著,《古書虛字集釋》(臺北:泰順書局),頁1-20;收入裴學海著,《古書虛字集釋》(臺南:世一書局,1974;修訂稿由聯經出版事業公司印行)。
〈尚書斠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6.上(1965):123-146;收入《慕廬雜著》,頁1-41。
〈老子賸義〉,《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15(1966):113-161;收入《慕廬雜著》,頁135-205。
〈史記名稱探源〉,《中國學報》(漢城:韓國中國學會)5(1966):27-33;《新潮》16(1967):1-10。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斠證〉,《孔孟學報》13(1967):71-88。
〈史記斠證——秦始皇本紀第六〉,《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16(1967):25-96;收入《史記斠證》第二冊,頁191-250。
〈陶詩的校勘問題〉,《新潮》16(1967):11-17。
〈史記斠證導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8(1968):1-18。
〈史記斠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8(1968):19-180;收入《史記斠證》第一冊,頁25-189。
〈論日本古鈔本史記殷本紀〉,《書目季刊》2.3(1968):3-9;收入《史記斠證》第十冊,頁3509-3516。
〈史記斠證卷六十一伯夷列傳第一〉,《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17(1968):1-29;收入《史記斠證》第七冊,頁1989-2012。
〈陶淵明飲酒詩第五首箋證〉,《現代學苑》5.10(1968):5-7;收入《陶淵明詩箋證稿》,頁289-294。
〈劉子集證續補〉,《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0.上(1968):155-214;收入《慕廬雜著》,頁291-394。
〈陶淵明擬古詩九首箋證〉,《慶祝蔣慰堂先生七十榮慶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8),頁109-127;收入《陶淵明詩箋證稿》,頁393-402。
〈陶淵明雜詩十二首箋證〉,《新社學報》(新加坡:新社)2(1968);收入《陶淵明詩箋證稿》,頁402-434。
〈「產語」的時代〉(黃得時合撰),《國語日報‧書和人》,1968.12.14,99期,頁5-7;收入《書和人》合訂本第五冊,頁總781-總783。
〈類書薈編序〉,《北堂書鈔》,收入《類書薈編》之一(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卷首,頁1-12;文末附〈類書薈編總目〉,收入《校讎別錄》,頁59-81。
〈陶淵明飲酒詩十二首并序箋證〉,《斑苔學報》(馬來亞大學)3(1968-1969):2-22;收入《陶淵明詩箋證稿》,頁273-341。
〈史記斠證卷三十一吳太伯世家第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1.1(1969):1-32;收入《史記斠證》第五冊,頁1263-1294。
〈史記斠證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第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1.1(1969):33-66;收入《史記斠證》第五冊,頁1295-1328。
〈史記斠證卷十孝文本紀第十〉,《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18(1969):1-37;收入《史記斠證》第二冊,頁379-409。
〈史記斠證卷十一孝景本紀第十一〉,《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18(1969):39-54;收入《史記斠證》第二冊,頁411-424。
〈史記斠證卷十二孝武本紀第十二〉,《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18(1969):215-272;收入《史記斠證》第二冊,頁425-474。
〈史記斠證卷三十三魯周公世家第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1.2(1969):195-229;收入《史記斠證》第五冊,頁1329-1363。
〈史記斠證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第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1.3(1969):383-401;收入《史記斠證》第五冊,頁1427-1445。
〈史記斠證卷三十九晉世家第九〉,《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1.3(1969):403-453;收入《史記斠證》第五冊,頁1447-1497。
〈史記斠證卷七——項羽本紀第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9.下(1969):27-70;收入《史記斠證》第二冊,頁251-294。
〈史記斠證卷八、高祖本紀第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0.下(1969):529-587;收入《史記斠證》第二冊,頁295-353。
〈史記斠證卷九、呂后本紀第九〉,《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0.下(1969):589-611;收入《史記斠證》第二冊,頁355-377。
〈陶淵明歸園田居五首箋證〉,《新社學報》(新加坡:新社)3(1969);收入《陶淵明詩箋證稿》,頁99-120;收入《文學研究叢編》第二輯(臺北:木鐸出版社,不著出版年月),頁198-211。
〈文心雕龍綴補〉,《斑苔學報》(馬來亞大學)4(1969-1970):2-25;修訂稿收入《文心雕龍綴補》。
〈陶淵明詠史詩三首箋證〉,《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29(1970):199-208;收入《陶淵明詩箋證稿》,頁459-475。
〈史記斠證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第四〉,《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19(1970):39-59;收入《史記斠證》第五冊,頁1365-1382。
〈史記斠證卷三十五管蔡世家第五〉,《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19(1970):61-80;收入《史記斠證》第五冊,頁1383-1399。
〈史記斠證卷三十六陳杞世家第六〉,《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19(1970):81-93;收入《史記斠證》第五冊,頁1401-1411。
〈史記斠證卷三十七衛康叔世家第七〉,《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19(1970):95-109;收入《史記斠證》第五冊,頁1413-1425。
〈史記斠證卷四十、楚世家第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2.1(1970):35-79;收入《史記斠證》第五冊,頁1499-1543。
〈史記斠證卷四十一、越王句踐世家第十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2.2(1970):179-200;收入《史記斠證》第五冊,頁1545-1566。
〈史記斠證卷四十二、鄭世家第十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2.2(1970):201-220;收入《史記斠證》第五冊,頁1567-1586。
〈陶淵明詠貧士詩七首箋證〉,《新社學報》(新加坡:新社)4(1970);收入《陶淵明詩箋證稿》,頁435-458。
〈史記斠證導論〉(依1965年初稿修訂),《南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之部》5(1971):11-22;節錄稿〈史記名稱探源〉收入黃沛榮編,《史記論文選集》(臺北:長安出版社,1982),頁181-197。
〈史記斠證——卷四十三趙世家第十三〉,《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20(1971):1-71;收入《史記斠證》第六冊,頁1587-1647。
〈史記斠證——卷四十四魏世家第十四〉,《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20(1971):73-102;收入《史記斠證》第六冊,頁1649-1674。
〈史記斠證——卷四十五韓世家第十五〉,《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20(1971):103-120;收入《史記斠證》第六冊,頁1675-1689。
〈史記斠證——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20(1971):121-156;收入《史記斠證》第六冊,頁1691-1721。
〈史記斠證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3.1(1971):15-88;收入《史記斠證》第六冊,頁1723-1796。
〈史記斠證卷四十八陳涉世家第十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3.1(1971):89-110;收入《史記斠證》第六冊,頁1797-1818。
〈史記斠證卷四十九外戚世家第十九〉,《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3.1(1971):111-133;收入《史記斠證》第六冊,頁1819-1841。
〈史記斠證卷五十楚元王世家第二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3.2(1971):163-170;收入《史記斠證》第六冊,頁1843-1850。
〈史記斠證卷五十一荊燕世家第二十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3.2(1971):171-179;收入《史記斠證》第六冊,頁1851-1859。
〈史記斠證卷五十二齊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3.2(1971):181-193;收入《史記斠證》第六冊,頁1861-1873。
〈史記斠證卷五十三蕭相國世家第二十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3.4(1971):543-554;收入《史記斠證》第六冊,頁1875-1886。
〈史記斠證卷五十四曹相國世家第二十四〉,《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3.4(1971):555-565;收入《史記斠證》第六冊,頁1887-1897。
〈史記斠證卷五十五留侯世家第二十五〉,《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3.4(1971):567-594;收入《史記斠證》第六冊,頁1899-1926。
〈史記斠證卷五十六陳丞相世家第二十六〉,《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3.4(1971):595-609;收入《史記斠證》第六冊,頁1927-1941。
〈史記斠證卷五十七絳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3.4(1971):611-624;收入《史記斠證》第六冊,頁1943-1956。
〈史記斠證卷五十八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3.4(1971):625-632;收入《史記斠證》第六冊,頁1957-1964。
〈史記斠證卷五十九五宗世家第二十九〉,《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3.4(1971):633-642;收入《史記斠證》第六冊,頁1965-1974。
〈史記斠證卷六十三王世家第三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3.4(1971):643-655;收入《史記斠證》第六冊,頁1975-1987。
〈史記斠證卷六十四、司馬穰苴列傳第四〉,《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2.4(1971):767-771;收入《史記斠證》第七冊,頁2061-2065。
〈論語「傷人乎不問馬」新解〉,《南洋商報》,1972.1.1,40版;收入《慕廬雜著》,頁95-99。
〈論鍾嶸評陶淵明詩〉,《南大李光前文物館文物彙刊》創刊號(1972):90-94;修訂稿收入《陶淵明詩箋證稿》,頁527-538。
〈史記斠證卷六十二管晏列傳第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4.1(1972):1-13;收入《史記斠證》第七冊,頁2013-2025。
〈史記斠證卷六十三老子韓非列傳第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4.1(1972):15-47;收入《史記斠證》第七冊,頁2027-2059。
〈史記斠證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第五〉,《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4.1(1972):49-64;收入《史記斠證》第七冊,頁2067-2082。
〈史記斠證卷六十六伍子胥列傳第六〉,《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4.1(1972):65-82;收入《史記斠證》第七冊,頁2083-2100。
〈史記斠證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傳第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4.2(1972):247-309;收入《史記斠證》第七冊,頁2101-2163。
〈史記斠證卷六十八商君列傳第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4.3(1972):339-363;收入《史記斠證》第七冊,頁2165-2189。
〈史記斠證卷六十九蘇秦列傳第九〉,《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4.3(1972):365-401;收入《史記斠證》第七冊,頁2191-2227。
〈莊學管闚〉,《南洋大學學報‧(一)人文科學》(新加坡:新加坡南洋大學)6(1972):32-42;收入《莊學管闚》,頁1-31;收入《莊子校詮》(下),頁1415-1450。
〈史記朝鮮列傳斠證〉,《東洋學》(韓國:檀國大學附設東洋學研究所)2(1972):141-149;收入《史記斠證》第九冊,頁3053-3064。
〈史記朝鮮列傳考徵〉(韓文),《東洋學學術會議講演鈔:第二回》(韓國:檀國大學附設東洋學研究所,1972),頁45-52。
〈陶淵明及其詩〉,《中國學報》(漢城:韓國中國學會)13(1972):113-118;收入《陶淵明詩箋證稿》,頁539-548。
〈陶淵明四言詩箋證〉,《斑苔學報》(馬來亞大學)5(1972-1973):1-20;收入《陶淵明詩箋證稿》,頁1-72。
〈論校書之難〉,(登載刊物及年月待查);收入《文史論叢》(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74),頁246-256;收入《校讎別錄》,頁49-58。
〈史記斠證卷七十張儀列傳第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4.4(1973):629-663;收入《史記斠證》第七冊,頁2229-2263。
〈史記斠證卷七十一樗里子甘茂列傳第十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4.4(1973):665-686;收入《史記斠證》第七冊,頁2265-2286。
〈史記斠證卷七十二穰侯列傳第十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5.1(1973):1-12;收入《史記斠證》第七冊,頁2287-2298。
〈史記斠證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5.1(1973):13-26;收入《史記斠證》第七冊,頁2299-2312。
〈陶淵明讀山海經十三首箋證〉,《新社學報》5(1973):1-13;收入《陶淵明詩箋證稿》,頁475-496。
〈陶淵明形影神詩三首并序箋證〉,《南洋大學學報‧(一)人文科學》(新加坡:新加坡南洋大學)7(1973):1-7;收入《陶淵明詩箋證稿》,頁73-92。
〈史記斠證卷七十四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5.2(1974):183-203。
〈史記斠證卷七十五孟嘗君列傳第十五〉,《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5.2(1974):205-223;收入《史記斠證》第七冊,頁2335-2353。
〈史記斠證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列傳第十六〉,《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5.2(1974):225-239;收入《史記斠證》第七冊,頁2355-2369。
〈史記斠證卷七十七魏公子列傳第十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5.3(1974):467-475;收入《史記斠證》第七冊,頁2371-2379。
〈史記斠證卷七十八春申君列傳第十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5.3(1974):477-493;收入《史記斠證》第七冊,頁2381-2397。
〈史記斠證卷七十九范雎蔡澤列傳第十九〉,《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5.3(1974):495-527;收入《史記斠證》第七冊,頁2399-2431。
〈史記斠證卷八十樂毅列傳第二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5.4(1974):605-616;收入《史記斠證》第七冊,頁2433-2444。
〈史記斠證卷八十一廉頗藺相如列傳第二十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5.4(1974):617-638;收入《史記斠證》第八冊,頁2445-2466。
〈史記斠證卷八十二田單列傳第二十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5.4(1974):639-644;收入《史記斠證》第八冊,頁2467-2472。
〈史記斠證卷八十三魯仲連鄒陽列傳第二十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5.4(1974):645-680;收入《史記斠證》第八冊,頁2473-2508。
〈史記斠證卷八十四屈原賈生列傳第二十四〉,《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6.1(1974):31-86;收入《史記斠證》第八冊,頁2509-2564。
〈史記斠證卷八十五呂不韋列傳第二十五〉,《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6.1(1974):87-98;收入《史記斠證》第八冊,頁2565-2576。
〈陶淵明桃花源詩并記箋證〉,新加坡,《教師雜誌》9.1(1974):1-5;收入《陶淵明詩箋證稿》,頁506-525。
〈世說新語文學篇補箋〉,《南洋大學學報‧(一)人文科學》(新加坡:新加坡南洋大學)8/9(1974-1975):12-21。
〈史記斠證卷八十六刺客列傳第二十六〉,《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6.2(1975):307-346;收入《史記斠證》第八冊,頁2577-2616。
〈史記斠證卷八十七李斯列傳第二十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6.3(1975):525-556;收入《史記斠證》第八冊,頁2617-2648。
〈黃老考〉,《東方文化(JOURNALOFORIENTALSTUDIES)》(香港: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13.2(1975):146-153;收入《莊學管闚》,頁159-177。
〈史記斠證卷八十八蒙恬列傳第二十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6.4(1975):731-737;收入《史記斠證》第八冊,頁2649-2655。
〈史記斠證卷八十九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6.4(1975):739-754;收入《史記斠證》第八冊,頁2657-2672。
〈史記斠證卷九十八——傅靳蒯成列傳第三十八〉,《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24(1975):127-132;收入《史記斠證》第八冊,頁2819-2823。
〈史記斠證卷九十九——劉敬叔孫通列傳第三十九〉,《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24(1975):133-148;收入《史記斠證》第八冊,頁2825-2838。
〈史記斠證卷一百——季布欒布列傳第四十〉,《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24(1975):149-159;收入《史記斠證》第八冊,頁2839-2848。
〈惠施與莊周〉,南洋大學研究院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所研究論文,1975,頁1-27;收入《莊學管闚》,頁33-48;收入《莊子校詮》(下),頁1451-1468。
〈培養實事求是的學風〉,1975年11月2日南大學術人員協會演講稿(登載刊物及年月待查);收入《慕廬演講稿》,頁93-98。
〈史記斠證卷九十魏豹彭越列傳第三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7.1(1975):137-142;收入《史記斠證》第八冊,頁2673-2678。
〈史記斠證卷九十一黥布列傳第三十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7.1(1975):143-154;收入《史記斠證》第八冊,頁2679-2690。
〈司馬遷與莊子〉,《新加坡南洋大學亞洲文化研究所研究報集刊》,1975,頁79-85;收入《莊學管闚》,頁85-103。
〈史記斠證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7.2(1976):275-320;收入《史記斠證》第八冊,頁2691-2736。
〈說「悠然見南山」〉,《中國語文學報》(新加坡:南洋大學中國語文學會)8(1976):1-4;收入《慕廬演講稿》,頁1-11。
〈古書中的校勘訓詁問題〉,南洋大學研究院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所研究論文,1976,頁1-7;收入《慕廬演講稿》,頁57-64。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并序箋證〉,《沈剛伯先生八秩榮慶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6),頁565-579;收入《慕廬雜著》,頁403-422。
〈談「池塘生春草」〉,1976年12月15日南大中文學會演講稿;《北斗文藝》(新加坡:南洋大學中國語文學會)3(1977):1-7;收入《慕廬演講稿》,頁13-28。
〈莊子「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新解〉,《南洋商報》,1973.1.1,37版;收入《莊學管闚》,頁105-111;收入《莊子校詮》(下),頁1375-1382。
〈史記斠證卷九十三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8.1(1977):109-122;收入《史記斠證》第八冊,頁2737-2750。
〈史記斠證卷九十四田儋列傳第三十四〉,《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8.1(1977):123-132;收入《史記斠證》第八冊,頁2751-2760。
〈史記斠證卷九十五樊酈滕灌列傳第三十五〉,《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8.1(1977):133-151;收入《史記斠證》第八冊,頁2761-2779。
〈史記斠證卷一百一袁盎?錯列傳第四十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8.2(1977):245-256;收入《史記斠證》第八冊,頁2849-2860。
〈史記斠證卷一百二張釋之馮唐列傳第四十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8.2(1977):257-268;收入《史記斠證》第八冊,頁2861-2872。
〈史記斠證卷一百三萬石張叔列傳第四十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8.2(1977):269-279;收入《史記斠證》第八冊,頁2873-2883。
〈史記斠證卷一百四田叔列傳第四十四〉,《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8.2(1977):281-287;收入《史記斠證》第八冊,頁2885-2891。
〈韓非子與莊子〉,南洋大學研究院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所研究論文,1977,頁1-15;《董作賓先生逝世十四周年紀念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8),頁45-51;收入《莊學管闚》,頁49-63。
〈史記斠證卷一百五扁鵲倉公列傳第四十五〉,《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8.3(1977):415-434;收入《史記斠證》第八冊,頁2893-2912。
〈史記斠證卷一百六吳王濞列傳第四十六〉,《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8.3(1977):435-450;收入《史記斠證》第九冊,頁2913-2928。
〈史記斠證卷一百七魏其武安候列傳第四十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8.3(1977):451-462;收入《史記斠證》第九冊,頁2929-2940。
〈史記斠證卷一百八韓長孺列傳第四十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8.3(1977):463-470;收入《史記斠證》第九冊,頁2941-2948。
〈史記斠證卷一百九李將軍列傳第四十九〉,《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8.3(1977):471-480;收入《史記斠證》第九冊,頁2949-2958。
〈史記斠證卷一百十八——淮南衡山王列傳第五十八〉,《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26(1977):127-158;收入《史記斠證》第九冊,頁3199-3226。
〈史記斠證卷一百十九——循吏列傳第五十九〉,《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26(1977):159-167;收入《史記斠證》第九冊,頁3227-3233。
〈史記斠證卷一百二十——汲鄭列傳第六十〉,《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26(1977):169-182;收入《史記斠證》第九冊,頁3235-3247。
〈史記斠證卷一百二十一——儒林列傳第六十一〉,《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26(1977):183-209;收入《史記斠證》第九冊,頁3249-3271。
〈史記斠證卷一百二十二——酷吏列傳第六十二〉,《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26(1977):211-249;收入《史記斠證》第十冊,頁3273-3305。
〈校書的甘苦〉,《學術論文集》(吉隆坡:馬來亞大學中文系)1(1977):1-9;收入《慕廬演講稿》,頁45-55;收入《校讎別錄》,頁23-34。
〈史記斠證卷一百十匈奴列傳第五十〉,《中央研究院成立五十周年紀念論文集‧第二輯‧人文社會科學》,1978,頁387-417;收入《史記斠證》第九冊,頁2959-2989。
〈史記斠證卷一百十一衛將軍驃騎列傳第五十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9.2(1978):201-230;收入《史記斠證》第九冊,頁2991-3020。
〈史記斠證卷一百十二平津侯主父列傳第五十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9.2(1978):231-246;收入《史記斠證》第九冊,頁3021-3036。
〈史記斠證卷一百十三南越列傳第五十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9.2(1978):247-255;收入《史記斠證》第九冊,頁3037-3045。
〈史記斠證卷一百十四東越列傳第五十四〉,《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9.2(1978):257-262;收入《史記斠證》第九冊,頁3047-3052。
〈史記斠證卷一百十六西南夷列傳第五十六〉,《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9.3(1978):439-444;收入《史記斠證》第九冊,頁3065-3070。
〈史記游俠列傳考校〉,南洋大學研究院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所研究論文,1978,頁1-22。
〈史記斠證卷一百二十四游俠列傳第六十四〉,《屈萬里先生七秩榮慶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8),頁9-23;收入《史記斠證》第十冊,頁3333-3350。
〈論「好讀書不求甚解」〉,《新社學術論文集》(新加坡:新社)1(1978):1-9;題目更改為〈談「好讀書不求甚解」〉,收入《慕廬演講稿》,頁75-91。
〈論「荒塗橫古今」〉,1978年10月27日新加坡中華總商會演講講稿(登載刊物及年月待查);收入《慕廬演講稿》,頁29-44。
〈中國文學與其他學科的關係〉,《東方文化(JOURNALOFORIENTALSTUDIES)》(香港: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16.1/2(1978):179-183;收入《慕廬演講稿》頁65-74。
〈史記斠證卷一百十七、司馬相如列傳第五十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0.1(1979):47-174;收入《史記斠證》第九冊,頁3071-3198。
〈史記斠證卷一百廿八龜策列傳第六十八〉,《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28(1979):1-27;收入《史記斠證》第十冊,頁3401-3423。
〈史記斠證卷一百廿九貨殖列傳第六十九〉,《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28(1979):29-71;收入《史記斠證》第十冊,頁3425-3460。
〈史記斠證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傳第六十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1.1(1980):149-174;收入《史記斠證》第十冊,頁3307-3332。
〈史記斠證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29(1980):1-46;收入《史記斠證》第十冊,頁3461-3499。
〈史記斠證?錄史記佚文〉,《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29(1980):47-55;收入《史記斠證》第十冊,頁3501-3508。
〈史記斠證卷一百二十五佞幸列傳第六十五〉,《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2.1(1981):153-161;收入《史記斠證》第十冊,頁3351-3359。
〈史記斠證卷一百二十六滑稽列傳第六十六〉,《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2.1(1981):163-191;收入《史記斠證》第十冊,頁3361-3389。
〈史記斠證卷一百二十七日者列傳第六十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2.1(1981):193-201;收入《史記斠證》第十冊,頁3391-3399。
〈班固論司馬遷是非頗繆於聖人辯〉,《中央研究院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歷史考古組‧下冊》,1981,頁587-602;收入黃沛榮編,《史記論文選集》(臺北:長安出版社,1982),頁65-94;收入《史記斠證》第十冊,頁3517-3534。
〈論陶潛的閑情賦及林逋的惜別詞〉,1981年11月25日應臺大中文學會邀請所擬之講稿(登載刊物及年月待查);收入《慕廬雜著》,頁423-434。
〈司馬遷與黃老(紀念沈故教授剛伯先生八十六誕辰演講稿)〉,《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30(1981):1-8。
〈斠證史記十七年(代序)〉,《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3.1(1982):79-88;收入《史記斠證》第一冊,頁1-10;收入《校讎別錄》,頁111-125。
〈古書的校釋問題(紀念傅故孟真先生八秩進七冥誕演講稿)〉,《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31(1982):1-10;收入《校讎別錄》,頁35-47。
〈論司馬遷述慎到、申不害及韓非之學〉,《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4.1(1983):75-99;收入《慕廬雜著》,頁223-262。
〈書治要節本慎子義證〉,《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32(1983):1-11;收入《慕廬雜著》,頁207-221。
〈莊子佚文〉,《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33(1984):1-23;收入《莊子校詮》(下),頁1383-1414。
〈莊子校詮——內篇逍遙遊第一〉,《臺大中文學報》創刊號(1985):23-49;收入《莊子校詮》(上),頁3-38。
〈莊子校詮序論〉,《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34(1985):1-16;收入《校讎別錄》,頁127-146;收入《莊子校詮》(上),頁一至二三。
〈論莊子所了解之孔子〉,《先秦道法與儒家的關係》(TheRelationshipbetweenTaoism,Legalism,andConfucianisminthePre-Ch'inPeriod),收入IEAPPublicLectureSeriesNo.6,新加坡: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哲學研究所(TheInstituteofEastAsianPhilosophies),1987,頁1-18;收入《慕廬雜稿》,頁1-25。
〈論戰國法家三派兼論三派與儒家之關係〉,《先秦道法與儒家的關係》(TheRelationshipbetweenTaoism,Legalism,andConfucianisminthePre-Ch'inPeriod),收入IEAPPublicLectureSeriesNo.6,新加坡: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哲學研究所(TheInstituteofEastAsianPhilosophies),1987,頁19-41。
〈論「今本莊子乃魏晉間人觀念所定」(紀念傅故孟真先生九秩進三冥誕演講稿)〉,《臺大中文學報》2(1988):1-8。
〈論校詩之難(紀念屈翼鵬先生逝世十週年演講稿)〉,《臺大中文學報》3(1989):1-5。
〈古書中的避諱問題〉,《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37(1989):1-24。
〈談校書〉,《國文天地》5.12(1990):99-102;收入《慕廬雜稿》,頁215-224。
〈現代的孔子——蔡元培〉(原題:〈蔡元培先生的遺範〉),《中央日報》,1990.10.30,17版。
〈鍾嶸《詩品》概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創刊號(1991):11-24。
〈陶淵明感士不遇賦并序箋證〉,《臺大中文學報》4(1991):27-36;收入《慕廬雜稿》,頁131-157。
〈傷逝、憶舊二首〉,林文月編,《臺靜農先生紀念文集》(臺北:洪範書店,1991),頁65-66。
〈論詩的發端〉,《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4(1991):1-9。
〈鍾嶸詩品箋證稿小序〉,《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4(1991):146-147。
〈八斗才〉,《國文天地》7.10(1992):43-45。
〈論莊子之齊物觀〉,《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1992):1-12;收入《慕廬雜稿》,頁59-74。
〈《故國行》絕句廿二首〉,《國文天地》8.5(1992):69-71。
〈陶淵明〈五柳先生傳〉箋證〉(附:〈湖柳初綠懷五柳先生詩〉一首),《國際漢學研討會論文集》(吉隆坡:馬來亞大學中文系,1993),頁60-63;收入《慕廬雜稿》,頁117-128。
〈陶淵明〈扇上畫贊〉箋證〉,《中國文哲研究集刊》4(1994):27-36;收入《慕廬雜稿》,頁201-213。
〈陶淵明〈與子儼等疏〉箋證〉,《臺大中文學報》6(1994):1-12;收入《慕廬雜稿》,頁159-175。
〈陶淵明〈讀史述九章〉箋證(據宋李公煥《箋註》本為底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2(1995):367-381;收入《慕廬雜稿》,頁177-200。
〈傅斯年先生百歲誕辰紀念恭述所憶〉,《中國文哲研究通訊》6.4(1996):31-33;收入《慕廬雜稿》,頁225-229。
〈漫談文學通才〉,《語文、情性、義理——中國文學的多層面探討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1996,頁1-8。
〈讀莊論叢〉,《道家文化研究》第10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頁226-249。
〈呂氏春秋引用莊子舉正〉,《道家文化研究》第10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頁250-266。
〈傅斯年先生景仰的蔡元培先生和胡適之先生〉,《回憶胡適之先生文集》第2集(紐約:天外出版社,1997),頁1-5。
〈論司馬遷所了解之老子〉,《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0.1(1999):303-308;收入《慕廬雜稿》,頁27-34。
〈《申子‧大體篇》義證〉,《慕廬雜稿》(臺北:大安出版社,2001),頁75-86。
Previous Positions:
Research Assistant (1944.1-1949.1), Associate Research Fellow (1949.8-1956.7), Research Fellow (1956.8-1962.7; 1981.6-1984.4), Adjunct Research Fellow (1984.9-2008.8),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Associate Professor (1949.2-1952.7), Professor (1952.8-1961.9; 1962.8-1963.7; 1965.8-1967.7),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Professor (1963.8-1965.7),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Address: 130 Academia Road, Section 2, Nankang, Taipei 115201, Taiwan (
Map
)
TEL: 886-2-27829555
FAX: 886-2-27868834
Email:
[email protected]
Update: 2021-03-02
Follow us:
Facebook
Cultural and Intellectual History
Institutions and Society
Taiwan and Southeast Asian Archaeology
Images and Artifacts
History of Health and Healing
Custom, Religion, and Daily Life
World History
Digital Humanities